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花
“工作坊”是一種集個人體驗、小組合作、實踐探究于一體的小學科學活動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開展小學科學活動是富有新意與創(chuàng)意、具備實效與長效、散發(fā)活力與魅力的。在這種新模式下,我們的科學活動可以尊重學生特長,促進學生的深入交流,引發(fā)學生的思維碰撞,實現(xiàn)學生的優(yōu)勢互補,讓學生享受成長的幸福。
在追求“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科學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已經(jīng)是一種普遍的活動形式,但是,小組合作學習給每一位學生帶來的價值是否真正發(fā)揮呢?活動效果是不是可以進一步提升呢?在參加過幾次學術(shù)論壇后,筆者發(fā)現(xiàn),“工作坊”已成為當下學術(shù)研究的一種主流,“工作坊”模式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運用。同樣,“工作坊”模式結(jié)合科學活動的開展,勢必也會帶來不一樣的精彩。
一、“工作坊”的含義及特點
所謂“工作坊”,是指由數(shù)人共同參與的場域及過程,參與者朝著同一個目標,在合作過程中思考、交流,討論方案并付諸行動,從而一起完成某種產(chǎn)品的加工,這種共同參與討論與實踐的過程,就是工作坊的活動內(nèi)容。
“工作坊”是一種集個人體驗、小組合作、實踐探究于一體的模式。它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1.人數(shù)少。2.形式靈活。3.話題更具有針對性。4.組織更為靈活。
二、“工作坊”模式下開展科學活動的功能
目前,大部分科學活動都是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展開,學生在合作中,可以聽、閱讀、討論、交流、實驗等。一般一次小組合作就是為了完成某一個教學任務,對于任務前的思考、任務后的衍生注重性還不夠。而“工作坊”模式下的小組合作,更加凸顯了每位組員的作用,更加促進了每個組員的思考,也更加提升了每位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就以筆者親歷的不同操作模式下同個研究內(nèi)容的反饋為例:
案例1:傳統(tǒng)科學課堂研究《關(guān)于校園垃圾分類的調(diào)研及改善建議》
師:同學們,我們的校園里每天都會產(chǎn)生很多垃圾,請大家想一想,校園里你所了解的垃圾有哪些?
生:餐巾紙、樹葉、剩余的飯菜……
師:是??!如果我們把這些垃圾分分類的話,你會怎么分呢?
生1:把樹葉、紙屑分成一類,因為它們還可以通過燃燒產(chǎn)生熱量,供人們使用;把食堂剩余的飯菜分為一類,因為用它們可以去喂養(yǎng)豬等其他動物;還有其余的一部分是價值不大的。
生2:可以把樹葉、紙屑等分為一類,他們是可回收垃圾;把食堂的剩飯剩菜歸為一類,他們屬于廚余垃圾;把廢電池分為一類,因為電池需要專項處理,還有把剩余的垃圾歸類到不可回收垃圾中。
生:……
師:大家的分法都有各自的道理。那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這些垃圾到底是被怎么處理的呢?你知道嗎?
生:學校有分類垃圾箱,但是最終也有好多都不分種類,聚集在一起,被垃圾車載走。
師:沒錯,我們平時在處理校園垃圾時,確實存在這方面的問題,那你有什么好的建議或想法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然后全班匯總。
案例2:“工作坊”模式下開展《關(guān)于校園垃圾分類的調(diào)研及改善建議》活動
筆者提前一周布置了相關(guān)學習任務:請同學們觀察校園的垃圾主要有哪些?它們又是如何被處理的?再觀察生活中的垃圾桶,它們分別有什么功能?同時思考:生活中的垃圾桶是否還存在一定的缺陷?
