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偉
摘 要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fā)展觀的實質,也是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一個集中體現(xiàn),高校的思政理論課教育必須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理念。本文介紹了人本主義視野下高校的思政理論教育的具體內容,以及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在人本主義視野下開展思政理論課教育的具體途徑。
關鍵詞 高校 思政理論課 人本主義
高校思政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發(fā)揮著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只有堅持人本主義原則,時時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提高思政理論課教育的實效性。當前,高校思政理論課應該更多地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理念,將以人為本作為高校思政理論課教育的核心,樹立人本主義的教育價值觀,在思政理論課教育中體現(xiàn)人的價值和意義,對我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體系進行完善。
1 人本主義的內涵及其特點
人本主義心理學對完整的人進行探討,強調不能把人分割成為認知、行為等從屬方面。人本主義教育思想興起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通過教育來發(fā)揮學習者的潛能和主體性,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應該扮演促進者和激勵者的角色,提倡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1]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人文主義的教育教學目標在于使學生成為一個完善的人,具有靈活的適應能力,能夠學會如何完成自我實現(xiàn),通過發(fā)展正確的自我概念來形成個體完整的人格。(2)人本主義的教育觀,要以受教育者為中心,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營造有利于學習的氣氛,使學生能夠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學習的方式和內容。教師應該扮演學習的合作者、輔助者和促進者的角色,重視學生的學習經驗、人格、需要、情感和意愿。(3)人本主義的教育觀強調道德情感教育,通過道德情感教育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育的根本目標在于促進學生的成長,使學生發(fā)展成為具有獨特人格充分發(fā)展的人,能夠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培養(yǎng)和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包括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4)人本主義的教育觀鼓勵學生的自由探索,倡導從做中學。根據(jù)人本理論教育觀,學生本身就具有渴望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的動機,因此教育者必須積極為學生搭建平臺,使學生有機會進行自由探索,能夠對實際的倫理問題和社會問題進行直接體驗,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2]
2 人文主義視野下高校思政理論課教育的主要內容
2.1 高校思政理論教育的基礎在于確立人的主體地位
在人本主義視野下,高校思政理論課教育的基礎和前提就是將學生的主體地位確定下來,應該積極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的思政理論課,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避免思政理論課教育與人的對立,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進行抹殺。我國高校的思政理論課教育水平長期得不到有效提高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激發(fā)學生的自我意識。與其他學科相比,思政理論教育的標志在于喚起人的主體自覺,弘揚人的主體性,將人的自我意識激發(fā)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作用。[3]
2.2 高校思政理論教育的關鍵在于對人的尊重
根據(jù)人本主義教育觀,高校的思想理論教育必須體現(xiàn)人性化的特點,也就是將教育對象視為具有獨立人格,有尊嚴、有情感、有個性的完整的人。思政理論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人的靈魂與精神,因此必須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人格的基石是道德,人格是一種人的內在精神,獨立的個性與人格與道德與法律并不沖突。高校思政理論教育并非單純的說教和灌輸,而是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獨立人格,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人格,體現(xiàn)對人的尊重。
2.3 高校思政理論教育的動力在于肯定人的價值
人不僅具有物質生命,而且具有更加有意義和有價值的生命,生命價值的終極表現(xiàn)就是創(chuàng)造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高校思政理論教育的終極表現(xiàn)也是如此,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實現(xiàn)人的價值和意義。高校思政教育的使命和責任就在于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大學生能夠正確地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全面實現(xiàn)人的意義與價值。
3 我國高校思政理論課教育存在的問題
3.1 沒有體現(xiàn)人的主體性理念
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德育教育都是一種權威性教育,德育教育中的行為法則和規(guī)范是由權威來制定的,要求人們不能懷疑既定的道德觀念和規(guī)范。個體只能被動接受經權威認可的道德規(guī)范。在我國高校的思政教育中也體現(xiàn)出了這種傾向,表現(xiàn)在對人的主體性理念的缺失,對學生作為人的客觀存在予以了一定的忽視甚至否認,沒有正確認識學生的權利,也沒有從人本主義的角度來開展思政理論課教育,導致思政理論教育達不到應有的效果。[4]
3.2 思政理論課教育的功利性過強
我國高校的思政理論課教育帶有過強的功利性,甚至出現(xiàn)了被物化的傾向,價值追求體現(xiàn)出了膚淺和功利主義的傾向。一些高校認為思想政治工作只是對學生的一種管理手段,在道德和政治上對學生的偏差進行糾正,思政教育的成功僅僅體現(xiàn)在學生在大學期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得以保障,能夠循規(guī)蹈矩、不犯錯誤。一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沒有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價值,沒有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3.3 過于強調教育的知識性
