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家風純正世世傳家學淵源代代修

2018-09-10 18:16于佳敏曹書杰
關鍵詞:成就影響

于佳敏 曹書杰

[摘要]清代著名學者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在經(jīng)學領域造詣頗深,訓詁學成就更為顯著。他們父子二人將文字學、音韻學、語法學、訓詁學、??睂W等方法融會貫通,且在實踐中加以應用。其訓詁實踐豐富,方法科學,態(tài)度審慎,為學界推崇。然而,關于他們?yōu)槿伺c治學等問題的綜合研究卻少有論及。結合王氏父子的家世背景、成長經(jīng)歷、地域文化及時代際遇,探究其學術成果豐碩的原因。對其父子二人的訓詁學主要著作進行考察,發(fā)現(xiàn)他們在訓詁實踐中具有廣搜古書,廣參眾本,注重因聲求義,不限形體等訓詁特點。從中也可窺見其訓詁態(tài)度之謹嚴、訓詁方法之精湛、訓詁成果之豐瞻,以及對今人進行國學研究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王氏父子;訓詁學;成就;原因;影響

[中圖分類號]K203,H006[文獻標志碼]A

清代著名學者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博學宏識,精通經(jīng)學,更是訓詁學領域的集大成者。父子二人治學嚴謹,敢于創(chuàng)新,貴于求是。在訓詁實踐中,他們多方比勘,無徵不信,去偽存真,申明義訓。同時,綜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方法,對古書中的字、詞加以??迸c訓釋,甚至為證一字,博及萬卷之書。可以說,王念孫、王引之父子二人提供了諸多開創(chuàng)性的訓詁思想與范例,對推進訓詁學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王氏父子生平經(jīng)歷及其學術成就

(一)王氏父子家世背景及主要生平經(jīng)歷

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是清乾道年間最具影響的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睂W家。父子二人深受家庭環(huán)境影響,為人品行高潔,為官正直清廉,治學謹嚴有方。因二人學術成就卓著,被合稱為“高郵二王”。

王念孫(1744-1832),字懷祖,號石臞(又作渠),江蘇高郵人。高祖開運、曾祖式耜、祖曾祿、父安國四代皆俱學功。(1)1因祖父年過七十,望孫甚切,故為之預名“念孫”。祖父去世后,念孫出生,取名遂如遺命。為紀念祖父,字曰“懷祖”。念孫清癯骨立,自號“石臞(渠)”。他自幼聰穎,三歲時,其母離世,隨其父進京,時已識二十余字。四歲時,其父即口授之《爾雅》,八歲(2)4讀完十三經(jīng),旁涉史鑒,從小便打好了小學基礎。十三歲時,其父請當時盛名遠望的宏學碩儒戴震做其私塾先生。戴震精通三禮、六書、九數(shù)、聲音訓詁之學,一年時間授學完畢。十四歲時,父親去世,念孫因歸故里。后跟從夏嘯門受舉業(yè)。為文根底深厚,理法精熟。嘯門曾高度評價念孫文章,譽之:“生子當如孫仲謀”。(1)6后高宗南巡,念孫以大臣之子迎鑾,獻文冊,被賜舉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會試進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工部主事;升郎中,擢陜西道御史,轉吏科給事中。嘉慶四年,仁宗親政,時川、楚教匪猖獗,念孫陳剿賊六事,首劾大學士和珅,疏語援據(jù)經(jīng)義,英明遠播。是年授直隸永定河道。王念孫一生為官,卻從未忘治學,其治學也為更好為官?!肚迨犯濉酚涊d:“念孫故精熟水利書,官工部,著《導河議》上下篇。及奉旨纂《河源紀略》,議者或誤指河源所出,念孫力辯其訛,議乃定,《紀略》中《辨訛》一門,念孫所撰也。”(3)13211在《讀書雜志》對古書的??睂嵺`中,也可略窺其對水利書的精熟。王念孫在任永定河道時,東河總督與山東巡撫以引黃(黃河)利運(運河)異議,被召入京決其是非。王念孫奏曰:“引黃入湖,不能不少淤,然暫行無害”,(3)13211得到皇帝的肯定。但不久后,永定河水又暴漲決堤,王念孫因之降職,巨額賠款,并其子連續(xù)還以十余年之久。其任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時,始為《廣雅》疏證,因公務繁忙,日三字為程,十年成書,共二十二卷。罷官后,王念孫潛心著述,成果疊出。晚年雖得偏枯之疾,其創(chuàng)作熱情卻未曾衰減。所著《讀書雜志》八十二卷,可謂王念孫勘校群書的經(jīng)典之作,涉及典籍之廣博,勘校之精湛在清代罕有可比。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十九歲的王念孫與世長辭。王念孫一生著作豐碩,除了以上所提《廣雅疏證》《讀書雜志》等著述外,已刊行的還有《方言疏證補》一卷、《釋大》八篇、《毛詩群經(jīng)楚辭古韻譜》二卷、《王光祿遺文集》六卷、《王石臞先生遺文》四卷、《王石臞文集補編》《丁亥詩鈔》一卷、《春圃府君行狀》一卷。此外,還有未刊稿本《雅詁表》二十一卷等。(部分韻書可參看王國維《高郵王懷祖先生訓詁音韻書稿敘錄》,刊于《觀堂集林》卷八。)

