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指示詞“這”“那”弱化用法對中國學生英語冠詞習得影響探析

2018-08-14 05:29馮序穎
現代語文 2018年4期
關鍵詞:二語習得遷移

馮序穎

摘 要:“這/那+名詞”結構對中國學生學習英語定冠詞產生影響。“這/那+名詞”結構可以通過語義、句法語篇、音韻層面的遷移實現漢語母語者對英語“the NP”結構的習得。本文對指示詞“這”“那”弱化用法進行描述,并對“這/那+名詞”結構向“the NP”結構遷移的途徑進行詳細梳理。二語習得研究者要充分注意功能詞習得的復雜性,即習得“the NP”表層結構并不能表示學習者已完全習得該功能詞的深層結構及其全部用法,與本族語者在認知層面存在差異。

關鍵詞:這(那)NP the NP 遷移 二語習得

一、引言

對漢語口語中的指示詞進行考察發(fā)現(Tao,1999;Huang,1999),說話人選用哪個指示詞不僅僅取決于所指對象與指示中心的空間關系,還取決于言談結構的變化(是對話還是敘事)、所指對象的指稱性質(有指還是無指)、所指對象與上文的相關程度、說話人的態(tài)度以及言談過程說話人對表達的設計等諸多因素。除了指別和替代,指示詞“這”“那”相對較虛的篇章用法也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呂叔湘(1992:202)稱虛化的“這”“那”為冠詞性用法。方梅(2002)認為北京話中的“這”已經產生了定冠詞的語法功能,作為定冠詞的“這”是指示詞在篇章中“認同用”的虛化的結果。

無冠詞系統語言的學習者在英語冠詞習得過程中錯誤使用冠詞的原因,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析:普遍語法語義可及視角(Ioninet al.,2004);學習者對于有定(definite)和無定(indefinite)的理解差異(Trenkic,2008);母語的音韻遷移(Goad and White,2004,2008);語境下NP有定和無定的判斷(Robertson, 2000)。本文對中國學生冠詞習得的探析以上述研究為起點,探討漢語“這”“那”弱化用法對中國學生冠詞習得的影響,著重探討其遷移方式和影響途徑,以豐富當前冠詞習得的多選性(optionality)研究。

二、漢語指示詞“這”“那”的弱化用法

漢語“這”“那”后面有名詞的時候,它的作用是指示,稱為指示詞??梢灾戈惍斍暗氖挛?,也可以是回指用法,緊接上文,指示上文已說或是跟上文所說有關的事物。指陳當前事物也好,回指也好,用“這”多于用“那”。呂叔湘(1992:202)指出,“這”和“那”的區(qū)別的力量以對舉的時候為最強,別于“那”而言“這”,別于“這”而言“那”?!斑@”和“那”不并舉的時候,只是指示一個以別于其余,力量就比較差了點。在語義上來講,用“那”指示在空間、時間或心理上距離稍遠的事物。要是完全沒有區(qū)別的作用,就是弱化的“這”“那”,跟有冠詞的語言里的冠詞相當。

試比較以下幾例中“這”和“那”的用法:

(1)這話也不可告訴第三個人。

(2)你的那一只手是干嗎的?

(3)這雨越下越大。

(4)也不是旗人必不配點那狀元、榜眼、探花。

前兩句中,“這”和“那”要重讀,所指性強,“這話”區(qū)別于“那話”,“那一只手”區(qū)別于“這一只手”。后三句中“這”和“那”是弱化的用法,所指性不強,如果略去不用也不影響其表達。

弱化的指示詞“這”“那”與名詞結合,在言談中具有以下功能:

1.情境用(situational use):所指對象存在于言談現場或者存在于談話所述時間的情景當中。

(5)以前我在北方的時候,有這小米面餅子,現在還有嗎?

(6)這不識羞的漢子你是誰家?

