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訪談法深入了解了初中生在英語閱讀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與困難,并據(jù)此改進英語閱讀教學策略,在課內外推行自主閱讀訓練方法,以幫助學生渡過難關,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詞:英語閱讀;障礙;興趣;自主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08-0051
在新課改與中考英語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英語閱讀考察的范圍越來越全面,文章內容涉及廣泛,包括人類文化、歷史政治、自然科學、日常生活等多個方面。此外,閱讀文章信息量也在逐漸增大,事實細節(jié)方面的考察減少,對于文章理解、推斷與總結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這些都對初中生的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提出: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是衡量其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指標。
一、訪談結果與分析
為深入了解學生在英語閱讀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筆者訪談了來自本年級高、中、低三個閱讀水平的45位學生。訪談提綱與訪談結果顯示了學生在具體閱讀過程中常出現(xiàn)以下問題:
1. 很多詞不認識,讀不懂。(詞匯量欠缺)
2. 對于選項中意思相近的詞,不知如何選擇。(詞匯理解運用不到位)
3. 詞匯的固定搭配不了解。(詞匯理解運用不到位)
4. 有些詞有很多含義,不知道這個詞在本文中的具體含義。(詞匯理解運用不到位)
5. 文章里的詞都認識,但是總結大意題目做不出來。(閱讀策略欠缺)
6. 細節(jié)題出錯多,找細節(jié)時不認真,沒有仔細找,也不知道如何快速尋找。(閱讀策略欠缺、不良閱讀習慣、缺乏閱讀興趣)
7. 不會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推理。(閱讀策略欠缺)
8. 文章很長的時候讀不下去。(缺乏閱讀興趣)
總的來說,英語閱讀水平較低的學生在詞匯的積累與靈活運用、閱讀興趣習慣和閱讀策略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閱讀水平中等以及較高的學生在閱讀策略使用方面有所欠缺,特別是推理總結能力?;诖?,筆者以所任教班級作為試點,在研究改進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的同時推出自主英語閱讀訓練方法,以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二、教學應對策略
1. 通過整合教材內容、開發(fā)教學資源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1)創(chuàng)設主線,環(huán)環(huán)相扣
以課本為基礎,精心研究每個模塊的話題與課文內容,深入挖掘文本,盡量使課本中的文本內容變得更有意思,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課本中有些模塊的單元設計以待續(xù)的形式出現(xiàn),第一與第二單元的內容連貫,而且是通過兩節(jié)課的學習后才能找到答案。如外研新標準九年級上第十一模塊所講的話題是攝影比賽,第一單元是Tom等幾個人準備參加攝影比賽的對話。第二單元是關于攝影比賽結果的閱讀。教師可把這兩個課時內容整合到一個課時,以Tom等幾個人想?yún)⒓颖荣?、參加比賽以及比賽結果為主線,進一步預測Tom是否能獲勝,并且從文本中找出證據(jù)。從而進一步取得教育升華:成功所需要的努力與品質。整合資源、挖掘文本的深層意義使課文情節(jié)發(fā)展更加流暢,在滿足學生想知道攝影比賽結果好奇心的同時,吸引學生主動閱讀、尋找答案,并且得到情感教育升華。這會使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印象更加深刻,閱讀效果也會更好。
(2)開發(fā)教學資源,貼近學生生活
教師還應該善于收集和積累有利于課堂教學的資源。引入課外資料使本來枯燥的英文閱讀變得有吸引力,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如外研新標準九年級上第一模塊講的是世界奇觀巨石陣(stonehenge),這個話題很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因為世界奇觀離學生日常生活比較遙遠。2014年7月筆者有幸赴英國參加了為期一個月的培訓。期間,參觀了課本中提到的所有英國名勝并且親自拍攝了照片。其中就有位于培訓地點不遠的巨石陣(stonehenge)。筆者通過展示在巨石陣(stonehenge)參觀的照片引入話題,引起學生興趣,他們當時就問了許多相關的問題,這樣可以拉近與學生間的心理距離,使他們對閱讀內容產(chǎn)生興趣,從而引發(fā)思考,提出問題。筆者以這些問題為契機,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在文章中尋找答案。諸如此類的例子還很多,比如在講英國的科技博物館、莎士比亞劇院等時,都可以引入課外資源。如果我們沒有相關資源,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資源。很多學生都有國外旅游的經(jīng)歷,比如在講英國科技博物館時,先讓一位去過那里的學生,用他的照片給大家做大概介紹,而且學生的經(jīng)歷與一些趣事往往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提升。
