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國社會工作中國化的理論實踐與研究啟示

2018-09-29 05:24:42周賢潤
社會工作與管理 2018年4期
關鍵詞:理論實踐民國時期

周賢潤

摘要:自社會工作引入中國以來,由于長期受西方的理論范式與操作方法引導,其本土化處于相對滯后的階段,因此,建立中國化的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是中國社會工作界乃至整個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議題之一。民國時期,大量學人身體力行地進行著中國化問題的理論探索和調查實踐,為當今中國社會工作的學科發(fā)展與話語建構奠定了豐富的學術基礎。其意義在于指明了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探索和內容要從自身“傳統(tǒng)資源”入手,以聚焦社會時代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求為邏輯起點,方能為社會工作中國化的理論自覺及實踐運用提供價值取向和方法范式。

關鍵詞:社會工作中國化;民國時期;理論實踐;研究啟示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23x(2018)04-0028-06

在中國,真正意義的社會工作發(fā)端于清末民初,在這一由封建社會向新的社會形態(tài)轉型的時期,為了改變中國落后挨打的局面,一大批仁人志士致力于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文化知識,由此掀起了“睜眼看世界”的“西學東漸”思潮。西方的社會學、社會工作等理論和實務學說也隨之傳人,并在中華大地上不斷傳播和發(fā)展,最終形成了一門專門學科。早在民國時期,大批有識之士便以社會工作的理論實務和價值理念為指引,為著“認識社會,改造中國”,實現(xiàn)喚起中華民族之思想的覺醒和主體意識獨立的目的,開展了大量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活動等社會工作性質的實務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豐富的研究成果,推動了社會工作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的發(fā)展,留下了可供借鑒的經驗啟示。

一、譯語融合與明義究本:社會工作

中國化的發(fā)展背景

社會工作最先在西方產生和發(fā)展。在西方工業(yè)社會轉型產生大量社會問題的背景下,社會工作旨在以專業(yè)理論知識和實務操作技能為基礎,以利他主義為價值取向,以幫助社會成員解決社會問題、走出現(xiàn)實困境、增強適應社會生活能力和提高生活質量,最終實現(xiàn)個人與社會的和諧和促進社會穩(wěn)定為終極目標。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社會劇變、中西文化交融與民族意識的覺醒和經濟的凋敝。伴隨著“西學東漸”浪潮的興起,社會工作作為一門“經世濟用”的學科,受一些國外傳教士和一批留學海外的“先進”知識分子的影響,提倡要走出一條解救民族于水深火熱的富民強國之路的“實踐行動”。在這場聲勢浩大的“實踐行動”中,社會工作從西方傳人了中國,社會工作的學科專業(yè)思想理念則“作為社會學當中的一個應用課程隨之被傳人”。它倡導通過開展社會工作教育、社會問題調查、社會救助等具有社會工作性質的理論實踐與實務探索來喚起民族的自覺,其中所蘊含的專業(yè)理念思想高度契合當時中國社會迫切要求改革的現(xiàn)實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對中國社會改造和社會建設的全面探討和追求。

(一)傳播引入:社會工作中國化的時代發(fā)端

民國時期是中國社會工作發(fā)展和范式形成的關鍵時期。自19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西方近代工業(yè)文明的傳人,中國開始出現(xiàn)急劇的社會轉型,社會問題不斷涌現(xiàn)。社會學作為一門解決社會問題的學科也在此時逐漸萌芽,促進了社會工作的思想、理念及方法在中國的傳播,由此社會工作得以以傳教和慈善活動的方式展開。在此過程中,民國時的學人對西方社會工作核心要義進行再梳理,初步形成本土化的專業(yè)理念,逐漸使之發(fā)展成為一門專業(yè)化、職業(yè)化的學科。

