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qū)第一小學 周江琴
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guī)范。其集中體現(xiàn)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何為語文教學的“人文熏陶”?《課程標準》提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語文的內容反映的是變幻多姿的社會、豐富多彩的人生情趣、深遠廣博的人類文明。小學語文主要面向的是少年兒童,少年兒童對于世界的認知不同于成年人,兒童的心靈是純潔的,對世界的認識是整體、形象、直通心靈的,兒童成長過程中學習的知識多數(shù)是被其所感知的世界引導著。他們沉浸在紛繁語言編織的世界里,通過自由地抒發(fā)感悟和對于語言的理解和表達,享受語文帶來的熏陶,這就是兒童精神成長的方式。兒童的心智、靈魂、個性正是在長期的人文熏陶中獲得發(fā)展。語文教學如何給學生們播下人文的種子,如何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對得起自身發(fā)展、對得起養(yǎng)育自己的父母、對得起整個國家和社會,使學生都能擁有一顆自尊、感恩、進取寬容、誠信、大愛的心,成為一個健康、善良、優(yōu)秀的人,成為一名對自己負責、對家庭有擔當、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是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應該研究的話題。在學生心中播下人文的種子,語文教育將會大有可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好的語文課應該是有活力的,她應當像一首小詩、一幅畫卷、一支歌謠,讓學生通過課本中的文字去體驗,去感悟生命所帶來的真實,表達生命的本真,從而凸顯出生命的靈動,使學生愛上語文課堂。但縱觀當今課堂,許多教師只在一味地追求“活”,而離真實越來越遠。在語文課堂中,我們應該加強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通過語言感悟生命的真實,實現(xiàn)心靈的對接?!笆緹o光,相擊而成靈光?!痹诮虒W《雪孩子》一課時,我讓學生熟讀理解后,還加上了情感上的體驗,讓學生們感受到文化、審美方面的熏陶:“在大雪過后,到處都是一片白茫茫,房子上、樹上、地上、花草上都被裹蓋了一層白色?!边@里就描寫了下雪過后自然界帶來的一種美感。“看著可愛的雪孩子,小白兔真高興。它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得很開心。”這里充分體現(xiàn)出了雪孩子和小兔子那種愉快、和諧的純真美,而“雪孩子從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卻化了?!边@里是要教授給學生們一種舍己為人的精神美,最后“雪孩子飛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這里體現(xiàn)出了文章的意境美。
《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在閱讀時能“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顯而易見,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無疑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教師在備課時,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作品所反映出來的情緒與情景,并把這種最初的感覺和沖動保持下來。教師在鉆研課文時,要像演員進入角色那樣,整個身心沉浸在作品的內在情感中,講課時才能做到“情動于中而形于外”。在組織安排教學程序時,要弄清一篇教材中情感的源頭、趨向、起伏、強弱,既要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又要理清感情的變化和脈絡,充滿深情的導語之后,結合朗讀,啟發(fā)學生思考。在講讀課文時,要從語言入手,帶領學生“披文以入情”。在教學時通過教師的范讀能很快把學生帶入所學文章的情境中去。還是拿《雪孩子》這一課舉例,在讓學生基本了解了雪孩子這個故事的大概內容后,學生們會產生一個又一個的疑問:雪孩子是怎么出現(xiàn)的?它為什么會是動的呢?它為什么會有一個尖尖的紅鼻子呢?這些淺顯的問題會被提出來,教師不必去給學生們解答釋惑,有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學生還沒有深入地了解課文,讓學生自由多讀幾遍課文,他們就會很快找到答案。這樣學生們通過自己的閱讀找到了答案,同時還會發(fā)現(xiàn)更多更新、有深意的問題,如:“小房子為什么著了火?”“雪孩子如何救得了小白兔?”“雪孩子為什么會飛上天空變成了云朵?”“雪孩子還會回來嗎?”“假如雪孩子回來了,小白兔會跟它說些什么?”這些問題的提出,可以看出學生們已經基本了解課文,教師可以直面這些問題,把學生引入課文實景中,去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美的情緒和情感?!?/p>
薩特的名言:“人命定是自由的”,其中包含著兩層意思:(1)人本是無緣無故被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本是空無所有的;(2)人被帶到塵世間,就應當享有絕對的自由,要對他所做的一切負責,他本就是自己行動的主人。在語文學習課堂上,教師要把學生都看作是一個獨立自由的個體,在課堂上要營造出民主自由的課堂氛圍,讓每個個體都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情緒,自由地感受語文課本所帶來的情感,通過自由地思考文章中的思想,與作者自由地溝通,從而達到一種創(chuàng)造和諧、凈化心靈的效果。要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體,獨立自主地愛上閱讀,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使情緒和情感得到培養(yǎng)和升華。筆者認為,教育的目標是心靈的自由,這個目標只能通過自由的途徑才能達到。
人總是要有一點兒精氣神和情感的,不然人和其他動物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學生入學前并非一張白紙,他們都有不同高低的精神起點,他們都有尚未被開發(fā)、被鍛鑄的心靈,有很大的可塑性。學生通過字面意思,可以表示為學習把握人生、學習維系發(fā)展生命歷程的本領。學校教育就是幫助學生在其略帶差異的精神起點上,幫助學生們提升精神境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以及良好的審美觀,讓學生通過學習選擇最適合的人生方向,系統(tǒng)掌握完整的多方面的生存本領,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提高個體素質及較強的生活、學習能力,在未來人生道路的打拼中,使其即便不能成為強者,但都成為能者。因此,語文學科把握這個特點,就必須感性認知與理性認知相結合,既注重潤物細無聲地陶冶性情,又把感性上升為理性,以啟迪思想,開發(fā)心智。兩者都集中于鍛鑄品格、升華精神的境界中。
總之,對學生人文情懷的培養(yǎng)熏陶是一個長期持久的過程,只有通過長期熏陶,言傳身教,才能提高學生素養(yǎng),滋養(yǎng)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