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美國教師評價素養(yǎng)的發(fā)展策略與啟示

2018-11-28 08:57
英語知識 2018年1期
關鍵詞:培訓素養(yǎng)評價

劉 昕

(遼寧師范大學,遼寧大連)

1.引言

近年來,教師的評價素養(yǎng)問題備受學界關注,成為教育評價領域研究的核心議題。由于教師不僅直接從事學生學業(yè)評價活動,而且是影響學生學業(yè)成就和成長的最重要人員,因此教師不僅需要教學方面的專業(yè)素養(yǎng),同樣需要評價方面的素養(yǎng)儲備。教師所需要的評價素養(yǎng)不同于教育管理者和測量與評價專家的素養(yǎng),它是一種融評價態(tài)度、評價知識與技能為一體的綜合素養(yǎng),與教育質量密切相關,是可以后天習得的。因此,從根本上說,教師評價素養(yǎng)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現實問題(鄭東輝,2014; Stiggins,1995)。

不言而喻,任何教育政策、教育方案的目標,最終都必須通過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才能夠實現。也就是說,教師的專業(yè)水平決定著教育的質量高低。高質量的教育通過教師隊伍高水平的專業(yè)實踐才能獲得?;凇皹藴省钡慕逃母锏耐七M與深入給各級學校的教師帶來了巨大影響與挑戰(zhàn),也把教學評價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國教師的評價專業(yè)素養(yǎng)制約著評價改革實踐的水平,決定著改革的目標究竟能在何種程度上得以實現。由于我國經濟社會環(huán)境、教育評價傳統(tǒng)、教育管理體制的影響和教師教育制度的缺陷,我國教師隊伍的評價教育水平不高,無論在職前還是職后,教師都很少有機會系統(tǒng)地提高自己的評價知識和技能水平(沈玉順,2006:197)。因此,借鑒和吸納美國在該領域的成功經驗,探究教師評價素養(yǎng)的發(fā)展策略,分析其主要建構途徑與方式,對于我國教師適應教育變革和實現專業(yè)發(fā)展尤為重要。

2.評價素養(yǎng)的概念及相關研究

“評價素養(yǎng)”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國著名教育測評專家斯蒂金斯(Stiggins, R.J.)于1991年在一篇名為《評價素養(yǎng)》的文章中提出來的,當時他只從具有評價素養(yǎng)的人的角度來討論“評價素養(yǎng)”的特點:“有評價素養(yǎng)的教師知道合理與不合理的評價之間的區(qū)別;知道評價什么,為什么評價,怎樣更好地評價,以及如何促成良好的學生表現行為;知道評價可能會出現什么錯誤以及如何防止錯誤;知道不準確的評價所帶來的潛在后果”(Stiggins, 1991: 535)。除此之外,關于評價素養(yǎng)的定義,雖然很多研究者和機構曾嘗試做出界定,如采用直接界定法,或者通過描述具備評價素養(yǎng)的教育者的具體特征來界定,但是都未超出斯蒂金斯最初框定的范疇,即教師關于學生學業(yè)評價應具備的知識與技能,只不過是不同的學者或機構所強調的學業(yè)評價內容不盡相同而已(Noonan, 2006; Popham, 2004; Rudner, 2002)。

在美國,有關教師應該具備的評價素養(yǎng)的相關要求與規(guī)定雖由來已久,但是最為系統(tǒng)和科學的研究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初。1990年美國教師聯盟、國家教育測量委員會和國家教育協會聯合頒布《美國教師的學生教育評價能力標準》,提出了教師實施評價時在知識、技能、倫理等層面的具體規(guī)定。該“能力標準”共有七方面內容,它們作為一個整體,規(guī)定了教師在選擇、開發(fā)、應用、交流與評價學生信息及學生評價實踐方面,應該掌握的各項技能及標準。這些基本技能,不僅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有機部分,也是對教師進行職前培訓與在職教育的重要內容,為評價素養(yǎng)的未來發(fā)展與研究奠定了基礎(王紅艷,2015: 12)。