自長期閉關自守的國門被打開以后,中國穩(wěn)定的政體受到沖擊,西方列強在武力侵入之前,最先以傳教活動占據(jù)了文化上的主動,打破了中國社會長期以來的儒學傳統(tǒng)和宗法家族的觀念。此時,正值西方教會組織中的傳教士在中國廣泛開展具有慈善救助和社會服務性質的活動階段,西方的平等、慈善和福利等思想及社會工作理念、方法已被引人中國?!霸谶@之后,由于這一專業(yè)的理念與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應對當時凸顯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很快就被當時的一些社會組織以及一些帶有改良色彩的社會運動所借鑒和運用?!睆奈鞣浇虝_展的慈善服務來看,這一時期,社會工作中國化主要圍繞慈善救濟的醫(yī)療、教育和賑濟等社會服務展開。

受制于當時的社會背景,中國的慈善救助事業(yè)客觀上也受到沖擊,民國時期西方傳教者在中國開展的慈善福利服務,把作為一種社會服務技巧的社會工作引入了本土,客觀上推動了中國慈善事業(yè)發(fā)展,促進了社會工作在中國的內容和形式的改變,開啟了民國時期社會工作發(fā)展的“源”與“流”。

(二)概念譯介:社會工作中國化的邏輯起點

在傳播和引進過程中,如何將西方移植來的“概念”同中國自身的現(xiàn)實融合,這是引入初期必須在翻譯與移植過程中要認真面對和探究的問題。從早期社會學的引入來看,由于受到西方和日本的影響,對這個外來學科的翻譯,自然也出現(xiàn)了不同的譯詞或譯語。這些不同譯詞或譯語的出現(xiàn),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國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引入者們試圖在中西文化背景之間找到共通之處,希翼將其植根于中國社會的土壤上。國內最先將sociology翻譯為中文的是嚴復,由于深受中西思想文化的熏陶,他在翻譯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的《社會學研究》時,結合中國的先秦哲學思想,將社會學譯為“群學”,鮮明體現(xiàn)了中西文化思想的融合。而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學卻是大量留學生從日本引入中國的。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后,大量移植西方文化,西方的社會學也是在這段時期被引入的,日本人借用漢字翻譯西方詞語,又根據(jù)漢語的組成結構創(chuàng)造出新詞,“社會學”便是其一。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國內大量學生赴日留學,有過留日經歷的章太炎于1902年便翻譯了日本社會學者岸本武太的《社會學》。自此,西方社會學被翻譯并傳人中國,引入者們試圖從思想層面打開國人的認識,結合東西方文化所長,用西方“先進”的思想與制度來解釋中國的社會問題。

在社會學學科名稱的翻譯中,對社會工作(social work)這個學科專業(yè)概念的翻譯也有分歧。有研究者對民國時期社會工作概念翻譯的研究認為,social WOrk的譯名有“社會事業(yè)”“社會工作”“社會服務”“社會福利”“社會行政”等,其原因在于對社會工作這一活動的性質與范圍持不同的理解,而人們最早接受的是“社會服務”,其次是“社會事業(yè)”,直到民國后期,“社會工作”才成為約定俗成的概念正式出現(xiàn)。不同翻譯概念交織使用,以“應對和緩解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并能夠促進社會的改良和變遷?!鄙鲜霾煌淖g義差異,都是基于更寬泛的功能意義來理解“social work”,帶有社會服務與社會慈善性質的“社會工作”,自然被賦予不同的譯語概念,也就構成了社會工作中國化概念移植與時代背景相融合的事實邏輯。隨后,在西方教會學校開設的相關課程和廣泛開展具有社會工作性質的調查實踐推動下,學界不斷深化對學科性質、學科內涵的認識與理解,對學科概念的理解和表述也漸趨一致,最終使用“社會工作”這一統(tǒng)一的學科名稱。因此,這門學科所包含的知識必須聯(lián)系社會實際,有中國的語境和內容,把社會工作的專業(yè)理論與方法體系整合到社會轉型過程中,其最終目的是使體系化的學科知識能為社會轉型做出理論解釋和經驗指導,以便對國計民生有益處。在這樣的社會轉型和時代發(fā)展背景下,一批受過專業(yè)訓練、有著海外留學經歷的社會工作者將社會工作引入中國。他們引人社會工作的理念與實務,并探尋著同社會現(xiàn)實結合,建立社會工作中國化的邏輯起點,為社會工作中國化的理論實踐做好了充分準備,奠定了分析社會工作中國化的一個重要前提和基礎。

