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華
【摘要】本文論述詞語教學應結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生活實際,盡可能創(chuàng)造條件讓詞語教學變得鮮活。具體來說,需要做到“三結合”:即結合圖畫情境,推促詞語含義具象化;結合文本語境,推促詞語內涵豐富化;結合生活場景,推促詞語運用廣泛化。
【關鍵詞】詞語教學 圖畫情境 文本語境 生活場景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1A-0118-02
詞語教學歷來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培養(yǎng)主動識字的愿望和主動識字的習慣。遺憾的是,在教學中不少教師通過機械抄寫的方式提高學生識字寫字的準確率,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興趣培養(yǎng)。對此筆者認為,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生活實際,盡可能創(chuàng)造條件讓詞語教學變得豐滿、鮮活,以便讓學生在感興趣之余能運用自如。
一、結合圖畫情境,推促詞語含義具象化
小學生直接思維相對發(fā)達,往往對具體形象的內容感興趣。因而在教學中,針對一些難以理解的抽象的詞語,教師可以結合相應的圖畫內容,讓其含義由抽象變得具體形象。這不僅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而且還能幫助他們理解詞語含義。
(一)結合插圖提取詞語信息。研讀語文S版教材,就會發(fā)現(xiàn)每一篇課文都相應配有一幅或者多幅插圖。這些插圖從內容來看都是經過編者精心挑選的,從某種程度上看也相當于教材內容的圖說。因此在詞語教學中,針對一些難以理解的詞語,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文本插圖,以便從中提取信息,幫助他們理解詞語。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讓他們更具體、形象地理解詞語含義。以語文S版第一冊《小小的船》為例,在初步接觸文本后,有學生提出對“彎彎”一詞不太理解。也許有的學生在頭腦里已對“彎彎”一詞有了模糊概念,但是卻無法具體描述。對此,筆者沒有直接給予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先認真觀察插圖,讓學生從插圖中找一找“彎彎”是怎樣體現(xiàn)的。經過觀察,很多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彎彎”一詞描寫的是月亮,并且很快就有學生主動對“彎彎”一詞進行描述,即月亮兩頭是尖尖的,中間是“瘦瘦”的。這樣借助插圖,學生不僅準確理解了“彎彎”的含義,加深對文本主題的理解,同樣也有效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
(二)結合構圖理解詞語含義。相對而言,很多詞語比較抽象,學生一時難以理解,或者教師講解過于模糊,學生無法吃透。對此,教師可以通過相應構圖幫助學生具象化地理解,以便讓學生在觀察思考中對詞語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這種構圖理解詞語的方法,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它需要教師能夠適當運用簡筆畫,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基礎上,能夠結合圖畫解釋清楚詞語的含義。例如,語文S版第三冊《日月潭》第一自然段中有這樣一句話:“那里群山環(huán)繞?!焙芏鄬W生對“環(huán)繞”一詞無法做到準確理解。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如果直接講解該詞語的含義,學生即使理解了也是粗淺的,不能深入理解其中含義。對此,教師可以用簡筆畫先畫一個日月潭,再在其周圍畫上一座接一座圍成圓環(huán)狀的山。雖然教師只是簡單地勾勒一下,但學生很快理解“環(huán)繞”就是“圍繞一周”的意思。這樣一來,雖然教師沒有過多地講解,但是學生卻能從教師的簡筆畫中輕松理解了“環(huán)繞”一詞的含義。這樣的學習方式非常靈活,教學效果十分不錯。
二、結合文本語境,推促詞語內涵豐富化
對于漢語來說,往往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下意思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意思。因此,脫離一定的語境來理解詞語的意思,那是不現(xiàn)實的。2011年版課程標準也在一、二、三學段中提出,針對詞語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文本語境的優(yōu)勢,創(chuàng)造條件,巧妙運用文本語境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內涵。