進入21世紀,伴隨世界范圍內基于“標準”的教育改革的推進,美國教育評價專家在“能力標準”的基礎上,總結了新形勢下教師應該具備的學生課業(yè)評價知識與技能,豐富和發(fā)展了“能力標準”的原有內容。其中,詹姆斯·麥克米蘭(McMillan, 2000)、理查德·斯蒂金斯(Stiggins,2009)和蘇珊·布魯哈特(Brookhart, 2011)提出的評價原則與要求頗具影響力和代表性。具體地說,麥克米蘭提出了教學評價的“大想法”(包括11條原則),從課程評價改革的實際出發(fā),承上啟下,內容全面,強調評價對學生的促進作用,特別是技術在評價中的應用,對教師進行教學評價和教師職業(yè)培訓,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為規(guī)范;斯蒂金斯在對學生參與式課堂評價研究的基礎之上,結合對教師評價的培訓實踐,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作為對“能力標準”的補充。他更加強化學生在教學評價中的參與程度,提出了教師評價時應達到的“五項基本要求”;布魯哈特在兩個方面對1990年的“能力標準”進行了補充和更新——標準化測試背景下對教師的要求以及“形成性評價”在教學中的應用,全方位地展示了教師課業(yè)評價能力的包容性和發(fā)展性特點,代表了美國基礎教育教學評價的最新發(fā)展趨勢,是對1990年“能力標準”最好的豐富和完善(王紅艷,2015: 14)。

3.美國教師評價素養(yǎng)發(fā)展策略的主要形式

美國各級學校十分重視教師隊伍的專業(yè)素質和評價素養(yǎng),通過職前和職后評價教育、短期評價培訓及教師參與評價改革和專項研究等方式,促進廣大教師評價水平的提高。采取的發(fā)展策略可歸納為以下形式:

3.1 職前教師教育評價課程的設計與教學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開始,美國教育界出現了調查各州教師入職資格認證與教師教育項目中是否開設有關評價或測量課程的研究浪潮(O’ Sullivan, 1991; Wise, 1991, 1993; Schafer, 1987,1993)。這些調查研究的結果說明,當時大部分州的資格認證與教師教育項目沒有關于評價方面的課程要求,或者即使開設了與評價有關的課程,很多課程所教的內容與教師所應知道或所需實踐的評價也不匹配,所以教師普遍缺乏相關的評價知識與技能,也是導致他們評價素養(yǎng)低下的直接原因。

因此,從90年代后期開始,美國各州的教師認證和教育培訓機構均采用統(tǒng)一標準規(guī)范教師資格認證,并開始增設有關教育評價內容的課程。關于這一點,可以從大量用于職前教師教育評價課程使用的出版教材方面得以驗證和說明。主要的代表著作有:《教學中的測驗與評價(第8版)》(Linn & Gronlund, 2000),《課堂評價:理論與實踐(第5版)》(Airasian, 2005),《促進教學的課堂評價(第3版)》(Popham, 2002),《學生的教育性評價(第6版)》(Nitko & Brookhart, 2011),以及《課堂評價:基于標準的理論與實踐(第5版)》(McMillan, 2011),《教學中的測量與評價(第11版)》(Miller, Linn & Gronlund, 2013)等。這些教材被一次次地再版發(fā)行,極大地促進了職前教師教育評價課程的設計與教學。同時也說明,通過有效的評價課程設計與教學,不僅為廣大教師提供了豐富的符合其實際需要的評價知識與技能,而且為教師評價素養(yǎng)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先決條件。這樣就避免了由于在職前教師教育階段不開設(或開設不得當)評價課程,而使得教師缺乏相關的評價知識與技能,從而導致他們評價素養(yǎng)的低下。

3.2 在職教師教育中的評價培訓項目

美國的一些教育研究者或機構研究開發(fā)出諸多培訓模式,旨在滿足在職教師的實際評價需求,通過系統(tǒng)的、有針對性的培訓項目與教育,促進其評價素養(yǎng)的提高。

