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漢王劉邦就國南鄭之道路及“燒絕棧道”問題考辨

2018-07-11 01:28
關(guān)鍵詞:南鄭漢王張良

孫 啟 祥

(漢中市檔案館, 陜西 漢中 723000)

公元前206年(漢之元年)四月,以巴、蜀、漢中為封地的漢王劉邦離開關(guān)中,穿越秦嶺谷道前往王都南鄭(今陜西漢中),行進途中,“燒絕棧道”,以圖自固。進入南鄭之道路和“燒絕棧道”之史實,原本屬于劉邦“王漢中”這個重大歷史事件中的枝節(jié)問題,但因典籍記載有差異和紕漏,后世取材的偏好和角度不同,且對地理實際的熟悉程度及相應(yīng)判斷有異,出現(xiàn)了許多爭議,有必要進行辨析。

一、 《史記》中“燒絕棧道”發(fā)生于子午道

關(guān)于劉邦就國南鄭之路線及“燒絕棧道”之史事,司馬遷在《史記》的《高祖本紀(jì)》和《留侯世家》都有記載。卷八《高祖本紀(jì)》曰:

四月,兵罷戲下,諸侯各就國。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shù)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

卷五五《留侯世家》曰:

漢王之國,(張)良送至褒中,遣良?xì)w韓。良因說漢王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乃使良還。行,燒絕棧道。

漢王往南鄭所行之“蝕”,劉宋裴骃《史記集解》引三國時如淳之說釋為“入漢中道川谷名”[1]367。南宋程大昌《雍錄》進一步考證:“以地望求之,關(guān)中南面皆礙南山,不可直達,其有微徑可達漢中者,惟子午關(guān),子午關(guān)在長安正南,其次向西則有駱谷關(guān)……此之蝕中,若非駱谷,即是子午也?!盵2]92-93東漢桓帝時鐫刻于褒斜道石門隧洞的《故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通稱《石門頌》)摩崖文中,有“高祖受命,興于漢中,道由子午”語,說明劉邦由被后世稱為子午道的谷道到漢中,程氏的考證與此吻合。由于駱谷在長安西南二百里外,駱谷道因子午道“途道澀難”于東漢時方出現(xiàn)①,東漢《石門頌》摩崖中有“后以子午,途道澀難,更隨圍谷,復(fù)通堂光”語,辛德勇《漢<楊孟文石門頌>堂光道新解》(《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0年第2期)、馮歲平《<石門頌>四道考》(《文博》1994年第2期)、郭榮章《也談“圍谷”、“堂光”之道》(《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4年第3期)等皆以“堂光”為子午道之先。而其“大規(guī)模開辟利用或曰用于軍事行動在三國時期”[3],后世學(xué)者多以漢王沿子午道行進而非駱谷道或其他道路。

漢王行子午道也符合地理實際。一則自關(guān)中穿越秦嶺到達漢中的幾條谷道中,子午道北口距當(dāng)時劉邦的宿營地最近,劉邦自此入山,有利于很快擺脫項羽乃至其他諸侯王的威脅;二則當(dāng)時的南鄭屬于治所設(shè)于西城(今陜西安康市西北)的漢中郡所轄,此前劉邦已遣將軍酈商“攻旬關(guān),定漢中”[1]2660,大軍行子午道,便于酈商接應(yīng)。近人郭嵩燾《史記札記》、毛鳳枝《南山谷口考》等著述和當(dāng)今嚴(yán)耕望、高景明、林劍鳴、李啟良等學(xué)者,皆持劉邦、張良行子午道觀點。

漢王既行子午道就國,則張良送漢王并勸其“燒絕棧道”也只會發(fā)生在子午道上,因為《高祖本紀(jì)》中明確記載張良勸劉邦“燒絕棧道”在“至南鄭”之前。對所燒之地,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曰:“(直)水北出子午谷巖嶺下?!帜蠌捷w下,山上有戍,置于崇阜之上,下臨深淵。張子房燒絕棧閣,示無還也?!盵4]1686北宋《太平寰宇記》卷一三三《山南西道一》亦曰:“所絕棧道,在(漢中)郡東?!敝彼衩睾?,發(fā)源于秦嶺南坡寧陜縣腰竹嶺,向西南流至石泉縣境內(nèi)注入漢水,與子午道方位和走勢一致。《水經(jīng)注》和《太平寰宇記》都將“燒絕棧道”之處指向子午道。前舉嚴(yán)耕望、高景明等學(xué)者和《陜西古代道路交通史》(王開主編)等著作,亦以劉邦、張良燒毀子午谷棧道。至于《留侯世家》中“行燒絕棧道”語,是如唐人顏師古所注,“行”作“行走”解,由劉邦的部伍“且行且燒,所過之處皆燒之也”[5]2080,抑或如臺灣專家王叔岷所論“行猶因也”[6]1908,即“因”張良之說而劉邦的部伍“燒絕棧道”,于史實均無大礙。

