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紅濤
陳 宇
在中國造園中,水不僅可以從聞聲、觀形、賞影、鑒光、察波等多角度欣賞,而且還有清新凈潔、提升性靈、澄懷觀道等精神意義。水,遠觀“輕瀾渺如帶”“潮平似不流”,近觀則“游鱗戲瀾濤”“圓波處處生”;水靜“片水無痕浸碧天”“船在青山頂上行”;水動則“水光瀲滟晴方好”“萬頃波光搖月碎”;而靜中有動則“有浪仰高山”“白浪浴峰頭”。再加上四時變換,其景致更為豐富多樣。因此,水作為中國人最親近的自然要素和最富變化的造園要素[1],在我國園林中始終起著重要作用。
我國造園以文學(xué)為基礎(chǔ),依托詩意展示“景面文心”[2]。古人不僅把水歸為江、河、湖、海、池、沼、溪、澗、泉、瀑等形式,而且把水的審
美特性總結(jié)為“鏡如溦如”①“潔、虛、動、文”②。水無定形,因岸成之;水本無色,而色最豐[3]。在“一勺則江湖萬頃”的寫意手法及“立象以盡意、得意而忘象”的美學(xué)思想中,對水影、波光、清凈方面的欣賞更符合水之情景交融的詩意本質(zhì)。因此,借用“水鏡”之成影、反光、明凈特性,探討水在我國造園中的藝術(shù)特色。
“鏡”與水有重要淵源:古人最初以盆盛水照容。因此,最早的鏡子即為“水鏡”[4]。盛水的盆為“監(jiān)(甲骨文:)”,大約戰(zhàn)國末期出現(xiàn)了“鏡”字[5]。“鏡”既能成影而照容,還能反射光線。而在中國傳統(tǒng)美學(xué)中,“水鏡”既有形容明澈如水之照映,也有崇尚清凈境界和滌除工夫的審美傾向[6]。
景面文心的傳統(tǒng)園林中,水鏡成影、反光以及明澈清凈等特性既能造景又能滿足精神需求。因此,除了以鏡喻水或以水為鏡來命名的景名或園名外,還有一些以欣賞水影、水體為主的園林及景名[7-8](表1)。在以鏡命名的園林或景名中,既有靜水如鏡,也有動水之明凈如鏡。事實上,水不論動靜,在遠觀、近觀中都可產(chǎn)生明凈、成影、反光等“鏡”的特點。以意象為核心的傳統(tǒng)美學(xué)強調(diào)“似像非像”“貴在似與不似之間”[9],“水鏡”在我國園林中既有靜水、動水,也有用之來形容水的明凈、清澈。我國造園以詩意自然為起點,情景交融的水鏡賦予了水更深的文化內(nèi)涵。
“水鏡”的產(chǎn)生表明至遲商代的先人已經(jīng)關(guān)注水影,但是先秦古人對水的提察多為觀瀾、賞魚躍。秦漢時期,人們除了欣賞水的動態(tài)場景及聲貌外[10],還創(chuàng)造了銅龍吐水的噴泉[11],漢武帝鑿影娥池以乘舟弄月影[12]。東漢永和五年(140年),會稽郡太守馬臻興修水利而成鏡湖。鏡湖不僅開創(chuàng)了我國城市湖泊文化先河,而且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早以鏡命名的水體。
魏晉以來,山水園與山水詩、畫相繼產(chǎn)生并相互影響。除大量描述水影的詩句外,在山水詩中以水為鏡、以鏡喻水③的描寫多有出現(xiàn)?!熬场?,從東漢產(chǎn)生時的“邊境”之義發(fā)展到魏晉南北朝的“境界”“意境”及后來逐步產(chǎn)生了“佳境”“勝境”“情境”等“非物境”,經(jīng)歷了從客觀到主觀再到客觀,從實到虛再到實的循環(huán)發(fā)展、深刻演化過程[13]。在此過程中,水鏡不僅愈來愈受到人們關(guān)注并上升至藝術(shù)、文學(xué)、美學(xué)的審美高度,而且與“境”發(fā)生了愈來愈密切的聯(lián)系。
唐代的山水詩不僅比山水畫發(fā)展快、影響大,而且此時士大夫構(gòu)園還是詩人的天下[14]。唐代詩人酷愛園林,既親手造園又不斷吟詠而形成以詩論園、以園論詩的互動互融關(guān)系。