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號曼卿。(4)9,3與其祖安國、父念孫皆因名物訓詁聞名。王引之天生穎悟,性嗜讀書,自幼秉承家學,十七歲補博士弟子員,次年入國子監(jiān),并侍父受教。二十一歲歸還高郵,因從事小學諸書,日夕研讀經(jīng)典。二十四歲再度入京,隨盧南石習舉業(yè),撰成《春秋名字解詁》二卷。三十歲,應順天鄉(xiāng)試,官生中式第十九名,成孝廉。其初名述之,榜后易為引之。三十四歲,考中一甲第三名進士,被授以翰林院編修一職,后晉升為禮部左侍郎,參與編修了《詞林典故》,曾任散館、侍講、詞林典故館總纂、河南學政、通政史副使、太仆侍卿、大理寺卿、山東學政、禮部侍郎、吏部侍郎、工部尚書等職。六十二歲,奉旨勘定《康熙字典》錯訛,在父親的指導下撰成《字典考證》十二卷。王引之畢生專于訓詁學領域的研究考辯,不尚虛文,樸實無華,敢于創(chuàng)新,精于訓詁。所著《經(jīng)義述聞》三十二卷與《經(jīng)傳釋詞》十卷皆為訓詁學名著。后人輯有《王文簡公文集》并刊行。王引之的著述,除上面提到的《經(jīng)義述聞》《經(jīng)傳釋詞》等,還有《廣雅疏證》卷十上和卷十“釋草”以后的部分、《王文簡公遺文集》八卷、《石臞府君行狀》一卷、《王伯申文集補編》二卷等。

(二)學術成果顯著豐瞻,訓詁學成就尤勝一籌

王氏家風純正、家學淵源篤實深厚,又因王氏父子勤學深思,小學功底深厚篤實,加上志于經(jīng)學考索,父子二人學術成果疊出,尤精于訓詁之學。王念孫的訓詁專著《廣雅疏證》、以校釋為主的《讀書雜志》,其子王引之訓釋經(jīng)義著作《經(jīng)義述聞》和虛詞研究著作《經(jīng)傳釋詞》可視為父子二人的合璧之著,其主要學術成就也集中于此。學術界將這四部著作編為合集,命名為《高郵王氏四種》,由中國訓詁學研究會主編,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于20世紀80年代初步完成,后由原江蘇古籍出版社于2000年9月1日正式出版。

1.王念孫與《廣雅疏證》

清乾嘉年間,文字、音韻、訓詁之學尤興,清儒致力于經(jīng)學注疏、???、訓詁?!稄V雅疏證》是以三國魏時張揖所撰的《廣雅》為研究對象的訓詁專書,共十卷。據(jù)該書自序,末卷為其子引之所作。王氏征引群書訂正《廣雅》訛誤,折中多種經(jīng)典注疏闡明己意,竭力申明義訓,可謂精湛博雅。該書前有乾隆五十六年段玉裁所作序,此時書尚未編成。又有嘉慶元年其自序,此時已完全成書,王念孫在自序里交代了疏證《廣雅》的緣由:“昔者周公制禮作樂,爰著《爾雅》。其后七十子之徒,漢初綴學之士,遞有補益。作者之圣,述者之明,卓乎六藝群書之鈐鍵矣。至于舊書雅記,詁訓未能悉備,網(wǎng)羅放失,將有待于來者。魏太和中,博士張君稚讓繼兩漢諸儒后,參考往籍,遍記所聞,分別部居,依乎《爾雅》。凡所不載,悉著于篇?!也患孑d。蓋周秦兩漢古義之存者,可據(jù)以證其得失;其散逸不傳者,可藉以窺其端緒。則其書之為功于訓詁也大矣?!保?)1王氏肯定了《爾雅》的重要地位、詁訓有待后人補益的現(xiàn)實要求,以及《廣雅》與《爾雅》的關系及其對訓詁的重要價值。

王念孫根據(jù)“因聲求義”原則,指明同義字群間“聲同字異,聲近義同”的相互關系。觸類旁通,提綱挈領,條理清晰。引用漢以前《倉》《雅》等古訓,以通證訓詁訛誤:“竊以訓詁之旨本于聲音,故有音同字異,聲近義同;雖或類聚群分,實亦同條共貫……今則就古音以求古義,引申觸類,不限形體。”(5)1對《廣雅》一書中字的音、形、義的關系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探究語言文字系統(tǒng)內(nèi)部規(guī)律,多為開創(chuàng)之見,在訓詁學領域影響深遠。劉盼遂對此評論:“《廣雅疏證》為先生精心撰結之作,最稱精緻?!保?)27張舜徽稱:“去檢尋《廣雅疏證》,果然發(fā)現(xiàn)許多地方,經(jīng)常是通過一個字聯(lián)系到若干字,錯綜旁通,說明了不少問題。同時也給循聲求義的學者們,以莫大啟示?!保?)403-404這部訓詁學領域的集大成之作,終得以惠澤后學,為人瞻仰。