這里只有一點疑問,就是《留侯世家》中有“張良送至褒中”語,因為褒中不在子午道上。對此,學(xué)界一般認(rèn)為,這里的“褒中”系訛文,因為“褒中”作為縣,按照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卷二《漢中志》的記載,始置于漢昭帝元鳳六年(前75)[7]124,在司馬遷時代還未出現(xiàn)。雖然不能說未置褒中縣就絕對沒有褒中這個地名,但一部《史記》,“褒中”只在一處出現(xiàn),卻又與歷史背景和相關(guān)記載沖突,其錯訛應(yīng)屬可能。至于“褒中”因何而訛,其原文為何,田靜等著文認(rèn)為“可能是‘蝕中’之誤”[8],亦能講通;而辛德勇認(rèn)為“褒中”“蝕中”皆訛,辛德勇以唐司馬貞《史記索隱》中“王劭按:(蝕)《說文》作‘釒蚤’,器名也。地形似器,故名之。音力也”[1]367為線索,考證“蝕中”乃“釒蚤 中”之訛,因蝕本字與“釒蚤”字字形相似致誤;“釒蚤 ”“褒”在《集韻》中同部,讀音相近,故“釒蚤 中”又訛為“褒中”[9]。這個考證可信。也就是說,《高祖本紀(jì)》中的“蝕中”和《留侯世家》中的“褒中”皆為“釒蚤 中”之訛。“釒蚤 中”是因地名而成為道路名,如另一條古道“故道”也如此命名。至于“釒蚤 中”的地望,大抵即在近年學(xué)界考證的今陜西石泉縣池河鎮(zhèn)池河?xùn)|岸譚家灣②。參見王開《歷史上的子午道》(漢中市博物館編《石門》,1986年)、李啟良《劉邦還定三秦的謀略》(載《石螺齋談叢》,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馮歲平《漢王劉邦出入漢中諸史實考辨》(載《陜南歷史與文獻研究》,香港天馬出版公司,2004年)。

二、 褒斜道之說源于《漢書》之失

作為西漢斷代史,班固的《漢書》對漢王劉邦就國路線及“燒絕棧道”亦有記載。《漢書》中漢武帝中期以前的歷史資料大多沿用《史記》而又有增刪損益,而《漢書》對《史記》相關(guān)記載的改動,使劉邦就國路線及“燒絕棧道”變得撲朔迷離。

《漢書》卷一《高帝紀(jì)上》曰:

四月,諸侯罷戲下,各就國。(項)羽使卒三萬人從漢王,楚子、諸侯人之慕從者數(shù)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張良辭歸韓,漢王送至褒中,因說漢王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亦示項羽無東意。漢王既至南鄭……

卷四○《張良傳》曰:

漢王之國,(張)良送至褒中,遣良?xì)w韓。良因說漢王燒絕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乃使良還。行,燒絕棧道。