(1)“主題教學”培訓模式。這一模式由教育專家普萊克和伊帕拉共同研發(fā),目的是為了發(fā)展教師在解釋和交流評價結果方面的能力(Plake &Impara, 1993)。該模式根據二人對美國45個州的555名教師抽樣調查結果而專門開發(fā),培訓環(huán)節(jié)包括背景介紹(問題情境)、實踐練習、親身體驗、小組問題討論和布置作業(yè)等流程。其中背景介紹部分主要模擬家長會形式,設置有關解釋與交流學生學業(yè)成就結果的問題情境,得出幾個關鍵的主題或概念,然后在主題教學中講解。一般可用于一至兩天的在職教師培訓項目,也可以設計成一系列的培訓研討會。可以看出,該培訓模式把解釋、交流和有效利用評價結果作為教師應該掌握的重要評價知識和技能,這是因為對評價結果的恰當解釋、交流和有效運用是教學評價過程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只有知道如何恰當地解釋評價結果,并知道如何與學生及其家長交流評價結果,才有可能更好地利用評價結果,調整教學策略,達到改進教學的目的(莫景祺,2008:18)。

(2)“評價素養(yǎng)學習小組”(Assessment Literacy Learning Teams)模式。這一模式由俄勒岡州波特蘭市“教學評價培訓研究所”(Assessment Training Institute)于1992年開發(fā)研制。著名教育測評專家斯蒂金斯(R.J.Stiggins)系該培訓研究所發(fā)起人和負責人,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利用評價促進學生學業(yè)改善方面的教學與培訓工作。此研究所自成立以來,一直秉持“學生參與評價”的理念,特別是在“促學評價”(assessment for learning)方面的實踐研究具有十分廣泛的影響?!皩W習小組”旨在為在職教師提供一個學習理論、檢驗觀念并共同反思的論壇,也是他們定期聚集一段時間以便分享在課程目標指引下的專業(yè)成長經歷的工作坊(Arter, 2001: 55)。實際上,該模式就是教師圍繞評價培訓材料,通過合作的方式而進行研討、學習、實踐與反思的培訓方式,研究所負責提供大量適合教師的評價素材與評價案例,并進行適當的指導,以期培訓教師的評價能力與自信心。其中,研討的主要話題包括:如何進行高質量的課堂評價,如何使用形成性評價促進教學改革,如何使用多種評價手段和策略?如何進行基于標準的測評,等等。因為該模式所提供的培訓方式與培訓內容,立足于學區(qū),貼近學校實際,能夠滿足不同層次教師的評價需求,所以深受一線教師的歡迎(Popham, 2011:268)。

(3)“內布拉斯加”培訓模式。這一模式由內布拉斯加州自主開發(fā)的兩個教師評價素養(yǎng)培訓項目組成:內布拉斯加評價組群(Nebraska Assessment Cohort)和職前與在職教師評價素養(yǎng)研究小組(Lukin, 2004)。前者是由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提供的項目,面向有經驗的教師或行政管理人員,提供18個小時研究生水平的課程,旨在提高教師和管理人員的評價素養(yǎng);后者是指職前教師評價素養(yǎng)研究小組(Pre-service Assessment Literacy Study Groups)和在職教師評價素養(yǎng)研究小組(In-service and Pre-service Assessment Literacy Study Groups),是對前面評價素養(yǎng)學習小組的擴展,由各個學校所屬的學區(qū)來負責實施。在該培訓模式中,職前教師和在職教師一起學習,共同度過一段連續(xù)的、長達一年之久的時間。該項目基于教師在評價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方面的需求,并以課堂里真實的學生學習情境為背景,與傳統(tǒng)的學習模式相比,“研究小組模式”為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也使教師的教學評價經驗更趨合理化與情境化,因而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3.3 基于學區(qū)和大學的合作與交流

在評價素養(yǎng)發(fā)展過程中,美國非常重視專業(yè)評價機構(或研究所)研究者的智慧貢獻以及學區(qū)和大學為教師提供的專業(yè)示范與輔導等。正如斯蒂金斯所言:“學校與學區(qū)應該為教師的評價素養(yǎng)發(fā)展營造一種有利的評價環(huán)境,包括良好的學校評價文化、學區(qū)的評價政策、教師與學區(qū)管理者之間的伙伴關系、整體的專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以及可支配的課堂評價資源等”(Stiggins, 1995: 13)。換言之,為了給教師的評價實踐提供支持,學校應該加強與校外專業(yè)力量的合作,特別是與大學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獲得更多的資源與培訓支持,借助評價專家或課程與學科專家的智慧,促進教師的評價知識與技能的發(fā)展。

