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汝平
(紹興文理學院 越文化研究院,浙江 紹興 312000)
五代后周齊州開元寺高僧釋義楚編纂的《釋氏六帖》是一部重要的佛教類書。關(guān)于它的編纂體例和文獻價值,筆者已有拙文《佛教類書〈釋氏六帖〉考論》(《宗教學研究》2006年第3期)、《中國最早的佛學辭典——〈釋氏六帖〉》(《文史知識》2006年第1期)等作了初步論述,讀者自可參看。日本京都東福寺所藏宋本《釋氏六帖》是現(xiàn)存最早的該書刊本,其文獻價值自是不可低估。該書的第六帖《流通大教部》第十四之《求法》四較為完整地摘錄了唐釋義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一書的內(nèi)容,不啻是此書的刪節(jié)本,為考察此書的早期面貌提供了寶貴的資糧。茲就其所引《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的一些情況作初步的考察,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是唐代高僧釋義凈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僧傳的形式記錄了初唐時期赴印度求法的60位中國僧人的事跡,是研究初唐時期中印關(guān)系,特別是印度及南海地區(qū)歷史、文化、宗教情況的重要史料之一。據(jù)該書卷首義凈自序,書中僧傳的編排是按所記僧人“去時(指去印求法時間)年代近遠存亡而比先后”[1]1的。傳世各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均分上下兩卷,上卷記載了41位僧人的傳記,下卷記錄了15位僧人的傳記,最后一位大津法師的傳記中出現(xiàn)了“遂以天授二年五月十五日附舶而向長安矣”的字樣,則此書的最終完成當在武周天授二年(691)以后。書后又附《重歸南海傳》,記錄了武周永昌元年(689)隨義凈重往南海室利佛逝的4位中國僧人的事跡?!吨貧w南海傳》的寫定年代更晚,據(jù)王邦維推測,應(yīng)在武周神功元年(697)之后[1]245。全書實際上記載了60位中國僧人的事跡。
宋本《釋氏六帖》所引《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共37條,其中36條為僧傳,均分布在該書第六帖《流通大教部》第十四之《求法》四下。另外一條則在該書第五帖《寺舍塔殿部》第四十四《寺》一下,該小目有“寺中稱最”一條,引用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結(jié)尾部分描述印度那爛陀寺的文字。
先討論36條僧傳。以這36條僧傳與今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比對,可知兩者次序和內(nèi)容基本相合,惟前者漏了今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的“京師末底僧訶師”一傳。這或許是釋義楚疏忽所致,也可能是刊刻者漏刻,當然還有可能是釋義楚所據(jù)的底本本身就缺了“京師末底僧訶師”一傳。因此宋本《釋氏六帖》的這36條僧傳其實只包括了今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55個僧人的事跡(未引《重歸南海傳》的4個僧傳,見下)?,F(xiàn)存各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雖然都記錄了56位僧人的傳記,但有些是兩人甚至三人的合傳,因此實際立傳者只有47人。宋本《釋氏六帖》要用36個條目去包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的47個僧傳,在立條時勢必要作調(diào)整和歸并。它的立條規(guī)則是有時單獨一人一條,如“太州玄昭”*今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太州玄照法師》“昭”作“照”,見王邦維《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校注》,第1頁。[1]1條:
仙掌人。乃祖乃父,冠冕相承,而總髻之秋,抽簪出俗;成人之歲,思禮圣蹤。于是仗錫西邁,掛想祇園。背金府而出流沙,踐鐵門而登雪嶺。文成公主送往者。至北天竺,漸至中天,施無厭寺住三年,就勝光師學《中》《百》等論,又從師子論師學《瑜伽論》。王玄策回奏,敕令追詔(昭)回。昭回土蕃,又遇文成公主,資給歸唐。正月到洛陽,敕又令往羯濕彌羅國,取長年婆羅門。凈往西天,見之。春秋六十馀卒矣,大食國凈有傷贊之辭。