2.示蹤用(tracking use):用在回指性名詞之前,所指對象是上文中已經引入的言談對象。

(7)它是棒子面兒,和得很瓷實,弄一個大圓餅,就放在鍋里煮。煮出來就連湯帶這大餅就一塊兒吃。

(8)對,烏賊,烏賊,他們常吃那東西。

3.認同用(recognitional use):引入可辨性較弱的談論對象,所引入對象不是在上文或者語境中存在,但存在于聽說雙方共有知識當中?!昂孟袷菓{空而來。那是因為說的人和聽的人都了然于何所指,可說是有一種默契”。(呂叔湘,1992:204)

(9)還有、還有那芝麻醬燒餅,我常常想起這個,想極了。

(10)我也沒這臉見兄弟去。

以上各例句中,“這”“那”可以替換。至于用“這”還是用“那”,并不取決于所指對象在真實世界和指示中心的空間距離,而是取決于它在說話人內心世界中的地位,或者說話人的主觀態(tài)度。在讀音上都是輕讀,在意義上都不回答“哪一個”這樣的指別問題。漢語指示詞“這”和“那”的這一類用法,我們稱之為“這”“那”的弱化用法。

三、“這”“那”弱化用法在二語冠詞習得中的遷移途徑

(一)語義遷移

Ioninet al.(2004)在普遍語法框架下提出了冠詞選擇參數,認為在只有兩個冠詞的語言中,冠詞語義的分布由這一參數決定,既可以依照定指性(definiteness)也可以依照實指性(specificity)來劃分。任何語言都可以從中選擇一個參數值,但不能兩個都選。有定表示“說話人和聽話人預設一個特定的個體存在于NP所指的一個‘集(set)當中”。而無定則表示把一個體從一個集中識別出來,但沒有特定預設(presupposition of uniqueness)。另一方面,有指和說話人有關,表示說話人把某個個體看作具有他所關注的某種“屬性”(noteworthy property)。無指表示從一個集中把某個個體分離出來,但說話人并無意將其與集中的其它個體分離出來(Lyons,1999)。英語就是依照有定設置(definiteness setting)的語言。

在這個背景下,不定冠詞a/an可以表示有指,也可以表示無指。(以下為Lyons例句)

(11)Peter intends to marry a merchant banker-even though he doesnt get on at all with her.(有指)

(12)Peter intends to marry a merchant banker- though he hasnt met one yet.(無指)

定冠詞“the”可以表示有指,也可以表示無指意義。

(13)Joan wants to present the prize to the winner-but he doesnt want to receive it from her.(有指)

(14)Joan wants to present the prize to the winner-so shell have to wait around till the race finishes.(無指)

漢語被認為是無冠詞系統的語言,沒有與英語“a(an)”“the”相對應的漢語表達。但是“這”“那”弱化用法呈現出了與英語定冠詞相類似的作用?!斑@”“那”加名詞組合既可以表示有指,也可以表示無指。

(15)比方現在美國的市場里買點兒那些個,罐頭里的菜,你打開罐頭以后啊,那四季豆也黃不啦嘰的,是,菠菜也黃不啦嘰的,什么都黃不啦嘰的。(有指)

(16)有的人他是把白薯煮熟了以后,風干,弄成白薯干兒,那個就,我很喜歡吃那個玩藝兒,呃,就是,一咬就跟那橡皮筋兒一樣。(無指)

漢語沒有冠詞系統,弱化的”這”“那”用法對英語冠詞習得的遷移作用,已引起研究者的關注。Robertson(2000:71)發(fā)現,一些學習者在應該用“the”的情況下過度使用指示詞“this”和“that”。他們認為這是漢語語義遷移的結果。在沒有冠詞的情況下,“這”和“那”取代了英語中冠詞的部分功能。Ioninet al(2012)發(fā)現,二語習得者的母語中如果沒有冠詞系統,在理解和產出有定冠詞時存在母語遷移,比如,韓國人的“ku”語義會映射到“the”和“that”的使用中。

