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剛
[摘要]中國古代詩歌批評源遠流長,批評方法也是多種多樣。作為宋末元初著名詩論家、詩人、學者,方回在詩歌批評的思想及方法等方面頗多建樹。其中,有關方回的詩歌批評所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知人論世、以詩論詩、縱橫比較、字句細讀、作法分析和選本批評等6種。雖然這些均為傳統(tǒng)方法,但在具體的詩歌批評中,方回卻能從容駕馭,綜合運用,以達到最佳的詩歌批評效果。通過考察方回所用的6種詩歌批評方法,可窺見其詩歌批評方法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關鍵詞]方回;詩歌批評;方法
[中圖分類號]I052 [文獻標志碼]A
在廣袤浩瀚的文學領域,詩歌批評是文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詩歌批評中,首先要有批評的對象,對此,詩評家往往是有目的加以選取,而不是隨意為之。接下來,要經歷一個品鑒的過程,最后才能給出具體的批評。要進行詩歌批評,就要有相應的批評方法。中國古代詩歌批評源遠流長,批評方法也是多種多樣。宋末元初著名詩論家、詩人、學者方回因其知識背景和批評的目的,所采用的詩歌批評方法主要有6種,即:知人論世、以詩論詩、縱橫比較、字句細讀、作法分析和選本批評等。
一、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是方回最常用的詩歌批評方法。“知人論世”一詞出自《孟子》。孟子曾對萬章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盵1]236這里主要強調的是在誦讀別人的作品時,需要了解作者本人及其所處的時代,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作品內涵。的確,在品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如果能深入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思想觀念、人生經歷等,將會對文學作品的內涵有更加準確的把握和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詩歌批評的角度看,是指通過把個人情況與時代背景相結合的方式來對詩歌進行品鑒。
“知人論世”是中國最早的詩歌批評方法之一。在詩歌批評中,要想正確、深入地理解詩歌內涵,就要知道詩人當時的情況,因為詩人詩作通常會受到個人條件和時代背景的限制。這種批評方法的特點,主要是讓讀者對作者更加了解、更加熟悉,并讀者與作者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梁。通過考察,“知人論世”的方法在方回的詩歌批評中,具體運用很多。例如:
牛頭山在梓州郪縣西南二里,高一里。寶應元年壬寅秋,廣德元年癸卯春,公并在梓州,依李刺史,有《上牛頭山》、《望牛頭寺詩》。《寰宇記》謂“樓閣煙花,為一方之冠”?!锩鹤?,公年五十二歲。[2]9
太白亦有登岳陽八句,未及孟、杜?!x朓為宣城賢太守,人呼為謝宣城,得太白表章之,其名逾千古不朽焉。[2]910
亭在徐州城東南隅提刑廢廨,熙寧末李邦直持憲節(jié),構亭城隅之上,郡守蘇子瞻名曰“快哉”,唐人薛能陽春亭故址也。子由時在彭城,亦同邦直賦詩。[2]17