有時一條中附見多人,如“玄太法師”條:
新羅人。永徽年,取土蕃路,經(jīng)泥波,到中印土,禮菩提樹,詳檢經(jīng)論。旋踵東土,行至峪渾*今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峪渾”作“土峪渾”,見王邦維《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校注》,第43頁。[1]43,逢道希,西引卻還大覺寺。后歸唐,莫知所終。恪法師,新羅人。與玄照貞觀年中同往而亡,年過不惑。復有新羅僧一(二)*今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一”作“二”,見王邦維《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校注》,第45頁。因下文有“俱亡”二字,則作“二”為是。[1]45人,莫知名諱,自長安之南海,汎舶至室利佛逝國西婆魯師國,遇疾俱亡。
這一條包括了玄太、玄恪以及新羅僧二人共4人的傳記。在今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列有“新羅玄太法師”“新羅玄恪法師”“新羅復有二人”三傳,而《釋氏六帖》采用附見的形式,將這三傳合為一條,避免了立條過多的弊病?!夺屖狭肪褪遣捎眠@樣的立條原則把原書47僧傳統(tǒng)攝在36個條目中的。
另外,傳世各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末所附的《重歸南海傳》的“苾芻貞固律師”“貞固弟子孟懷業(yè)”“苾芻道宏”“苾芻法朗”4傳在宋本《釋氏六帖》中不見蹤影。如果說釋義楚所據(jù)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本子卷末附有這4個僧傳,釋義楚應(yīng)當不至于視而不見,不為其立條,因此一個合理的解釋便是釋義楚所據(jù)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底本并未附有《重歸南海傳》的這4個僧傳。這4個僧傳的撰作時間本身比《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要晚,撰作完成后在相當?shù)臅r期內(nèi)可能又是別本流傳,并未附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而傳世?!吨貧w南海傳》4僧傳附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流傳應(yīng)當在北宋初年開雕《開寶藏》之時,可能因《重歸南海傳》4僧傳與《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主題相近,遂合刻在一起。宋磧砂藏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有小注云:“此卷十五人并重歸南海傳。”王邦維先生作校云:“‘此卷十五人并重歸南海傳’,麗本(高麗藏本)、金本(趙城金藏本)、大本(大正藏本)、足本(足立喜六譯注本)無‘此卷十五人’五字。”[1]135這說明“并重歸南海傳”六字這幾個本子都是有的。在這幾個本子中,刊刻最早者趙城金藏本是金熙宗皇統(tǒng)(1141—1149)初年刊刻的,它的主體被認為是以《開寶藏》為藍本覆刻的[2]109??梢院侠硗茰y,《重歸南海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合刻在一起,當在北宋初年開雕《開寶藏》之時。釋義楚完成《釋氏六帖》的編纂是在后周顯德元年(954)[3],因此其所見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未附《重歸南海傳》是可以理解的。
再談宋本《釋氏六帖》所引《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的文字問題。經(jīng)筆者與傳世較早的趙城金藏本、高麗藏本、磧砂藏本比勘,發(fā)現(xiàn)有大量異文。這些異文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未見于傳世各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的,似可備參證。比如“乘燈中恕”條:
愛州人。幼隨父母汎舶往杜和羅缽依*“依”,《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作“底”。國,方始出家。后隨唐使郯緒入京,禮奘三藏為師受具。頗覽經(jīng)書。體蘊中恕,性合廉隅。戒岳存情,禪波*“波”,《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作“枝”。葉慮。乃畢(志)*“志”,據(jù)《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補。王城,敦心奈苑。冀摧八難,終求四輪。遂持佛像,攜經(jīng)論,泛南溟,到師子國,禮佛牙。至南天,屆中印,至立底國。頗閑梵語,誦《緣生》等經(jīng),兼修福業(yè)。因遇商侶,與凈相隨詣中印度。又與無行同游。燈每嘆曰:“本意弘重東夏,寧知我否*“本意弘重東夏,寧知我否”句,《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作“本意弘法,重之東夏,寧志不我遂”。,今雖不遂本懷,來生來畢斯志。”常為知足天業(yè)。遇*“遇”,《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作“過”。道希住房,其人已亡,漢本尚存。昔在長安,同游法席,命*“命”,《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作“今”。于他國,但遇空筵。燈又至俱尸城。寂滅年馀耳順矣。
在產(chǎn)能、產(chǎn)量獨占鰲頭的同時,我國磷復肥產(chǎn)業(yè)產(chǎn)品品種日漸齊全,高濃度磷復肥占比顯著提升,各種專用肥、水溶肥、緩控釋肥、有機肥等新產(chǎn)品不斷涌現(xiàn),產(chǎn)業(yè)集中度顯著提高,技術(shù)裝備水平不斷優(yōu)化,資源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已形成科研、設(shè)計、設(shè)備制造和安裝、生產(chǎn)、銷售、農(nóng)化服務(wù)等一整套完整的工業(yè)體系。此外,高濃度磷復肥裝置的國產(chǎn)化、大型化工作也取得突破性進展,“836”裝置基本實現(xiàn)自主化、國產(chǎn)化;大型濕法磷酸精制、硫酸的低溫位熱能回收、大型中低品位膠磷礦浮選、磷礦中氟和碘的回收、磷石膏綜合利用等自主開發(fā)的技術(shù)和裝備已經(jīng)實現(xiàn)產(chǎn)業(yè)化,行業(yè)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持續(xù)增強。
這個條目中出現(xiàn)了“戒岳(嶽)”“奈苑”二詞。“戒岳”,今存磧砂藏本作“戒獻”,趙城金藏本、高麗藏本、大正藏本均作“戒巚”。磧砂藏本作“獻”自然錯誤,“獻”當是“巚”之殘字無疑。但宋本《釋氏六帖》作“岳(嶽)”,于文義而言,亦可通?!敖鋷v”“戒岳(嶽)”無非是要說明戒行如山般高峻,因此兩者均可通,不一定是“巚”“岳(嶽)”因形近互訛?!澳卧贰?,今存各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均作“竹苑”,于文義而言,作“奈苑”“竹苑”均可通。奈苑,原指佛經(jīng)中的奈園。據(jù)東漢安世高譯《佛說奈女耆婆經(jīng)》(《大正藏》第14冊),維耶離國梵志園中植奈樹,樹生一女,為梵志收養(yǎng),長大后顏色端正,天下無雙;佛至其國,奈女率弟子五百出迎,佛與諸比丘乃到奈女園,具為說本原功德,后因稱寺院為奈苑。作“竹苑”亦可通,竹苑即竹園,指竹林精舍,也是后世僧寺的通稱?!秾嵱梅饘W大辭典》“竹林精舍”條云:“天竺五精舍之一,迦蘭陀竹林之精舍也,在王舍城之傍。迦蘭陀長者歸佛,以竹園奉佛而立精舍,故又云竹園。是為印度僧園之嚆矢?!盵4]707可以為證。釋義楚所據(jù)《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是早于現(xiàn)存各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的本子,其作“戒岳(嶽)”“奈苑”,當有依據(jù),足供參考,因此不能遽定為誤。又比如“僧伽跋摩”條:
康居國人。少出流輩,游涉京輦。稟素崇信,戒行清嚴。檀舍是修,慈悲在念。顯慶年奉敕與使相隨,至于西國。到大覺寺,于金剛座七日夜然燈,獻大法會。又菩提院無憂樹下雕刻佛形及觀自在菩薩像,盛興供養(yǎng)。還唐,又奉敕令往交阯采藥。屬彼大儉,日日營食濟之。在彼終矣,年六十馀。