中國學生學習冠詞時,被認為按照有指無指來定位英語的有定無定。但是,漢語“這”“那”的弱化用法為中國學生習得定冠詞提供了正遷移的條件。具體來講,初學者、中級水平和高水平學習者都通過計算最大化(compute maximality),做出最恰當的選擇。但即便是高級學習者也沒有放棄將“這”“那”類同于定冠詞“the”的運算。低水平學習者更容易將有定和指示詞“這”“那”語義描述視為等同,高水平學習者表現更趨近本族語者,但是對于有定理解母語的影響仍然不可避免。

(二)句法語篇遷移

英語冠詞有兩個功能。一是對名詞短語NP進行有定或無定的語義標注。二是允準NP作為論元進入句法。定冠詞“the”能把任何一個名詞短語NP標注為有定的NP。除此以外,“a”將一個可數NP標注為無定。無定的可數復數名詞、物質名詞、抽象名詞沒有顯性冠詞標注。冠詞第二個功能是能夠允準可數單數NP成為句法中的一個論元。在漢語中,光禿“NP”可以直接充當論元進入句法,但是英語單數名詞必須由冠詞進行標注之后才能成為論元進入句法。試比較:

(17)* I prefer shirt with stripes.

(18)I prefer a/the shirt with stripes.

Robertson(2000)對中國英語學習者使用冠詞時的變異性進行研究并在普遍語法的框架下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指出冠詞使用的變異特征實際受到三種句法原則的制約:限定詞脫落(determiner drop),如果一個名詞短語的限定性或非限定性在前面的名詞短語限定詞語中已經得到體現,那么這個名詞短語的限定性或非限定性則不需要顯性標記;信息復原(information recoverability),如果一個名詞短語的限定性或非限定性可以從語境中復原,那么這個名詞短語的限定性或非限定性也不需要顯性標記;詞匯遷移(lexical transfer),一些中國英語學習者使用指示詞“this”代替冠詞“the”,使用數詞“one”代替不定冠詞“a(an)”。

這三個原則反映了中國英語學習者需要完成從以語篇為中心的語法向以句法為中心的語法過渡。Robertson認為中國學習者在名詞短語前不使用顯性標記是遵從了限定詞脫落句法原則和信息恢復原則。如果進一步深究中國學習者為何使用這些原則,我們可以從語際句法語篇的遷移層面來尋求答案。

有定標記特別是虛化度高的有定標記具有類指的作用,是語言中的常見現象。英語的定冠詞短語“the NP”可以表示類指,而虛化程度低的指示詞“this”“that”短語則只表有定,不表類指(劉丹青,2002)。比較:

(19)The panda eats bamboo.熊貓吃竹子。

(20)This/that panda eats bamboo.這只/那知熊貓吃竹子。

漢語限定詞“這”“那”在弱化用法時,能派生出類指用法。例如:

(21)這蛇是挺可怕的。(比較:這蛇咬了他一口)

(22)這小學生也不能隨意糊弄。(比較:這小學生在回答問題。)

“這”“那”弱化用法時,經??梢姟斑@”“那”等可用而不用的例句:

(23)這女孩兒心里暗暗地喜歡……女孩兒眉頭一縱,計上心來。

(24)一日,吃了幾杯悶酒,躺在炕上。

(25)原稿在那里?倒要仔細的看看。

在屬性句中,“這NP”常常是類指的;在事件句中,“這NP”常常是單指的。這種句法結構遷移到二語冠詞“the”習得的時候,中國學習者事件句中“the NP”正確率相當高,但是在屬性句“the NP”表示類指的時候,我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相當一部分中國學習者用“the NPs”表示類指。而在漢英中介語中,用“the NPs”結構表示類指是絕對錯誤的。中國學生為什么不去掉定冠詞“the”呢?按照漢語習慣,表示類指光桿“NP”不就可以嗎?為什么學習者非要在前面加個定冠詞呢?

