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隨著音樂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音樂課程中的欣賞教學以及對學生音樂欣賞素養(yǎng)的關照顯得更為重要。如何上好音樂欣賞課成了很多音樂教育教學的焦點。本文通過分析和總結“靜聽”、“趣聽、“動聽”等三個欣賞教學的策略,以豐富多彩的聽賞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讓學生喜愛并上好音樂欣賞課,提升音樂素養(yǎng)。本文對小學音樂欣賞課“三聽”方式的有效性探索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靜聽 趣聽 動聽;音樂欣賞;教學策略
音樂教育家默塞爾與格連曾在《學校音樂教學心理學》一書中指出:“音樂欣賞課可以說是音樂教育中,設法引起兒童對音樂的愛好,并使這種愛好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種力量?!倍诂F(xiàn)實的課堂中,學生對音樂欣賞課往往沒什么興趣,參與度較低,課堂氛圍凝重,學習效果低下。造成這樣的原因與教師的組織教學的方式不無關系。筆者從“靜聽”、“趣聽、“動聽”三方面談談如何開展有效的欣賞教學。
一、靜聽,有效聽賞的基本形式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如何聽的有效,靜聽是關鍵,是基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富于想象力的思維特點,用音樂打開學生想象的閘門,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發(fā)散思維能力,而“靜聽”提供了想像的空間。
(一)貫穿始終的靜聽
在聽賞過程中,教師可根據(jù)音樂作品的篇幅長短、音樂段落、音樂內容、音樂形象等來設計不同程度的靜聽。
1.整體聽賞——分段聽賞——整體聽賞
完整的靜聽,讓學生對作品有一個整體的感受,是一種初步的感知。分段細聽,可以是有針對性的主題靜聽,可以是各樂段典型特點的靜聽,還可以是相似樂段的對比靜聽。在對樂曲結構進行理性分析之后,最后一遍完整的靜聽能強化學生的感受,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2.分段聽賞——分段聽賞——整體聽賞
分段聽賞可以從樂曲的引子或主題入手,引子部分,可以給學生營造靜聽的氛圍,切入主題的聽賞讓學生在直接感受音樂的同時又加強對音樂主題的認知和理解。有了各樂段的細聽,完整的聽賞可以從宏觀上給學生以整體的感受,加深對整個作品的認識。
(二)借助畫面聯(lián)想的靜聽
貝多芬說:“當我作曲時,總是心理描著一幅圖畫,順著那個輪廓前行?!笨梢姡魳纷髌吠c事物形態(tài)、人的生理、心理反映緊密聯(lián)系。抓住這一要點,可以在靜聽音樂作品時,給學生提供大膽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在聽賞音樂的同時,能從視覺、動覺等多方面感受音樂,加深對音樂形象及內涵的理解。
(三)滲透知識技能的靜聽
在音樂欣賞課中,靜聽的目標不僅有仔細聆聽音樂,感受音樂情緒、特點、風格等等,還有較高難度的知識技能目標。其中,有關知識技能的目標可以是樂曲曲式結構的分析,相似樂段與相同樂段的劃分,音樂要素的分析,模仿樂器的演奏,還有對音樂的情景表演等等。這些目標都是在靜聽的基礎上,通過老師有效的指導,加上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慢慢滲透、達成目標。
二、趣聽,有效聽賞的趣味手段
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直接動力,音樂欣賞更是如此。有趣、有效的聽賞,會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音樂世界里。開展多樣化的“趣聽”,能激發(fā)學生的聽賞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一)以游戲為主的趣聽
以游戲為主的趣聽具有愉悅性和互動性,深受學生們的喜愛。一般情況下,欣賞曲目的標題都是能起到暗示作用的,像《捉迷藏》,《陀螺》,《曉風之舞》等等,教師可以圍繞主題,根據(jù)音樂形象的變化和音樂特點設計合理的游戲活動。例如:《捉迷藏》,它是丁善德作曲家專為兒童所作的一套鋼琴組曲里的一個選段?;趯σ魳沸伞⑺俣?、節(jié)奏等分析,教師在有限的活動空間里可以設計出讓學生游戲的場景。游戲的進展和音樂的各個要素緊密相關,這就需要教師在玩游戲時,提出的首要條件是仔細聆聽音樂,根據(jù)音樂要素的變化來玩“捉迷藏”。在游戲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聽覺的靈敏度。
