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莉萍
(華東師范大學(xué),上海)
口譯是一種多項任務(wù)并行、過程復(fù)雜的活動。根據(jù)Gile(2009)的認知負荷模型,同聲傳譯包括聽力分析、記憶、傳譯、協(xié)調(diào)四項任務(wù)。交替?zhèn)髯g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包括聽力分析、筆記、記憶、協(xié)調(diào);第二階段包括傳譯、解讀筆記、記憶、協(xié)調(diào)四種任務(wù)。面對多項任務(wù)并行,譯員稍有疏忽不慎,口譯活動就可能無法順利完成。為了保持任務(wù)順利進行,譯員會采取相應(yīng)策略解決口譯過程中產(chǎn)生的問題或預(yù)防某些問題的出現(xiàn)。
學(xué)者們試圖從不同角度闡述何為口譯策略。Kalina (1992: 253) 認為“策略是以目標為導(dǎo)向,目標決定了信息處理的數(shù)量和徹底性。譯員可能會有意識使用策略,也可能無意識。無意識使用策略時,大腦處理系統(tǒng)不需要做任何認知決定”。Kalina強調(diào)策略是目標為導(dǎo)向的活動。Gile(2009: 201) 把口譯策略定義為“深思熟慮的決定,采取行動是為了預(yù)防或解決問題”。Bartlomiejczyk(2006: 152) 認為口譯策略是“……可能解決譯員遇到的某些問題(的方法),或者促進口譯任務(wù)進行并且預(yù)防潛在問題”。和Gile的定義相比,Bartlomiejczyk對口譯策略的界定特別指出策略使用未必能有效解決問題。綜合上述三位學(xué)者的觀點,口譯策略的特點可以總結(jié)為:目標導(dǎo)向、問題性、意識性。Kalina的定義中還提到有時大腦會無意識地使用策略,這是自動化過程。但目前學(xué)界就自動化過程是否算策略仍存在爭議,故下面討論不涉及此。
口譯是相對年輕的學(xué)科,其策略研究歷史也較短,大致可以追溯至上世紀90年代。到目前為止,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理論或經(jīng)驗為基礎(chǔ),第二階段是建立在實驗數(shù)據(jù)的研究。下面將對這兩個階段的發(fā)展進行回顧與總結(jié)。
口譯是實踐性很強的學(xué)科,早期對口譯的認識主要是口譯從業(yè)者根據(jù)自身經(jīng)驗,歸納總結(jié)。如:Herbert(1952)根據(jù)其在聯(lián)合國豐富的口譯經(jīng)驗,《口譯員手冊》一書針對聽力、筆記等問題,提出譯員在會議口譯時應(yīng)該如何應(yīng)對。嚴格意義上說,這些不能算是策略,而是個人經(jīng)驗與感悟。但是《口譯員手冊》作為第一本為口譯培訓(xùn)編纂的教科書,具有啟發(fā)作用。
20世紀80年代,人們對口譯問題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深入。90年代以后,產(chǎn)生了一系列口譯策略相關(guān)研究。Gile是該領(lǐng)域中較早嘗試對口譯策略做出詳細歸類和分析的學(xué)者。鑒于口譯策略問題性特征,他細致分析了譯員在口譯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online problems)并探究其原因。他把口譯問題歸為三類:認知、語言、文化。針對這三類問題,Gile(2009)提出三方面策略:理解(compre hension)、預(yù)防(preventive)、重組(reformulation)。在每種類別下,包括若干不同類型策略,共計22種。Gile不單分析了策略的使用情形,還指出運用策略的潛在風險。此外,他認為交替?zhèn)髯g的大多數(shù)策略和同聲傳譯策略類似。但二者工作模式有別,某些策略會有所不同。Gile對策略的細致研究為后來研究提供了參考借鑒,他歸納的相當一部分數(shù)量的策略在后面的實證研究中也得以證實。
相比國外的研究,國內(nèi)在這方面呈現(xiàn)兩個特點:第一,翻譯理論為指導(dǎo);第二,以具體場合為依據(jù)。從常使用的指導(dǎo)理論來看,關(guān)聯(lián)理論和目的論最為常見(如:廖威 黃勤,2009;馬霞,2008;謝一銘 王斌華,2011)。此外,陳靜(Chen,2007)基于Shannon和Weaver的“噪音”概念,提出減少跨文化交際障礙的策略。我國口譯策略研究的另一特點是結(jié)合具體場合分析,除了經(jīng)常提到的外交場合外,還有科技交流、品酒會等(如:呂世生,2004;沈福卿,2007)。除了上述兩個特點,也有譯員就自身經(jīng)驗總結(jié)口譯策略,如:李長栓(Li,2010)就同聲傳譯過程講者語速過快問題總結(jié)了應(yīng)對策略。
