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巧燕
古人作文講究起承轉(zhuǎn)合,正是體現(xiàn)了文本內(nèi)部情緒的變化,情感的波轉(zhuǎn)?!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是本詞的首句,地位很重要。它奠定了全詞豪放不羈的感情基調(diào),襯托出曠達深遠之景,同時照應(yīng)了題目“赤壁懷古”。吟哦本句,它一下子就把我們帶入了這樣的畫面:長江滾滾,波浪翻涌,一位位風(fēng)流杰出人物隨著他們的豐功偉績劈荊斬浪,顛簸漂浮在歷史的波濤上,那些浪花把他們吞下又抬起,吞沒又涌出……品味“千古”的同時,令人不禁感慨歷史老人的偉大與無情!歷史的浪花沖刷洗淘的不僅是人物,還有他們的歷史功過,供后人評說!我們就這樣被作者的極自然率性的開頭的神來之筆帶入了深深地歷史思索。
“承”“起”而后續(xù),二者很密切?!俺小笔恰捌稹本涞纳罨粌H在結(jié)構(gòu)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對后面的“體物寫志”起鋪墊和蓄勢作用。以此來觀,“故壘西邊,……檣櫓灰飛煙滅”屬于“承”部。內(nèi)容上臨古地,描奇景,塑英雄,占據(jù)了文章的主體篇幅。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景象開闊,雄奇,壯麗!讀來振奮人心,心情澎湃,聲調(diào)高昂起來了!一句概括性的話“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使我們追隨著蘇軾心緒短暫地得到了放松,我們的語調(diào)可以一時平緩下來了。話題自然而然地轉(zhuǎn)入對“豪杰“的描寫,人物定位在了周郎身上,為什么作者如此偏愛周瑜呢?為了反襯自己的失意落魄,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筆,穿越時空,不惜以初嫁時的美女小喬來點綴十年后赤壁之戰(zhàn)時的周瑜,達紅袖添香之意;“羽扇綸巾”的裝備是否為周瑜所有,歷史無從考察,但是蘇軾給他配備了這樣一青年儒生的裝扮。赤壁之戰(zhàn)中,周瑜是主角,但是在《三國演義》中這是一個可敬又可笑的人物,竟至于被諸葛亮活活氣死。但是,蘇軾塑造的是一個風(fēng)流智者的周瑜形象,非?!案叽笊稀钡囊粋€角色。比之周瑜,他“官場情場戰(zhàn)場,場場得意”;而蘇軾,是“黃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對于周瑜,蘇軾在年齡、婚姻、外貌、職位、際遇上一一比較,如何比得上他自己一手塑造起來的“高大上”形象呢?于是蘇軾贊頌有之,敬仰有之,羨慕有之,在這贊頌敬仰羨慕的背后,我們是否也讀出了作者內(nèi)心的失落呢?情感總是復(fù)雜的,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一點,沒有深入品味到這一點,只能人云亦云地認為這地方是贊美,這一弊病啟示我們要多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同時警示我們摒棄文本處理簡單化,單一化的傾向。
“轉(zhuǎn)”接“承”而來,內(nèi)容上推進一層,往往體現(xiàn)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轉(zhuǎn)換。在詩詞理解而鑒賞上,抓住“轉(zhuǎn)”句很關(guān)鍵,我們可以很快明晰作者思路,品味文本的主旨。“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币粋€“笑”字,含義豐富。落魄失意,渺小慚愧,消沉落寞,坦然超然,淡定無求……全在這一個“笑”中,可以說,“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而對于蘇軾來說,是“生前身后榮辱事,都付一笑中!”
最后一句“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便是詞的“合”部了。它是全詞的收束句,它既可渾圓章法,更是作者“感發(fā)意志”“體物寫情”的“詞眼”所在。在結(jié)構(gòu)上,呼應(yīng)了開篇“起”句,內(nèi)容上又點明了題旨??梢哉f,正是“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才使作者感到人生如夢之感,而“夢”是虛無縹緲的,捉摸不定的,充滿幻滅感,如露如電,稍縱即逝,“唯有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彼?,“酹江月”澆灌胸中塊壘,此時作者那顆曠達樂觀,超然淡泊很自然的流露出來。我們似乎看到衣袂飄飄,卓然獨立的詩人在浩渺澄澈的江邊正把盞舉杯,羽化而登仙,此時,皓月當(dāng)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