《廣雅疏證》主要版本有:嘉慶初年王氏家刻本,后據(jù)家刻本重刊的淮南書局刻本、《皇清經(jīng)解》本、《畿輔叢書》本、《四部備要》本、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3年中華書局本、1984年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等。

2.王念孫與《讀書雜志》

《讀書雜志》八十二卷、《余編》二卷,是王念孫晚年讀書札記體的學術著作,內(nèi)容以勘校古書為主,兼具辨?zhèn)闻c訓詁,成果豐贍;匯集了其考校《逸周書》《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內(nèi)篇》《漢隸拾遺》《后漢書》《老子》《莊子》《呂氏春秋》《韓子》《法言》《楚辭》《文選》等先秦至中古時期的重要典籍,內(nèi)容龐博。其中,自《后漢書》之后幾部典籍是其子王引之尋其遺稿,續(xù)編而成。王氏依照考校書籍依次分卷,每書分為若干卷,相關考證若干條不等,對文字訛脫衍倒、音訓異同、句讀糾繆等進行了考辨勘誤,指明前人得失,精思博考,不參成見??偨Y歸納了古書訛誤之例六十二種。(7)44-66還把研究聲訓的心得應用于??钡浼?,辨證詳晰,正訛補闕,重視證據(jù),力求恢復古書原貌。其校勘方法精湛審慎,隨校隨釋,并能綜合運用多種??狈椒?,或根據(jù)行文特點、邏輯關系,或根據(jù)詞義、文義,或通過音韻學知識、語法知識,考證地理、史實,考證其它版本,或考證所校內(nèi)容的他書記載以證己見。一字之證,博及萬卷。論證有理有據(jù),精審核實,謹嚴不怠,富有開創(chuàng)?!蹲x書雜志》不但為后人更好地研讀古代經(jīng)典,還原史實作出了貢獻,同時也提供了???、訓詁范例與義法,促進了???、訓詁學的成熟與發(fā)展。梁啟超曾對王念孫??贝藭o予高度評價:“校法為最精最慎,隨校隨釋,妙解環(huán)生,實為斯學第一流作品?!保?)227郭沫若亦稱贊此書:“乃清代考證學中之白眉,博洽精審,至今尚無人能出其右者。”(9)26

該書著名版本有:王引之刊刻本(世稱“家刻本”),后以家刻本為底本或祖本進行刊印,主要有同治九年金陵書局刊本、光緒年間鴻文書局本、點石齋本、鴻寶齋本、1930年商務印書館排印后收入萬有文庫本、1933年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本、1985年中國書店影印本、1985年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本(2000年9月重?。?、1991年中華書局本等。

3.王引之與《經(jīng)義述聞》

《經(jīng)義述聞》三十二卷,是一部訓詁經(jīng)文的專著。王引之遍觀經(jīng)文注解,發(fā)現(xiàn)多不可通,故起意撰此書。其對《易》《書》《詩》《周官》《儀禮》《大戴禮記》《小戴禮記》《國語》《左傳》《公羊傳》《轂梁傳》《爾雅》十二部經(jīng)書進行??焙驼Z詞考釋,勘正前人注解之誤,極力申明經(jīng)義。每條訓釋、考證都力求證據(jù)確鑿,判斷審慎。

對《經(jīng)義述聞》作者問題,歷來有兩種觀點,一是說該書出自王引之一人之手;二是指該書為王氏父子的合作。梁啟超認為:“這書名為‘述聞,蓋伯申自言聞于石臞者,其實他們以父子而兼師友,此書亦可稱父子合作也?!保?)204再如,許嘉璐認為:“今察其書,父子之說約各居半,然則雖題為引之撰,直視為父子合璧之著亦可?!保?0)547趙伯義也持此觀點:“《經(jīng)義述聞》雖然署名王引之撰,但是從內(nèi)容上看實際屬于他與其父王念孫合撰。”(11)這也是比較普遍的說法,本文亦認同此觀點。王引之以“述聞”命名其書,一方面是指述聞其父之說,即其父王念孫關于經(jīng)義的見解;另一方面,也含意其治學方式出于“庭訓”,這也是王引之秉承家學,尊重其父的謙遜說辭。辟如,其在《經(jīng)義述聞·序》中述之:“引之過庭之日,謹錄所聞于大人者,以為圭臬。日積月累,遂成卷帙。既又由大人之說觸類推之,而見古人之詁訓?!保?2)5再者,王引之師承于阮元,從阮元為《經(jīng)義述聞》所作的序中也可看出該書確為王引之在其父的指導下所作:“伯申……幼奉庭訓,引而申之,所解益多,著《經(jīng)義述聞》一書。……昔余初入京師,嘗問字于懷祖先生,先生頗有所授,既而伯申及余門,余平日說經(jīng)之意,與王氏喬梓,投合無間……”(12)3據(jù)以上兩則序言可以看出,《經(jīng)義述聞》的作者雖署名為王引之一人,但究其內(nèi)容,可視之為王氏父子的合璧之著。