二、理論探索與調查實踐:民國社會

工作中國化的理論實踐

長期以來,中國社會工作學科的理論視角、概念應用、方法體系以及研究主題均受西方學科思維體系的深刻影響。因此,倡導建立具有中國化的社會工作,一直以來都是學界追求的一個基本目標,也是中國社會工作者乃至社會科學者實踐探索的抱負。自清末民初社會工作傳人中國以來,面對知識與社會雙重轉型和交替,其中國化的進程并不是簡單地“拿來”與“復制”,而是通過在高校開設專業(yè)教育、設立學術機構的理論傳授途徑和專業(yè)實務調查等多種形式開展。在理論傳授的同時,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yè)理念開展實務探索,以此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推動社會工作中國化的實踐進程。

因此,民國時期社會工作中國化的探索過程,是理論與實踐同步進行、相互同構化的過程。社會工作從借鑒西方的專業(yè)知識體系,到嘗試立足本土的實踐特質,一經引人,便融入到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和日常生活,以適應中國社會的需要,并對當時的社會問題提出更合適的、新的理論解釋。具體而言,呈現(xiàn)以下三條清晰的實踐軌跡。

(一)專業(yè)教育:課程開設與人才培養(yǎng)

一門學科的發(fā)展和理論建設的起點以及學科本土化的過程,往往離不開專業(yè)課程的開設和人才的培養(yǎng)。美國傳教士步濟時率先將社會工作引入高等教育課程。他于1918年主持創(chuàng)建了后來成為中國最有活力的社會學系之一的燕京大學社會學系,他在推行社會慈善事業(yè)的同時,積極推動社會服務工作,至1925年他明確將社會學系更名為“社會學與社會服務學系”。留美回國的中國第一位社會學博士朱友漁則是中國學人中最早進行社會工作教學的。他于1911年在美國獲博士學位后,回國任教于上海圣約翰大學社會學系,引入社會工作并對其進行介紹和推廣。社會工作在中國的發(fā)展與西方的教會傳教活動是分不開的。20世紀20年代步濟時在燕京大學領導成立社會學系時,開設應用社會學專業(yè)即社會工作專業(yè),明確社會工作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專業(yè)的社會工作者,著重于培養(yǎng)專門的社會服務人才和理論專家。1925年該系改稱為“社會學與社會服務學系”,并于次年招收研究生。其課程設置凸顯了社會工作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典型的有“爪案工作”“團體工作”“社會行政”“社會福利”等。有研究者根據(jù)許仕廉主編的《社會學界》上發(fā)表的有關當時燕京大學專業(yè)教育的年度報告認為,社會工作專業(yè)無論是理論課程的知識體系還是實習實踐教學的安排,都已相對完善,并提出了自己的專業(yè)教育理念及策略,即使放置到今天,也絲毫不過時。

國內高校社會工作人才培養(yǎng)體制正式建立后,各大學普遍開設社會工作課程,如東吳大學、復旦大學、金陵女子學院、齊魯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等,培養(yǎng)了一大批推進社會工作中國化的人才。在他們不斷地引領和推動下,整個社會工作教育開始改觀,為救濟與救援當時處于戰(zhàn)爭與貧困的中國社會作出了積極貢獻,為社會工作中國化“開了風氣,育了人才”。

