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妍
【關鍵詞】 小學;低年級;奧爾夫音樂;作用;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9—0067—01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小學音樂教學也成為新課改的重點科目。本文以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為基準,研究該理論指導下小學音樂教學的具體過程,旨在提高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課堂中的運用,豐富小學音樂教學的課堂內(nèi)容,培養(yǎng)小學生的樂感,激發(fā)小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一、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概述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實施于20世紀30年代,其創(chuàng)始人為德國著名音樂學家卡爾·奧爾夫。他主張“原本性”理念以及“人本主義”理念,他提出在音樂教學中需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主線,將音樂教學寓于游戲等活動,吸引學生自主參與,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寓學于樂,從而從根本上提升音樂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
在奧爾夫教學法中,強調(diào)的是教學語言與動作相互統(tǒng)一,同時進行。在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中,在學習初期,應注重對學生音樂基本素養(yǎng)的鍛煉,這包括音樂語言的發(fā)音、識別、鑒賞以及音樂背景下舞蹈動作的訓練,在一定程度上,肢體動作可以代替語言發(fā)生,傳達出勝過語言的音樂效果。樂器敲打的相關訓練也是初級階段的必備科目,熟悉樂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對不同的樂器進行音色辨別,明確它們的特點以及風格,都是學好音樂的先決條件之一。在提升階段,融入奧爾夫音樂教學特點的綜合性、元素性,可根據(jù)不同曲目、不同樂器、不同的舞蹈對小學生進行啟蒙,讓小學生對音樂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從而激發(fā)小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造能力。
二、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課堂中的作用
(一) 增加音樂知識積累
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很有限,但是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早已考慮到了這一問題,這種音樂教學方法在小問題中蘊含大道理。通過每節(jié)課教師一點一滴的講解以及小學生的自我感受,長期積累下來,小學生積累的音樂知識勢必會越來越多,認識也會越來越深刻。
(二) 激發(fā)學習興趣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提出低年級小學生的音樂課堂中應該增加趣味性活動。小學生活潑好動,在教學時,教師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孩子的天性,在學習中對他們加以引導,通過樂器敲打、語言講解、視頻觀看以及肢體動作來增加他們的想象力,激發(fā)對音樂的學習興趣。
(三) 提升教學質(zhì)量
在低年級課堂的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探索符合當代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鍛煉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把他們對音樂學習的熱情盡可能提到最高,奧爾夫教學法的要求對于促進教師的音樂教學水平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三、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課堂中的運用
(一) 視覺觀賞
低年級課堂的小學生受到年齡限制,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天真活潑的他們很難對一項事物專注地堅持下去。但是情景觀看卻成效顯著,比如適合小學生的影碟以及相關動畫片,都能提升小學生注意力,課堂效果顯著。在音樂藝術中,并不是所有的音樂都是有聲音樂,部分音樂會借助舞蹈動作及音調(diào)展現(xiàn)出來,小學生借助這些視覺感受對音樂展開暢想,可以拓展他們的思維,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
(二) 仔細聆聽
音樂本身就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在對小學生進行音樂教學的時候,要做到動靜結合,適當?shù)匕察o下來,由教師播放適合小學生聽的曲目。通過發(fā)言的形式讓他們告訴老師,他們從曲子里聽出了什么,引導他們自主思考 ,這樣不僅讓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而且還能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奏感和力度感。
(三) 說唱結合
音樂的展現(xiàn)形式?jīng)]有局限,不管何種形式的聲音,都屬于音樂的一部分。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指導學生朗誦歌詞,試唱樂譜,教師先要對歌詞及大意做講解,然后引導他們在朗讀時注意情感的表達,為音樂注入情感,才能展現(xiàn)音樂的魅力。也可以采用講故事、念兒歌和玩游戲的方式進行輔助教學,讓小學生可以快樂地學習音樂。
(四) 動作展示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對于音樂的定義很廣泛,凡是在生活中能產(chǎn)生聲音的事物都被稱為樂器。這為音樂學習提供了無限可能性。因為人們的身體本身就可以制造出各種聲音?!爸w教學”是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最常見的形式,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拍手、擊掌、跺腳等感受音樂的律動性,這種方式簡單易學,學生的參與度高了,其感受能力也會隨之更加深入。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