《經(jīng)義述聞》的影響正如阮元在《經(jīng)義述聞·序》中所說:“凡古儒所誤解者,無不旁征曲喻,而得其本義之所在。使古圣賢見之,必解頤曰:‘吾言固如是,數(shù)千年誤解之,今得明矣?!保?2)3梁啟超更是稱譽不已:“吾儕今日讀王氏父子之書,只覺其條條皆犁然有當于吾心。前此之誤解,乃一旦渙然冰釋也?!保?3)33

該書版本眾多,初刻于嘉慶二年,凡四冊,只五經(jīng)義,共四百七十頁,不分卷;重刻于嘉慶二十二年,增補二百數(shù)十條,分為十五卷;三刻于道光七年,增補五百余條,編為二十三卷;后又刻《爾雅》《太歲考》《通說》《春秋名字解詁》,凡三十二卷,至道光十年完成?!肚褰?jīng)解》刊成于道光九年,所收無《太歲考》二卷與《通說》二卷。故共二十八卷。及三十二卷本形成,學海堂又增補《通說》二卷,舍補《太歲考》二卷,故為三十卷本。此為該書版本大致形成源流。今據(jù)家刻本刊印的有1936年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85年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4.王引之與《經(jīng)傳釋詞》

《經(jīng)傳釋詞》十卷,王引之撰,是一部專門訓詁虛詞的經(jīng)典著作,其對虛詞的分析釋義達到了新的高度。王引之從九經(jīng)、三傳以及周、秦、西漢之經(jīng)典中擇選虛詞進行訓詁,以聲音為線索,參互比勘,講求語法,因聲求義,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全書共釋一百六十詞,按古聲鈕喉、牙、舌、齒、唇為次編排,體現(xiàn)了“以聲為綱”的新思維方式,頗為謹嚴,便于巡檢。其系統(tǒng)性的編次排列和準確性的訓釋方法超越了前人的研究高度。“揆之本文而協(xié),驗之他卷而通”,(14)5這是王引之提出的精準訓釋詞義的重要準則?!督?jīng)傳釋詞》為后人提供了諸多卓越的虛詞訓詁理論與方法。錢熙祚在《經(jīng)傳釋詞·跋》中,將此書中涉及訓釋虛詞的方法歸結為六種:“有舉同文以互證者”“有舉兩文以比例者”“有因互文而知其同訓者”“有即別本以見例者”“有因古注以互推者”“有采后人所引以相證者”,并附之以大量例證。錢氏對此評價較為公允:“凡此旁通曲盡,皆卓有依據(jù),非宋、明諸儒師心自用妄改古書者比也。雖間有武斷,而大體淹貫,不失為讀經(jīng)之總龜。”(15)239-240虞萬里在《經(jīng)傳釋詞·整理本序》中評論:“清晰顯示音暌秦越所用之假借,韻變古今所代之轉注,而使讀者醒悟有得,此《釋詞》所以卓越前人者也?!保?6)3

《經(jīng)傳釋詞》版本眾多,清代已刊四種版本有:清嘉慶三年的《經(jīng)傳釋詞》十卷(前有王氏自序一篇)、嘉慶二十四年重刻(加有其師阮伯元序)、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皇清經(jīng)解》本、道光二十四年錢熙柞《守山閣叢書》刊刻本。后有鴻文書局、成都書局等多據(jù)錢本翻刻、影印或排印的本子。目前通用的版本是1984年湖南岳麓書社刊行的以中華書局1956年本為底本的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以家刻本為底本的校點本。

二、王氏父子主要訓詁思想與方法探微

王氏父子憑借深厚的經(jīng)學底蘊,篤實矜慎的學術態(tài)度,極富創(chuàng)見的理念與先進獨到的方法,取得了豐富的訓詁學學術成就,為時人驚嘆,為后人敬仰。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贊道:“然則諸公曷為能有此成績耶,一言以蔽之曰:用科學的研究法而已。試細讀王氏父子之著述,最能表現(xiàn)此等精神?!保?3)33下面筆者結合實例試對王氏父子的主要訓詁思想與理論方法析之。

(一)實事求是,不尚拘守的開創(chuàng)精神

王氏父子首要的訓詁思想,是實事求是,力辨舊說,不囿于門戶之見。漢儒長于訓詁考據(jù),而清代的一大批漢學家篤信漢儒,治經(jīng)多拘于門戶之見,援古證之而已,所得皆斷章零句,惠派學者即為典型代表。王氏父子則敢于破舊立新,重材料與觀點相結合,擇善而從。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序》表明了其求是開放的治學理念:“大人又曰,說經(jīng)者期于得經(jīng)意而已,前人傳注不皆合于經(jīng),則擇其合經(jīng)者從之。其皆不合,則以己意逆經(jīng)意,而參之他經(jīng),證以成訓,雖別為之說,亦無不可……故大人之治經(jīng)也,諸說并列,則求其是。字有假借,則改其讀。蓋孰于漢學之門戶,而不囿于漢學之藩籬者也。”(12)5王氏父子敢于質(zhì)疑圣賢之說,運用語言文字學方法實事求是地訓詁文義,辨證舊說,于其未備,申明義訓。梁啟超認為:“如高郵父子者,實毛、鄭、賈、馬、服、杜之諍臣,非其將順之臣也。夫豈惟不將順古人,雖其父師,亦不茍同?!保?3)32肯定了王氏父子實事求是,不尚拘守的開創(chuàng)精神。試舉例以證明之:

