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春
摘 要:本文針對工科學生的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分析了學生普遍表現(xiàn)出的兩極分化的學習興趣、難以投入的學習感悟、過于內(nèi)向的學習態(tài)度所造成的種種問題,并從激發(fā)興趣、合理引導、量化考評、反思深化四個角度去加以解決。
關(guān)鍵詞:工科生;課堂教學;教學方法
與文科生相比較,工科生的《大學語文》教學體驗,是大不相同的。走進階梯教室,面對的是百多名莫名其妙的男生和少數(shù)幾個面帶糾結(jié)的女生,這種感覺,奇妙而無奈。但是,一節(jié)課講好了,收獲的快樂,也是無與倫比的。
一、工科生的大學語文教學特點
與文科生相比,工科生對語文課的態(tài)度是很明確的:無感就是無感,真愛就是真愛。他們不會為了不感興趣的東西付出太多,但也會為了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廢寢忘食——據(jù)筆者問卷調(diào)查,《大學語文》開課以前,大概有五成的學生直言對此不感興趣;還有三成,希望課堂上會聽到且只聽到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最后兩成的學生對這門功課翹首以待,認為這是他們最想聽的課程。所以,講好《大學語文》課,滿足真愛粉,留住挑剔者,扭轉(zhuǎn)不感興趣者的態(tài)度,是個三合一的難題。
工科生經(jīng)過多年的專業(yè)課學習和實訓,多多少少養(yǎng)成了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好的方面是理性思考能力極強,分析問題思路清晰,有利于文學理論的理解與吸收;壞的方面是感性認識欠缺,很難形成共情,不利于文學作品的鑒賞與體會。據(jù)同學們反映,他們在業(yè)余時間更喜歡拿手機玩玩“絕地求生”之類的游戲,而不是像文科生一樣更多的時間是在捧著手機看視頻,讀電子書?!洞髮W語文》畢竟只是一門基礎(chǔ)課,在這個課堂上全面講解文學概論未免為時過早。于是,在課堂上理性分析與感性體會所占的比例,是一個兩難的取舍。
一般的學生,都會直言不諱的告訴老師自己對一門功課的看法以及需求,但是工科生輕易不會這么做。很多時候都感覺工科學生在待人接物上總是體現(xiàn)出羞澀內(nèi)向的特點,這實際上是與他們的學科性質(zhì)密切相關(guān),畢竟性格外向嘻嘻哈哈還取得極大成功的科學家是極少數(shù),學生時期便嚴肅認真也挺好的。但是,成功的語文教育是要幫助人在語言文字的應(yīng)用上取得長足進步的,幫助工科生走出自己的誤區(qū),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工科生的大學語文教學策略
面對這些問題,解決辦法可以分四步走。
1.激發(fā),解決部分學生“學它干啥”的疑問
語文有什么用?《大學語文》學不學有什么差別?這些疑問不僅來自于工科生,就連我們的漢語言文學的學生都有過迷茫。我覺得可以借用何二元教授的一段話來回答“大家似乎忘記了語文課的一個重要的性質(zhì),即它是一門形式訓練課,語文課則是要在教練員的帶領(lǐng)下讓學生實際下水訓練”。也就是說,大學里的語文課,不再是老師掰開揉碎了的學習過程,而是學生帶著疑問去和老師、同學探討、分析,最后得到結(jié)果,獲得提高和升華的過程。這種學習,最終是一種母語學習,是母語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洞髮W語文》,就是這么重要。
2.引導,化解大部分學生“怎么學它”的困惑
大學的課程不同于中學的課程,大學語文與中學語文相比較,體系上更注重歷史性,內(nèi)容上更注重開放性,教學上更注重知識性,目標上更注重應(yīng)用性。作為一名活躍在工科生課堂上的《大學語文》教師,必須在第一時間讓學生認識到大學生的語文課與中學生的語文課是截然不同的,是一個更系統(tǒng)、更深化、更包容、更開放的學習過程。課堂教學內(nèi)容固然重要,利用課堂上獲得的知識去面對更多相同或相似的語言文字內(nèi)容更重要,利用課堂上獲得的方法和手段去解決更多的現(xiàn)實中的問題最重要。至于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zhì),進而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什么的,那就是“師傅引進門,造化在個人”的事情了。
3.評價,量化全體學生“我學了啥”的標準
有些學科,諸如數(shù)學物理之類,學了一個定理,就要用它解決一些問題,從而驗證學習的效果,《大學語文》則不然。豐富大學生的文化視野和文學修養(yǎng);讓學生真正領(lǐng)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一鑄造自己健康的人格;引導大學生用新的文化視角來看待社會、看待人類;傳播真善美的種子……目標太過高大上,學生會夠不著的。所以要先樹立一個小目標,比如先寫個讀后感什么的,讓大家知道自己的起點;之后教師要以身作則,講解之余靈活引導課堂討論,讓大家知道自己的可能;最后組織學生對課本進行解析,以論文的形式寫東西,讓大家知道自己的高度。這是一個學期的工作,要計劃,要持久,要組織,要引導,最后,每個同學都會說:“原來我學到了這么多”。
4.反思,與學生一起思考“我還能學啥”
教書育人這件事,最令人高興的地方就是時時刻刻會有“教學相長”這樣的收獲。課堂教學只是幫助學生推開語文學習的大門,最多也就是只給他們進門的路徑,至于課下的自學或者課后的深入學習和鉆研,教師能給出的指導與建議就不多了,畢竟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但是,作為一名教師,可以拿出更多的時間來與學生進行更深層面上的交流與合作;作為一名語文學習路上的先行者,可以拿出自己的不多的經(jīng)驗和教訓、心得和體會給學生參考;作為一個成年人,可以拿出自己的學以致用的體驗和閱歷與學生交流。時時刻刻反問自己,反問學生:我們還有什么該學而沒有學的東西;我們還有什么想學而沒學到的東西;我們還有什么不知道的東西。學習的過程,就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李昇.當前大學語文教學問題與策略論析[J].教育導刊,2017(3):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