“境”在唐代詩作與詩論中不僅被頻繁地運用[15],而且釋皎然(704—785)首次提出“造境”④。晚唐司空圖的《詩品》中經(jīng)常以園境比喻詩境,把園與詩融合起來并結(jié)合不同的藝術(shù)風(fēng)格進行感性的描述,令后人頗有啟悟。由于對境的重視和探討,唐代的園林審美也隨之提高,并以境作為園林的審美特征。在《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用境來評價園林僅有一例,而唐代用“境”評價園林不僅在用例數(shù)量上有所增多,而且出現(xiàn)了“佳境”“勝境”“絕境”“奇境”等具體稱謂。此外,唐人在構(gòu)園中強調(diào)感情色彩并漸漸形成了“幽境”“閑境”“靜境”等對“境”的追求[16]。
唐代私人造園規(guī)??涨?,水不可或缺并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在庭院里挖小池的做法大受人們的青眛,甚至發(fā)展出一種盆池⑤的園林景觀。鑿小池的目的是以池為鏡,不僅可以映照天象和池周景物而獲得雙倍空間,而且水中紅魚、碧藻、綠荷等也可增添無限生趣[17]。中唐時期的文人園中以水造境逐漸增多,如《白居易集》中不僅寫“池”約350余次,亦有《池上夜境》《池上幽境》直接描寫水鏡所營造的“晴空星月落池塘”“老身閑獨步”之境。至9世紀的后半期,以水為鏡成為園林詩里常見的焦點。從園林的池塘到盆池再到水鏡,以水鏡反照和框照自然的形式不僅在造園日趨小巧、逐漸走向壺中天地的寫意趨勢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18],而且水鏡之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詩意特性更能表現(xiàn)出物境、藝境、道境等多重的造境美學(xué)。
表1 與鏡相關(guān)的園林或園景
唐宋時期大多的文人如王維、司馬光等雖然都能詩善畫,但是他們主要還以“詩情”作為造園的指導(dǎo)思想。隨著元代文人畫陣容的進一步擴大,畫士造園不僅逐臻極盛,而且對后世的造園影響深遠:如黃公望的磯頭和倪云林的水口成了后世造園中疊山理水經(jīng)常參考的粉本[14]。明中期以后,以畫入園的自覺日益明顯;至晚明,這種自覺性不僅完全確立,而且以“畫意”造園已經(jīng)成為江南文人造園的普遍認識、追求目標和營造原則[19]。與此同時,中國風(fēng)景園林經(jīng)歷了模擬自然的“形”、順應(yīng)自然的“情”、師法自然的“理”及反映自然的“神”4個階段后,至明清最終形成了創(chuàng)造自然、以書寫胸中塊壘的“意”的階段[10]。而山水畫論經(jīng)歷了唐代張彥遠在南朝齊梁畫家謝赫的“創(chuàng)意”“明意”說基礎(chǔ)上提出“立意”說;宋代郭熙提出藝術(shù)創(chuàng)作應(yīng)當“意造”的“重意”說;元代倪瓚和錢選的“以情構(gòu)境”“托物言志”并促進了意境理論和實踐發(fā)展的“逸氣”和“士氣”說;到了清代笪重光在《畫筌》中分析了意與境的內(nèi)涵和關(guān)系并使用了意境的概念[20]。山水畫寫意階段的到來、畫論中意境的逐漸形成以及畫意原則在造園中的確立,使水鏡造境不僅更加具有詩情畫意、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特色,而且在明清的大量造園實踐中有著明顯且豐富多樣的體現(xiàn):以水為繪的水繪園⑥與山影、水影、柳影相映成趣的影園⑦均以四面環(huán)水的格局強調(diào)了對水影的欣賞。尤其是水繪園“樓臺映水,以水繪園,若繪畫然”,極其強調(diào)水鏡造境的詩情畫意。此時期甚至出現(xiàn)利用倒影形成的水溫差異,創(chuàng)造不同的景觀特色[21]。明清時期的皇家園林占地遼闊水面頗巨,對“鏡涵霽影浮斜日”的奇妙景色頗為關(guān)注,尤其是康雍乾三帝對水鏡映像均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和體味。如乾隆在《圓明園四十景詩》中明確點出的“水鏡”達8處以上,其中不僅有“上下天光”、亦有“空明共我”,以水、天、山、林、我等諸景融為一體[22]。