宋之問,唐律詩之祖。詩未嘗不佳,論其為人,則初附張易之。事敗,謫隴州參軍,逃歸洛陽。告王同皎事,附武三思,天下丑之。為鴻臚薄考功郎,又附太平、安樂。中宗時貶越州長史,亦大藩郡也。此詩怨望,謂如虞翻可乎?尋流欽州賜死。詩則未嘗不佳,字字細密。[2]21
由上述例子可知,其中或者介紹與詩歌有關的故實,或者對詩人生平進行介紹。在知人論世詩歌批評方法的運用過程中,通過相關人事背景的分析解讀,讓讀者對詩產生身臨其境般的親近感,讓詩句簡潔文字中的豐富內涵可以被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人論世的方法可以說是把詩放回當時的世代來觀照。這種批評方法的運用,可以使讀者恰當地理解詩的涵義。
方回在他涉及詩歌批評的4部著作中,都用到知人論世的詩歌批評方法。其中,有全篇評語都是介紹詩人和時代背景的,如《文選顏鮑謝詩評》;更多的是把知人論世的詩歌批評方法與其它方法相結合,如在《瀛奎律髓》《桐江續(xù)集》《桐江集》中,先介紹詩人的生平、時代背景,后對詩歌本身進行品評。此外,在一些序跋文中,方回幾乎是先給詩人寫一篇小傳,然后對其詩歌進行評價。
二、以詩論詩
論詩詩,是一種用詩歌的形式來進行詩歌批評的方法,即以詩論詩,它是古人常用的一種批評方法,較著名的是杜甫的《戲為六絕句》。以詩論詩的批評方法,把詩歌作品和詩歌批評結合起來,文字凝練又便于傳誦。方回繼承了這一評詩方法,例如:
《秋晚雜書三十首》,其十七:
堂堂陳去非,中興以詩鳴。呂曾兩從橐,殘月配長庚。尤蕭范陸楊,復振乾淳聲。爾后頓寂寥,草蟲何薨薨。永嘉有四靈,詞工格乃平。上饒有二泉,旨淡骨獨清。學子孰取舍,吾非私重輕。極玄雖有集,豈得如淵明。[3]234
此詩稱贊東晉陶淵明,南宋陳與義、呂本中、曾幾、尤袤、蕭德藻、范成大、陸游和楊萬里,認為自從乾淳年間后,詩壇岑寂,后來的永嘉四靈詩語工但格不高,上饒二泉趙蕃、韓淲的詩意淡骨清。寥寥幾句,已經分出伯仲了,僅一首詩,就幾乎總結了整個南宋詩壇的概況。不難看出,以詩論詩的批評方法優(yōu)勢是十分明顯的。
再如,《秋晚雜書三十首》,其二十七:
世稱陶謝詩,陶豈謝可比。池草固未雕,階藥已頗綺。如唐號元白,白豈元可擬。中有不同處,要與分樸詭。鄭圃趙昌父,潁川韓仲止。二泉豈不高,顧必四靈美。咸潮生姜門,蝦蜞以為旨。未若玉山雪,空鐺煮荒薺。[3]236
此詩對常常并稱的陶謝、元白做了對比區(qū)別,方回認為雖然陶謝并稱、元白并稱,但謝靈運是無法跟陶淵明相提并論的,元稹也是無法跟白居易相提并論的,這里不僅指其詩歌風格方面,也包括人格修養(yǎng)方面。另外,方回認為,上饒二泉趙蕃、韓淲的詩要高于永嘉四靈,他對永嘉四靈評價較低。
再如,《學詩吟十首》,其七:
宋詩孰第一,吾賞梅圣俞。綽有盛唐風,晚唐其劣諸。牛尾貍無敵,馬蹄鱉與俱。龍溪奏思陵,此產臣鄉(xiāng)閭。宣城二十詠,歙浦俗亦如。春洲生荻芽,寄興河豚魚。真言寫實事,組刻全屏除。黃陳吟格高,此事分兩途。[3]589
方回認為,梅堯臣的詩以韻味為宋詩第一,學盛唐;黃庭堅和陳師道則以格高為宋詩第一,學杜甫,這也是他認為的宋詩發(fā)展的兩條路徑。
此外,《詩思》十首,其三:
萬古陶兼杜,誰堪配饗之。赦還儋耳海,謫死瘴城宜。無己玉堂凍,去非榕嶺馳。更添韓與柳,欲筑八賢祠。[3]591
方回在此詩中列出了自己所敬仰的八賢,即:陶淵明、杜甫、蘇軾、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韓愈、柳宗元等。這八位詩人在方回心目中,可稱人品與詩品皆出類拔萃,超凡脫俗。
方回的論詩詩還有很多,此處不再贅述。僅從上述例子就可以看出,論詩詩言簡意賅,容易記憶,便于傳誦,這都是以詩解詩的優(yōu)點。同時,論詩詩作為詩歌,要受到句式、押韻等各種詩歌要求的限制,不如以文章的形式表達對詩歌的觀點更自由,更充分。
三、縱橫比較