學生在這一周內(nèi),會利用自己的空余時間充分地觀察、發(fā)現(xiàn)、思考,借助各種方式(圖片打印、文字記錄、畫圖記錄等)記錄在自己的科學活動記錄本上,形成一個前期的資料儲備庫。他們會帶著這些前期準備,進入課堂。
師:同學們,我們用了一周的時間來了解了校園垃圾的相關(guān)信息,你們都有哪些收獲呢?以小組為單位,交流下你們了解到的信息,并且請大家把相關(guān)信息進行梳理(提前準備好各組梳理信息用的紙張)。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各自闡述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同時聽一聽其他組員的說法,看看有沒有自己遺漏的地方,羅列梳理相關(guān)信息。(自由分配任務)
師:接下來我們各小組分別來交流展示下你們匯總的結(jié)果。
每個小組部分或所有成員在教室前面集中展示他們的前期準備成果,其他組一旦有疑問,或有補充的及時解決跟進。(提倡生生互動,思維碰撞)
在全班交流分享的基礎上,筆者進行了匯總小結(jié)。經(jīng)過匯報,我們發(fā)現(xiàn):學校每天都會產(chǎn)生很多垃圾,包括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等等,但是在回收垃圾的時候,環(huán)衛(wèi)工人并不進行區(qū)分,直接全部倒入垃圾車內(nèi),采用的是一種混合回收的方式。這種回收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而生活中,垃圾桶本身的功能設置也并不完善。
師:針對以上問題,你們有何好的建議或辦法嗎?請各小組再一次討論,把你們想到的建議寫下來或畫下來。(提前準備好羅列建議的紙張及水彩筆,讓學生先思考,后交流)
各小組再一次深入討論,利用小組成員各自的特長(能說、會寫、會畫……)積極主動自由承擔任務,開展活動,經(jīng)過組員間的觀點碰撞,提出了如下建議:1.政府部門應在小學生中加大垃圾分類的宣傳和教育。2.學校應對校內(nèi)學生加大垃圾分類的宣傳和教育。3.建議對垃圾回收方式進行改進??梢宰尣煌睦囏撠熁厥詹煌睦部梢詫嚳臻g進行改造,分隔出不同的區(qū)域,回收不同的垃圾。通過這種方式保證每個種類的校園垃圾都能夠“各得其所”。4.改善現(xiàn)有垃圾桶的設計缺陷,實現(xiàn)垃圾分類投放。
利用好學生提出的建議,筆者順接:那你認為怎樣的垃圾桶比較可行呢?你們能否設計出心中理想的垃圾桶呢?
同樣,綜合之前提出的現(xiàn)有垃圾桶的缺陷,及垃圾分類中存在問題,對照每一小組的信息紙,各小組又一次討論思考:我們設計的垃圾桶該有哪些功能,如何實現(xiàn)垃圾分類?自由分配任務,完成作品的設計、介紹。具體作品如下:
師:同學們的設計都非常有創(chuàng)意,不過要真正踐行起來或許會有一定的難度,比如我們的技術(shù)水平是否足以支撐?我們的人工操作系統(tǒng)是否無其他干擾?……
最后談一談感悟:世界上其實沒有垃圾,有的只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垃圾分類——致力于讓每一份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讓地球不再為垃圾所困。
在這兩個案例的對比之下,筆者認為“工作坊”模式下開展科學活動潛力更大:
(一)尊重特長,自然發(fā)展
案例1中,教師占主導作用,學生的思維大多都是跟隨著教師進行,額外的拓展比較少,在小組合作中,也是固有的模式,一般情況下都是老師安排好的,由組長來組織,由記錄員來記錄,由紀律員來監(jiān)督等。而在“工作坊”模式下,小組中每個人的分工是自由安排的,而且是根據(jù)個人的特長特點來自然形成的,繪畫比較好的人主動承擔畫的任務,寫字比較好的主動承擔寫的任務,歸納總結(jié)比較強的就主動進行梳理等,“工作坊”下的科學活動注重了學生的發(fā)展。
(二)思維碰撞,深入學習
案例1中,傳統(tǒng)的科學小組合作學習,僅僅是為了完成一節(jié)課中教師提出的一項任務,每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分工完成屬于自己的部分,最終小組得出一個結(jié)論,學生彼此之間的交流很局限,思維不夠深入。而案例2中,“工作坊”模式下的小組合作,不再是學生想說就說,能說則說,因為在工作坊中,各小組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為了這個目標,每一位成員都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合作關(guān)系十分緊密,所以,在小組合作中,每位組員都要呈現(xiàn)出自己的觀點,要跟其他組員有互動、有反饋,從而讓學生的小組合作變得有深度。
(三)交流分享,不斷完善
案例1中展現(xiàn)出來的交流分享,形式過于單一,師生對話占了主線,總是我們教師在對學生的分享做評價,生生間的對話很少,分享內(nèi)容的層次也相對較淺。我們教師對待學生,要容許他們犯錯誤,也要聽取他們的聲音。案例2中,學生在分享交流,闡述觀點的過程中,組與組之間會有觀點的碰撞,相互間能夠傾聽交流,進行辨析,不斷深入,不斷完善。教師完全可以是一位觀眾,把舞臺交給學生,讓學生去自由發(fā)揮,最后給予一定的評價即可。在這樣一種學習的氛圍里,學生聽、說、讀、寫、辨的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發(fā)展。
綜上所述,“工作坊”模式下開展的科學活動是富有蘊含新意與創(chuàng)意、具備實效與長效、散發(fā)活力與魅力的,是開展科學活動的一種新模式。在這種新模式下,不同特點和風格的學生可以集中起來協(xié)同活動,依靠團隊的力量開展真實有效的研究活動,彼此支持,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享受成長的幸福。
【作者單位:常州大學附屬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