早期的口譯研究集中在口譯從業(yè)者對自身經(jīng)驗的歸納總結(jié),策略研究也如此。由于我國口譯研究起步較國外晚了一些,所以在21世紀初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論經(jīng)驗方面。由于口譯實踐性強,與其相關(guān)的研究多為實證研究,理論和經(jīng)驗的研究模式逐漸被取代??谧g策略研究也進入了實證時代。
有聲思維法(think-aloud)是策略研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Kalina是早期運用該法對同聲傳譯策略進行研究的學(xué)者之一。在現(xiàn)代語言學(xué)理論和實證研究基礎(chǔ)上,她發(fā)現(xiàn)同傳過程中譯員使用的策略有四類:避免中斷(avoidance of interferences)和句子重構(gòu)(syntactic restructuring)、預(yù)期(anticipation)、監(jiān)聽(monitoring)和近似(approximation)(Kalina, 1992)。隨著研究的發(fā)展,學(xué)者們不再滿足于對口譯策略簡單歸類,而是深入研究某種策略的運用,或者探究影響策略的使用因素及策略運用及發(fā)展過程。由此一來,對口譯策略的認識變得更加具體和全面。
首先,針對某種策略的研究。Chernov是預(yù)期策略研究的先驅(qū)。上世紀70年代,他利用語料庫對同傳過程中的推理(inference)和預(yù)期(anticipation)策略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同傳的概率預(yù)期模型(probability anticipation model for SI)(Chernov,2004)。此后產(chǎn)生了一系列有關(guān)預(yù)期策略研究,這些研究試圖從不同角度探索其對預(yù)期策略的影響,如:語言差異因素(Riccardi,1995)、語言組對因素(Kurz、Frber, 2003;Liontou, 2012)、詞語(Jrg,1997)、句法(Wilss,1978)。除了預(yù)期策略,還有斷句(Lee, 2007)、壓縮(Sunnari, 1995)、省略(Barik,1971;Lee,2013)、修復(fù)(李朝淵,2011)等策略的研究。此外,有研究者試圖把二語習得領(lǐng)域中的策略應(yīng)用到口譯策略研究中。Al-Khanji、El-Shiyab和Hussein (2000) 將補償策略的研究推廣到口譯領(lǐng)域,旨在研究譯員會采取哪種補償策略解決理解障礙。
其次,討論各種因素對策略使用的影響。第一類研究是觀察語言組對(language pair/combination)的影響。Donato(2003) 就英語、德語傳譯為意大利語進行實證研究,并發(fā)現(xiàn)語言組對會對某些策略的使用產(chǎn)生影響,Liontou(2011)基于德希雙語口譯語料庫進行此類研究。研究表明,只有少數(shù)幾個策略的使用會受到語言因素的影響。雖然上面兩個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語言組合會對策略產(chǎn)生影響,但Liontou認為受影響的策略是具體的某些策略(specific strategy),通用策略(general strategy)不受語言組對影響。Liontou承認她的研究中涉及的語料和譯員人數(shù)不多,未來需要更多的語料和受試來進一步驗證這個結(jié)論。
第二類是探究方向性(directionality)的影響。Bartlomiejczyk率先對這個問題進行實證研究。在總結(jié)出的21種策略中,相當一部分受到傳譯方向的影響(Bartlomiejczyk,2006)。由于Bartlomiejczyk的研究是針對英語-波蘭語,Chang 和Schallert(2007)對英語-漢語組合進行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同傳是策略性活動,并受到一些因素影響,如:語言流利程度、可使用的策略、自我語言能力局限性感知、聽眾期待。
第三類是探究認知心理因素的影響。王湘玲、胡珍銘和鄒玉屏(2013)研究它對交傳策略影響。他們發(fā)現(xiàn)認知因素、態(tài)度因素、心理活動機制是影響譯員的認知心理因素。認知心理因素對譯員策略的選擇直接起作用。
