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青青
摘 要: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的工作理念,是共產黨人在實踐基礎上對唯物史觀的理性把握,有著深刻的歷史邏輯和現實依據。新時代,堅持依靠人民、服務人民對于完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促進新時代中國社會現代化的發(fā)展、實現民族歷史偉業(yè)有著重要意義,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提高人民主體性意識,培育人民主人翁思想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人民主體;群眾史觀;主體性意識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8-0028-02
“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1],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歷史創(chuàng)造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堅定不移“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2]。人民立場是我們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恪守的根本立場,培育人民的主體性意識,發(fā)揮人民群眾主體性力量,不僅是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理性解讀,更是共產黨人在充分把握了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的基礎上提出的促進民族發(fā)展的根本立足點。
一、提高人民主體性意識的內在歷史邏輯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古有孟子“民貴君輕”的重要思想觀念,今有共產黨人堅持群眾路線、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理念,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國共產黨人九十多年奮斗史,給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經驗便是: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無一不是人民群眾的功勞。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依靠人民實現民族獨立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相信和依靠人民群眾,積極發(fā)動群眾參與到革命中來,將人心所向作為革命任務成敗的決定性力量,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最終推翻了壓在人民大眾身上的三座大山,實現了人民的解放,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抗日戰(zhàn)爭階段,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侵略,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之際,中國共產黨做出了要建立真正廣大民眾的抗日統一戰(zhàn)線的重要決斷,在這一過程中,共產黨人積極爭取各民主黨派以及國民黨的合作,盡最大可能使中華民族團結起來,共御外辱。在抗戰(zhàn)中,中國共產黨積極動員人民群眾,組織和領導各地民眾開展了一系列保家衛(wèi)國的偉大戰(zhàn)斗,建立了多個敵后抗日根據地,推動了中國人民的空前大團結。1945年7月,抗戰(zhàn)勝利前夕,當時身為國民政府參政員的黃炎培在訪問延安過程中向毛澤東同志提出了中國共產黨能否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的問題,對此,毛澤東同志滿懷信心地回答道,共產黨已經找到了跳出這一歷史周期律支配的新路,即緊緊依靠人民的力量,通過民主讓人民起來負責,這樣才不會人亡政息。正是由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高度重視人民大眾的力量,積極提高人民主體性意識,才有了在抗日戰(zhàn)爭這一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中國人民的空前大團結。廣大人民群眾所發(fā)揮的蓬勃力量是整個民族取得抗戰(zhàn)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沒有廣大人民的共同努力,沒有全民族的團結,就不會有抗戰(zhàn)的偉大勝利。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在全國人民渴盼和平、期望發(fā)展的愿景下,國共雙方于1945年10月達成了和平建國的原則協定,然而,國民黨統治集團為了實現自己的獨斷統治,扼殺了全國人民對于和平發(fā)展的熱切愿望,于1946年6月底悍然發(fā)動內戰(zhàn),站在了人民的對立面上,這是一場反人民的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僅有127萬人,而國民黨軍總兵力是其3倍多,高達430萬人,面對如此懸殊的兵力,以及十分落后的武器裝備,中國共產黨的形勢是不容樂觀的,然而,共產黨人毫不氣餒,堅決認定人心向背才是戰(zhàn)爭勝敗的決定性因素,勝利必將屬于人民,而中國共產黨代表著人民的利益,贏得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指日可待。為實現人民解放,爭取更廣泛群眾的支持,中共中央在解放區(qū)廣大農村開展了土地革命運動,給農民分配了土地,消滅了封建生產關系,廣大農民群眾政治上得以翻身,生存上得以保障,由此,人民大眾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共產黨是屬于人民的政黨,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團結在共產黨的周圍。群眾的支持,對于共產黨人取得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起著決定性作用。
(二)新中國成立后,依靠人民實現國家富裕
新中國成立伊始,我國的國家性質就被確定為人民民主專政,在建設和發(fā)展新中國的過程中,共產黨人始終不忘人民,緊緊依靠人民,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勝利,在黨的領導及人民大眾的共同努力下,中國人民富起來了。
