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
摘 要:本文主要從微課程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應用中的作用、主要模式、影響因素等方面著手分析,同時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提出微課程輔助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相關策略與建議。
關鍵詞:高中地理;微課程;輔助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11-094-2
近些年,伴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更新和進步,在教育教學領域,涌現(xiàn)出了大量的“微”教學資源,并進一步催生如翻轉課堂此類的新的教學模式。然而,對于微課程這一新興資源,其能否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得到有效應用這一問題,一直困擾著廣大的一線教師。為此,加強對微課程相關的研究,符合當前高中地理學科的實際要求。
一、微課程的概念
微課程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提出,其指的是時間較短的課程。對于微課程的概念,當前學界有不同的釋義和理解,從字面上理解,微課程是一種基于學科知識點而生成的新型網(wǎng)絡課程資源。其以“微視頻”為主要形式,同時包含“微教案”、“微課件”、“微練習”、“微點評”等教學相關配套資源,構建成為一個具有開放性、情景化、半結構化的教學應用環(huán)境。從本質上看,微課程是一種支持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新型課程資源。當學生通過微課程開展學習時,微課程便作為介質,使學生與教師之間發(fā)生間接交互,之后再通過在線輔導、在線討論等形式進行直接交互,從而產(chǎn)生有意義的教學活動。
二、微課程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和模式
(一)微課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作用
1.幫助學生構建地理知識體系
模塊化與個性化是微課程的典型特征。在高中地理課程學習特別是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按照自己學習所需而選擇相應的微課程,同時對微課程進行自主編排,構建起地理學科知識體系,以此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與知識運用等能力。例如,在學習“大氣循環(huán)”一節(jié)內(nèi)容時,學生既可以根據(jù)自身對該內(nèi)容的理解與掌握情況,恰當選擇所需知識的微視頻,同時靈活調整觀看時間、速度、次數(shù)等,以實現(xiàn)對大氣環(huán)流相關知識體系的構建,從而達到系統(tǒng)性地認知與學習,又可以依據(jù)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結合自身對此項內(nèi)容的理解,通過微課程鞏固大氣循環(huán)相關知識點,明確大氣循環(huán)與海陸分布、大氣運動等知識的聯(lián)系,實現(xiàn)從整體上掌握該課知識及內(nèi)容。
2.幫助實現(xiàn)異步式教學
從高中地理學科教學現(xiàn)狀不難看出,學生之間在知識儲備、自身理解能力、生物感悟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在傳統(tǒng)的地理課教學當中,教師多采用全面授課的方式進行教學,該方式忽略了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導致教學難以有效幫助學生實現(xiàn)個性化發(fā)展。而將微課程導入高中地理教學課堂,則可以在全面授課的基礎上,實現(xiàn)分層、異步式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并進一步調動學生對地理學科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大氣運動”一課教學中,教師在完成整體教學的同時,組織學生觀看相關知識的微課程視頻,讓學生根據(jù)自己所需自主選擇所要觀看的視頻內(nèi)容,逐層深入,慢慢理解和消化,最終實現(xiàn)所有學生全面認識大氣運動規(guī)律,達到良好的異步式教學效果。
(二)微課程在高中地理教學應用中的主要模式
依據(jù)微課程和信息技術的關系,其可分為線上應用與線下應用兩種模式。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微課程的應用時機還可進一步具體劃分為課堂鑲嵌模式、課外輔導模式以及翻轉課堂模式等。
三、影響微課程在高中地理教學應用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一)微課程不“微”
微課程作為一種特殊的課程資源,其區(qū)別普通課程資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微型”、“短小”。當前,國內(nèi)外普遍認同的微課程時間約為7至10分鐘為宜。然而,從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應用微課程現(xiàn)狀來看,其教學時長相對較長,部分甚至已經(jīng)喪失微課程“微小”的特點,且多數(shù)的微課程資源,往往缺少相應的教學目標與小結,導致高中地理微課教學呈現(xiàn)出不“微”、不“課”的現(xiàn)象。
(二)微課程互動性差