例1.《廣雅疏證》卷六上《釋訓》:“詭隨,小惡也”(745-746頁)

《廣雅疏證》指出,此為毛詩之義。次即引《大雅·民勞篇》:“無縱詭隨,以謹無良”,《毛傳》云:“詭隨,詭人之善,隨人之惡者。以謹無良,慎小以懲大也”,孔穎達《正義》云:“無良之惡,大于詭隨。詭隨者尚無所縱,則無良者謹慎矣?!蓖跄顚O認為:“詭隨”疊韻字,不得分訓“詭人之善”“隨人之惡”?!霸庪S”即“無良”之人,亦無大惡、小惡之分。“詭隨”謂譎詐謾欺之人也。

例2.《廣雅疏證》卷二上《釋詁》“纟閻……續(xù)也”條:“纟閻,續(xù)也”(211頁)

《廣雅疏證》引《方言》:“纟閻,續(xù)也。秦晉續(xù)折木謂之纟閻”,又引《淮南子·氾論訓》云:“緂麻索縷”,《人間訓》云:“婦人不得剡麻考縷”。王氏給出判斷:“緂”“剡”并與“纟閻”通。從而指出高誘注訓“緂”為“銳”是錯誤的。

(二)因聲求義,不限形體

王氏父子在訓詁實踐中,重視探討語言文字內(nèi)部規(guī)律,時刻以聲音貫穿訓詁,熟練地訓釋古籍,糾正前人牽強誤釋,解決了訓詁學中的諸多問題。根據(jù)“音近義通”這一特點,提出了“因聲求義”的訓詁理念,這可說是王氏父子訓詁學中最富開創(chuàng)性的成就。王念孫將古韻分為二十一部,運用聲韻通轉規(guī)律,建立了關于意義形成的“義類”理論和意義變化的“義通”理論,對詞語孳乳規(guī)律和詞義變化規(guī)律進行了相關探索。(17)175研究連綿詞時,認為連綿詞理應“義存乎聲”,說明聯(lián)綿詞的詞義與字形并無關聯(lián),不能望文生義;提出了“破其假借之字而讀本字”的訓詁方法,指出可通過字詞的聲、義間的內(nèi)在關系探究假借現(xiàn)象。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卷三十二《通說下十二條》:“至于經(jīng)典古字,聲近而通,則有不限于無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見存,而古本則不用本字,而用同聲之字。學者改本字讀之,則怡然理頃:依借字解之,則以文害辭。是以漢世經(jīng)師作注,有‘讀為之例,有‘當作之條,皆由聲同聲近者,以意逆之,而得其本字,所謂好學深思,心知其字有意也?!保?8)1269相對前人研究,王氏父子的理論更顯全面透徹,運用得更準確得體。試舉例證明之:

例3.《廣雅疏證》卷一上《釋詁》“道……大也”條:“夸、訏、芋,于大也”(6頁)

《廣雅疏證》引《說文》:“夸者,奢也。從大,于聲”;《方言》:“于,大也”,以證“夸”之義為“大”。次則指出:“夸”“訏”與“芋”并從于聲,其義亦同。

例4.《廣雅疏證》卷八上《釋器》“柤……距也”條:“樘,距也”(1023頁)

《廣雅疏證》引《說文》:“歫,槍也”,指出:“歫”與“距”同;“槍”與“樘”聲相近。又引《儀禮·少牢饋食禮》:“長皆及俎拒”,鄭玄注云:“拒,讀為介距之距。俎距,脛中當橫節(jié)也”,故王氏判斷:是“距”與“樘”異名而同實。

例5.《廣雅疏證》卷一下《釋詁》“顉……動也”條:“撼,動也”(135頁)

《廣雅疏證》謂:撼之言感也,以聲訓指出“撼”“感”意義相通。證之以《詩·召南·野有死麕》:“無感我?guī)溬狻保瑥鸵睹珎鳌吩疲骸案?,動也”,《釋文》云:“感,如字,又胡坎反?!弊C明“感”“撼”讀音和意義相同。

例6.《讀書雜志·史記第一·秦始皇本紀·翟景》“齊明,周冣,陳軫,昭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條:“《索隱》曰:‘翟景,未詳。”(15頁)

王指出,翟景,蓋即《戰(zhàn)國策》之翟強也?!冻摺吩唬骸拔合?,翟強死?!薄段翰摺吩唬骸拔和踔谜?,樓痹、翟強也?!庇衷唬暗詮娪淆R秦,外楚以輕樓痹,樓痹欲合秦楚,外齊以輕翟強?!笔堑詮姽虨槲合?,而合齊秦外楚者也?!熬啊弊郑抛x若“彊”,聲與“強”相近,故“翟強”或作“翟景”?!栋谆⑼x》:“舜重瞳子,是謂元景。與光為韻?!薄洞呵锟籍愢]》:“景風至,景者,強也。強以成之?!薄妒酚洝じ咦婀Τ己钫弑怼罚骸岸叛軓櫤钔踣??!毙鞆V曰:“彊”一作“景”。是“景”“彊”聲相近,“景”與“彊”通,故又與“強”通也。

