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 要: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運用“陌生化理論”并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合理實踐,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突破教學難點,從而構(gòu)建一個靈動、高效的課堂。
關鍵詞:閱讀教學;陌生化理論;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33-01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3.088
“陌生化”是二十世紀文藝學領域出現(xiàn)的一種新的理論,它的創(chuàng)立者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的奠基人什克洛夫斯基。他最早意識到“人的感覺對于熟悉的形式易于麻痹”,認為“‘陌生化是克服這種感知機械性的強心劑”“應以陌生而新奇的形式激發(fā)受眾的注意和興趣,喚回人對生活的感受”[1]。
筆者認為,將陌生化理論引入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構(gòu)建一個更為靈動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師擺脫陳舊的教學模式,能用新的方法和手段讓學生跳出日常視角,重新審視文本。陌生化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也是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一種手段。如何運用陌生化理論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陌生的“入口”,激發(fā)學習熱情
教師可以借助陌生化理論,在上課伊始,用新穎有效的導入方式給學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熱情。
如《紫藤蘿瀑布》是一篇描寫細膩,蘊涵人生哲理的散文。不少教師都是從文題導入的:“這是一株怎樣的紫藤蘿?宗璞借紫藤蘿表達對人生怎樣的理解?”這樣太過陳舊的“入口”很顯然沒法讓所有學生“不由得停住了腳步”。曾文彥老師在上課伊始就展現(xiàn)給了學生一個陌生而唯美的入口:
今天在這個微冷的天氣里我走過來,一路上還是看到有花。我就在想,其實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里都有花?;ň褪且环N陪伴,一種熏陶,一種裝點,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來看花。我的學生告訴我,花是有“花語”的,她曾經(jīng)寫過“花語”,我選了大家熟悉的四種花,請一位同學來為我們念一下。
玫瑰——生命的過程是法西斯的,但她的目的卻是柔情的。
櫻花——在最燦爛的時候敗落,美人遲暮,暗香殘留。
向日葵——盛夏最無心計的花朵,花意爛漫,追夢執(zhí)著。
蒲公英——飄搖,離別,流亡,活得盲目而勇敢。
我的學生是這樣解釋的:“花語,是我在看見植物時感受到的它的獨特的生命和心靈?!彼裕谒墓P下,花朵的心事吹彈可破。今天,我們就跟著她一起來讀“花語”,走進紫藤蘿的心靈里去。
曾老師將“花語”作為教學的入口,一下子就吸引住了那些愛花的少男少女們,也調(diào)整了學生的注意力,醞釀了課堂氣氛,使之后的教學順利推進。
二、陌生的流程,激活學生思維
每節(jié)課都是相同的流程,時間久了,教師的課堂已無懸念,學生也就興味索然。那么,該如何提高教學的效率呢?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就要求教師摒棄固有的經(jīng)驗,重新研讀文本,找到學生理解上的盲點,設計出新穎、陌生的教學流程,來激活學生的思維。
如《范進中舉》篇幅較長,在學生讀完課文后,通常的教學流程是:對比范進中舉前后的狀況來了解社會現(xiàn)狀,了解范進喜極發(fā)瘋的過程,思考喜極而瘋說明的問題,歸納范進這一人物形象的特點,最后和另一個人物形象孔乙己進行比較。教師講得累,學生沒興趣,課堂氣氛較為沉悶。再度教這篇小說時,我不再循規(guī)蹈矩,而是采用了全新的教學流程:
根據(jù)節(jié)選文段的描述想象范進的外貌并和原著比較;思考范進中舉后哪些方面“好了”并在“好了”后補充范進的心理;思考“喜極而瘋”的描述是否真實;出示清朝劉獻廷《廣陽雜記》中的一段記載,思考作者為何將“心理療法”改為胡屠戶的“一巴掌”;將《孔乙己》中的“笑”和《范進中舉》中的“笑”進行比較,并思考范進若一生未能中舉是否會和孔乙己的命運相同。
新的教學流程將學生能夠通過自讀解決的問題舍棄了,問題的設計關照了文本的重點和學生理解上的盲點,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陌生的“教學流程”是對固有模式的突破,體現(xiàn)了教師整合文本的能力。
三、陌生的策略,突破教學難點
初中學生生活經(jīng)驗有限,對許多經(jīng)典文本常常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隔閡,學生心理與作者心理的錯位,使得學生難以把握作者真正的寫作意圖。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在陌生化理論的引領下,用陌生的策略幫助學生突破理解上的難點。
如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說《父母的心》敘述得相當簡潔,沒有人物心理,也沒有語段來抒發(fā)父母對子女的深情。學生面對文本極其平淡甚至看似啰唆的敘述,是很難體會到天下父母對子女的崇高愛心的。孫紹振先生曾指出:“要進入作品深層加以分析,就要從天衣無縫的作品中找出差異,揭示出矛盾,提出問題。沒有矛盾,就不能提出問題,也就不能擺脫被動。”[2]父母的心的偉大與父母出賣孩子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是這部作品最大的矛盾。如果在教學中不能解開這一謎團,學生是無法發(fā)自內(nèi)心體會到這份愛的崇高的。于是在課堂上,我采用了“揭示作品矛盾”這一陌生的策略,用陌生化造成的“驚奇”來喚醒學生蒙蔽的感官:“同學們剛才說文章體現(xiàn)了父母之心的偉大,可是,文章的主要篇幅卻是在寫父母是如何出賣自己的孩子的。想一想,既然父母深愛自己的孩子,為什么他們不從一開始就拒絕貴婦人的要求?這樣寫不是更能體現(xiàn)這份愛的堅定嗎?”學生在驚訝中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在思想的激烈碰撞之后,進入了作品的情境之中,了解了寫作特點。我又進一步追問:“這對夫婦經(jīng)過商議決定送走一個孩子,這是理性的思考,并非草率的決定。但后來,他們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反悔,他們究竟是怎么想的?”進而引導學生反復品讀人物的“對話”——解讀人物心理的唯一密碼。最終,突破了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走進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理解了親情至高無上、超越一切的特點。
綜上所述,變熟悉為陌生,不斷推陳出新,才能激活學生思維。因此,教師要在陌生化理論的指導下,不斷進行新的教學探索與嘗試,打造一個靈動、高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1] 張蕾.兩種陌生化理論比較對語文教學的啟示[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9(4):122.
[2] 孫紹振.名作細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