縱橫比較是一種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結合的詩歌批評方法。方回常常將不同詩人、不同作品和不同時代的詩人詩作進行比較,以此來分出詩人、詩作之高下優(yōu)劣,以突出符合自己審美好尚的作品,推崇相關詩人,表達詩論家的詩歌批評思想。他在其詩歌批評中常用到縱橫比較之法。既有關于詩作之比較,詩人之比較,也有對不同時代的詩人詩作之比較。
首先,關于詩作之比較。以方回評價王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睘槔?,方回認為,“右丞此詩,中兩聯(lián)皆言景,而前聯(lián)尤壯,足敵孟、杜岳陽之作?!盵2]11方回這句評語是把王維、孟浩然、杜甫關于岳陽樓的詩作相提并論,此處并不是要分出優(yōu)劣,而是要指出王維的岳陽樓詩與孟、杜的同樣出色。再如,“此詩金山絕唱,孫魴者努力繼之,有云:‘天多剩得月,地少不生塵。過櫓妨僧定,歸濤濺佛身。誰言張?zhí)幨浚姾蟾鼰o人?其言矜夸自大,然‘濺佛之句,或者則謂金山豈如此其低耶?”[2]13這段方回對張祜《金山寺》的評語,摘引了五代南唐詩人孫魴的詩《題金山寺》,并用《題金山寺》這首詩肯定了張祜的詩。唐代張祜有“僧歸夜船月,龍出曉堂云”,而后來的孫魴詩中則有“天多剩得月,地少不生塵”,方回因孫魴詩中有“誰言張?zhí)幨?,詩后更無人?”而指出“其言矜夸自大”,并不恰當。
其次,關于詩人之比較。對不同的詩人進行比較,這在曹丕《典論·論文》中已經有所涉及,而鐘嶸的《詩品》最為典型。書中研究了漢魏至齊梁的122位詩人,并將其分為上中下三品。盡管鐘嶸之品第亦有失偏頗,卻為后人運用此法給出了典范。方回的詩歌批評中經常既評詩又評人。如,方回評顏延之《北使洛一首》有云:“觀此乃知延之詩雖不及靈運,其胸次則過之?!盵2]1883方回認為,顏延之的詩歌成就不如謝靈運,但其人品胸襟則勝過之。對于詩人之間的比較,方回往往言簡意賅,給人印象極深。其對詩歌批評起到了一種輔助作用,因此也是不可忽視的。
再次,方回的縱橫比較法,還體現在對不同時代詩人詩歌之比較上。不同時代的詩歌有不同的特色,通過比較,能夠更容易發(fā)現不同時代詩歌的特色。方回將不同時代的詩人詩歌進行對比,或指出其淵源所自,或指出其高下有別。比如,方回評陳子昂《度荊門望楚》:
陳拾遺子昂,唐之詩祖也。不但感遇詩三十八首為古體之祖,其律詩亦近體之祖也。白帝、峴山二首極佳,已入‘懷古類,今揭此一詩為諸選之冠。陳子昂、杜審言、宋之問、沈佺期俱同時,而皆精于律詩。孟浩然、李白、王維、賈至、高適、岑參與杜甫同時,而律詩不出則已,出則亦足與杜甫相上下。唐詩一時之盛,有如此十一人,偉哉![2]2
方回在此處并不是要評論優(yōu)劣,而是指出一種律詩發(fā)展的淵源關系。方回認為,陳子昂是“唐之詩祖”,其詩乃古體詩和近體詩之祖。其同時期的杜審言、宋之問、沈佺期的律詩同樣出色,而此4人之后的孟浩然、李白、王維、賈至、高適、岑參與杜甫對律詩又是一種繼承和發(fā)揚。方回拈出陳子昂和杜甫,既突出重點,又看到全面,展現出了律詩在初唐到盛唐的發(fā)展軌跡。又如,方回在《孟衡湖詩集序》中有云:
聚奎以來,昆體盛行,而歐梅革之。爰及黃陳,始宗老杜,而議者署為江西派。過江而后,呂居仁、陳去非、曾吉父皆黃陳出也。淳熙中,陸務觀出于曾吉父,而與尤延之乃俱似王介甫,惟楊萬里、蕭東夫深造江西,范至能、韓無咎、張武子自成一家,朱元晦續(xù)圣賢之緒,詩尤粹密。不意學禁息而時好乖,七許渾,五姚合,哆然自謂晚唐。……詩道不古自此始。[3]643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的是宋詩的淵源,指出了宋詩與唐詩的關系,而其中也包含了一種對比,即許渾、姚合是不如前面所提的這些詩人的,其中也暗示了高下優(yōu)劣的分別。