2. 閱讀教學中巧妙處理詞匯學習
筆者在訪談中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尤其是中低閱讀水平的學生表現(xiàn)出詞匯欠缺以及掌握不扎實、缺乏靈活運用能力的問題。筆者認為,在詞匯學習中,要堅持音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文不離道的原則。
完全掌握一個詞的用法,不僅要知道該詞的基本意思與固定搭配,還要熟悉它的運用情景。為提高興趣、幫助學生輕松記憶積累單詞,筆者除了目前英語課堂常用的圖片、歌曲、視頻等引入詞匯的方式之外,還嘗試了以下方法:
(1)把生詞以及詞組設置到課堂問題提問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新詞。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習新詞的效果會事半功倍。如在教材中學習put up這個新詞組時,教師不做提前處理,而是根據(jù)課文情景設置相關問題,把put up融入進“Where can Tony put up his photos?”中,此時學生可以利用關鍵詞put up在文章中找到原句。在了解了Tony去博物館拍攝了參觀照片后回學校要與教師、同學交流,可猜出該詞組意為“張貼”,為理解問題意思,學生有了閱讀查找的動力。猜測與尋找的過程使學生對新學的短語與詞匯印象深刻。
(2)關注常見詞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通過猜測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這些詞整理成資料庫,方便詞匯教學使用與改進。如學完“... every time there was a sudden noise, my blood went cold.”對于這句話中go(went)的意思,向學生展示更多例句,讓學生猜測go的意思:
①I must be going (離開) now.
②Where does this road go(延伸)?
③Everyone cant take his/her money with when he/she goes(去世).
(3)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提高興趣。如強調like用法時,教師問:“What do you like doing?” 學生答:“I like playing basketball/the piano.”。從學生的喜好引申到“討厭”的用法,讓學生舉一反三:“What do you hate doing? ”,學生可能回答:“I hate doing homework.”。
(4)采用多樣的詞匯測評與鞏固的方式,增強趣味性
①歸類整理。除了常用到的話題歸類記憶,如水果、蔬菜、交通等,同義詞反義詞歸類練習。還可根據(jù)文章類型及高頻詞來幫助學生積累單詞;
②詞形變化與詞綴擴展;
③單詞競賽;
④詞匯故事創(chuàng)編。
此外,鼓勵學生增加課外閱讀量,自主閱讀。通過各種自己喜歡的方式增加詞匯量,如看電影、聽英文歌等。不斷閱讀可以提高單詞的復現(xiàn)率,有利于學生輕松記憶。
3. 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滲透閱讀策略
根據(jù)《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初中階段需要培養(yǎng)的閱讀策略包括略讀、掃讀、跳讀、預測、理解大意、猜測詞意、推斷、理解細節(jié)、理解文章結構、理解圖表信息、理解指代和邏輯關系等。在英語閱讀策略的使用過程中需要運用上述提到的英語學科素養(yǎng)。比如理解細節(jié)需要基本的語言能力、猜測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識與思維品質。英語閱讀策略的使用也符合英語學科能力指標體系的要求。
閱讀策略的傳授應該在閱讀的實踐中進行,在邊實踐邊講解的過程中,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愿望,鼓勵他們自我探究和感悟,千萬不能包辦代替,以致好心辦壞事,阻礙了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和自我學習能力的提高。
在設計閱讀前、中、后活動時,要盡量把閱讀策略滲透進去。如讀前活動,根據(jù)不同的文章類型可選擇預測、略讀、掃讀或者跳讀來理解大意。讀中和讀后活動重點培養(yǎng)學生理解細節(jié)、運用關鍵詞、主題句等正確快速查找信息以及推理判斷總結、評價創(chuàng)造等能力。
三、結語
在深入了解初中生英語閱讀問題的基礎上,筆者通過改進課堂英語閱讀教學以及課外閱讀訓練方法,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改進了學生詞匯積累與靈活運用的能力,增強了學生關注與運用閱讀策略的意識。但是,閱讀策略的培養(yǎng)具有長期性,還需要長時間的練習與鞏固。不過,路雖遠,行則至。事雖難,做則成。只要堅持,必有大的成效。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5).
[3] 王 薔,胡亞琳.英語學科能力及其表現(xiàn)研究[J].教育學報,2017(2).
作者簡介:宋學麗,北京陳經(jīng)綸中學嘉銘分校英語教師,從教十余年。熱心鉆研教學,論文多次獲獎,對閱讀教學做過長期跟蹤調查與研究,頗有心得。
(作者單位:北京市北京陳經(jīng)綸中學嘉銘分校 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