White(2008)考察冠詞省略和限定性用法時,發(fā)現盡管中國學生的母語中不存在定冠詞,但是他們對定冠詞使用的語義限制非常敏感。Robertson(2000)發(fā)現,中國學生會用指示詞“this”代替冠詞“the”,他們認為“the”=“this”。漢語“這”對于英語定冠詞習得的影響是顯著的。結合上面的問題,我們認為,中國學習者過度使用定冠詞與漢語指示詞“這”有密切關系。換言之,中國學習者之所以過度使用定冠詞“the”,其部分原因是中文結構“這NP”結構在定冠詞習得過程中發(fā)生了移用。在漢語中,“這NP”或者光桿NP均可以表示有指,如前文例句中的“女孩兒”“炕上”均表示特指,我們可以理解為省略了“這”“那”的名詞短語,或者是“這”“那”極端弱化的用法。換句話說,某些情況下“這NP”和光桿NP相當于英語中的“the NP”。因此,中國學習者在英語習得過程中省略冠詞,或者產出“the NP”,都要留意一個可能的情況,那就是“這NP”弱化用法的句法遷移。

此外,在漢語中,輕讀的“這”所修飾的成分往往是說話人引出的話題,具有語篇意義。根據筆者觀察,即使高級英語學習者,也有將“the”作為話題手段的傾向。如首次提到話題“老虎”,會使用“the tiger”“the tigers”。他們用有定手段來強化某類別概念,或者借此引發(fā)聽者的注意,而實際上他們腦海中并沒有定指目標。在話題位置出現,說明這似乎不只是一個類指標記,其作用與話題化相關,認知上要也引起注意。這也部分解釋了為什么在類指表述中,在眾多選擇如光桿“NP”“the NP”“NPs”“a NP”中,中國學習者使用“the NP”會多于本族語者更經濟的選項“NPs”,錯誤形式“the NPs”也屢見不鮮。我們認為,相當一部分的“the NP(s)”結構的使用對于說話者來說具有吸引聽話人注意力的作用,或者引出話題,具有語篇意義。

(三)音韻遷移

在非線性音韻音系學(non-linear prosodic phonology)框架下,音韻遷移假說(Goad & White 2004:122)認為,如果母語中缺乏二語所要求的音韻表征,學習者將難以產出二語語音成分輸出所對應的形態(tài)表征。母語和二語在語音層面上存在的差異是導致二語形態(tài)句法變異特征的主要原因,母語音韻表征的有無會直接決定二語功能詞素產生。

根據非線性音韻音系學(Selkirk,1996),語音和句法一樣具有層級結構,由不同的音韻成分如音節(jié)、音步、音韻詞、音系短語等組成。

不同的語言使用如下所示的四種方式(音韻詞、內部附詞、詞綴附詞和自由附詞)對功能語類音韻化。

我們將英漢限定詞短語音韻結構進行對比,結果如下:

中國學習者在母語中具有與英語冠詞相似的音韻表征,這有助于中國學習者正確產出英語冠詞。研究發(fā)現,中國學習者使用冠詞的正確率明顯高于錯誤率,體現了b所示的音韻結構對中國學習者產出英語冠詞的正遷移影響。音韻結構a和b的相似性,導致中國學習者更少省略定冠詞。母語語義因素與音韻結構的匹配關系會一同遷移。漢語量名結構,如“我買了本書”,為中國學習者提供了與英語冠詞結構相似的音韻表征,但這樣的表征更有助于中國學習者習得英語不定冠詞。(楊梅,2012)

四、結語

指示詞“這”“那”的弱化用法在漢語中是切實存在的,研究漢語母語者“這/那 NP”形式對于英語冠詞習得的遷移作用及其途徑,有益于豐富二語習得研究?!斑@/那NP”結構是承載了眾多形式、意義和功能的綜合體,其弱化用法及語際的遷移,能有效解釋二語冠詞習得中的某些多選現象,有助于深入理解學習者的習得理據。遷移發(fā)生在語義、句法語篇、音韻結構等層面,各種要素交互作用、共同影響習得過程中英語冠詞的產出。“這NP”作為句子中的主語部分,通過語義、句法語篇、音韻層面的遷移,有益于中國學生習得“the NP”結構。