(二)以故事形式為主的趣聽
利用兒童喜歡聽故事的特點,教師可以結合音樂來編講故事,加深他們對作品的理解。如《苗嶺的早晨》,樂曲段落的情緒對比鮮明,抓住這一特點,老師可啟發(fā)學生編故事。引子部分就像是故事的開頭,小動物們在一個安靜而又美好的清晨慢慢醒來,隨著太陽越升越高,小動物們開始準備玩耍。玩耍時的音樂變得活潑歡快,根據(jù)音樂特點,學生有的說是在玩捉迷藏,有的說是在玩滑滑梯,有的像……接著,音樂情緒發(fā)生變化,變的優(yōu)美抒情了,學生又開始發(fā)揮想象,繼續(xù)創(chuàng)編著自己的故事,孩子們說,一定是小動物們玩耍的太累了,正歌唱舞蹈呢。孩子們的興趣一旦激發(fā)出來,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以模擬樂器演奏為主的趣聽
小學音樂欣賞的曲目中,器樂獨奏、合奏等形式占據(jù)了主要地位。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模擬樂器演奏,調動學習興趣。例如:《匈牙利舞曲五號》的欣賞中,學生跟著視頻中的演奏家們,模仿著各個樂器的演奏姿勢,仿佛自己都置身于金色大廳中,在這種模擬演奏的過程中,讓學生得到了深層次的感悟。
三、動聽,有效欣賞的綜合呈現(xiàn)
小學生們都有好奇、好動的特點,而“動”又是學生們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受、理解最直接、最喜愛的方式。
(一)唱一唱旋律
在音樂欣賞中,歌唱旋律是一種常見的、有效記憶的方式之一。通常用來演唱的旋律都是一些歌唱性較強的、有特點的片段或者是樂曲的主題,學生通過唱譜、創(chuàng)編歌詞的形式熟記旋律。如:民樂合奏《趕花會》優(yōu)美抒情的B樂段,就可以讓學生根據(jù)音樂情緒創(chuàng)編歌詞記憶旋律。又如:班得瑞的輕音樂《春野》的主題,就可以以唱譜的形式熟記主旋律。
(二)拍一拍節(jié)奏
節(jié)奏最能顯示出音樂的特點,把握樂曲的特點,就可掌握樂曲的風格,對于記憶樂曲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在新疆音樂中就會有典型的切分節(jié)奏,圓舞曲一般都以三拍子的形式出現(xiàn),活潑歡快的樂曲中會有附點節(jié)奏的加入,掌握好這一特點,理解音樂顯的輕而易舉。在欣賞《森林狂想曲》中,反復出現(xiàn)的主題中有一個兩拍休止的節(jié)奏特點,教師抓住特點后可以帶領學生在休止處,加上兩拍拍手的動作??此坪唵蔚膭幼鳎瑓s讓學生在輕松隨意的情境中,熟悉并掌握旋律。
(三)奏一奏樂器
音樂欣賞課中,常常會加入一些打擊和特性樂器,有了它們的加入,欣賞課能呈現(xiàn)出更加豐富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提高。課堂中,樂器可以為歌曲伴奏,可以創(chuàng)編節(jié)奏來豐富歌曲,還可以進行音樂表演等等。例如,班德瑞的《春野》作為背景音樂給學生欣賞、感受、想象,激發(fā)學生用豎笛來模擬風聲,音樂的主題可以用豎笛嘗試吹奏,在練習的過程中,不經意的讓學生輕松背記旋律。
(四)演一演情景
欣賞音樂最終的目標是內化音樂,而內化音樂的形式可以通過表演情景來體現(xiàn)。如民樂合奏《趕花會》一課,通過多次的聽賞,教師組織學生表演熱鬧、真實的趕花會現(xiàn)場的情景。學生可根據(jù)音樂的變化,喬裝成趕花會的人們挑著擔,挎著籃,背著簍,踏著輕快的步伐去趕花會,花會現(xiàn)場人們四處張望的看花,還有熱鬧的對鮮花現(xiàn)場,都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表情、肢體來表演。在這樣生動有趣的模擬現(xiàn)場中,學生的聽賞目標能有效的達成。
多感官參與的音樂欣賞活動,會給音樂欣賞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師精心設計的活動中讓學生用耳朵聆聽、用眼睛欣賞、用語言描述、用動作表現(xiàn)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有效聽賞的過程中獲得愉悅的聽賞體驗,提升音樂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人民音樂出版社《音樂課程標準》.
[2]穆塞爾,格連合著.中小學音樂課教學法[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3]吳炳娥.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效的思考[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