(二)理論探索:機構設立與學術研究

與社會工作課程開設和人才培養(yǎng)的蓬勃發(fā)展相呼應,具有社會工作性質的機構設立與研究成果也有了很大發(fā)展。1913年,北京青年學生自發(fā)組織成立了“社會實進會”,拉開了社會工作專業(yè)機構設立的序幕。1923年晏陽初組織成立了以推行鄉(xiāng)村平民教育運動為目的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簡稱“平教會”);1929年梁漱溟創(chuàng)辦了村治研究院。在研究刊物方面,1913年“社會實進會”創(chuàng)辦了社會研究的期刊《新社會》,該刊主要刊發(fā)大家社會調查的成果報告和社會工作的相關理論與方法等,1944年重慶正式創(chuàng)刊的《社會工作通訊月刊》標志著社會工作獲得了固定和合法化的地位。在開展實地調研的同時,一些學者潛心根據(jù)所看、所行、所感寫出了對中國社會工作學科產生影響的專業(yè)教材和學術成果,標志著社會工作在中國步入正軌。有統(tǒng)計顯示,在20世紀初期至40年代之間,中國共出版社會學著作316部,其中有25部是關于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方面的。根據(jù)范燕寧的研究總結,有“胡均的《社會政策》、馬飲冰的《都市政策論》、馬君武的《失業(yè)人及貧民救濟政策》、北京中國義賑總會編輯出版的《科學方法之救災述略》、中鼎鄂的《北平一千貧民之研究》、麥績曾的《北平娼妓調查》、嚴景耀的《北平犯罪之社會分析》、許世廉的《社會計劃與鄉(xiāng)村建設》、柯象峰的《中國貧窮問題》、李景漢的《中國農村問題》等”研究成果相繼問世。

這些研究機構及其學術活動,以社會工作教育研究為工作中心,開啟了社會工作中國化的先河。這充分表明,社會工作在中國的傳播初步得到系統(tǒng)化發(fā)展,社會工作教育已有了本土化的理論著作和教材,標志著專業(yè)社會工作理論已初顯雛形。

(三)實務開展:調查實踐與方法推廣

為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除了課程教育、機構成立和學術研究外,開展社會調查實踐也是推動社會工作本土化的重要動力。社會工作中國化的實踐探索,既有國外“專業(yè)人士”的指導,也有國內本土“專業(yè)人士”的組織。早在成立社會學系之初,步濟時就帶領學生對北平人力車夫的生活狀況進行過社會調查,以期能為他們提供服務,改善他們的生活。在此后的社會工作專業(yè)教育與學術研究過程中,社會工作的調查實踐緊緊結合社會需求,進一步拓寬了社會工作的實務領域。民國初期起,一些受到西方社會科學思想影響的知識分子開始開展具有濟貧救助慈善性質的社會服務調查實踐活動,他們將具有慈善救助濟貧的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引人到城鄉(xiāng)社區(qū)調查中。1913年美國學人葛學溥在滬江大學創(chuàng)立社會學系后,于1917年親自主持建立了“滬東公社”,針對上海楊樹浦工人區(qū),圍繞衛(wèi)生運動、宗教活動、職業(yè)介紹等開展社區(qū)服務工作。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社會調查進入了一個逐漸擺脫完全依賴外國學人和對國外社會工作簡單引進與模仿的新階段。如1926年,時任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的許仕廉帶領學生在北平郊外進行社會服務和實地調查;1929年,李景漢帶領學生對北平郊外的農村家庭情況進行調查實踐等。

在社會工作中國化的探索進程中,以晏陽初和梁漱溟為代表所進行的鄉(xiāng)村建設運動具有重要的標志性意義。他們本著改善農村生活、提高國民文化素質、改造農村社區(qū)的目的,開展了“中國近代史上影響最廣泛的一場社會運動”,將社會工作推向了救國救民的新高潮。此外,以醫(yī)療個案工作為主,將個案社會工作的方法最先用于外國人開辦的醫(yī)療機構中,對患者(案主)進行個案治療服務,旨在幫助患者及其家屬解決因患病而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幫助患者解決或減輕生病中的經濟救助。此時開展醫(yī)療社會工作的醫(yī)療機構有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南京鼓樓醫(yī)院、濟南齊魯醫(yī)院、四川仁濟醫(yī)院、上海紅十字會醫(yī)院、福建協(xié)和醫(yī)院等,通過醫(yī)療社會工作幫助醫(yī)院、醫(yī)生、患者等三者解決了許多問題。鄉(xiāng)村建設運動喚起了民眾拯救中國、改造社會的實際行動。