方回用縱橫比較法來比較不同詩人詩作,梳理不同時代詩人詩作的關系,使得詩人詩作的關系更加明確。由此可見,方回詩歌批評是宏觀與微觀的方法并用的。
四、字句細讀
字句細讀,是對詩歌文本的一種解釋,這種方法更強調對詩句的直接解釋,而不是像知人論世方法那樣旁敲側擊地幫助讀者理解詩意。方回運用此種詩歌批評方法,更多的是表現為摘句析字。這種方法在方回詩歌批評中運用得也非常廣泛,因為方回評詩講究字眼,喜歡抽出詩句進行解讀評析。他運用此種方法的主要方式,是指出詩人作品中有佳聯(lián)、佳句、佳字,通過對聯(lián)、句、字的解讀分析闡述其在詩歌批評方面的見解和主張。在字句細讀的過程中,不僅對詩歌本身形式美的各種要素,如韻律、詞藻、對偶等方面進行分析,而且對詩歌內容、風格方面的特別之處也加以觀照。
字句細讀方法的特征在于深入詩歌結構內部,考查具體聯(lián)、句、字的作用和巧妙之處。它與前面所說的知人論世的詩歌批評方法截然不同。如,方回評杜審言《登襄陽城》:
此杜子美乃祖詩也?!俺健薄ⅰ皾h水”一聯(lián),子美家法。中四句似皆言景,然后聯(lián)寓感慨,不但張大形勢,舉里、臺二名,而錯以“新”、“舊”二字,無刻創(chuàng)痕。末句又傷時俗不古,無習也由公之事,尤有味也。晚唐家多不肯如此作,必搜索細碎以求新。然詩有工密處,……皆有味?!瓌t晚唐所無。此等句若置之子美集,無大相遠也。欲述杜詩源流,故詳及之。[2]3
再如,方回評李白《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太白亦有登岳陽八句,未及孟、杜。此詩起句似晚唐,中二聊言景而豪壯,則晚唐所無也。宜州有雙溪、疊嶂,此乃州勝景也。所以云“雨水”,惟有“雨水”所以有“雙橋”。……此聊妙絕。起句所謂“江城如畫里”者,即指此三、四一聯(lián)之景,與五、六皆是也。謝朓為宣城賢太守,人呼為謝宣城。得太白表章之,其名逾千古不朽焉。[2]10
在這兩段評語中,方回都是對詩歌中的某些句子和某些字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闡釋,其優(yōu)點是可以讓讀者較透徹地領會詩歌的意蘊,明確句子之間的關系,把對內容的理解和對結構的分析有機結合起來。這種方法不同于知人論世產生的宏觀性效果,而是體現在微觀上分析的巧妙。方回在使用這種方法時,所謂附辭會義,分析和闡釋往往集中在個別詩句、個別字眼上。因此,除了一些對全篇進行逐句分析的詩歌,許多運用此法的詩歌還要借助其它方法才能窺見全貌。
五、作法分析
所謂作法分析,是方回在具體詩歌批評過程中,不管前面內容講的是什么,重心只落在對詩法的闡述和強調上。考究方回的詩歌批評,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予后學以一套有階可循、切實可行的學詩之法。因此,在方回的詩歌批評中,他常具體講述如何學詩作詩,或者學詩作詩要注意什么。比如,方回評杜甫《春日江村》(組詩五首):
此五詩成都草堂作,依嚴武為工部參謀時也。末篇引王粲登樓、賈誼“前席”事,蓋謂信美而非吾土,如依劉表而非其心,猶有意賈生之召也。故他日詩曰:“白頭趨幕府,深覺負平生?!被騿柪隙旁娙绱说绕?,細觀似亦平易,自山谷始學老杜,而后山繼之?!吧焦葘W老杜而不為”,此后山之言也,未知不為如何?后山詩步驟老杜,而深奧幽遠,咀嚼諷詠,一看不可了,必再看,再看不可了,必至三看、四看,猶未深曉何如者耶?曰:后山述山谷之言矣,譬之弈焉,弟子高師一著,始及其師。老杜詩所以妙者,全在開辟頓挫耳,平易之中有艱苦。若但學其平易,而不從艱苦求之,則輕率下筆,不過如元、白之寬耳。學者當思之。[2]324
