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娜
摘要:“跳菜”藝術是云南省南澗彝族自治縣集歌、舞、樂和飲食文化為一體的彝族民間傳統(tǒng)樂舞形式。它是集藝術和飲食合二為一的典型,也是彝族在宴請賓客時的最高禮儀,本文通過對南澗彝族跳菜的歷史源流、分類以及“跳菜”當中的舞蹈、演奏樂器、服飾和道具,來闡述南澗彝族“跳菜”中的藝術特色。
關鍵詞:南澗彝族;跳菜;歷史源流;分類;舞蹈;演奏樂器;服飾;道具
中圖分類號:J7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4-0141-02
一、前言
“跳菜”起源于彝族原始的祭祀行為,從古至今,南澗彝族地區(qū)一直流傳著這種傳統(tǒng)民間習俗,與南澗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跳菜,,也是南澗縣獨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態(tài)宴席舞蹈,歷史悠久,體現(xiàn)了南澗彝族坦蕩、活潑、樂觀的天性,既凝聚著南澗彝族熱情好客的感情,又是南澗彝族飽涵文化內(nèi)蘊的一種飲食習俗。
二、南澗彝族“跳菜”的歷史源流
云南省南澗彝族自治縣是南澗“跳菜”藝術的發(fā)源地,早在大唐時,“跳菜”就名噪一時,公元800年,唐朝京城迎來一群來自西南邊陲南詔國的演員,他們帶來一場名叫《南詔奉圣樂》的歌舞劇,舞者“光頭、羊皮、奉盤、大耳朵”,手托起舞,舞袖旋轉(zhuǎn),姿態(tài)蹁躚,引來很多群眾圍觀,這部歌舞劇的素材就來源于南澗彝族民間的“跳菜”,也稱“奉盤舞”、“抬菜舞”。盛唐時期,多位皇帝表現(xiàn)出對藝術的濃厚興趣,正是在這樣的氣候下,《南詔奉圣樂》被列為“唐朝14部樂禮之一”。
這種創(chuàng)立于公元800年前的《南詔奉圣樂》“抬菜舞”,經(jīng)歷千余年的演變,在南澗縣民間扎根,成為民間禮俗重要組成部分。
三、南澗彝族“跳菜”的分類
“跳菜”分“宴席跳菜”和“表演跳菜”兩大類?!把缦恕本唧w又可以分為“鄉(xiāng)村跳菜”和“賓館跳菜”,在結婚慶典、新房落成、迎接貴賓、給老人祝壽等重大場合中表演,目的是為了增加喜慶氣氛,講究“吃著并快樂著”。另一類是“表演跳菜”,根據(jù)表演地點和舞臺大小又分為“舞臺跳菜”和“廣場跳菜”。再細分又可分為無量山系黑彝“跳菜”、哀牢山系黑彝“跳菜”和無量鄉(xiāng)紅星村白彝“跳菜”三種。“舞臺跳菜”顧名思義就是在舞臺上表演的跳菜,演員通常在20人左右,要求舞蹈動作粗獷豪放,聲音高亢嘹亮。而“廣場跳菜”是在廣場上表演的跳菜,演員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表演時要求按照隊形變化來做動作,表現(xiàn)出氣勢恢宏、整齊和諧的藝術效果。
(一)“宴席跳菜”
“宴席跳菜”是南澗彝族日常生活的亮點,它改變了傳統(tǒng)的舞蹈、音樂僅僅作為飲食“陪襯”的格局,將舞蹈、音樂、飲食合而為一,即抬菜人用手抬、臂托、口銜、頭頂菜肴,合著嗩吶吹奏的上菜調(diào),與引菜人跳著滑稽幽默的舞步,為賓客盛上美味可口的菜肴,同時,也為賓客在用餐前奉上一道開懷大笑的精神大餐。
“宴席跳菜”按抬菜方式不同,可分為三種跳法。一種是常規(guī)跳法;第二種“空手疊塔跳”;第三種“口功送菜”。宴席跳菜一般有7人表演,多為男性,其中1人鳴鑼指揮、2人吹奏樂器、2人持奉盤、2人為搭檔,奉盤演員一般穿著羊皮襖,從廚房到餐桌,邊奏邊舞邊上菜,姿勢各異,變化多端,剛?cè)岵?,旋轉(zhuǎn)自如,裝滿菜肴的托盤在他們手中不斷被翻出花樣?!疤恕庇泄Ψ?,擺菜有講究,擺菜必須按照傳統(tǒng)規(guī)矩來擺放,常見的擺法有“回宮八陣”、“四方形”、“梅花形”、“一條街”等。待上了四碗菜后,賓客方能動筷,一邊欣賞“跳菜”表演,一邊品嘗彝家風味大餐。