在上述理論實踐探索過程中,大量知識學人與愛國人士為了改變現(xiàn)實,吸收而不依附于西方社會工作的理念方法,嘗試將西方社會工作理論方法融合于本土實情,挖掘本國社會文化特質,大大超越了西方社會工作價值理念意義上的關注領域。他們通過進行理論教學、科學研究和實地調查“三位一體”的協(xié)同開展,并行推動中國化的實踐倡導?!八麄兘梃b來源不同的西學,以建立自己的體系,都希望在統(tǒng)一的整體框架下將各種新舊中西學術安置妥當,尤其是力圖將中西新舊學術打通對接?!彼麄兘⑵鹦碌膶W科理念和命題,在多領域開展了描述和解釋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實務工作,以便為社會問題找到更合適的方法路徑。盡管這些探索還受西方社會工作本質的影響,但其尋求符合中國實情的中國化實踐研究,為社會工作的發(fā)展與研究提供了歷史借鑒。

三、方法超越與價值反思:民國社會

工作中國化的研究啟示

社會工作中國化是和社會轉型同步共生的,民國時期,“內憂外患”的矛盾加劇,引發(fā)知識分子對社會進行改良道路的探索,開始了對西方社會科學的模仿和借鑒,社會工作由此被引入,并在一定程度上給當時的社會“弱勢群體”提供了一種有效應對的方案。當前社會轉型的中國和民國時期的中國,雖分處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和條件,但都面臨著某些具有相似性的矛盾和問題,都需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以專業(yè)的理論與方法認真開展調查實踐,總結經驗教訓,緩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從對西方的學科理念價值和中國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所作的回應與互動來看,一門學科的中國化就是一個過程與歷史的延續(xù),既要從縱向上考察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學科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又要從橫向上比較當前的實踐經驗和學科體系。“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問題,我們通過那個時代學者們對問題的思考,可以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回顧梳理和總結反思前人留下的具有中國化的社會工作理論實踐經驗,有助于社會工作乃至社會科學的本土化,能夠為當前的社會科學中國化路徑探索提供有益參考,為當代社會工作發(fā)展與社會研究帶來諸多啟示。

(一)學科體系建構的理論自覺

回溯專業(yè)社會工作發(fā)展的歷程,社會工作歷經曲折乃至中斷,直至20世紀80年代得以恢復重建,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有長足的發(fā)展。但是在推動社會工作理論的本土化探索中,依然延續(xù)了移植和借用外部的理論分析范式的慣習,忽略了民國時期那些思考和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沒有建立起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理論框架和分析范式。正如王思斌所說:“我國社會工作教育恢復重建時直接從我國香港地區(qū)以及美國引入了現(xiàn)代社會工作理論和知識,而這些理論和知識跨越了中國社會工作被取消以后的一段歷史時期,形成了新的理論和知識形態(tài)。于是,我國原來的社會工作知識好像已經‘完全過時,所以少有問津。”社會工作理論研究實踐的相對滯后,警醒著我們要“重新梳理本土思想資源從而拓展社會工作的理論基礎,并為構建中國本土的社會工作理論提供準備,這也是對全球社會工作發(fā)展的一個貢獻”。因此,建構一個中國化的專業(yè)社會工作學科理論體系,不僅要對這個學科的基本概念、理論框架、知識體系等有科學和嚴密的論證,而且要從自身本土的思想資源和歷史實踐中去汲取理論養(yǎng)分,做到“史”“論”結合;要關注挖掘并傳承歷史上已有的中國化實踐探索積淀,觀照學科發(fā)展的本土歷史事實,事實啟發(fā)理論,將理論與歷史結合,并對國外的理論進行深入改造,以適應我國學術研究和社會發(fā)展所需。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推動社會工作中國化的理論建構取得新進展。

(二)社會研究方法的多元取向

受歷史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大量的人物或事件被淹沒。我們要從看得見的“事項”背后深入分析其“潛歷史”。民國時期的社會工作是一部被淹沒了的“潛歷史”,其發(fā)端并未刻意苛求于某一具體方法,而是注重倡導并自覺運用社會工作方法來觀察、分析、解釋中國社會現(xiàn)實和社會問題,其進行研究的目標取向開啟了“從社會現(xiàn)象、社會事實觀察中求取真知、獲取學問的道路。這一道路也更強化了社會學走向生活、走向實踐的取向”,以今觀之,它是歷時性縱向分析與共時性的橫向比較相融合的典范。因此,社會工作的未來發(fā)展必須充分吸取歷史寶貴經驗,既要從橫向層面協(xié)同開展人才培養(yǎng)、學術研究、實務拓展,融理論教學、學術研究與實務操作于一體,又要兼顧縱向層面,重視學科發(fā)展歷史,立足現(xiàn)實,在學科發(fā)展史、學科理論、學科方法的關照下,充分挖掘本土社會工作歷史實踐的傳統(tǒng),不斷進行綜合和實務推廣,不斷深化和拓展社會工作研究方法,整合多種方式介入對象的生活世界,根據(jù)他們的不同需求,建立創(chuàng)新回應社會需求與供給的方法策略,以多維方法提供支持和幫助實現(xiàn)宏觀與微觀之間的有效對接。