例如,2001年,加利福尼亞州圣地亞哥聯合學區(qū)(San Diego United School District)與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簽訂了一個合作項目,目的是為學區(qū)所在的中小學校提供評價策略方面的指導,以改善和提升教師的評價素養(yǎng)。其中,胡佛高中(Hoover High School)就是受益學校之一。作為該項目的實驗學校,胡佛高中聘請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的兩名專門從事學生學業(yè)評價研究的教授,來校與本校教師開展為期兩年的合作研究,旨在把形成性評價融入學校的日常教學之中,以此提升教師運用課堂評價的能力,改善課堂教學的效果。實踐證明,經過兩年的合作研究,該項目使胡佛高中的教師受益明顯,他們學會了合作開發(fā)試題、分析評價結果以及基于數據采取后續(xù)行動來激發(fā)學生等,從而使教師的教學評價變得更加準確、有效(Stiggins, 1993: 125)。

3.4 依托基金會和集團資助的研究立項

自從1988年起,美國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和樸氏公益信托集團就開始為“課堂評價研究項目”的立項提供資助。該項目由波士頓學院學術發(fā)展中心主任托馬斯·安吉洛(Thomas A.Angelo)博士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育研究生院“伊麗莎白與愛德華·康奈”(Elizabeth and Edward Connor)高等教育榮譽教授帕特麗夏·克洛斯(K.Patricia Cross)聯合發(fā)起,二人發(fā)揮各自的學術優(yōu)勢,共同致力于發(fā)展和普及課堂評價研究,并著力將評價和教育研究的優(yōu)秀成果運用于課堂教學,為教師的職業(yè)發(fā)展提供專業(yè)化的指導(安吉洛 克羅斯,2006)。1988年,他們合作完成的著作《課堂評價技巧:教師手冊》出版發(fā)行,該書共收錄30項課堂評價技巧及使用建議,在界定課堂評價的概念、確認其對一線教師的指導作用方面大獲成功。1993年,該書再版,增補了許多內容,如課堂評價技巧由原來的30項增加到50多項,還特別為教師提供了更多的使用范例和指導意見。

依托福特和樸氏的贊助,該立項以舉辦研討班為主要培訓形式,為教師研制和開發(fā)大量的課堂評價宣傳資料,并通過錄制教學錄像帶,讓教師親自參與到課堂研究項目,探討課堂評價的理念、方法與作用。該立項幫助培訓了全美5000多位教師學習使用課堂評價技巧,并在教學目標編目的構思、實施及分析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此外,還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每年召開的全國高等教育協會(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AAHE)年會舉辦過數百次全國和區(qū)域性的研討班,使師資發(fā)展專家及教師們有了集中學習、交流經驗和與同行交流的機會(安吉洛和克羅斯,2006: X)。總之,依托基金會與集團的資助,課堂評價研究項目獲得了研究經費和資金保障,通過開展系列活動為教師提供指南,使更多的教師參與同課堂評價研究項目相關的培訓與交流,并結合教師本人的課堂情境,探索進行有效課堂評價的策略。

4.美國教師評價素養(yǎng)策略對我國的啟示

教師評價素養(yǎng)是教師專業(yè)標準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美國的教師評價素養(yǎng)發(fā)展策略與實踐,目前我國教師評價素養(yǎng)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教學評價目標存在偏差;(2)教師缺乏足夠的評價理論與知識;(3)教師的評價技能普遍不足;(4)教師疏于評價反思及反饋(李秀梅,2015)。因此,借鑒美國教師評價素養(yǎng)發(fā)展策略的實施辦法,我國的教師教育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完善:

第一,加強教師在學業(yè)評價方面的外部規(guī)范。通過制定頒布相關的文件,強化政策上的規(guī)定,清晰描述出具體的評價“標準和要求”,使教師在評價時“有的放矢”、“有章可循”。1990年美國《教師教學評價能力標準》正式頒布,它是教學評價領域的奠基性文件,為教師提升評價專業(yè)水平提供了總體性指導,也成為許多州制定教師資格認證與入職標準的重要依據。而在我國,政策性的文件《教師資格考試標準(試行)》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都于2011年由教育部頒布實施,并且能否真正融入教師教育一體化,還需要時間和實踐的雙重檢驗(鄭東輝,2014: 159-160)。另外,透視當下,我國課堂中諸多模糊、籠統(tǒng)、失真、功利的評價現象嚴重,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具體的評價“標準和要求”來規(guī)范教師,以致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評價時憑經驗出發(fā)或感情用事,而無從掌握和運用合適的評價策略。因此,作為促進教師課堂評價水平提高的措施,可考慮借鑒美國的做法,研究制定我國教師評價知識和技能標準,為教師學習掌握評價知識和技能、教師教育機構設計實施課堂評價教育項目和學校設計實施教師評價方案提供政策依據。

第二,強化職前和在職教師教育評價素質的培養(yǎng)。其培養(yǎng)內容包括為師范生開設有關測試與評價方面的課程。不僅如此,既然教師的評價素養(yǎng)是教師在日常的專業(yè)實踐中從事學業(yè)評價活動所需要的素養(yǎng),那么職前培養(yǎng)階段就應該讓準教師們了解需要怎樣的評價知識和評價素養(yǎng)。近年來,已有不少中國學者進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一些適合我國國情的結構設想和框架等。如鄭東輝提出的教師評價素養(yǎng)結構設想,即評價態(tài)度(信念)、評價知識、評價技能(能力或表現行為)三位一體結構模型,具有實際可操作性,非常適合職前教師教育評價認知與培養(yǎng)(鄭東輝,2014:100-102)。此外,還要有針對性地對教師進行在職評價培訓,更為重要的是,應確保教師所接受的評價教育內容與他們實際所需要的相匹配??梢詫W習和借鑒前面介紹的“主題教學”培訓模式、“評價素養(yǎng)學習小組”模式和“內布拉斯加”等培訓模式,開發(fā)本土化的培訓模式,使更多的一線教師受益。

第三,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教學研究與課堂實踐。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體,應該積極投身教育改革,加強自我學習和教學反思。近年來,行動研究和終身學習在教育界備受推崇,也成為提升教師評價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為此,教師應該經常研讀有關評價方面的論文、專著和博客等,主持或參與教學評價方面的課題研究,主動參加由學?;虺霭婕瘓F舉辦的系列研修班和短期培訓,在職進修學習(如攻讀教育碩士或在職研究生),參加教研組織的專業(yè)活動(聽評課、集體備課、命題與閱卷、作業(yè)設計等),以及外出參觀學習(聽公開課、聽專家講座、參加教學比賽等)。總之,教師獲得評價素養(yǎng)的過程是一個經歷“深刻的觀念改變”的過程(盛慧曉,2014:101),所以要鼓勵教師與時俱進,更新觀念,主動參與評價活動的全過程并反思評價實踐過程,不斷地積累評價經驗,這樣才能在評價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升評價素養(yǎng)。

[1]Airasian, P.2005.Classroom assessment: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5th ed.) [M].New York: McGraw-Hill.

[2]Arter, J.2001.Learning teams for classroom assessment literacy[J].NASSP Bulletin,(85): 53-65.

[3]Brookhart, S.2011.Educational assessment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teachers [J].Educational Assessment: Issues and Practice, (1): 3-12.

[4]Linn, R.& N.Gronlund.2000.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8th ed.) [M].Upper Saddle River: Merrill.

[5]Lukin, L., D.Bandalos & K.Mickelson.2004.Facilit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ssessment literacy [J].Educational Measurement: Issues and Practice, (2): 26-32.

[6]McMillan, J.2000.Fundamental assessment principles for teachers and school Administors [J].Practical Assessment,Research & Evaluation, (8): 19-26.

[7]McMillan, J.2011.Classroom assess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for effective standards-based instruction(5th ed.)[M].Boston, Allyn & Bacon.