“流輩”,今存各本均作“流沙”。作“流沙”,自然可通。流沙泛指西域地區(qū),因其地多流沙,故稱。僧伽跋摩是西域康居國人,從小走出沙漠,游學中原京畿之下,自然符合情理。但作“流輩”,亦可通。流輩即同輩或同一流之人,僧伽跋摩自小就超越同輩,卓爾不凡,游學于中原京師,亦文從字順。如果說釋義楚所據(jù)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本作“流沙”,而釋義楚摘引時誤作“流輩”,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沙”與“輩”字形完全不同,難以互訛;如果說是釋義楚因不明詞義而擅改“流沙”為“流輩”,似又低估了釋義楚這位學問僧的學識,釋義楚不至于連“流沙”的詞義都不知。因此一個合理的解釋是,釋義楚所據(jù)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本作“流輩”,而釋義楚在摘引時并未擅改或致誤。宋本《釋氏六帖》作“流輩”應(yīng)有所據(jù)。又比如“慧隆法師”條:
以貞觀年從北道而去,取北印度,欲觀化中天,誦得梵本《法華經(jīng)》。到健馱羅國,遇疾而亡。北僧來說如此。
“慧隆法師”,現(xiàn)存各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均作“隆法師”,無“慧”字。按全書僧人法名均用二字,此作一字,似有違常例,宋本《釋氏六帖》引作“慧隆”,與全書通例相合,可備參考。又如“道方法師”條:
并州人。貞觀末年出沙磧,到泥波羅,至大覺寺。經(jīng)數(shù)年, 還向泥波羅,于今現(xiàn)在。既虧戒檢,不習經(jīng)書,年將老矣。
該條“貞觀末”三字今存各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均無之,揆之體例,似應(yīng)有,可據(jù)補。凡此種種,足可供今人校讀今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之用。
從筆者勘得的異文來看,宋本《釋氏六帖》所引《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的文字與今存高麗藏本比較接近。由于現(xiàn)存最早之趙城金藏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只存下卷,磧砂藏本則只存上卷,而高麗藏本則上下卷俱存,首尾完全,因此以宋本《釋氏六帖》所引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與高麗藏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相比勘,最能反映兩本之間的文字關(guān)系。今列兩表以作說明。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上卷)各本對勘表
序號條目版本高麗藏本磧砂藏本釋氏六帖1師鞭呪禁善呪禁善禁呪呪禁有功2師鞭呪禁菴摩羅割跛城菴摩羅割波城菴摩羅割跛城3玄太法師土谷渾土峪渾峪渾4道方法師道方法師道方師道方法師5道生法師禮遇禮敬禮遇6乘燈中恕郯緒剡緒郯緒7乘燈中恕兼修福業(yè)兼循修福業(yè)兼修福業(yè)8僧伽跋摩到大覺寺致大覺寺到大覺寺9僧伽跋摩雕刻佛及觀自在菩薩像雕刻佛形及觀自在菩薩像雕刻佛形及觀自在菩薩像10彼岸智岸智岸致岸智岸11曇閏多藝曇潤曇閏曇閏12義輝博學思觀梵本異觀梵本思觀梵本13慧輪侍者菴摩羅跛菴摩羅跋菴摩羅跛14慧輪侍者迦畢試迦畢施迦畢試15寺中稱最畟方如城畟方如域畟方如城16寺中稱最壘磚峻峭疊磚峻峭壘磚峭峻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下卷)各本對勘表
序號條目版本趙城金藏本高麗藏本磧砂藏本釋氏六帖1道琳常坐定門鮮入定門鮮入定門先入定門鮮入2道琳常坐律典頗虧律典頗虧律典頗窺律典頗虧3慧命節(jié)操牒想牒想標想牒想4玄達(逵)令族兼文兼史兼文兼史兼文兼武兼文兼史5玄達(逵)令族丹陽一面丹陽一而丹陽一面丹陽一面6僧哲高節(jié)談?wù)撝钫務(wù)撝J談?wù)撝J談?wù)撝J7僧哲高節(jié)鮮花十萬尋親自供養(yǎng)鮮花十萬尋親自供養(yǎng)鮮花十萬朵親自供養(yǎng)鮮花十萬尋親自供養(yǎng)8僧哲高節(jié)觀意先發(fā)觀音先發(fā)觀音先發(fā)觀音先發(fā)9僧哲高節(jié)張日彌空漲日彌空漲日彌空張日彌空10無行靈融意存仁德意存仁德意有仁德意存仁德11無行靈融鄉(xiāng)曲排儁鄉(xiāng)曲非儁鄉(xiāng)曲排儁鄉(xiāng)曲排攜12無行靈融停至一年停在一年停住一年停住一年13無行靈融蒙國安置入寺蒙國安置入寺蒙國家安置入寺蒙國家安置入寺14法振高上為歸為導為歸為導為歸為導為歸15法振高上居山水居山居水居山居水居山居水16法振高上羯荼羯荼羯茶羯茶17法振高上喜合秀爾嘉令秀爾嘉令秀爾嘉令秀爾18大律(津)節(jié)儉天授二年天授二年天授三年天授二年