當前,高中地理微課程教學資源多以單線程順序播放的視頻為主,其中一些重要的信息,可能稍縱即逝。在學習中,對于授課教師所提的問題和教學的內(nèi)容,往往視為學習者已然回答和掌握,缺少對重要的學習信息的提示和反饋,也沒有普通課程資源所具有的與學生交互的環(huán)節(jié),因而不利于學生對微課程知識的掌握,也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
(三)學生可用于微課學習的時間不足
高中生對于微課程的學習主要利用課余時間,但由于高中階段的課業(yè)負擔本身較為繁重,因而學生可用于自主支配和進行微課程學習的時間較少,由此導致對地理微課程的學習不夠深入,從而影響微課程輔助高中地理學科教學的實際效果。
四、微課程有效輔助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對策與建議
以下,就微課程在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應用對策展開探究:
(一)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推動微課程在高中地理中的應用
在傳統(tǒng)的高中地理教學課堂中,教師教學多以課堂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學習與接受相關地理理論知識。但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中,隨著微課程、多媒體等各種新興的技術開始進入高中地理教學課堂,并得到了充分的普及與應用推廣之后,其顛覆以往體育課堂教學模式,進一步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此背景下,教師的教學理念需不斷地進行更新和發(fā)展,培養(yǎng)起與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相適應的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并在實際教學中,做到注重學生的學習參與性與體驗性等要求,從而保障微課程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二)創(chuàng)新微課程輔助課堂教學的應用模式
1.片段式教學
片段式學習,即是將地理學科中一些復雜的知識分解成多個片段,學生通過對片段的學習,來逐個掌握重難點知識,最終達到整體學習的目的。例如,在學習“因冷熱不均而引起大氣運動”這一重點知識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大氣的直接熱源是地面”、“大氣環(huán)流的具體過程”、“近地面風向的確定”等三個相關的微課程視頻,通過“化整為零”的方式,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片段化,從而幫助學生系統(tǒng)的學習與認知。
2.互動式教學
微課程輔助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一大優(yōu)勢就是具有良好的互動性,特別是在課堂討論及課后輔導環(huán)節(jié)。教師在課上通過微課程的設置,能夠針對某一知識點進行針對性的討論,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進一步明確該知識點。在課后輔導環(huán)節(jié),教師依據(jù)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要求,將課上教學內(nèi)容制成微課程,壓縮上傳至校園網(wǎng)平臺等,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觀看與其能力相適應的微課程,并在觀看之后與教師交流、反饋學習心得。此類互動有助于學生鞏固與拓展高中地理學科知識,進一步提升地理學科教學質量。
3.監(jiān)督式教學
此外,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利用微課程,與家長一道,共同對學生學習進行監(jiān)督。例如,教師布置學生回家必須觀看不少于2次的微視頻,則學生家長就可以在家里監(jiān)督學生的實際完成情況,并同樣以微視頻的方式將完成情況反饋給教師,以此幫助教師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以此達到有效優(yōu)化高中地理教學的目的。
(三)保證學生學習微課程的時間
此外,針對學生微課程學習時間不足這一問題,目前較普遍的做法是重新分配學生的學習實踐。例如,為保證學生能夠有時間進行微課學習,可以每周安排出一節(jié)專門用于微課學習的地理自習課,或者是將當前的地理課堂教學時間壓縮10至15分鐘左右,以保證學生每天都能具有一定的時間用于地理微課程學習。
通過實踐可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導入微課程教學,既是學科信息化教學水平提升的重要體現(xiàn),又是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主動性的有利途徑。微課程在教學中的應用,不僅有助于整合零散知識,幫助學生學習、理解與記憶,而且還能為學生自主學習與課后復習提供依據(jù),從而有效提升課程教學有效性,為此,我們應當在今后教學中不斷進行深化和推廣。
[參考文獻]
[1]嚴巍.網(wǎng)絡課程輔助高中地理學習的有效性研究[D].廣州大學,2013.
[2]李娜.高中自然地理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fā)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
[3]魏宗捷.微課程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魯東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