再次,對比不同程度譯員策略使用差異,掌握策略運用發(fā)展過程。Ivanova 較早涉及到該領(lǐng)域。她對專業(yè)譯員和學(xué)生譯員進行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職業(yè)譯員可以更詳細地分析自身問題,采取多種策略應(yīng)對各種問題(Ivanova,1999)。因為Ivanova是在同傳模式下對比兩組譯員的策略,王巍巍和李德超(2015)則在交傳模式下進行對比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學(xué)生譯員和職業(yè)譯員策略使用有所區(qū)別。此外,他們進一步探討了雙方策略差異的原因。策略使用是一個變化、發(fā)展、動態(tài)的過程。在學(xué)生譯員群體中,存在程度差異。上述研究是對比學(xué)生和職業(yè)譯員的差異,Arum把研究群體限定在學(xué)生譯員中。除了對高、低年級組學(xué)生譯員的問題及口譯策略進行了研究,Arum(2012)還探討低年級學(xué)生策略使用數(shù)量多的原因,以及高年級學(xué)生策略種類使用廣泛的原由。認識到策略使用是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時,有的研究開始討論口譯策略引入到教學(xué)過程的可能性(Kader& Seubert,2015;Li,2015)。
當口譯策略進入實證研究階段時,可謂是“百花齊放”,研究數(shù)量上升,研究視角豐富多彩。盡管國內(nèi)的相關(guān)研究起步較晚,但近10年內(nèi)呈現(xiàn)出高質(zhì)量實證研究日益增多。從研究方法來看,有聲思維法還是占主流。隨著語料庫的興起,研究者也開始嘗試用語料庫方法進行策略研究,不過相關(guān)的研究數(shù)量不是很多。
口譯策略研究隨著口譯成為獨立學(xué)科而出現(xiàn)。自新千年以來,爆大量的實證研究,為推動該領(lǐng)域的發(fā)展和豐富知識做出了不少貢獻。通過上述文獻回顧,不難發(fā)現(xiàn)口譯策略研究出現(xiàn)了一些新趨勢,同時尚存在一些問題。筆者將從以下四方面談起:
第一,實證研究為主導(dǎo)、研究內(nèi)容更加深入。實證研究是口譯研究領(lǐng)域的趨勢,策略研究也是如此。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雖然目前有關(guān)策略的實證研究數(shù)量豐富,但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印歐語系,國內(nèi)實證研究數(shù)量相對而言不多。近幾年來,國內(nèi)學(xué)者意識到這個問題,中國的策略研究由理論經(jīng)驗進入實證研究階段。國內(nèi)研究建立在國外研究基礎(chǔ)上(如:王巍巍 李德超,2015),獨立創(chuàng)新性研究較少。探討心理認知因素對口譯策略影響(王湘玲 胡珍銘 鄒玉屏,2013)是一次成功的試驗,可惜這個研究未能引起同行的足夠關(guān)注,缺乏后續(xù)研究加以佐證,未來需要更多的相關(guān)研究進行驗證。此外,已經(jīng)有相當數(shù)量的研究探討其他因素對口譯策略的影響以及深入討論某些策略的運用情況。因此,口譯策略的實證研究已經(jīng)從策略發(fā)現(xiàn)、策略歸類過渡到全面、深入探討策略的階段。除了研究策略本身,研究人員開始關(guān)注影響策略使用因素。目前的研究還停留在發(fā)現(xiàn)這些因素階段,那么這些因素中哪些起主要作用,哪些起次要作用,各因素間是否存在交互作用,這些問題仍有待解決??梢灶A(yù)見未來的研究會探討各種因素在策略使用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樣一來,策略的形成過程更加清晰、具體的認識。
第二,理論模型逐步形成。翻譯研究作為年輕的學(xué)科,自身理論并不多,很多口譯現(xiàn)象是借助其他領(lǐng)域的理論解釋,口譯策略研究也是如此。國內(nèi)學(xué)者主要運用關(guān)聯(lián)理論和目的論來解釋策略。當研究人員使用這些理論研究策略時,往往總結(jié)歸納出相同或者類似策略,說明這些理論對口譯策略的解釋力并不強。他們對口譯策略只能泛泛說明,不具針對性。鑒于目前仍存在問題亟需解決,可以預(yù)見未來還會出現(xiàn)相當數(shù)量的實證研究。伴隨著口譯策略實證研究的積累,相信研究者會逐漸總結(jié)出適當?shù)睦碚撃P蛠斫忉尶谧g策略。
