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梅
摘要:本文基于微課程教學法,以《恐龍》一課的翻轉教學為例,探討翻轉課堂對促進學生學習效果提升、學習方式轉變的功用。文章循微課程教學法系統(tǒng)化設計之路,從四個方面予以呈現(xiàn):“提煉達成目標:精準描述,學什么明明白白”“設計學習任務:問題導向,驅動學生‘真思考”“開發(fā)配套資源:濃縮的教,促成自定步調的學”“主導課堂學習:隱退的教師,凸顯的學生”。
關鍵詞:翻轉課堂;微課程教學法;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8)20-0047-03
自新課程實施以來,教育界對學習方式變革的呼聲從未停止,但無論是小組合作學習、先學后教,還是綜合實踐學習等,都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的問題。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被動、學習方式和內容的機械、學習達成目標的松散……都仍是問題。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的“課堂學習+課后作業(yè)”的模式來說,翻轉課堂“課前學習+課上內化”的形式是一個大大的顛覆。孰優(yōu)孰劣,最佳的評判者應該是學生,最佳的標準應該是學習的效果。
《恐龍》是一篇知識性的說明文,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形態(tài)及生活習性。作者多處運用打比方、作比較、列數(shù)字等說明方法進行描述,使得讀者如見其形、如聞其聲,拉近了恐龍與讀者的距離,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學習課文之前,學生已經通過多種途徑,對恐龍有了較多認識,形成了良好的知識儲備。
提煉達成目標:精準描述,學什么明明白白
達成目標是教學目標的轉化形式。“達成目標”是學生完成了任務單之后理應抵達的終點,應當具備指引和評價功能。目標忌含糊不清、指向不明,應能讓學生看得明明白白。通過深入研讀教材,筆者將《恐龍》第一課時的課前自主學習的達成目標設定為:
通過觀看微視頻、朗讀課文,完成任務單給出的學習任務,達到:①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會寫“億、漫、吊、劍、型、畏、猛、齒、匕、謎”,會讀“沼、覆、龐、梁、戚、鋒”;②了解全文結構,能用關鍵詞表達每個自然段的主要意思;③了解課文介紹的恐龍種類,發(fā)現(xiàn)各類恐龍的外形特點。
這一目標中“能讀、會寫、會讀、能用、能說”都很通俗易懂,又指向明確,使得學生對自主學習理應達到的維度和程度一目了然。其中“發(fā)現(xiàn)各類恐龍的特點”這一目標中的“發(fā)現(xiàn)”一詞幾番斟酌方才確定,目的在于鼓勵學生主動探究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
如此,通過“任務單+微課”的課前自主學習,保證了學生在家學習知識的質量。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定步調達成了識字寫字、朗讀課文、梳理文脈等學習目標,完成了識記、理解等能力提升。在此基礎上,筆者把課堂上內化知識、拓展能力、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達成目標設定為:①理解列數(shù)字、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②會用列數(shù)字、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仿寫一種動物,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這樣,課堂上通過微項目學習,學生真正理解了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并運用說明方法仿寫。創(chuàng)作是一種高階能力,相較于傳統(tǒng)課堂上“課上講課后寫”的模式,筆者把“習作和評價”都放置在了課堂上,這樣學生能當堂練習,當堂得到反饋,課后再去修改,效果肯定不可同日而語。
設計學習任務:問題導向,驅動學生“真思考”
在精準的達成目標引導下,教師要精心設計與目標對應的學習任務,使得每個目標都有相應的一到兩個任務予以落實。因此任務單也絕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預習作業(yè),而是以一個個精心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從而完成自主、探究性的學習。
微課程教學法強調問題導向的任務,拒絕習題式的任務,因為習題過于具體,容易使學生孤立地看問題、被動地思考。采用問題導向的任務驅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搭建起學習支架,使得學生在做任務中學會提綱挈領和結構化思考,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力。
根據(jù)課前學習的三條達成目標,筆者相應地給出了四個學習任務,其中有三個學習任務都是以啟發(fā)性的問題提出的,需要學生改變被動學習、接受喂養(yǎng)的思維方式,主動分析、整合、創(chuàng)造。例如,任務二“找一找:哪幾個字容易寫錯?試一試:假如發(fā)現(xiàn)了容易寫錯的字,你有沒有辦法不寫錯?”這兩個問題的提出,旨在引導學生關注識字寫字的方法,使得學習具有舉一反三的意義;再如,任務三“每個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請按照教學視頻中的方法畫出課文結構圖。”這一問題的設計,旨在訓練學生整體把握課文主要結構的能力——這一能力也是中年級閱讀教學的訓練重點之一,實踐證明可能一開始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準確地提煉出關鍵詞,但是,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學生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會得到顯著提升。
開發(fā)配套資源:濃縮的教,促成自定步調的學
翻轉課堂是否成功的關鍵在于,學生課前是否有高質量的自主學習。那么,當學生循著精準目標的指引,投身于問題導向的學習任務中且遇到困難時,就需要教師給予指導了。而教師通過對任務的設計,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提前預估了學生的需求,便可以針對性地開發(fā)配套的數(shù)字化學習資源,如教學視頻。