唐代文人心中水的重要性不但超過山石,而且對水的欣賞側(cè)重于倒映來增加垂直方向的空間感;波浪推動以擴展水平方向的空間感;水波躍動、水鏡反照的斷碎光影及反射在景物上形成的虛幻迷離[23]。經(jīng)過唐宋詩人造園、元明畫士造園以及詩論、畫論對園林的不斷影響,至晚明系統(tǒng)、完整的造園理論著作《園冶》面世?!秷@冶》除了“卜筑貴從水面,立基先究源頭”“疏源之去由,察水之來歷”等理法分散于各個章節(jié),還以“動涵半輪秋水”“曲曲一灣柳月,濯魄清波”“境仿瀛壺,天然圖畫”“池塘倒影,擬入鮫宮” “俯流玩月,坐石品泉”“水面粼粼,爽氣覺來欹枕”“湖平無際之浮光”等詩意畫面呈現(xiàn)“境”之美妙。
境,是主體在一個空間內(nèi)部對其的感受,也是“圍繞主體并與主體互動的有明顯特性的多維空間”[24]。造園“有法無式”,水體雖有動靜、聚分,但水鏡之成影、反光、明凈更符合水之詩意本質(zhì)。通過梳理《園冶》《園綜》等造園文獻并結(jié)合我國園林理景實例,水鏡造境有3種方式:一是側(cè)重于倒影的“虛實互映”,二是側(cè)重于反光的“浮光朗照”,三則是綜合前兩者并借助山石、建筑等造園要素的“漏月招云”。
水面不拘大小、深淺均能以影之虛境與物之實境相映。園林中常見的橋洞與水影互映為圓,如鏡似月。清漪園的望蟾閣西望玉帶橋時,橋與其倒影神似月亮,故名之望“蟾”,取月亮蟾宮之意。拙政園西部水心島上的塔影亭,它周圍雖無塔可觀,但因其與倒影結(jié)合如同寶塔而得名⑧,有含蓄表達驅(qū)邪、祈福之義。水中月乃虛之典范,其與天上明月相映成趣。如三潭印月的三石塔中燃燈,燈光映于水中,與天上明月倒影相映成趣。此外,根據(jù)新亞書院創(chuàng)辦人錢穆先生的“天人合一論”⑨設(shè)計的香港中文大學(xué)合一亭更是水鏡造境及巧妙運用借景的典范:在新亞書院宿舍間平臺上立一亭,亭前池面清澈如鏡,不僅倒映著天光云影、碧樹佳人,而且與波瀾壯闊的海面遙相呼應(yīng)。人立池邊,融入近水遠海、水天一色乃至天人合一之境(圖1)。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一片水光飛入戶”“壁上湖光自動搖”,這些詩句早已成為描寫水光之美的經(jīng)典畫面。頤和園中就有多處描寫水面浮光的對聯(lián):如玉瀾堂“臺榭參差金碧里”,繡漪橋“鱗紋千疊,璧月漾金波”,澹碧亭“戶外嵐光帶水浮”,知魚橋“月波瀲滟金為色”等。揚州瘦西湖五亭橋洞在月滿時“每洞各銜一月,金色滉漾”。古人除了廣泛地欣賞浮光之美外,也有利用浮光朗照而形成的奇特景觀。如閩南的云洞巖月峽,中秋夜月光傾照在峽谷中的清泉上,又返照于石壁,遂成天上月、水中月、壁上月“三月交輝”的綺麗景觀。此外,福建省漳浦縣海月巖寺內(nèi)利用天然石壁雕刻一尊如來佛,旭日朗照,謂之“日出窺禪”。中秋夜,月光經(jīng)巖下“羊角潭”水面反射于佛胸,謂之“月照禪心”,正如大雄寶殿對聯(lián)所云:“月光相水水光返照菩提心”。漳州扶搖關(guān)帝廟的“夕陽照關(guān)帝”則是由于關(guān)帝廟坐落于九龍江畔,依地勢而建形成前后高差近2m的布局。每年五、十兩月中旬的下午四、五時左右,陽光經(jīng)江面返照關(guān)帝像,使得關(guān)帝圣像顯得更為威武端莊(圖2)。
圖1 香港中文大學(xué)天人合一景(引自http://pp.163.com/chenyu89/pp/12492068.html)
圖2 扶搖關(guān)帝廟夕陽照關(guān)帝(作者繪)
圖3 北海白塔對水域的控制尺度(改繪自《中國古典園林史》)
圖4 清漪園佛香閣對水域的控制尺度(改繪自《中國古典園林史》)