王念孫認為,不能憑連綿詞的字形來釋其字義,并強調(diào)不能將連綿詞拆分解釋。他在《讀書雜志》中強調(diào):“凡連語之字,皆上下同義,不可分訓。說者望文生義,往往穿鑿而失其本指。”(19)31例如,顏師古注“魁梧”:“魁,大貌也;悟者,言其可警悟。今人讀為吾?!蓖跄顚O認為,“師古以‘梧為警悟,則義與‘魁大不相屬,故又加一‘可字,以增成其義,其失也鑿矣?!蹦顚O指出,“魁”“梧”皆大也。“梧”之言吾也。引《方言》曰:“吳,大也?!睆鸵逗鬂h書·臧洪傳》:“洪體貌魁梧?!崩钯t注曰:“梧,音吳?!睆亩茢啵荷w舊有此讀?!翱嗥?zhèn)ァ彼淖制搅?,“魁”與“梧”同義,“奇”與“偉”同義。(《讀書雜志》第七冊《漢書第十六·連語》35頁)

(三)諳文例,重虛詞,探究語法規(guī)律

首先,王氏父子在訓詁實踐中,重視古書文體義例,善于把握古書修辭條例與用字習慣,訂正前人注疏之不當,附之以正確訓釋。試舉例證明之:

例7.《讀書雜志·史記第一·五帝本紀·西陵》:“黃帝居軒轅之邱,而娶于西陵之女”(2頁)

王氏根據(jù)文中用例對應中的意義同對應斷定:“西陵”后脫“氏”字,下文昌意娶蜀山氏女、帝嚳娶陳鋒氏女,皆有“氏”字。《太平御覽·皇王部 皇親部》引此并作“西陵氏”。《大戴禮·帝系篇》亦作“西陵氏”。

例8.《讀書雜志·史記第一·五帝本紀·小大》:“動靜之物,小大之神”(2頁)

王氏根據(jù)注釋與正文承接對應關系斷定:“小大”當從宋本作“大小”。寫者誤倒耳?!墩x》先釋“大”,后釋“小”,則本作“大小”明矣?!度簳我芬苏鳌按笮 薄!洞蟠鞫Y》同。

其次,辯正地分析詞義,探求語法規(guī)律。如,王引之在《經(jīng)義述聞》卷三十二《通說下十二條》,提出了十二條訓詁規(guī)律:“經(jīng)文假借”“語詞誤解以實義”“經(jīng)義不同不可強為之說”“經(jīng)傳平列二字上下同義”“經(jīng)文數(shù)句平列上下不當歧異”“經(jīng)文上下兩義不可合解”“衍文”“形訛”“上下相因而誤”“上文因下而省”“增字解經(jīng)”“后人改注疏釋文”。并輔之以大量例文解析,(18)1277-1320便于學者理解。

再次,王引之訓詁重視虛詞,強調(diào)虛字不可以實義解釋:“經(jīng)典之文,字各有義,而字之為語詞者,則無義之可言,但以足句耳。語詞而以實義解之,則扦格難通?!保?8)1277王引之在訓詁實踐中尤為重視虛詞的訓釋,糾正了大量前人誤釋。試舉例證明之:

例9.《經(jīng)傳釋詞》卷三:“洪”(73頁)

引之指出:“洪”,發(fā)聲也。引《大誥》曰:“洪惟我幼沖人?!庇忠抖喾健吩唬骸昂槲﹫D天之命?!弊C明之,從而指出解者皆訓為“大”之失。

例10.《經(jīng)傳釋詞》卷九:“爽”(209頁)

引之指出:“爽”,發(fā)聲也。引《康誥》曰:“爽為民,迪吉康”“爽惟天其殛我”證明其說。由此而指出,某氏傳訓“爽”為“明”,義不可通。又指出,凡《書》言“洪惟”“爽惟”“丕惟”“誕惟”“迪惟”“率惟”皆為虛詞,而解者皆失之。