(一)聯(lián)系上下文語境理解。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詞語意思主要有兩種做法:一是通過替換詞語來理解,即可以把難以理解的詞語換一個意思相近的詞語,然后組織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來讀一讀、品一品。只要上下連貫,意思通順就行。以語文S版第五冊《趙州橋》為例,針對“纏繞”一詞,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找近義詞,然后放到句子中再讀一讀。學生很快會找到“環(huán)繞”“盤繞”“圍繞”等詞語。而在代入誦讀過程中,學生經過分析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纏繞”不僅具有“繞”的意思,更有相互“糾纏”的味道。二是在文本前后句中找答案。學生通過查找文本相應的句子來理解詞語,不僅有助于理解詞語意思,而且還能為準確把握文本主題奠定基礎。以第五冊《廬山的云霧》為例,對于“瞬息萬變”這一詞,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下文中“剛剛還是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轉眼間就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這幾句話來理解。
(二)聯(lián)系人物內心分析理解。很多時候,理解詞語不僅需要看其字面意思,更要透過字面,結合表達對象的內心世界進行分析。換句話說,也就是要結合表達對象來理解詞語的感情色彩,繼而促使所理解的詞語更富有內涵。以語文S版第九冊《楊子榮借題發(fā)揮》為例,文中有這么一句話“只見東北小山包上兩個匪徒在吼叫”,這一句中的“吼”是什么意思?與“喊”有什么不同?我們在引導學生思考時,就應該暗示學生結合文本中相應的人物來分析:這兩個匪徒是演戲,目的是進一步考驗楊子榮。由于匪徒是假裝,其內心不恐懼,因而這里的“吼”更多的是一種裝腔作勢。這里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內心,有助于學生真正理解“吼”的含義。從這一點來看,針對詞語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其內涵,不僅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分析具體語境,而且還需要結合表達對象來理解。與“喊”相比,“吼”在一定程度上更能表現(xiàn)出匪徒的虛張聲勢。
三、結合生活場景,推促詞語運用廣泛化
真正的語文只有根植于生活,才具有生命力。對于詞語教學來說,也是如此。如果脫離學生的生活,單純地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無疑會加大學生的理解難度。因而針對詞語教學,最好的方式就是結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喚醒他們對生活場景的記憶,感悟詞語所要表達的意思。如有可能,在教學中搭建生活平臺,引導學生對詞語進行理解和運用,不僅有助于學生真正理解詞語內涵,而且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一)遷移運用詞語。教材僅僅是個例子。對于有些詞語來說,理解并不等于讓學生用語言來描述,而是學會在生活中運用。因而針對文本語言,教師需要做的是引導學生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遷移,繼而內化運用,以便讓詞語真正成為學生的表達需要。具體來說,則需要教師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并結合隨文練筆的形式讓學生對詞語進行遷移運用。學生對詞語運用越熟練,就越能加深對詞語的理解。比如,語文S版第八冊《蓮葉青青》這一課中有這樣的一個詞語“斑駁陸離”,有學生結合詞典解釋為色彩繁雜。這樣的理解是書面的,而不是學生內化的。對此,筆者沒有進一步闡述,而是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場景來描述。有學生說:“陽光下水中色彩斑斕的石子呈現(xiàn)出斑駁陸離的絢爛?!币灿袑W生說:“新出土的青銅大鐘,看上去雖已殘缺破舊,斑駁陸離,卻是一件稀世珍品。”這里學生能恰如其分地用這個詞語來造句,自然也就說明他們理解了這個詞語的意思。
(二)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體驗。情境,是學生理解詞語的重要載體。在具體活動中,我們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扮演一定的角色來讓學生入情入境,以便在激發(fā)學習興趣的同時,加深學生對于詞語的理解。例如,語文S版第六冊《在金色的沙灘上》中有“翻騰”這個詞語,學生不太理解。對此,筆者沒有直接講解,而是用一盞酒精燈和一個燒杯來燒水,讓學生觀察水“翻騰”的樣子,從而理解“翻騰”這一詞語的意思。在這里筆者沒有對該詞詳細講解,而學生卻能明白,緣于學生是在具體的場景中理解,這樣的生活場景和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密切結合,學生理解起來自然輕松愉悅。不過,反思本課教學后,筆者覺得有一點非常遺憾,那就是當時僅僅想到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理解詞語,卻忽略了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運用。如果過后筆者隨即提出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場景來描寫“翻騰”的意思,或者用“翻騰”造句,那么學生對這一詞語的理解就會更深刻、更到位。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習言語,一定要讓詞語深入到兒童的精神生活里去,成為他們意識中帶有深刻內涵的東西。”對于語文學科而言,詞語教學是基礎,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讓詞語訓練與學生思維訓練緊密結合,才能真正讓詞語成為學生語言表達的鮮活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