本研究印證了不同語言間相似的表達方式能促進習得這一觀點。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即使學生習得了某種語言形式,其理據形成也可能不同,即表層形式的相似不能保證深層結構的一致。以中國學習者習得冠詞有定用法為例,即便他們掌握了“the NP”結構,其語義句法語篇認知與母語者也可能不同,不能由此認定他們已經完全習得“the NP”用法。這也側面解釋了學習者語言能力可以無窮趨近本族語者,但無法完全等同于本族語者的事實。

參考文獻:

[1]Goad,H.& L.White.Ultimate attainment of L2 infections:Effects of L1 prosodic structure[A].

In S.Foster-Cohen,M.Smith,A.Sorace& M.Ota(eds.)EUROSLA Yearbook.Vol.4[C].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4:119-145.

[2]Goad,H.& L.White.Prosodic structure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L2 functional morphology:A

nativist approach[J].Lingua,2008,(118):577-594.

[3]Huang,S.The emergence of a grammatical

category definite article in spoken Chinese[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9,(31):77-94.

[4]Ionin,T.,Ko,H.,& Wexler,K.Article

semantics in L2-acquisition:the role of specificity[J].Language Acquisition,2004,(12):3-69.

[5]Ionin,T.,Baek S.,Kim E.,Ko H.& Wexler,

K.Thats not so different from the:Definite and demonstrative description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12,(28):69-101.

[6]Lyons,C.Definitenes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7]Robertson,D.Variability in the use of the

English article system by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0,(16):135-172.

[8]Selkirk,E.The prosodic structure of

function words[A].In J.Morgan & K.Demuch(eds.).Signal to Syntax[C].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1996:187-213.

[9]Tao,H.The grammar of demonstratives in

Mandarin conversational discourse:a case study[J].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999,(27):69-103.

[10]Trenkic,D.The representation of English

articles in second language grammars:Determiners or adjectives?[J].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2008,(11):1-18.

[11]White,L.Different?Yes.Fundamentally?

No.Definiteness effects in the L2 English of Mandarin speaker[A].In R.Slabakova,J.Rothman,P.Kempchinsky& E.Gavruseva(eds.).Proceedings of the 9th Gener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onference[C].Somerville,MA:Cascadilla Proceedings Project,2008:251-261.

[12]方梅.指示詞“這”和“那”在北京話中的語法化[J].中國語文,2002,(4):343-356.

[13]劉丹青.漢語類指成分的語義屬性和句法屬性[J].中國語文,2002,(5):1-11.

[14]呂叔湘.呂叔湘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15]楊梅.中國學習者英語冠詞的二語產出——關于音韻遷移假說的實證檢驗[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1):65-79.

Article usage of demonstratives “zhe”“na” and their influence

on Chinese students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rticles

Feng Xuy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China)

Abstract:Nominal expressionszhe/na NP in Chinese partly influence acquisition of definite articles for Chinese learners.Semantic,discourse-syntactic and prosodic transfer are means of transfer of Chinese zhe/na NP structure to the NP structure in English.This article give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article-like zhe/na usage in Chinese,and elaborates on the various means of transfer of the structures across languages.The analysi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remind SLA researchers of complexity of acquisition of functional words.Acquisition of surface structure on the part of Chinese learners does not guarantee native-like understanding of“the NP”structure and deep structure in learnersmind might differ,which demonstrates insufficient acquisition.

Key words:zhe/naNP;the NP;transfer;SLA

猜你喜歡
二語習得遷移
談物理模型在物理學習中的應用
小學數學活動經驗的遷移策略
大學英語句法教學中的中介語石化現象與對策
淺析中國學生習得英語存現句常見的問題及原因
淺析遷移規(guī)律在足球教學中的影響
高職院校英語視聽說教學改革探究
獨立學院英語專業(yè)低年級學生英語寫作母語遷移影響實證研究
運用遷移學習規(guī)律 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
高中生二語(L2)習得的性別個體差異
本體感覺的研究進展與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