從上表可以看出,宋本《釋氏六帖》所引《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與高麗藏本在文字上相合者最多,達12條,而與趙城金藏本、磧砂藏本相合者各9條,趙城金藏本與高麗藏本相合者亦9條。據(jù)學者研究,《趙城金藏》亦是復刻《開寶藏》而成[5]169,與《高麗藏》同出一源,但至少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一書上,兩者的文字差距不小,這或許是《趙城金藏》在復刻《開寶藏》時校改和訛誤較多所致。從宋本《釋氏六帖》所引《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文字多與高麗藏本相合的情況來看,高麗藏本似更接近《開寶藏》的原貌。
宋本《釋氏六帖》所引《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的缺陷也是很明顯的。首先,由于為了節(jié)省篇幅,刪節(jié)文字太多,因而往往導致辭不達意,比如“曇光有文”條:
荊州江陵人。既其出俗,遠適京(師)。即誠律師之室(灑)。光善談?wù)?,有文情,學兼內(nèi)外,戒行清謹。南游溟渤,望禮西天。至東印土,不委何之,寂無消息。又一唐僧,王重,好行楚撻,彼亡。
“又一唐僧,王重,好行楚撻,彼亡”一句初讀頗難句讀,實因刪節(jié)過多所致。檢核今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原文實作“又見訶利雞羅國僧說有一唐僧,年余五十,得王敬重,秉權(quán)一寺,多赍經(jīng)像,好行楚撻,即于此國遇疾而瘞他鄉(xiāng)矣。”文義本來十分清楚明白。又如“窺沖明遠”條:
其僧二人,並交洲人。同舶至師子洲。向印度,見玄照,共詣中天。稟性聰叡,善誦梵經(jīng),所在至處,恒演唱之。禮菩提樹,到王舍城,遘疾竹園,淹留而卒,年四*“四”,現(xiàn)存各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均作“三”。十許,即沖公也。遠到僧訶羅國,停彼,莫辯存亡。
“遠到僧訶羅國,停彼,莫辯存亡”一句所述是明遠事跡,檢今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此句所述實為慧琰事跡,原文為:“慧琰法師者,交州人也。即行公之室灑。隨師到僧訶羅國,遂停彼國,莫辨存亡。”釋義楚因刪節(jié)過多而導致張冠李戴地把慧琰事跡安在了明遠頭上。其實前文已有“明遠法師”一條,概括了明遠的事跡。釋義楚失于照應(yīng),因而出現(xiàn)了張冠李戴的錯誤。還有如“玄太法師”條:
新羅人。永徽年,取土蕃路,經(jīng)泥波,到中印土,禮菩提樹,詳檢經(jīng)論。旋踵東土,行至峪渾,逢道希,西引卻還大覺寺。後歸唐,莫知所終。恪法師,新羅人。與玄照貞觀年中同往而亡,年過不惑。
“恪法師”,現(xiàn)存各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均作“玄恪法師”。根據(jù)《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全書僧名都用二字的通例,似當作“玄恪法師”為是。宋本《釋氏六帖》刪去一“玄”字,似是承上而省,因為前面是“玄太法師”,故去一“玄”字,以便節(jié)約篇幅,但這樣極易導致讀者誤會,是極不明智的做法。此外,訛字也較多,如“操”誤作“僺”,“云”誤作“玄”,“飾”誤作“馀”,“披”誤作“投”,“過”誤作“遇”,“今”誤作“命”,“袒”誤作“裋”,“笑”誤作“夫”,“齊”誤作“紊”,“尸”誤作“戶”,“河”誤作“何”,“忘”誤作“亡”,“底”誤作“依”,不一而足,限于篇幅,不再枚舉??陀^地說,宋本《釋氏六帖》并非精善之本。當然,我們也不能苛責于古人。雖然宋本《釋氏六帖》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但是對這樣一部寶貴的重要的宋刻佛教類書來說,我們對它的缺陷還是應(yīng)持寬容的態(tài)度,不宜求全責備,而是要盡量去挖掘它可資文獻考證方面的價值,使其為我們校讀傳世古籍提供助力。
宋本《釋氏六帖》的第六帖,較為完整地摘錄了唐代高僧釋義凈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不啻是此書的刪節(jié)本,對考察此書的早期面貌提供了寶貴的資糧。同時,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助證現(xiàn)存各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文字的歷史可靠性。當然,它自身也存在刪節(jié)改寫過度以及脫誤較多等缺陷,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的文獻價值,這就需要我們在利用此書時作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