傳統(tǒng)教育模式對高校思政理論教育產生了很深的影響,盡管我國積極推行素質教育,然而當前的德育教育并沒有將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作為首要內容,過分地強調知識的傳授。德育教育的本質應該是人的教育,教育者和學習者之間應該形成一種良性的情感互動。反觀當前我國高校的思政理論教育,往往是以壓倒式的方式將德育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只能對這些德育知識進行認同和服從,沒有體現(xiàn)對人生價值和人生意義的理解。加上思政理論課教育的內容往往長期得不到更新,甚至逐漸脫離時代要求。
4 人本主義視野下高校思政理論課教育的具體途徑
4.1 高校思政理論課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社會化
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特有行為,教育是一種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是人與社會關系的中介與橋梁。在人本主義的視野下,教育不僅是社會發(fā)展和延續(xù)的需要,更是人類自身發(fā)展的迫切需要。促進社會的發(fā)展和促進人的發(fā)展是教育的兩種基本功能,高校思政理論課教育必須體現(xiàn)人的社會化這一教育目的。
為了達到這一教育目的,高校思政理論課必須根據(jù)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需要,對課程體系和教材進行改進和完善,并且體現(xiàn)出思政理論課教育的創(chuàng)新性。要立足于理論結合實際的原則,以大學生的思想實際為立足點,構建適應當前教學體系、符合大學生實際、具備時代特征的新教材。在構建課程體系時,要對四門思政教育教學必修課程之間的關系予以準確的處理,同時還要考慮到與高中、初中思想品德課的縱向聯(lián)系,切實體現(xiàn)高校思政理論體系的完整性、邏輯性、合理性和科學性,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接收課程內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4.2 通過思政理論課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和道德選擇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并非只是使學生按照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進行學習和生活,而是要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在思政理論課教育中,既要重視知識與能力目標的實現(xiàn),更要引入人本主義教育觀中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使學生能夠直接面對與自己密切相關的道德問題和價值沖突,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行為力、道德行為力、道德感受力和道德認知力。
當今大學生面對的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價值體系,在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大學生不可能不受到各種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影響,思政理論課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是非對錯,更要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判斷能力和道德選擇能力。
在高校的思政理論課教育中,首先應該將學生的道德主體觀念確定下來。教師應該作為高校思政理論教育的引導者和協(xié)調者,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學習主體地位,與學生開展平等的交流、協(xié)商和對話,與學生共同參與各種道德活動,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道德選擇、道德判斷和道德認識。其次,教師要設置價值內化的思政教育內容,通過各種課內外活動來對學生進行激勵、感染、引導和教育。最后,高校思政理論課教育要把握自主選擇和適度灌輸結合的原則,要在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主體性的基礎上,適當進行思政理論灌輸。
4.3 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形式,加強師生之間的交往
人本主義視野下的高校思政理論課教育必須對教學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將教學過程視為師生平等交往、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打造復合型課堂教學。教師可以積極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包括多媒體、錄像、電視、廣播等等,正確處理能力培養(yǎng)和知識傳授之間的關系,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建立師生互動的雙向教學。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對學生的個性和個體差異進行了解,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
在思政理論課教育中,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客體,而且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對學生的主體地位予以尊重,根據(jù)學生的需要來改進和補充思政理論課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與此同時,還可以進行科研人員和校外學者來開展高校思政理論課教育,科研人員和校外學者具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能夠以此為立足點來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問題、社會現(xiàn)實的認識、分析和判斷能力,彌補當前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欠缺。
5 結語
人本主義視野下的高校理論課教育強調以人為本,人本主義的理念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念具有相同點。高校思政理論課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信任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培養(yǎng)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李佳.淺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人才資源開發(fā),2015(20).
[2] 梁杰.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變遷與戰(zhàn)略選擇——評《思想政治教育新跨越》[J].中國教育學刊,2015(9).
[3] 鞠明霞,姜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J].高教學刊,2015(24).
[4] 柳紅梅.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益問題及對策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