對照《史記》的相關(guān)記載,《漢書》雖然只做了稍許文字改動,卻意思大謬,造成混亂。首先,《史記·留侯世家》只有“張良送(漢王)至褒中”之說,《漢書·張良傳》中有了“良送(漢王)至褒中”說,與《高帝紀(jì)》中“漢王送(張良)至褒中”形成矛盾。其次,《高帝紀(jì)》和《張良傳》中兩處均言及“褒中”,把本屬訛誤的地名坐實?!稘h書》面世時,褒中縣已設(shè)置數(shù)十年,《漢書·地理志》中,漢中郡褒中縣赫然在目。后世不察,遂認(rèn)為漢王、張良均經(jīng)過褒中。其三,“從杜南入蝕中”,方位在南鄭東北,“褒中”在南鄭西北,東、西地名的交織,為后世恣意想象、勾畫劉邦入南鄭路線、張良送劉邦過程、燒絕棧道的事件提供了“依據(jù)”。也許有人會說,《漢書》成書于后,抑或其所載比《史記》更準(zhǔn)確。實則不然。考查劉邦“王漢中”前后的史事,《漢書》不單對劉邦就國所行道路記載有誤,對事件發(fā)生月份、“決策東向”出處的記述,也有含混和錯誤之處①,參見[清]梁玉繩著,賀次君點?!妒酚浿疽伞肪砹腥A書局,1981年,第222-223頁;[清]王先謙補注,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漢書補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2頁、第3163頁;孫啟祥《從“燒絕棧道”、“決策東向”的記述看<史><漢>優(yōu)劣》,收入《漢中歷史文化論集》,陜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這些都是古人所謂“班踵馬體,則才似遜”[10]“班固才識不如司馬遷遠甚”[11]的體現(xiàn)。

褒中縣自西漢中期設(shè)置后,除南朝劉宋時短期被廢外,兩千多年來,一直以褒中、苞中、褒內(nèi)、褒城等縣名存在,直至1958年。穩(wěn)定的行政設(shè)置,使“褒中”之名具有了高度認(rèn)知,《史記》中的“褒中”之訛,《漢書》對“褒中”的誤記,長期被忽視,進而出現(xiàn)了劉邦、張良行經(jīng)褒中,甚至燒絕棧道發(fā)生在褒斜道等紛亂之說。唐代是將這些錯誤推向極致的時代。先是,魏王李泰《括地志》曰:“褒谷在梁州褒城縣北五十里南中山”,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引此以注“褒中”[1]2039;顏師古在《注漢書》中,除申明“(褒中)即今梁州之褒縣也”后,并進一步解釋:“舊曰褒中,言居褒谷之中?!盵5]30爾后,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則謂:“褒斜道,一名石牛道,張良令漢王燒絕棧道,示無還心,即此道也?!彼稳瞬幌裉迫四菢印耙贿叺埂?,雖《蜀鑒》《輿地紀(jì)勝》部分沿襲了唐人的說法,但《太平寰宇記》《雍錄》卻主子午道說。明清時,道路交通狀況改善,各條蜀道路線基本定型,許多學(xué)者官吏得以穿越秦嶺,考察巴蜀。他們發(fā)現(xiàn)了唐宋典籍記載與實際地理環(huán)境的一些沖突,于是提出了新的觀點,但由于“褒中”錯訛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這些新觀點仍有紕漏,甚至造成新的混亂。

明正德時何景明在其蜀道“四道三谷”說中,稱“今連云棧道,漢王至南鄭由之”[12],實際上仍以漢王行經(jīng)褒中,并將唐宋時方興起的連云棧道鳳州段也納入劉邦的行進路線。稍后的王士性《廣志繹》和清代王士禛《蜀道驛程記》、陶澍《蜀輶日記》也延續(xù)了何氏的錯誤。值得特別提出的是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jì)要》,在“子午道”條下明確記述:“漢王之國,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蓋即此?!盵13]2669但困于“褒中”之名,在“褒斜道”條下又曰“漢王就封南鄭,張良送至褒中”[13]2663“張良送高祖至褒中,說之以燒絕棧道”[13]2666云云,形成自相矛盾。清代以降的府、縣志和當(dāng)今一些學(xué)人的研究,受《史記》錯訛的影響,特別是困惑于《漢書》及唐宋以來地理典籍中正確、錯誤論述的交織,或為“省事”,或為使桑梓生色,或為“替”《漢書》周全,置基本的歷史背景和地情人事于不顧,削足適履,以期“蝕中”“褒中”兩全,從而出現(xiàn)了許多脫離實際、照顧字面之說。

三、 種種歧見皆不符合史實

在劉邦沿子午道行進之外,為給本屬矛盾的“蝕中”與“褒中”,“張良送漢王”與“漢王送張良”以“合理”解釋,為論述“燒絕棧道”,出現(xiàn)了幾種觀點。但考之以史實和地理實際,這類觀點都有待商榷。