[8]Miller, M., R.Linn & N.Gronlund.2013.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11th ed.) [M].Upper Saddle River:Pearson Education.

[9]Nitko, A.& S.Brookhart.2011.Educational assessment of students(6th ed.) [M].Upper Saddle River: Pearson Education.

[10]Noonan, B.& P.Renihan.2006.Demystifying assessment leadership[J].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10): 1-21.

[11]O’Sullivan, R.& M.Chanlnick.1991.Measurement-related course work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 certification and recertification [J].Educational Measurement: Issues and Practice, (1): 17-19.

[12]Plake, B., J.Impara & J.Fager.1993.Assessment competences of teachers: A national survey [J].Educational Measurement:Issues and Practice, (4): 10-13, 39.

[13]Popham, W.2002.Classroom assessment: What teachers need to know(3rd ed.) [M].Boston: Prentice Hall.

[14]Popham, W.2004.Why assessment illiteracy is professional suicide? [J].Educational Leadership, (1):82-83.

[15]Popham, W.2011.Assessment literacy overlooked: A teacher educator’s confession [J].The Teacher Educator, (4): 265-273.

[16]Rudner, L.& W.Schafer.2002.What teachers need to know about assessment[M].Washington, D.C.: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17]Schafer, W.& R.Lissitz.1987.Measurement training for school personnel: Recommendations and reality [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3): 57-63.

[18]Schafer, W.1993.Assessment literacy for teachers [J].Theory into Practice, (2): 118-126.

[19]Stiggins, R.1991.Assessment literacy [J].Phi Delta Kappan,(7): 534-539.

[20]Stiggins, R.1995.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key to a total quality assessment environment [J].NASSP Bulletin,(79): 11-19.

[21]Stiggins, R., J.Arter, J.Chappuis & S.Chappuis.2006.Classroom assessment for student learning: Doing it right,using it well[M].Portland: Assessment Training Institute.

[22]Stiggins, R.2009.Essential formative assessment competencies for teachers and school learners [A].In H.Andrade & G.Cizek (eds.).Handbook of Formative Assessment[C].New York: Routledge.

[23]Wise, S., L.Lukin& L.Roos.1991.Teacher beliefs about training in testing and measurement [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 37-42.

[24]Wise, S.1993.Teacher training in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skills[M].London: Buros Institute of Mental Measurements.

[25](美)安吉洛&克羅斯著.2006.唐艷芳譯.課堂評價技巧—大學教師手冊[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6]李秀梅.2015.促進學習評價視域下的外語教師評價素養(yǎng)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0):36-37.

[27]莫景祺.2008.教師如何實施課堂教學評價[J].課程·教材·教法,(11):14-18.

[28]沈玉順.2006.課堂評價[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9]盛慧曉.2014.外語教師評價素養(yǎng)的構成和發(fā)展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6):95-102.

[30]王紅艷.2015.美國中小學教師“能力標準”發(fā)展進程及評析[J].教學研究,(5):11-15.

[31]鄭東輝.2014.教師評價素養(yǎng)發(fā)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猜你喜歡
培訓素養(yǎng)評價
抓住本質重理解基于素養(yǎng)活應用
CIT培訓學院2020線上培訓系列報道(七)
多思少箅彰顯素養(yǎng)
培訓通知
會議·培訓
從五方面做好引導培訓
一節(jié)踐行核心素養(yǎng)的數學拓展課
追本溯源提升素養(yǎng)
2006—2016年度C—NCAP評價結果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3)
沁源县| 嵊泗县| 湘潭县| 麦盖提县| 云林县| 新津县| 松阳县| 固原市| 盱眙县| 宁明县| 门源| 句容市| 阿坝| 宝应县| 遂溪县| 错那县| 延长县| 陵水| 宜兰县| 白朗县| 南丹县| 连平县| 敦化市| 大化| 阿坝县| 屏南县| 车险| 德保县| 阿拉善右旗| 芦溪县| 托克逊县| 宣恩县| 阿图什市| 苍溪县| 汉沽区| 长垣县| 洛浦县| 宁蒗| 拜城县| 康乐县| 鲁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