(二)“表演跳菜”
“表演跳菜”不僅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還有健康的情調(diào),而且民族色彩非常醇厚。文化工作者們通過挖掘整理民間習俗一“抬菜”,把它變成了“表演跳菜”,從此以后,民間“抬菜”從山間田園跳到廣場都市,進入藝術殿堂。經(jīng)提煉后的“表演跳菜”被譽為“民間藝術的精品”、“民族文化繼承和發(fā)展的成功杰作”?!氨硌萏恕比谶M了較高的專業(yè)技巧又保持了純真樸實的氣質(zhì),那種自然古樸的野性融合了強烈的現(xiàn)代氣息,擎天拔地的陽剛之氣,匯入中華民族文化的洪流之中?!氨硌萏恕币髣幼髅艚?,歡快自如,氣勢恢宏,剛健有力。這種活的“人體文化”,既有鮮明的民族性,又有強烈的時代風貌;既有審美價值,又有自娛價值。在中國遠古時代直至漢唐時期,音樂、舞蹈、雜技、戲劇常與飲食融為一體,互為添色,而又珠聯(lián)璧合。
四、南澗彝族‘‘跳菜”中的舞蹈
《詩經(jīng)·大序》中這樣描述舞蹈:“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是人類心理外化的一種象征符號,它用可視的身體語言訴說著人類的情感,而“跳菜”就是運用南澗彝族民間傳統(tǒng)舞蹈中的“矮樁步”來展現(xiàn)的。主持人一邊敲鑼一邊高喊:“順路!”也就是在告訴在場的賓客“跳菜”馬上開始了,大家便會自覺地讓出通道,讓樂師在“大菜骨,小菜骨,金牛絲,銀牛絲,金排骨,銀排骨,點飯,大開門”等調(diào)門的伴奏下,引菜人就舞動著手中的毛巾,扮著詼諧幽默的笑臉,上場了,緊隨其后的是手托、臂抬、口銜、頭頂菜肴的抬菜人,到位之后,按照規(guī)定的跳菜線路對跳下菜,主要的跳菜動作包括:
(1)“手托金鼎”即抬菜人單手托盤,隨著一身“喔灑”,大跳步上場,左腳為主力腳,右腳向地面踩三下,向來賓致意后由下菜人平穩(wěn)地按對角下菜;
(2)“喜鵲蹲窩”即抬菜人單手托盤,單腳跳舞,兩步舞或三跺腳,半蹲雙腿將托盤送至下菜人眼前,接著亮相引逗,當下菜人剛要下菜時就轉(zhuǎn)身起立飄腳離去,下菜人故意作出無奈的表情,引致賓客開懷大笑;
(3)“蒼蠅搓腳”即抬菜人單手托盤,下了2-4碗菜時,兩位抬菜人在通道中間面對面相遇,一人左腳原地小跳一步,右腳尖微繃順勢向左前方擦地搓出,上身微向右后靠,另一人動作相反,動作由模擬蒼蠅而來,輕快跳躍,技巧較高;
(4)“雙羊頂架”即兩位抬菜人分別在通道盡頭的兩邊下菜后轉(zhuǎn)回中間時,右腳往正前方猛跨跳一步并屈膝,主力腿撐住,左腳自然后抬起的同時猛擰腰左轉(zhuǎn),左腳順勢向前跳一大步,抬盤相互對三下,形同兩只公羊在頂架;
(5)“仙猴攢食”(稱“口功送菜”)即抬菜人頭頂一碗菜,雙手合端一碗菜,雙臂彎處各放一碗菜,口銜兩把反向大勺,大勺中也分別放一碗菜,共6碗菜,在嗩吶聲中跳四步舞與引菜人對跳后下菜;
(6)“五谷豐登”即抬菜人頭頂放一個能盛8碗菜的抬盤,左右手中也各端一個能放下8碗菜的抬盤,共24碗,成五谷滿倉狀,跳四步舞以莊重粗狂的氣勢上場。在抬菜人表演上述舞姿的時,引菜人的主要動作有“手帕引菜”和“蘆笙引菜兩種。“手帕引菜”以舞動手帕的強烈動感打破抬菜人湯水不能撒的靜態(tài),在現(xiàn)場創(chuàng)設歡快十足的律動;“蘆笙引菜”主要通過腳步、身軀的移動和翻轉(zhuǎn),打破雙手扶笙的靜態(tài),既為抬菜人開路引航。