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共產黨人面對的是一堆“爛攤子”,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而整頓經濟勢在必行。眾人拾柴火焰高,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民的團結奮斗將產生無與倫比的蓬勃生機,共產黨人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獨特優(yōu)勢,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集中力量解決民主革命遺留任務,為恢復和促進國民經濟好轉而不懈努力。在經濟發(fā)展取得了初步成果后,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對農業(yè)、手工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極大推動了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fā)展,促進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今后國家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歷史變革,是人民群眾的歷史性勝利。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開放的戰(zhàn)略性決策,其目的在于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讓人民富裕起來。在這一歷程中,共產黨人始終堅持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從群眾的實踐中總結和發(fā)現經驗,取得了一系列的發(fā)展成果,中華民族、中國人民有了全新的面貌。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智慧貢獻、團結奮斗是改革發(fā)展的強大推動力,在這一進程中,中國發(fā)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實現小康,社會生產能力很多方面位居世界前列,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央。
(三)新時代,依靠人民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
星移斗轉,人間滄桑,經過九十多年的團結奮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發(fā)展進入新的階段,中國走上新的歷史征程,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面對社會矛盾的新變化,我們黨只有堅持不忘初心、依靠人民才能實現新時代光輝的歷史偉業(yè)。
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創(chuàng)造歷史是在十分確定的前提和條件下進行的,當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有了重大成就,國內生產總值穩(wěn)居世界第二,全面深化改革有了重大突破,民主法治更加完善,文化軟實力及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幸福感不斷增強,生態(tài)文明建設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更加有把握也有能力實現這一歷史偉業(yè)。歷史上共產黨人取得的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都離不開人民的力量,新時代,在最接近中國夢的時代,我們必須毫不懈怠,緊緊依靠人民,更加相信人民,更加尊重人民,團結人民實現新的發(fā)展,實現歷史偉業(yè)。
二、提高人民主體性意識的路徑選擇
培育和塑造人民群眾的主體性意識,是促進國家發(fā)展、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的重要前提。堅持人民主體的地位,扎根于人民之中,依靠人民,密切關注人民需求,服務人民。唯有如此,人民才能擁有“大家庭”歸屬感,從而更加關注國家發(fā)展,主動積極地融入國家建設之中。不忘初心,為人民謀幸福,始終堅持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人民積極參與國家發(fā)展、努力實現民族復興的根本動力。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關乎人民生存的問題,是進行其他歷史活動的基礎性活動,解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問題,是提高人民主體性意識的根本前提。新時代,在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貫徹新的發(fā)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化供給側改革,振興鄉(xiāng)村發(fā)展,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行進,是促進人民更好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在政治上,一方面,中國共產黨作為人民的發(fā)言人,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自身建設直接決定著廣大人民群眾對于黨的信任與擁護問題,直接影響群眾參與政治的熱情及成效。堅持從嚴治黨,在努力提高共產黨執(zhí)政水平的同時,嚴厲打擊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腐敗現象,真正成為代表人民、服務人民、讓人民放心的政黨,是增強人民信任感、提高人民主體性意識、激發(fā)群眾參與政治生活熱情的重要鑰匙。另一方面,一個國家如果不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是難以實現真正的發(fā)展的,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是保障人民當家做主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民積極性、集中人民智慧、發(fā)揮人民力量的必然途徑。
“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3],人民是文化的主體,為人民提供豐碩而又積極向上的精神食糧,保證人人受教育,全面提高文化軟實力,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發(fā)展,構建理性的社會思想價值體系,是使人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確立科學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實現個人自由、理性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對人民自覺培養(yǎng)主體性意識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凝聚人民力量、共同邁向歷史偉業(yè)的大跨步。
能否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是一個政黨能力的重要體現,是評定一個政黨價值的重要標準,同時也是提高群眾信任感、促使人民自覺樹立主體意識的重要尺度。我們黨必須堅持提高和改善民生,完善社會治理,立足于生活現實,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回答廣大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帶領人民不斷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提升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歷史是屬于人民的畫卷,人民決定著國家的興衰成敗,新時代,實現偉大夢想,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必須積極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主人翁意識,提高人民對于國家的歸屬感,提高人民的主體性意識,如此才能推動人民積極主動參與到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之中,才能從人民這一片土壤中,獲得源源不斷的養(yǎng)分和成長動力,進而堅定力量,吸取智慧,助力新時代歷史偉業(y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2]習近平.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