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沫
摘要:小學音樂的教學在整個基礎教育中發(fā)揮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它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還能夠幫助學生在生活中不斷去發(fā)現美、感知美,而且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增強等等。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求異思維;培養(yǎng)
引言:
音樂教育有利于人的右腦開發(fā),這直接有利于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的培養(yǎng),這正是創(chuàng)新能力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很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跟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有很大關系。音樂教育要充分利用自身優(yōu)勢,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弘揚學生的主體地位,處理好求異思維與求同思維、發(fā)散思維與集中思維、具體形象的直覺思維與抽象思維之間的辯證關系,有效促進人的大腦平衡開發(fā),積極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品質。
1 注重學生個性,鼓勵求異思維
音樂的這種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特征給人們對音樂的理解和表現提供了想像、聯想的廣闊空間,音樂藝術的創(chuàng)作、表演、欣賞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均體現了鮮明的求異意識并伴隨著獨特的創(chuàng)造行為,因此,音樂是創(chuàng)造性最強的藝術之一。音樂藝術的這一特質,使音樂教育在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方面表現了極大的優(yōu)勢,這無疑為學生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1.1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
教師要結合音樂教育的要求,創(chuàng)設適當的情境,啟發(fā)性地揭示教育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育手段和方法,同時學生的認識活動與情感活動方法也是獨特的、罕見的。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式是新穎的,這種思維活動與傳統(tǒng)的通過線性的排列方式和聚會式的思考,以追求惟一的標準答案的求同思維是不同的。
當音樂欣賞時的想像、聯想等心理按照思維網絡運轉時,就需要也可能展開全面性、開放性、廣泛性的思維活動。這種發(fā)散性思維可以使同一首樂曲在不同欣賞者的心中產生不同的“音樂形象”,而這些“音樂形象”絕無雷同。例如聆聽《春江花月夜》時,每個人都會根據十個小標題去創(chuàng)造自己所感受到的審美意象,是一種極其自由的審美享受。這說明了片面追求形象思維定勢,會扼殺學生的想像力,影響了音樂創(chuàng)造思維的培養(yǎng)。
1.2集合性思維的培養(yǎng)
必須指出的是:音樂欣賞只有發(fā)散性思維也是不全面的,必須輔以集合性思維,才能完成從感情欣賞到理性欣賞的全過程。在絕大多數的標題音樂中,其內容是確定的,如果發(fā)散性思維想的太“離譜”,而不能夠回歸到集合性思維上來,往往會產生“錯位”的答案。曾有教師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里姆斯基—科薩柯夫的《野蜂飛舞》播放給對此曲不熟悉的學生聽,然后讓他們在紙上寫出此曲表現的是什么內容。結果有多種答案,如自行車比賽、抓壞蛋、越野賽跑、火車奔馳、賽馬……,而寫出野蜂飛舞的只有一個平時經常聽音樂,對此曲了解的學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鼓勵學生的大膽自由想像所體現出來的創(chuàng)新精神,但卻不能肯定他們的答案都是正確的。這不叫和學生“做對”,而是在學習過程中,允許和鼓勵學生們有不同的答案。
2 課堂教育注重培養(yǎng)求異思維的策略
2.1 音樂教育中的樂器技能的訓練
主要是通過手指的觸摸動作形式來完成的。豐富的樂思是通過多種多樣復雜的手指活動和音樂化的心理要求使右腦神經接受一定程度的刺激,從而產生興奮,激活神經系統(tǒng)的傳導功能,進一步使左右腦得到平衡發(fā)展。特別是手指活動和音樂心理活動的協(xié)調,更使直覺、想像在深層次上得到開發(fā)??茖W實驗表明,通過對指尖的強化訓練可使指紋神經感應產生靈敏的感受力,并發(fā)揮出超能作用。一般人的手指只能對5mm突起產生感覺能力,距離分辨力是3mm;而在強化訓練后,可對1mm產生觸知覺,同時距離分辨力亦可達到1mm。此時的手指似乎真的一下子成了人們的“眼睛”,產生觸覺思維。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在樂器的學習中,通過對指尖的訓練可以激發(fā)、活化大腦,從而有利于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
2.2情境氛圍里激發(fā)學生的求異思維
音樂教學環(huán)境和氛圍是影響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音樂環(huán)境的舒適程度、音樂教學設備的齊備程度、音樂互動氛圍的和諧度,都對小學音樂教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音樂課堂要利用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緊緊抓住小學生的好奇心理和新鮮感,用音樂與其他學科不同的特殊感受,把小學生帶人音樂的氛圍,用愉悅的氣氛和輕松的情緒感染小學生,使學生在輕松自如的氛圍下進行音樂的學習。
2.3展開聯想開拓學生的求異潛能
想象力是一匹思維的駿馬,開拓出創(chuàng)新能力的邊疆。孕育想象的種子比知識的傳遞更為重要,它是人們智力提升的首要基礎,更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展開翅膀。想象力將人的智慧、愿望、追求進行了延伸和拓展,使人的潛在能力得到挖掘和提升,奠定了思維振翅的土壤。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克服一貫單一、乏味的模唱,讓學生通過想象,體會運用不同的演唱方式去表達歌曲的意境和思想。例如在欣賞歌曲《花兒與少年》時,教師啟發(fā)學生通過想象理解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每年農歷四月前后甘肅、寧夏、青海地區(qū)盛況空前的花兒會上的熱鬧情境,山花爛漫、人海如潮,人們摩肩接踵,歌聲此起彼伏,身著多彩的民族盛裝的年輕人紛紛起舞獻歌的場面,接下來,教師采用口琴伴奏的形式,安排學生欣賞獨唱、對唱的不同演唱形式,體會歌曲ABA的三段式結構,讓學生隨著音樂的節(jié)拍和情緒進一步領略到具有濃郁的高原風情和少數民族生活氣息。
2.4提高音樂教師的綜合素質
小學生正處于模仿能力極強的年齡段,因此教師需要在學生面前展現良好的形象,為學生樹立一個榜樣,這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就會有所端正,開始重視音樂學科的學習,這時音樂教師就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教師要在充分的理解新課改的要求之后,全面的對素質教育進行貫徹落實,將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以及實踐、審美、感知能力作為教學的目標,不斷的求異思維教學的方式。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利用樂器,通過自身的演奏陶冶學生的情操,在音樂的美妙中提高學習的興趣,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以及音樂的美妙。
結束語:
小學音樂課堂上,教師的求異思維教育和樂器的演奏不僅能夠提高教學質量,有效地提升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更能夠活躍教學氛圍,增強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提升記憶力、想象力,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音樂感悟。
參考文獻:
[1]趙雪萍.談怎樣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J].北方音樂.2017(22)
[2]潘菲.論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J].亞太教育.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