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分析了國內高校實踐育人與思政教育現狀,敘述了“分類引導”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現實意義,探索實踐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施途徑:充分考慮學生特點,分類引導個體參與;結合校園文化活動,搭建個性實踐項目;細化推進實踐項目,實現特色品牌實踐。
【關鍵詞】 實踐育人;高校思政教育;分類化引導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yǎng)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盵1]可見,做好高校的實踐育人工作,能夠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一、國內高校實踐育人與思政教育現狀
美國是較早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國家,已經形成了政府引導、高校鼓勵、公眾和社會組織認可、企業(yè)資助、家長重視的社會支持體系。國內各類高校也越來越重視社會實踐,尤其是寒暑假社會實踐對大學生培養(yǎng)的作用,開展了形式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并借鑒了國外大學生實踐社會支持體系的有效經驗,就社會實踐立法機制的構建和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建立,在社會實踐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革、社會實踐激勵政策的制定、社會實踐志愿者工作能力的提升、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等方面展開了研究與討論。[2]
實踐育人能有助于彌補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論教育的不足,然而在發(fā)揮社會實踐育人功能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1)師資力量缺乏。因教師所承擔的科研項目和行政職務過多以及高校所配備的經費不足,難于找到合適的教師帶隊,影響了教師們參與學生社會實踐的積極性。(2)學生參與面窄。高校所提供的社會實踐機會與資源有限,實踐隊伍的組建必然要進行甄選,不可避免地形成“精英實踐”的模式,無法滿足廣大學生的時間需求,導致學生參與面較窄。(3)管理機制不健全。缺乏組織、保障、激勵制度,難以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且多數高校社會實踐多集中在暑期、軍訓及畢業(yè)實習等短時間內,沒有形成常態(tài)化,且不太講求活動的延伸和鞏固。[3]
目前,國內高校的實踐育人與思想教育均采用“大局”、“整體”的概念,無法使實踐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1)對社會實踐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挖掘不夠,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論結合實際。(2)實踐教育的手段過于單一、傳統(tǒng),沒有針對性地提出指導方式。(3)社會實踐的執(zhí)行思路有待改進和創(chuàng)新。
綜上所述,“互聯(lián)網+”時代,實踐育人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提倡由“宏觀把控”轉向“分類引導”,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式來改善實踐育人的“動力源”,讓學生發(fā)生“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思想認知改變,使實踐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得到鞏固和延續(xù)。
二、“分類引導”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現實意義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眰€體差異性無處不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際工作中,堅持因材施教、因人實踐,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自己的一個微小舉動,經過長期積累,可引起社會共鳴、給周邊人群帶來較大的影響,甚至帶來經濟效益;讓學生體會實踐,清晰地看到堅持的重要,明白改變的迫切。從而由行動變化促進思想變化,由實際體驗推動思想升華。
“分類助力整體”的布局,能細化實踐育人的設置,通過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挖掘共性、找出共通點,助力高校整體的實踐育人工作,找到“互聯(lián)網+”時代下適合國內高?,F行體制的可操作的實踐育人常態(tài)化體系,為更好地做好實踐育人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積累經驗、做好可行性方案設計。
依托研究人員前期在高校大學生實踐育人常態(tài)化建設和實踐品牌項目建設方面的研究基礎,探究實踐育人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類化引導的路徑,形成實踐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揮力、持久力、戰(zhàn)斗力、影響力”,為高校各項育人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fā)揮作用,提供可借鑒的模板。
三、實踐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施途徑
本論文探究實踐育人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類化引導”的路徑,倡導“宏觀把控”轉向“分類引導”,借助“農村包圍城市”的理念,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設計與自主相結合”、“體驗與調查相結合”、“尋訪與總結相結合”、“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方法,關注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各個階段,細化研究過程,將社會熱點問題、黨政時事問題、道德成長問題、理想信念問題等問題植入高校內部各級各類活動與實踐,通過“點、線、面、多維度”的層層遞進,有針對性地引導大學生自我總結、自我提升。
1、充分考慮學生特點,分類引導個體參與
對于“90后”、乃至“00后”大學生而言,都是有明顯標簽的個體,他們認為“做感興趣的事”、“交談得來的朋友”,才能精神飽滿地投入。如此,我們提倡“線上線下調研”,努力挖掘學生個性,根據學生個性,合理分類組合,讓組合成員選擇適合自己的實踐項目。因人實踐,做到尊重個性,引導思維,才能形成實踐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揮力”。
2、結合校園文化活動,搭建個性實踐項目
面對共青團改革和學生工作大思政的格局,依托與大學生息息相關的學生組織,比如團支部、學生組織、社團,選取貼近熱點時政的契機,圍繞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和處理方式,結合新媒體時代互聯(lián)網的新興形式,采取一周一次、雙周一次、每月一次的頻次,開展相關活動,做到實踐的細致化、長期化,形成實踐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持久力”。
3、細化推進實踐項目,實現特色品牌實踐
理論來源于實踐,品牌亦來源于實踐。首先,傳統(tǒng)的實踐品牌局限于一定時期、一定層面,沒有長久規(guī)劃,顯得形單影只,宣傳效果與影響力都很一般。其次,過往的思政教育,對于理論學習強調較多,盡管形式多樣,仍無法激起大的浪花,難以得到所有學生的充分接納。我們主張結合高校暑期實踐、公益創(chuàng)業(yè)賽等契機,孵化公益項目,成型特色實踐品牌;依靠媒介宣傳、參與各類比賽,獲取外部支持,提升知名度,用成績導向鞏固品牌效應,讓學生做有所得、思有所獲、想有所行,形成實踐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戰(zhàn)斗力”。
4、發(fā)揮自我認知力量,凸顯思政教育效果
自我的力量是巨大的,激發(fā)出大學生對于事物認知的自我覺醒,方能釋放大學生潛在的青春能量。實踐模式品牌化之后,經由日常宣講,吸引更多的學生關注,誘發(fā)自身需求。推動學生從自身需求出發(fā),在適合自己的實踐中提升自我認知,用自我實踐帶動他人實踐,用自身實踐的所得影響更多大學生參與其中?!耙易觥钡健拔乙觥钡淖晕艺J知改變,直接決定實踐成效的威力,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踐育人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才能發(fā)揮實踐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黃郁健.品牌公益在大學生實踐育人中的作用[J].新西部, 2017(12)138.
[2] 張緒忠.美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社會支持體系的構建及啟示[J].現代教育管理, 2015(12)118-123.
[3] 黃郁健. 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常態(tài)化機制構建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 2016(11)67-68.
【作者簡介】
黃郁?。?984—),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政管理、實踐育人、校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