除上述幾點,貫穿王氏父子訓詁實踐始終且較為卓著的訓詁思想與方法,還有注重語言的時代性、重材料與觀點相結合、用例歸納法、??彼姆ǖ木C合運用,等等。當然,王氏父子的訓詁也存在不足之處。如,章太炎曾指出王引之訓詁虛詞存在的問題:“驟聆其說,雖宿儒無以自解,而魯莽滅跡處亦多。肆意造詞,祖為習慣,且有舊解非誤而以強詞奪之者,亦有本非臆造而不能援古訓、比聲音以自證者?!保?0)51許嘉璐針對《經(jīng)義述聞》一書,指出了幾點不足:一是輕言假借,遽改古書;二是以今律古,失于破碎;三是執(zhí)偏概全,略欠融通。(10)555-558張其昀也指出了《廣雅疏證》一書的不足:其一,某些詞或詞義應疏證而失其疏證;其二,某些術語概念含混或重復;其三,不夠重視文字學手段的運用;其四,少些地方論述顯得牽強、武斷或無理。(21)575-581學者們在指出王氏父子訓詁存在過失的同時,也承認微瑕不掩美瑜??v觀父子二人在訓詁學領域作出的貢獻,可謂千慮一失不足為怪。尤其是龔自珍,極力推崇王氏父子:“一脈靈長四葉貂,談經(jīng)門祚郁岧峣。儒林幾見傳苗裔?此福高郵冠本朝?!保?2)523孫詒讓對王氏父子更為肯定:“乾嘉大師,唯王氏父子,郅為精博,凡舉一誼,皆確鑿不刊。其余諸家得失間出?!保?3)2由此不難推斷王氏父子在清代訓詁學領域的顯著地位。

三、王氏父子終成士林楷模的原因及影響

高郵王氏父子能在同時代的學者中脫穎而出,且《高郵王氏四種》始終為訓詁學、音韻學、經(jīng)學等領域的經(jīng)典著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品行方剛、治學嚴謹?shù)募绎L

王氏家族世代為人正直,志行卓絕,家學淵源深湛。高祖開運,州學生,治尚書有聲。曾祖式耜,康熙戊午副榜貢生,博通五經(jīng)。祖父曾祿,雍正癸卯選撥貢生,理學深湛,學者從游甚眾。父安國,雍正甲辰殿試一甲二名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安國為人率直不阿,為官清廉勤勉。王念孫三歲喪母,其父安國已逾知非之年,卻拒絕續(xù)弦納妾,將大量精力用在教授念孫學習,使念孫得以擁有良好的啟蒙教育。王念孫為人做官正直如父,治學刻苦謹嚴亦如父。特別是其晚年休致后的20多年里,不問世事,專心致力于學術研究創(chuàng)作。王引之生來羸弱,但自幼穎慧,又勤于治學,成果疊出。跟隨其父終生致力于傳統(tǒng)小學和經(jīng)學研究,尤精于聲音訓詁之學,引之一生仕途坦蕩,一世學術輝煌。

(二)人杰地靈的地域文化,群才蜂起的時代際遇

高郵自古就屬歷史文化名城,桃紅柳綠最能孕育靈動思想,綠水青山最易陶冶心志情操。王氏父子超凡的創(chuàng)造力也得益于身處這樣得天獨厚、人杰地靈的人文與自然環(huán)境。父子二人皆生于名門望族,得享衣食無憂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由此帶來的高層次的教育水平,皆曾受教于當時京都的經(jīng)學大家。所謂名師出高徒,父子二人的學術基底尤為篤實,學術視野尤為廣闊。清代考據(jù)學大興,憑借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和敢于質(zhì)疑的精神,諸多有學識的人專心于古代典籍的整理研究。為了正本清源,必將用到??薄⒂栐b等考據(jù)方法,這也營造出了濃郁的學術氛圍。這一時期的著名學者有惠棟、全祖望、盧文弨、莊存與、江聲、王鳴盛、戴震、紀昀、錢大昕、余蕭客、段玉裁、桂馥、任大春、章學誠、崔述、邵晉涵,等等。這些人皆在經(jīng)學領域造詣頗深。父子二人的學術成就與當時這些經(jīng)學大家的出現(xiàn)有著必然的關系,其卓越的訓詁成就深受時代因素影響。簡言之,純正的家風、深厚的家學、專業(yè)的師資、良好的人文與自然環(huán)境,以及時代際遇等因素,成為王氏父子品學兼優(yōu)的催化劑。

(三)勤學篤實、敢于創(chuàng)新的學術品質(zhì)

王氏父子博聞強識,精通文字、音韻、訓詁和???。厚積才能薄發(fā),父子二人自幼勤學篤實,知識儲備系統(tǒng)、全面,故識見精深,思維縝密。梁啟超曾對此評價:“吾嘗研察其治學方法,第一曰‘注意,凡常人容易滑眼看過之處,彼善能注意觀察,發(fā)現(xiàn)其應特別研究之處點?!保?3)33古書流傳至清,因訛脫衍倒,義理難尋,難以還原史實原貌。有鑒于此,父子二人憑著深厚的知識素養(yǎng)做了大量訓詁考校工作,廣征博引實證資料,勘定前人成果是非優(yōu)劣,探究訛誤歷史和致誤原因,揭示文字訛誤規(guī)律。在訓詁實踐中,他們父子二人根據(jù)古籍行文體例與句法結構,利用古今音變規(guī)律,不限形體,因聲求義,敢于創(chuàng)新。其成果主要表現(xiàn)在校正文字、分清句讀、訓釋詞義、總結方法等方面,做到了訓釋詞義實事求是,多方比勘,態(tài)度謹嚴,方法科學。