(三)專業(yè)價值理念的培育借鑒

社會工作是一個以價值為本的學科,其專業(yè)價值理念是社會工作的靈魂和核心,它規(guī)范著社會工作的價值導向和社會工作者在開展社會工作過程中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追求。檢視民國時期的社會工作,其歷經了理論與應用、學術與調查等多層面的矛盾。而當前社會工作關注的弱勢群體、社會服務、社會組織、社會福利等領域,早在民國時期就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并包含了解決之道。這種基于現(xiàn)實需求回應的專業(yè)價值理念,是社會工作者得以堅守和踐行的共同基礎。正是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價值理念詮釋著數(shù)代社會工作者的價值選擇。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這種作為社會工作核心要素的專業(yè)價值理念,是社會工作者和社會工作過程的價值追求,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需要不斷培育和吸收借鑒,更要反思這種以西方宗教文化和福利服務為社會工作專業(yè)原初的價值理念,在民國的實踐中是怎樣做到與中國實際相融合的?;厮輾v史,吸收經驗,更新認識,密切結合當前社會現(xiàn)實,以史為鑒進行客觀地反思和分析,從價值定位、價值選擇、價值追求等展現(xiàn)社會工作專業(yè)價值理念的歷史意義,無疑應當成為中國特色的專業(yè)價值理念的基礎。

四、結語

民國社會工作中國化探索的成就,與當時學人內在的主體意識緊密相關,因此,需要以反身的視角來聚焦民國期間中國學人的中國化理論、實踐和方法,不斷發(fā)掘其內在的理論和價值資源。這不僅是對“中國化”內涵的空間擴展和所持的一種視野,也給當前中國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化和職業(yè)化發(fā)展提供有益借鑒。一言蔽之,民國時期社會工作中國化的理論實踐,既是社會工作學科中國化的歷史發(fā)育起點,又在調查實踐中書寫著中國社會工作發(fā)展史,它不是純粹以“舶來”的學科專業(yè)理論方法體系為出發(fā)點,而是按照中國社會時代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求為邏輯建構起點。因此,回溯并重視民國時期社會工作中國化的歷史考察,需要重新拾起前人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探索,豐富社會工作的歷史感和拓展研究的新領域。

(文字編輯:王香麗 責任校對:徐朝科)

猜你喜歡
理論實踐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二胡音樂研究
如何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從民國社會環(huán)境看文官考試制度的產生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理實一體化教學法初步探索
未來英才(2016年2期)2016-12-26 14:05:51
民國時期新蔡的圩寨
民國兒童圖書館的發(fā)展及其當代啟示
民國時期媒體問題應急管理的特點
淺析民國時期“宛西自治”的歷史背景
探討會計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必要性
財務管理理論與實踐的風險管理分析
市場觀察(2016年5期)2016-06-23 21:01:22
永寿县| 康马县| 万盛区| 莎车县| 土默特左旗| 曲阳县| 荔浦县| 徐汇区| 陇西县| 沂南县| 西丰县| 建德市| 微山县| 乐东| 巨鹿县| 平陆县| 康定县| 荔波县| 中卫市| 额敏县| 吉林省| 宽城| 湄潭县| 高唐县| 聊城市| 新和县| 浠水县| 长泰县| 兰坪| 荔波县| 汶上县| 抚松县| 叙永县| 桃江县| 镶黄旗| 阳谷县| 金阳县| 临猗县| 盘山县| 林西县| 阜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