《園冶》稱池山為“園中第一勝也”,可以通過“峰巒縹緲,漏月招云”營造瀛壺仙境。我國造園不僅在疊山中通過水洞營造別有洞天、深不可測的空間,亦有用建筑、置石、草木等形成水面上漏月招云的別樣景致。天然而成的景觀如玉女潭山居“上有微竅,日正中,流影穿漏,下射潭心,光景澄澈”⑩。明代勺園在屋中造濯月池,“池形與窗楞形,皆如偃月然”?。留園池旁立“印月峰”?,峰石中心有渦孔映水。人們可以天天欣賞水中圓月。寄嘯山莊的片石山房,日光透過疊石縫隙在水面形成了大小恰似月影的光斑。隨著視點的移動,此“月”還會發(fā)生圓缺變化。避暑山莊文津閣假山在水中的光影與晴空麗日相映成趣,形成“日月同輝”之景。
盡管我國理水文獻多以文學(xué)描寫和意境訴求的方式論述,但是水鏡造境需要適宜的水面方能呈現(xiàn)其妙。明清時期,融詩情、畫意為一體的造園家不僅使園林空間尺度更加嚴謹、精確,而且加強了園林建筑對水域及整個園林空間的控制作用,如北海之白塔、頤和園之佛香閣取得前所未有的整體效果[25],拙政園的理水也一直受到公眾追捧。因此,以上述三園為例探討水鏡造境的虛實空間尺度規(guī)律。
空間尺度用D/H比值表示:D即建筑中心點至水岸的最近距離,H則是建筑頂點至水面的垂直距離。北海白塔高68.7m[26],佛香閣高80m[27]。白塔、佛香閣與周圍水域形成的空間尺度(圖3、4)具有一定規(guī)律:D/H在5、6、8、10、12附近時,均為欣賞主體建筑節(jié)點。此外,瘦西湖吹臺至五亭橋的D/H為11.7,北寺塔至拙政園水池東岸的D/H為12.2。D/H為12時,應(yīng)是建筑與較大水面所形成的宜人尺度。拙政園中較長水面存在D/H為6或10的空間尺度,較小水面多為D/H為3的空間尺度(圖5);臨水建筑則多以D/H為3、6、10作為對相鄰水面的控制尺度(圖6)。
圖5 拙政園水池周圍建筑與水面形成的空間尺度(改繪自《蘇州古典園林》)
圖6 拙政園臨水建筑對水面的控制尺度(改繪自《蘇州古典園林》)
中國3 000余年的造園理水既有模擬“一池三山”的仙境,亦有以水為繪的畫境,更重要的是表達出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善境。水鏡造畫境、映心境,包含著真景與真情的交融互動。水鏡既能“如實照形”“虛幻照神”,也能以自然之實映射天光云影之虛,再賦以相應(yīng)的人文之虛,體現(xiàn)了我國傳統(tǒng)園林理水的獨特智慧和獨創(chuàng)精神。
致謝:本文撰寫及修改過程中先后請教于周向頻、吳碩賢二位先生,在此由衷感謝。
注釋:
① (清)沈德潛《清華園記》:鏡如溦如,藻荇風(fēng)牽,云天倒映,魚游行空。
② (清)尤侗《水哉軒記》:若夫當暑而澄,凝冰而洌,排沙驅(qū)塵,蓋取諸潔:上浮天際,水隱靈居,窈冥恍惚,蓋取諸虛:屑雨奔云,穿山越洞,鏗訇有聲,蓋取諸動;潮回汐轉(zhuǎn),瀾合淪分,光彩愰漾,蓋取諸文。
③ 如謝靈運《山居賦》中:鏡瀾、清川如鏡、俯鏡浚壑。
④ 釋皎然《奉應(yīng)顏尚書真卿觀玄真子置酒張樂舞破陣畫洞庭三山歌》:眄睞方知造境難,象忘神遇非筆端!
⑤ 漢寶德認為盆池既能在缺水的北方保存可貴的水源,又因其水面如鏡可以反映天光而具有禪宗意味。
⑥ (清)陳維崧《水繪園記》:繪者,會也。其中林巒葩卉,塊虬掩映,若繪畫然。
⑦ 影園由計成設(shè)計施工。其地之勝在于山影、水影、柳影,故名影園。
⑧ 鴛鴦廳處原為河埠,忠王府曾在此處決罪犯。
⑨ 錢穆認為天人合一的天是自然,人是人文。其本質(zhì)是一種富有精神性與道德性的,人文與自然相調(diào)和統(tǒng)一的宇宙觀、人生觀。
⑩ (明)文徵明《玉女潭山居記》。
?(明)孫國光《游勺園記》。
?(清)劉恕《印月》:一隙僅容鑒,空明洞碧天。凌虛忽倒影,恍若月臨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