《清史稿》曰:“論者謂有清經(jīng)術獨絕千古,高郵王氏一家之學,三世相承,與長洲惠氏相埒云?!保?)13212皮錫瑞在《經(jīng)學歷史》中評論道:“經(jīng)學訓詁,以高郵王氏念孫、引之父子為最精?!保?4)242王氏父子求真務實、極力求證、敢于創(chuàng)新的學術風格,是其能夠獨成一家之學的最為主要的因素。后人為紀念王氏父子,特在其故居之地建造了一座宏偉壯觀的紀念館。

四、結語

筆者從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的家庭背景、生平經(jīng)歷、理論著作、方法思想等方面對二人的訓詁學成就進行了簡要探討。總的來看,王氏父子能夠在訓詁學領域取得如此輝煌成就,除了得益于其純良的家世背景、深厚的家學淵源、濃厚的地域文化氛圍、文獻學高度發(fā)達的時代際遇等外在因素,更在于其天資聰穎、自幼篤學的良好品質(zhì)和嚴謹求是的學術態(tài)度。這些主客觀因素共同促成了王氏父子廣博精專的知識架構,嚴謹求是的學風,方法多樣的學術創(chuàng)作,以及對學術問題的敏銳性。王氏父子在訓詁工作中往往蒐求古書以證其義,廣參眾本,論據(jù)堅實;注重因聲求義,不限形體;疏證詳密,成果頗豐。他們留下的訓詁學的科學方法和精湛思想,對后世學者進行古漢語教學工作,以及涉及古文字、標點、注釋、翻譯等古籍整理工作都具有極大的指導性價值。

[注釋]

(1)主要參考王云五主編,劉盼遂輯.清王石渠先生念孫年譜[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注釋中書目版本只列首次出現(xiàn)者,后同首次,不再出注.)

(2)清王石渠先生念孫年譜:“十歲……誦畢十三經(jīng).”

(3)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卷四八一)[M].列傳二百六十八·儒林二[M].北京:中華書局,1976.

(4)清王石渠先生念孫年譜:“公諱引之,字曼卿,號伯申.”《經(jīng)傳釋詞·高郵二王著作集出版說明》:“王引之,字曼卿,又字伯申.”

(5)[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張舜徽.清儒學記[M].濟南:齊魯書社出版,1991.

(7)讀書雜志(第十五冊)·淮南內(nèi)篇第二十二[M].北京:中國書店,1985.

(8)[清]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9)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0)許嘉璐.未輟集 許嘉璐古代漢語論文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11)趙伯義.<爾雅述聞>臆說[J].河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4).

(12)[清]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序[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13)[清]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北京:中華書局,1954.

(14)經(jīng)傳釋詞·自序[M].

(15)經(jīng)傳釋詞·跋[M].

(16)經(jīng)傳釋詞·整理本序[M].

(17)李建國.漢語訓詁學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18)經(jīng)義述聞(卷三十二)·通說下十二條[M].

(19)讀書雜志(第七冊)·漢書第十六[M].

(20)上海人民出版社.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續(xù)編[M].黃耀先,饒欽農(nóng),賀庸,點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1)張其昀.<廣雅疏證>導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9.

(22)[清]龔自珍.龔自珍全集[M].王佩諍,校.北京:中華書局,1959.

(23)[清]孫詒讓.許嘉璐,主編.札迻·自序[M].雪克,陳野,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9.

(24)[清]皮錫瑞.經(jīng)學歷史[M].周予同,注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

[參考文獻]

[1]郭明道.王氏父子的訓詁思想和方法[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7).

[2]袁正蘭.高郵王氏父子與《高郵王氏四種》[J].新世紀圖書館,2013.

[3]郭靈云.高郵王氏父子訓詁思想探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4(6).

[4]單殿元.高郵王氏的學術成就和學術風格[J].文史雜志,2012(2).

[責任編輯]李獻英

Analyses of the Achievements of Wang Niansun and Wang Yinzhi's Exegesis

YU Jiamin,CAO Shuji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Ancient Book Finishing Institute,Changchun,Jilin China,130024)

Abstract:Wang Niansun and Wang Yinzhi are the famous scholars in the Qing dynasty,they both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an classics and they integrated the methods of the philology, phonology, grammar, exegesis,and textualism, they had high attainments in the field of classics, Exegesis was more remarkable of them. their exegesis was rich in practice and they had scientific method and prudent attitude, which were highly regarded by academia.But there are few comprehensive studies on the problem of their spiritual character and studying.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family background, upbringing, regional culture and social encounters of the wangs. According to the main works of their exegesi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ir characteristic of exegesis features of trying to broaden scopes to find ancient books, broaden scopes to refer to multiple versions,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sound of words to discuss the meaning of words and doing not limite to the form of a word.In order to meet their rigorous exegesis,superb methods of exegesis,the success of exegesis and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ies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for scholars today.

Keywords:Wang's father and son;exegetics;achievement;reason;influence

猜你喜歡
成就影響
以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家鄉(xiāng)
年輕有為
這是一份不受影響的骨子里直白的表達書
我國FDI和OFDI對CO2排放影響的比較研究
我國FDI和OFDI對CO2排放影響的比較研究
創(chuàng)意成就冠軍
如何搞好期末復習
伊朗巨大核成就引世界猜疑
小頑兒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