這段評語不僅道出了黃庭堅和陳師道皆學杜甫,更指出了學詩之法。他們之所以學習杜甫,乃是因為杜詩有妙處。學詩者要一看,再看,三看,四看,達至熟參。而杜詩之妙處在其“開辟頓挫耳,平易之中有艱苦?!睂W詩之人不僅要懂得其妙,更要知道如何學習其妙。學其平易,要從艱苦入手。如果輕率下筆,就會陷入元稹、白居易之“寬”的弊病。
在方回的詩歌評語中,類似的表達有多處。方回或是告訴后學一種詩法,或是告誡后學要注意容易出現的詩弊。在其詩歌批評中,既有其所推崇的詩人詩作,也有貶斥的詩人詩作,有的詩法是方回用文字提示的,有的則只有分析而沒有明確指出是學詩之法。方回所認可、所偏好、所崇尚的學詩作詩之法就在其評語的字里行間,需要后學細細體會和領悟。
六、選本批評
前文所提的5種詩歌批評方法,因為在文字上很明顯地表現出來,容易看出。而選本批評則是一種容易被忽視的詩歌批評方法。選本批評既可以是以選寓評,也可以選中兼評。關于選中兼評,前面的5種方法是也。關于以選寓評,才是在詩歌批評中容易被忽視的。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若乃論文敘筆,則囿別區(qū)分;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tǒng)?!盵4]456其中,“選文以定篇”可以說是選文批評的具體表述。
方回運用以選寓評詩歌批評方法較多,在《文選顏鮑謝詩評》尤其《瀛奎律髓》中運用為多。用這種方法時,詩評家不用任何文字,只是選出詩歌,詩歌本身的思想內容、藝術風格等要讀者自己去分析、揣摩。詩評家則認為,讀者的領悟比其用語言解讀效果更好,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不是不能解,而是不必解。例如,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所選王珪律詩《依韻和吳相公從駕至開寶寺慶壽崇因閣》《依韻和王原叔內翰有懷》[2]5657、姜特立《歲暮直舍感懷》[2]57、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2]59,等等。在《瀛奎律髓》中,方回采用以選寓評方法的律詩數量相當多。
最后,在具體的詩歌批評中,方回并沒有拘泥于對一首詩的評論只用一種方法,而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詩歌批評方法結合使用,這在《文選顏鮑謝詩評》和《瀛奎律髓》中有很多實例,在此不贅述。簡言之,正是這些詩歌批評方法,使方回的詩歌批評思想得以充分而恰當地表達,并在其詩歌批評實踐中得到印證。
[參考文獻]
[1]萬麗華.孟子[M].藍旭,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2][元]方回,選評.李慶甲,輯評校點.瀛奎律髓匯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元]方回.桐江續(xù)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庫全書本,第一一九三冊.
[4]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6.
[5]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2.
[6]徐潤潤,徐楠.關于中國古代詩歌批評方法理論模式建構的思考[J].貴州文史叢刊,2011(1):16.
[責任編輯]李獻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