南澗彝族“跳菜”是由抬菜人和下菜人用身體語言共同完成的“跳菜”舞蹈動作,它表達了豐富的內(nèi)涵:“手托金鼎”大跳的豪邁,展現(xiàn)了南澗彝族的雷厲風行、耿直性格;“喜鵲蹲窩”的實在,展現(xiàn)了南澗彝族的淳樸和善良民族風情;“蒼蠅搓腳”的收放,展現(xiàn)了南澗彝族的能屈能伸的精神;“雙羊頂架”的對抗,展現(xiàn)了彝族敢于競爭的斗志;“仙猴攢食”的驚險,展現(xiàn)了彝族迎接挑戰(zhàn)的勇氣;“五谷豐登”的隆重,展現(xiàn)了彝族慶祝豐收的歡樂。所有這些舞姿都源于南澗彝族的生活,也是南澗彝族模擬動物姿態(tài)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的表征。
五、南澗彝族“跳菜”中的演奏樂器
“宴席跳菜”的音樂是民間的器樂合奏形式,音樂曲調(diào)很多,有“通用曲調(diào)”和“專用曲調(diào)”兩種,演奏樂器有:大鑼、小镲、板鼓;吹管樂器有:長號、大銅、海螺、噴吶,其中長號、大銅、海螺是彝族特有樂器。
長號,當?shù)厝朔Q為“大號”,由伸縮音管和喇叭筒兩部分組成,黃銅皮制作,即吹奏時利用鼓腮與鼻腔的循環(huán)呼吸進行換氣。
大銅,制作與長號相同,全部伸展開后長約105厘米,也使用鼓腮換氣法演奏。
海螺,由天然海螺制成,海螺口涂有厚厚的蠟膜,使用鼓腮吹奏發(fā)音,左手握住海螺,右手拍打海螺發(fā)聲口,利用右手的拍打控制海螺的音色及節(jié)拍。
“跳菜”活動中舉行祭祀禮儀是海螺與長號、大銅齊奏。
“表演跳菜”是在“宴席跳菜”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舞臺表演“跳菜”,演員手持托盤與“九點”(蘆笙),邊唱邊跳邊吹奏,聲音高亢嘹亮,“表演跳菜”的音樂演奏包括聲樂與器樂和奏兩種藝術形式。聲樂部分采用的是彝族民間打歌曲調(diào)。演奏樂器有大鑼、大銅、九點,小悶笛。其音樂曲調(diào)只有一首,此曲調(diào)在彝族民間打歌調(diào)的基礎上加入器樂改編而成。
六、南澗彝族“跳菜”中的服飾
南澗彝族“跳菜”中的服飾是南澗彝族傳統(tǒng)民族服飾,雕花繡朵,款式多樣。男性服飾:大白繞子、皮領褂、對襟衣裳、褲子;女性服飾:折包頭、上衣、圍腰、領褂、褲子等。彝族人多數(shù)喜歡淡紅、白、藍、綠等顏色,在彝族山歌中唱道:“小白衣裳青領褂,玉綠褲子喜人心”,這實際上就是對彝族服飾的贊美。不論男裝女裝,皆繡有圖案、花紋,兒童裝則加有金、銀、銅等制成的老虎樣裝飾品。在這些服飾中,最顯眼的是彝族女性的頭飾,它有幾十種不同花色的布料拼湊而成,并用200多顆大小銀泡鑲嵌,顯得銀光閃閃,有的形似雞冠,也稱“雞冠帽”。有的把銀制桂花和亮泡鑲嵌在頭飾周圍,故也稱“桂花帽”。也有的在頭飾后配一個銀質(zhì)插花座,并插有三枝八朵以上彩絨花團,亦稱“櫻花帽”。這些頭飾都別具一格。
七、南澗彝族“跳菜”中的道具
南澗彝族“跳菜”中的主要道具是托盤。托盤一般長60厘米,寬30厘米,在中間有一顆可以鉤掛的環(huán)扣,便于攜帶和保存。托盤的制作完全不需要釘子,而是靠木槽和榫子斗接在一起,為防止?jié)B水變形,接縫處用黃膠粘住,質(zhì)量上乘的托盤可以供幾代人使用也不會損壞。托盤通常刷有紅、黑兩色的漆,這是彝族火塘文化的象征。先用紅色打底,再刷上黑色,黑色時間用長了被磨損后露出的是紅色,中間有紅色的太陽和月亮等幾何圖案或寓意富貴的牡丹花,代表吉祥的“福、祿、壽、喜”等字樣。托盤的大小以可以裝下8個土碗為宜,整個底盤是光滑的。跳菜人憑借技巧托起的不只是那幾碗菜肴,更是托起了南澗彝族敬重賓客的最高禮節(jié)。
八、結語
“跳菜”把彝族人粗獷豪爽性情、古樸生動的彝族民間藝術亮點融匯其中,被社會各界授予“東方芭蕾”、“東方飲食文化之一絕”、“世界飲食文化的奇葩”等稱號?!疤恕辈粌H包含了飲食文化的精華,而且囊括了民族文化豐富的內(nèi)涵,更是由衷地表達了彝家人對遠道而來的客人的一片深情厚意。是彝族人民的驕傲。經(jīng)過提煉后的“跳菜”成了一道“佳肴”,它將構成東方特有的“芭蕾文化”,跳出彝族的“精氣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