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民俠
摘 要:語文教學既要關注語言文字的運用,又要關注人文情懷的培養(yǎng),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對字詞的反復品讀、感悟、想象、運用,通過生生、生本之間的對話、交流、質(zhì)疑,使語文教學充滿語文味,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
關鍵詞:文字 讀悟 運用 語文味
語文是一門由語言文字構(gòu)建而成的、極富生命活力的、充滿人文情懷的課程。所以,語文教學既要關注語言文字的運用,又要關注人文情懷的培養(yǎng),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以前課堂上,教師喜歡逐段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反復講解寫作方法,雖然偶爾也有學生發(fā)表見解,但都是教師牽引后的條件反射,是心不在焉地迎合接納。近年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我們看到了學生們的合作交流、熱烈討論,看到了學生們個性表達,積極踴躍,但許多時候,學生們的回答總是游離于語言文字之外的高談闊論,虛無而空洞。[1]
多次聆聽了名師的現(xiàn)場作課,感悟頗深。名師的課堂風格迥異,有的激情昂揚,令聽者心潮跌宕;有的創(chuàng)意獨特,師生群情激昂,令聽者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有的活力四射,似乎在用生命與學生進行心靈的交融。時過境遷,獨自坐在辦公桌前靜靜回味,奇怪的是腦海中存留印象的卻并不多,而薛法根老師執(zhí)教的《臥薪嘗膽》及孫雙金老師執(zhí)教的《林沖棒打洪教頭》卻感覺很接地氣。他們課堂上很少追趕時髦的課件,沒有作秀的肢體展示,沒有設計的精深奧妙,他們只是在一種平等、自由、民主、寬松的氛圍中引領學生在文本語言的骨髓中暢游,通過與文本語言的對話和作者情感達成共鳴。而在我們的課堂上,教學氛圍也開始寬松,師生關系也開始平等,但拋開文本另搞一套的做法卻讓人痛心:優(yōu)美動人的多媒體代替了學生對語言的透悟;混亂無序的合作代替了學生獨立的潛心會文;全神貫注的作畫、聲情并茂的表演、形象逼真的導游……等等新穎別致的形式充盈了語文課堂,教師忙得不亦樂乎,學生“玩”得興高采烈,課堂表面轟轟烈烈,吸引了學生,吸引了聽者,也順理成章地得到了“很有創(chuàng)意”、“愉快學習”等光輝的頭銜。可我迷茫了:語文的味在哪里?語文的質(zhì)是什么?[2]
我認為,語文教學就應以豐富和完善學生的語言世界為核心,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能夠擁有一顆靈動的心,要讓學生學習的每一個標點、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句子都成為學生們心靈中最富有活性的生命元素。惟其如此,才能使語文教學不失本真,不失神韻。實踐中我通過四個方面潛心教學,求真固本:
一、奪實詞語
詞語是組成語文材料最基本的單位。感悟文本的過程實質(zhì)是對一個個鮮活詞語的品讀賞析。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將詞進入兒童的精神生活,成為他的帶有深刻個性的創(chuàng)作工具時,才能取得成果。如果兒童在小學沒有學習用詞來進行思考和創(chuàng)作,到初中再開始這項極其精細的勞動,就毫無意義了。聽課中,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有的教師教學時,不注重詞語的感悟,只是對一段話或一個句子進行籠統(tǒng)感悟,總感到學生不能內(nèi)化于心,似乎在脫離文本構(gòu)建空中樓閣。當然,詞語教學應采取靈活多變的方法,如動作演示、畫圖感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它追求的是悟其于文中之內(nèi)蘊情感。在此,我們看到了詞語理解之透徹,積累之及時,便自然地感受了語文的本真。如:《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最后一段中“闖進”、“統(tǒng)統(tǒng)”、“實在”等詞把八國聯(lián)軍的厚顏無恥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如果能引導學生逐詞摳掐,著重朗讀,定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二、多元想象
作為語文教師,要善于引領學生挖掘文本言語的空白,發(fā)揮想象的才能,在想象中感悟語言的精妙,訓練思維的開闊,培養(yǎng)對語言的敏感度。如:《圓明園的毀滅》一文中教學“熱鬧的街市”,我們要引導學生透過文字看到人聲鼎沸,看到討價還價,看到人流如潮,看到香甜的糖葫蘆,熱氣騰騰的炸油糕…… 教學“山鄉(xiāng)村野”,就要能想到滾滾的麥浪,遍地的油菜花,鳴叫的知了,蹦跳的青蛙……這樣既增強了語文課堂的趣味性,又激發(fā)了學生玩味語言的興趣。
三、大膽質(zhì)疑
培養(yǎng)學生高超的質(zhì)疑能力其實就是培養(yǎng)學生品味語言、領悟語言、內(nèi)化語言和創(chuàng)新學習的能力。試想一個對語言文字理解不到位的人怎能從中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問題呢?《圓明園的毀滅》教學最后,學生質(zhì)疑,文中說“10月18日和10月19日,三千多名侵略軍在圓明園內(nèi)放火”,后面又說“大火連燒三天”,到底是兩天還是三天,這是否矛盾呢?這個質(zhì)疑并非憑空而至,他來源于學生對文本的精讀細琢,來源于教師反復引導抓詞析詞的教學理念。所以,語文教學中把讀書時間留給學生,把思維空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生成新思想,提出新問題,而后再經(jīng)小組交流,同伴合作,摳掐字詞,尋找釋疑突破口。因此,讀書——質(zhì)疑——求證——釋疑,這個過程其實是學生品讀文本、挑戰(zhàn)文本,體驗情感的有效方法。
四、讀悟結(jié)合
讀書,讓課堂魅力無窮。但我們必須明白,讀之目的是為了感悟語言的內(nèi)核?!懊餍迼5?,暗度陳倉”正是對讀悟關系的恰當寫照。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白讀什么,怎么讀,明白文字是作者情感依附的載體,要能把握感悟的基點,這樣學生才能有理有據(jù)的內(nèi)心告白,才能理直氣壯的真情流露,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了讀者、文本、作者情感共鳴的達成。
結(jié)語
有一句話說得好:“平平淡淡才是真?!闭Z文教學也一樣更應追求一種本真、一種平實、一種效能。這樣的語文課可能不好看,但很實用;可能不時髦,但很有效;可能不大氣,但很細膩??傊?,追求本真的語文課堂,說白了,就是在新理念的先導下,讓語文課堂回歸自然、樸實、純真、有效,讓課堂充盈“語文味兒”。
參考文獻
[1]趙莉娟.語文教學要體現(xiàn)“語文味”[J].甘肅教育,2015.
[2]尚瑩.語文教育的理想王國[D].遼寧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