或曰劉邦自褒斜道至南鄭。如果不察關(guān)中、漢中間山勢地理,持這一觀點最“輕松”,因為“蝕中”的地望模糊或有異議,而“褒中”赫然在目,就位于褒斜道上。張大可、徐日輝《張良蕭何韓信評傳》即以劉邦自褒斜道至南鄭,且場景描寫生動,卻非史家筆法[14]。郭清華《淺談褒斜棧道在歷代戰(zhàn)爭中的運用》,拋開蝕中地望不談,只說:“謀士張良勸劉邦‘燒絕’了所過的褒斜棧道?!盵15]而黃盛璋《褒斜道與石門石刻》則采毫無依據(jù)的“蝕中當(dāng)是褒中傳抄筆誤”說,推測“《高祖本紀(jì)》文有脫訛,應(yīng)以《留侯世家》為正”,即劉邦以取道褒斜入漢中[16]。黃文的推測沒有依據(jù),“褒中”之有無尚存疑問,豈可臆斷其訛為蝕中!且史籍既言“由杜南入”,而褒斜之北口遠在“杜南”以西數(shù)百里,如何進“入”!晏波《再論劉邦赴漢中道路》曰:“劉邦和諸侯在戲下罷兵后,正月從杜南出發(fā),沿秦嶺北坡向西,經(jīng)褒斜道過褒中入漢中?!贝苏f最早見于清賀仲瑊《留壩廳志》,屬曲解歷史、曲解史料。明明是“兵罷戲下”“從杜南入蝕中”,豈能理解為“在戲下罷兵后”,又“從杜南出發(fā)”;且塞王司馬欣、雍王章邯豈能放心,被逼于山南一隅的劉邦又豈敢自東而西穿越關(guān)中平原!至于晏文將三國時魏延“子午谷之謀”中“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dāng)子午而北”,解釋為“從褒中出兵后,越秦嶺向東,走子午谷北面”[17],亦屬于誤讀史料,當(dāng)然也不能作為自己觀點的輔證。顯然,自褒斜道至南鄭之說與史實相悖。

或曰劉邦自子午道入而由褒斜道出至南鄭。臺灣大學(xué)教授劉德漢在2007年漢中“司馬遷與《史記》學(xué)術(shù)研討會”發(fā)言時即如是說,但他沒有進一步闡述。籍大陽《劉邦赴漢中所行的道路》曰:從子午道向西南經(jīng)過洋縣龍亭山附近后沿秦嶺南坡向西南就取道褒中到了南鄭[18]。熟悉漢中地理交通者都明白,從子午道到南鄭,根本沒必要也不可能這樣舍近求遠,迂回前進。此說只是為了將“子午道”“褒中”都拉進劉邦行進路線的牽強之論。

或曰張良先自子午道送漢王到南鄭,漢王再送張良到褒中由褒斜道返韓,子午道、褒斜道皆被燒毀。清光朝魁《褒城縣志》即倡其說。林礽乾《漢王就封南鄭所過棧道考辨》曰:“燒絕所過的棧道,一條是漢王從杜南穿越秦嶺所走過的蝕中(子午)道,另一條則是張良即將北走歸韓所走的褒斜道?!盵19]這些論述看起來圓滿,也解決了“蝕中”“褒中”矛盾的問題,但錯誤更明顯。因為無論是《史記》訛誤之文“(張)良送(漢王)至褒中”,抑或《漢書》謬誤之說“漢王送(張良)至褒中”,系時均在漢王至南鄭之前,前文轉(zhuǎn)錄的《史》《漢》文字中十分明確。也就是說,司馬遷(?)、班固都認(rèn)為“褒中之事”發(fā)生在“漢王既至南鄭”之前,既如此,哪有可能“漢王送(張良)至褒中”。所以,劉邦不可能送張良到褒中,張良也未經(jīng)褒斜道返韓。誠如楊樹達先生所論:“《張良傳》云:‘臣為漢王送沛公。’今云漢王送良,情事地理皆不合。”[20]至于有人認(rèn)為:“漢王將之國,張良將歸韓,彼此互送,至褒中而別。……正見君臣情義之篤。”[6]屬于講故事,而非辨史實。馬強認(rèn)為:“燒斷棧道實際上在赴漢中途中即已進行。……‘杜南入蝕中’是連接子午道的路線,則這次燒毀斷絕的自然是子午棧道?!綕h中后,又根據(jù)張良建議,燒毀褒斜棧道。”[21]“根據(jù)張良建議燒毀褒斜棧道”之事有可能發(fā)生,但似乎當(dāng)時沒有發(fā)生(見后文)。