根據(jù)課前任務單,筆者針對“學習生字詞”“抓關鍵詞,畫課文結構圖”“抓說明方法,悟寫作效果”這三個知識點制作了一個教學視頻,支持學生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其中,第二個知識點為梳理文章結構,這是中年級閱讀教學重點。實現(xiàn)的路徑有很多,如擬小標題法、圍繞課題拓展法、段意聯(lián)結法等?;诒疚牡谋磉_特點,筆者采用了比較匹配的“抓關鍵詞法”理清結構,解釋段落關鍵詞的意義,并進一步細化為“摘詞法”和“合并法”。課文一共六個段落,如果每一段都在教學視頻中逐一呈現(xiàn)講解,勢必把教師課堂中滿堂灌變成教師視頻中滿堂灌,令學生生厭,也違背了“讓學”的本意。因此,筆者選擇了有代表性的第二段和第一段作示范。比如學習第二段,先讀一讀,然后發(fā)現(xiàn)中心句——關鍵詞一般都在中心句里,有原詞的就直接圈畫摘取,提煉出“種類和形態(tài)”這一關鍵詞;而學習第一段時,此段沒有中心句,那么分別提煉出“生活環(huán)境”“活動范圍”兩個詞語,然后去冗存精,運用合并法,確定“生活環(huán)境”這一關鍵詞。
在微課程教學法中,先學后教是一個偽命題,這是因為教師在學生在家自主學習之前,已經通過設計問題導向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又錄制講課視頻支持學生完成有難度的學習任務。這些視頻,時長一般在5到8分鐘,遠遠少于一節(jié)課的40分鐘,但達成的目標等于甚至大于一節(jié)課,原因就在于教學視頻是提前錄制,教師站在系統(tǒng)設計、優(yōu)化教學的高度設計和制作,思路清晰,巧妙突破重難點,無科學性錯誤,有動態(tài)引導、提綱挈領、印象深刻的可視化效果,能很好地幫助學生完成任務單給出的任務。學生觀看時,可以根據(jù)個人需要實現(xiàn)暫停、重復等播放功能,而教師則跨越時空限制,成為每一位學生個體學習的幫助者,幫助基礎不同的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因此,不存在“先學后教”的問題,重要的是體現(xiàn)“教師主導新境界”。
主導課堂學習:隱退的教師,凸顯的學生
還記得筆者初次觀摩微課程教學法翻轉課堂時,提筆半天卻只記下寥寥數(shù)筆,只想伸長脖子去看學生手中神奇的“任務單”;自己執(zhí)教,課堂上學生正在創(chuàng)作,習慣性地來回巡視,卻被指導專家叫住“作壁上觀”??粗?、感受著像是“作業(yè)坊”一樣的語文課堂,語文教師似乎就是出幾道題目檢測一番學生,然后布置一個創(chuàng)作的題目讓學生寫,整節(jié)課似乎都在寫作業(yè),這讓筆者倍感陌生和疑惑。
值得慶幸的是,在這期間筆者得到了金陵先生的指導,在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中,筆者逐漸更新對“翻轉”中教師功能、角色的認識和對“翻轉”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認識。
從學生學習的效果和熱情來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適應并喜歡翻轉教學,因為,翻轉課堂給學生帶來了人性化的、自主性的、合作性的學習。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參與學習的主體,而不是旁觀、欣賞的角色。他們課前在家里根據(jù)自己的步驟自主學習,課堂上接受檢測,完成進階練習,生生互動協(xié)作評價,協(xié)作探究創(chuàng)作,展示質疑,他們是學習的主人,是通過學習獲得認知能力、實現(xiàn)綜合素質發(fā)展的主體。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教”似乎并不明顯,教師的身影似乎不再成為焦點,教師更像是學生學習的設計者、指導者、幫助者和組織者。這不正是課程改革所期待的教師角色轉變嗎?
事實上,如果我們透過課堂,看到翻轉課堂之后教師工作形式的改變,就能發(fā)現(xiàn),教師的教學行為已轉化為指導學生學習的指南——具體精準的達成目標;問題導向的學習任務;支持完成學習任務的視頻與學習方法建議;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的“課堂學習形式預告”;滲透學習評價、最近發(fā)展區(qū)、協(xié)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的激發(fā)學生學習力、拓展綜合能力、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學習任務單。
于是,我們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不是教師的主導弱化了,而是更加重要了,需要進入以點化學生的智慧為核心的“教師主導新境界”。優(yōu)秀的教師,應該走出“演員”式教學窠臼,呈現(xiàn)“導演”型課堂的精彩——學生學習的精彩,才是教師點化智慧的真正的精彩。
筆者不在執(zhí)教《恐龍》時,已深覺微課程教學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著教師專業(yè)成長?!叭齽汀钡脑O計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從目標的建構、準確表述,到問題導向的學習任務設計,再到配套學習資源開發(fā),最后是課堂微項目學習的設計與評價,無一不考驗著教師的學科素養(yǎng)、信息化水平、心理學悟性、藝術修養(yǎng)和批判性思維。只有將這些教學素養(yǎng)融為一體,構成教師的文化底色,方能擴展教師關于教學最優(yōu)化的視野,增強教師實施教學最優(yōu)化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
在終身化學習的時代,學習力作用的彰顯是必然的,其中,自主學習無疑是最關鍵的,沒有自主學習就難以培育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的態(tài)度,也不可能有學生自覺的成長發(fā)展。微課程教學法,正是通過系統(tǒng)化設計輔助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進而愛上學習,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金陵.翻轉課堂與微課程教學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5,4.
[2]李會功.微課/翻轉課堂設計制作與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5.
[3]萬偉.課程的力量——學校課程規(guī)劃、設計與實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
[4]陳怡,趙呈領.基于翻轉課堂模式的教學設計及應用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