第三,跨學(xué)科研究勢在必行。進入新世紀以來,將其他領(lǐng)域研究運用于口譯策略就已出現(xiàn)端倪。Al-Khanji、El-Shiyab和 Hussei(2000)成功地把二語習得的聽力理解策略運用到口譯策略研究中, 他們的研究證明了Williams的觀點。在1994年,Williams提出把二語習得領(lǐng)域的研究運用到口譯研究中,她認為大部分口譯員都是在青少年或者成年時學(xué)習外語,他們在口譯的語言轉(zhuǎn)換過程中會涉及到母語(一語)和外語(二語)。所以,Williams提出將一語和二語的研究和口譯領(lǐng)域中涉及的心理語言學(xué)研究相結(jié)合才可以了解口譯過程。除了將二語習得引入口譯策略研究外,語料庫也是未來趨勢。在探討語言組對和策略關(guān)系時,Liontou(2011)利用語料庫進行分析。目前,除了歐盟和聯(lián)合國相關(guān)的口譯語料庫外,國內(nèi)也建設(shè)了口譯語料庫。針對口譯策略的標注問題也有專門研究(張威,2015)。隨著語料庫的迅猛發(fā)展,口譯策略和語料庫結(jié)合將成為另一趨勢。
第四,多種研究方法齊頭并進。目前口譯策略的研究方法集中在有聲思維法,少數(shù)研究開始運用語料庫語言學(xué)方法。這些研究方法各有利弊,如:有聲思維可以運用于任務(wù)型、個別策略研究,并不適用于一般性、整體策略研究(Oxford, 1996)。使用語料庫研究策略時,大量豐富的語料不但有助于了解個別策略的使用,還可以幫助掌握整體策略。語料庫的標注至關(guān)重要,但耗時、耗力,大型雙語語料庫的標注工作在短時間內(nèi)難以完成。鑒于各種研究方法的優(yōu)勢和局限,多種研究并進有利于多角度了解策略。除此以外,隨著科技發(fā)展,新技術(shù)也可能會運用于策略研究中。目前,研究人員嘗試運用如下手段研究翻譯過程,如:眼動(eye-tracking)、腦電圖掃描(EEG)、事件相關(guān)電位(ERP)、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這些技術(shù)在口譯策略研究中是否可行,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綜上所述,口譯策略研究日趨受到重視,現(xiàn)在已經(jīng)從理論經(jīng)驗發(fā)展到實證研究階段。目前不僅積累了數(shù)量可觀的實證研究,同時策略研究也從對策略歸類進入到多角度探討時期。這些角度包括深入探究某個策略的運用、考察影響策略使用的因素、掌握策略運用的發(fā)展過程。盡管策略研究進入了“百花齊放 ”時期,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梢灶A(yù)計未來研究將呈現(xiàn)出下列趨勢:實證為主導(dǎo)、理論成 型、跨學(xué)科合作、多研究方法并行。
[1]Al-Khanji, R., S.El-Shiyab & R.Hussein.2000.On the use of compensatory strategie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J].Meta, (3): 548-557.
[2]Arum , M.2012.Problems and strategies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A pilot study at two different stages of interpreter training [J].Meta, (3): 812-835.
[3]Barik, H.1971.A description of various of omissions, additions and errors encountered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J].Meta,(4): 199-210.
[4]Bartlomiejczyk, M.2006.Strategies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and directionality [J].Interpreting, (2): 149-174.
[5]Chang, C.& L.Schallert.2007.The impact of directionality on Chinese/English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J].Interpreting,(2): 137-176.
[6]Chen, Jing.2007.Strategies for abating intercultural noise in interpreting [J].Meta, (3): 529-541.
