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被譽為“千古詞壇第一名篇”。除了這首詞,蘇軾還在黃州赤壁寫下《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這“一詞兩賦”足以讓這個地方蜚聲海內(nèi),清人就干脆把黃州赤壁命名為“東坡赤壁”,并鐫刻在建筑物的門額上,由此名滿天下。直到今天,在東坡赤壁,仍有“二賦堂”“酹江亭”“坡仙亭”等名勝。
高中語文教材(蘇教版必修二)收錄了《念奴嬌·赤壁懷古》,上課的時候,有兩個問題是同學們提出最多的。
與之相關(guān)的,還有一個問題常被提及:“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一句,周瑜是東吳都督,是武將,蘇軾為何寫他一身文官打扮?“羽扇綸巾”不是指諸葛亮嗎?
綸巾,古代配有青絲帶的頭巾,“羽扇綸巾”并不是諸葛亮的專利。三國時期是魏晉風骨大肆流行的時期,士人均以峨冠博帶、羽扇綸巾為時尚。當時吳中人們習慣地稱周瑜為周郎?!袄伞痹诠糯侵改贻p英俊的男子。時人有言:“曲有誤,周郎顧”,就是說樂隊演奏有一點點錯誤,周瑜都能分辨出來。
周瑜不但足智多謀,善于作戰(zhàn),而且精于音律,有很高的音樂欣賞能力,可以說是一位文武雙全的風雅儒將,他順應(yīng)時尚“羽扇綸巾”很正常。詞中寫周瑜戴著頭巾,微微搖著扇子,更能顯示出他面對曹操八十萬雄兵時鎮(zhèn)定自若的大將風度。
“一時多少豪杰”,三國時期,人才輩出。赤壁之戰(zhàn),涌現(xiàn)了眾多豪杰。既有橫槊賦詩的曹操,也有馳馬射虎的孫權(quán);既有隆中定策的諸葛亮,也有足智多謀的周公瑾。為什么蘇軾以周瑜為懷古對象?
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zhàn)役,其結(jié)果是孫、劉聯(lián)軍擊敗了曹軍。當時34歲的孫吳軍統(tǒng)帥周瑜,是這次戰(zhàn)役中的頭號風云人物。
而蘇軾這首詞寫在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之后,經(jīng)常來赤壁磯頭游覽遠眺或泛舟江中。1082年,蘇軾又來到赤壁。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yè)的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
相形之下,戰(zhàn)場得意(破曹軍)、情場得意(娶小喬)、能文(精音律)能武(大都督)、走在人生巔峰上的周郎(34歲),成為人到中年(45歲)、仕途失意(被貶黃州)的蘇軾所仰慕歌詠的對象,就很好理解了。
明朝李贄曾有一語:“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放在此處形容蘇軾也很恰當。
赤壁古戰(zhàn)場在湖北蒲圻(今湖北赤壁市)西北約40千米的長江南岸,與江北的烏林相對。近代以來,“蒲圻赤壁”說已經(jīng)成為史學界的公論。杜牧《赤壁》說的才是這個著名的古戰(zhàn)場。
蘇軾其實是知道被貶之地黃州并非赤壁之戰(zhàn)的古戰(zhàn)場的——他在《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寫得很清楚:“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薄叭说朗恰保f明他只是聽當?shù)厝说膫髡f,他只是借此抒發(fā)對三國英雄周瑜的追慕和自己壯志難酬的感慨。
蘇軾敘寫赤壁之戰(zhàn),并不著墨于金戈鐵馬的戰(zhàn)場氣氛,反倒落筆在主帥的指揮若定大將風度,以空前的氣魄和藝術(shù)力量塑造了一個英氣勃發(fā)的周瑜形象,第一次用“詞”體表達重大的社會題材,開拓了詞的新道路。
南宋俞文豹在《吹劍錄》中記載,東坡的幕僚評價柳永的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而蘇軾的詞“須關(guān)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說明了柳永的詞嬌婉細膩,蘇軾的詞則豪情萬丈、睥睨天下。
從歷史的罅隙回到艱難的現(xiàn)實,蘇軾抒發(fā)了有志報國壯懷難酬的感慨?!岸嗲閼?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蘇軾笑自己多情善感;“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軾灑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說:“蘇東坡是在苦難之中完成了自己的一個人物。他把自己的悲慨融合在開闊博大的景色之中,融合在古往今來的歷史之中。”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從歷史寫到現(xiàn)實,從懷古寫到傷己再寫到達悟,飽含作者無限喟嘆。詞中曠達灑脫之情流露無疑,可視為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