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山湖花園小學 楊勤琴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究竟如何圍繞“有效教學”這個課題走出一條新路?下面我就以個人體會,談談關(guān)于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一點反思。
教育工作者要認真研讀教材,努力挖掘教材的精髓,探討教材的深度內(nèi)涵,力爭超越文本,將語文教學由表面延伸到深層,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感悟,進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
在一次骨干教師送教活動中,有幸聆聽了一名教研員執(zhí)教的《一路花香》,教研員執(zhí)教《一路花香》的課堂與眾不同,更是讓人受益匪淺。他簡單大方,幽默風趣,沒有任何花哨的語言和作秀的環(huán)節(jié),深入淺出。他沒有否定好水罐的作用,沒有批判它的驕傲,他說好水罐每天總能把水運回主人的家,它做好了它分內(nèi)的工作,在板書時肯定了它的作用,給好水罐的評語就是“本分”。我想也是啊,難道驕傲不對嗎?驕傲也要有驕傲的資本,人就應該自信地活出自身的價值,而且我們不應該為了突出破水罐而去貶低好水罐作出的貢獻,其實課堂就應該留給學生更多正面的能量。這位老師給破水罐的評語是“善良”,善良一詞可謂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我說是“情理之中”,那是因為很多老師在解讀文本時可能在自己的腦海中都浮現(xiàn)過破水罐的身影,它是那樣的自卑,那樣的懦弱,即便看到了滿路的鮮花,在感到一絲快樂后依舊感到十分傷心;“意料之外”是因為很少有老師會換位思考,它自卑,是因為自己有條裂縫,它不能很好地把水運到主人的家里,它對不住勤勞的挑水工日復一日的挑水,那不正是善良的最佳體現(xiàn)嘛!教研員巧妙地將破水罐的自卑轉(zhuǎn)化成破水罐的善良。最后升華主題,他說做人,就應該像好水罐一樣做好本職工作,像破水罐一樣善良,像挑水工一樣勤勞,才能使人生道路“一路花香”。他挖掘了教材的精髓,將“一路花香”拓展到人文層面,將深刻的哲理蘊含在簡單的故事中,給學生留下了一堂具有智慧、具有深度的語文課。
葉瀾教授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守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甭犨^許多教師的語文課,放眼望去,很多語文教師認為不采用多媒體課件就是保守,觀念不先進,于是課前總會不惜一切人力物力來挖掘一切課程資源,為大家呈現(xiàn)“視覺盛宴”。為了更好地使用PPT,在課后我花了許多時間來研究課件,期待我的課堂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幾乎每一堂課我都會使用PPT教學,為了用課件而用課件,許多課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失去了原汁原味的語文味,時間一長,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許多次質(zhì)問自己:這堂課給學生留下了什么?答案總是否定的,在這些花哨熱鬧的課堂背后,折射出太多的浮躁與放任,造成了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如今有足夠的時間讓自己靜下心來與文本進行對話,看了許多著名特級教師上課的影像,例如于永正、孫雙金、竇桂梅等等,他們的課堂充滿了生命感和靈動性,簡約大方,幽默風趣,總有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吸引著你的眼光,讓你知道這就是真實的課堂,沒有了強塞的觀點,強加預設的環(huán)節(jié),跳出了預設的“圈”,不著痕跡地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生活經(jīng)歷里走出來,不斷優(yōu)化和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力量,享受最真實課堂帶給他們的無窮樂趣。
教學反思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教師個人成長的生長點。當我們完成某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時,總會有一些可取的地方和需要改進的地方,這就需要不斷地反思。
在上習作課時,我總是怕學生領(lǐng)悟不到習作的中心思想,于是在學生練習打草稿之前,我總是習慣讀上一兩篇習作范文,供學生參考,但幾次下來我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的文章千篇一律,大部分學生喜歡模仿范文的框架,甚至是范文的內(nèi)容。原來是一番好意的我沒有想到在無形中給學生畫了一個圈,由于思維定勢,很少有學生能跳出這個圈,在我朗讀范文的過程中,他們的腦海里也已經(jīng)呈現(xiàn)了本次習作的一個大體框架,要么無病呻吟,要么空洞瑣碎,沒有了思考,沒有了創(chuàng)意,只是一味模仿,這樣的文章很難打動人心,當然也就無所謂是一篇佳作了。事后我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我的總結(jié)是這樣的:對于一個優(yōu)秀的班集體而言,朗讀范文或許能給一部分學生帶來一點思考,讓他們在范文中找到本次習作的靈感,從而為自己的習作帶來新的領(lǐng)悟,注入新的活力;但對于基礎(chǔ)差、底子薄弱的班級而言,反而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的自由發(fā)揮。在這之后,我將范文的閱讀放在最后一個步驟,相對而言效果更好。我們需要不斷思考總結(jié)日常教學活動中的得失,將教學反思放在一個更高的理論實踐高度,為有效教學開辟一個更廣的空間。
對于新教育理想的追夢人,我們需要把追尋“有效課堂”當作永遠的方向,為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營造一片教育的百草園。相信它定能引領(lǐng)我走向遠處的風景,激勵我去追尋教育的理想,在教育中詩意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