[7]Chernov, G.2004.Inference and Anticipation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8]Donato, V.2003.Strategies adopted by student interpreters in SI: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nglish - Italian and the German-Italian language-pairs [J].The Interpreters’Newsletter, (12):101 -134.
[9]Gile, D.2009.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Revised edition) [M].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0]Herbert, J.1952.The Interpreter’s Handbook[M].Geneve:Librairie de L’Universite Georg.
[11]Ivanova, A.1999.Discourse Processing During SimultaneousInterpreting: An Expertise Approach[D].Cambridge: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2]J?rg, U.1997.Bridging the gap: verb anticipation in German-English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A].In M.Snell-Hornby,Z.Jettmarov, & K.Kaindl (eds.).Translation a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EST Congress,Prague 1995[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3]Kader, S.& S.Sabine.2015.Anticipation, segmentation...stalling? How to teach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A].In D.Andres& M.Behr (eds.).To Know How to Suggest Approaches to Teaching Conference Interpreting[C].Berlin: Frank & Timme.
[14]Kalina, S.1992.Discourse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an approach to the teaching of interpreting [A].In C.Dollerup & A.Loddegaard (eds.).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Training, Talent and Experience[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5]Kurz, I.& B.Frber.2003.Anticipation in German-English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J].Forum, (2): 123-150.
[16]Lee, S.2007.The use of segmentation strategy in sight translation: a pilot study [J].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1): 153-172.
[17]Lee, M.2013.Language directionality and omission as strategy during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J].The 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1): 155-181.
[18]Li, Changshuan.2010.Coping strategies for fast delivery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J].Journal of Specialised Translation, (13): 19-25.
[19]Li, Xiangdong.2015.Putting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in their place -justifications for teaching strategies in interpreter training [J].Babel, (2): 170-192.
[20]Liontou, K.2011.Strategies in German-to-Greek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A corpus-based approach [J].Journal of Theory and Criticism,(19): 37-56.
[21]Liontou, K.2012.Anticipation in German to Greek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A Corpus-based Approach[D].Vienna: University of Vienna.
[22]Oxford, R.1996.Employing a questionnaire to assess the us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J].Applied Language Learning,(1): 25-45.
[23]Riccardi, A.1995.Language-specific strategie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A].In C.Dollerup & V.Appel (eds.).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3: New Horizons[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24]Sunnari, M.1995.Processing strategie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A].In J.Tommola (ed.).Topics in Interpreting Research[C].Turku: University of Turku.
[25]Williams, S.1994.The application of SLA research to interpreting [J].Perspectives, (1): 19-28.
[26]Wilss, W.1978.Syntactic anticipation in German-English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A].In D.Gerver & H.Sinaiko(eds.).Language Interpretation and Communication[C].New York: Plenum,.
[27]李朝淵.2011.學(xué)生譯員交替?zhèn)髯g中修復(fù)策略使用機制闡釋[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 (5):78-82.
[28]廖威 黃勤.2009.關(guān)聯(lián)理論對口譯的解釋力[J].外語教育,(00):155-161.
[29]呂世生.2004.科技口譯策略選擇與操作問題[J].中國科技翻譯,(2):24-26.
[30]馬霞.2008.關(guān)聯(lián)理論與口譯策略研究[J].國外理論動態(tài),(5):88-91.
[31]沈福卿.2007.特殊用途口譯:理論與實踐_論品酒會現(xiàn)場口譯策略[J].中國科技翻譯,(1):18-21.
[32]王巍巍 李德超.2015.漢英交替?zhèn)髯g策略使用特征 –基于有聲思維法的學(xué)生譯員與職業(yè)譯員對比研究[J].中國翻譯,(6):41-47.
[33]王湘玲 胡珍銘 鄒玉屏.2013.認真心理因素對口譯策略的影響–職業(yè)譯員與學(xué)生譯員交替?zhèn)髯g之實證研究[J].外國語,(1):73-81.
[34]謝一銘 王斌華.2011.目的論連貫原則在漢英外交口譯中的體現(xiàn)–基于現(xiàn)場口譯的語料分析[J].中國科技翻譯,(3):16-19.
[35]張威.2015.中國口譯學(xué)習者語料庫的口譯策略標準:方法與意義[J].外國語,(5):6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