或曰張良返回時燒絕了褒斜道。李子勤先生亦持漢王由子午道至南鄭、張良自褒斜道返韓說,但他認(rèn)為子午道未被燒毀,“褒斜棧道被燒毀倒是實有其事的,這是劉邦到漢中后采納張良的建議,并委托張良來執(zhí)行的?!热粡埩己蛣罘謩e的地點是褒中,也就是褒斜道的南口,那以劉邦委托張良燒毀的棧道自然只能是褒斜道無疑了”[22]。李先生同樣被“褒中”所惑,不得不對張良和劉邦的分別地點做出并不符合史實的解釋。明明是張良勸劉邦燒絕“所過”棧道,豈能變成劉邦委托張良燒毀棧道。其實,像燒絕棧道這樣的破壞行為,在當(dāng)時付諸實施難度很大,不可能由一個人或少數(shù)幾個人來完成。

出現(xiàn)上述令人難以置信的觀點,一則因《史記》過于簡約,《漢書》又誤記,二則因秦嶺山勢險峻,道路復(fù)雜,在古代交通條件下很難親履考察,但今人只要身臨其地,且不被典籍訛誤所惑,不難得出正確結(jié)論。

四、 秦末漢初“至蜀自故道”,褒斜道毋須燒絕

劉邦經(jīng)子午道就國南鄭,經(jīng)故道出定三秦,那么,作為跨越秦嶺的交通干線褒斜道在秦末漢初情況如何,為什么未被劉邦大軍利用呢?因為此時褒斜道壅塞,無法通行。

褒斜谷道形成時代很早,至遲在春秋戰(zhàn)國時已成為通衢大道,在范雎相秦的秦昭王時期又被開鑿為棧道,它長期是秦、蜀爭戰(zhàn)和兩地商品交換的通道,也是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的道路。但是,從秦王政以降40年,卻未見對這條道路予以維修;兩千多年前秦嶺山間的道路,特別是棧道,如不經(jīng)常修葺,不但不能保證暢通,而且很快會壅塞。而據(jù)史籍記載,秦王政時期,氣候惡劣,秦地還發(fā)生兩次地震①,據(jù)《史記·秦本紀(jì)》記載,秦王政九年四月,秦地寒凍,有凍死者;十五年和十七年,秦地震;二十一年,秦大雨雪,深二尺五寸。對道路的破壞沉重;至于始皇帝營造阿房宮,因褒中之山以出產(chǎn)大木而著名②,[晉]常璩《華陽國志》卷二《漢中志》:“褒中縣……山名扶木?!币妱⒘铡度A陽國志校注》,巴蜀書社,1984年,第124頁。遂于此取材,以致“蜀山兀,阿房出”[23],更會對隨后褒谷自然環(huán)境造成毀滅性破壞;加之褒斜道有“褒斜綰轂其口”[1]3262、七盤路逶迤之艱,有褒水“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浮梁振動,無不搖心眩目”[4]2306之險,到秦漢之際,已經(jīng)壅塞日久,不可通行。漢武帝時期一次朝議,頗能說明漢初褒斜道的狀況:

其后人有上書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使大夫張湯。湯問其事,因言:“抵蜀從故道,故道多阪,回遠。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天子以為然,拜湯子卬為漢中守,發(fā)數(shù)萬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近便,而水湍石,不可漕[1]1411。

此議發(fā)生在武帝元狩三年至元鼎二年(前120-前115)之間,距劉邦到南鄭100年稍多?!暗质駨墓实馈?,說明自長安經(jīng)故道到漢中歷時已久,而這一時期就是自秦王政之初至漢武帝元狩年間的約140年,因為再往前追溯,褒斜道、故道皆能同行,并非只能行故道。之所以“抵蜀從故道”,顯然因為褒斜道長期壅塞而子午道又在漢初被焚毀。由于褒斜道長期失修,已經(jīng)淡出人們的視野,所以才有“發(fā)數(shù)萬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之舉,且驚嘆“道果近便”。因此,劉邦駐南鄭,毋須燒毀褒斜道,因為其本身處于廢棄狀態(tài)。亦正因為如此,劉邦出三秦時未與褒斜道發(fā)生關(guān)系。同時,也為元人想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留下了空間。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程大昌.雍錄:卷5[M].黃永年,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

[3]孫啟祥.蜀道與三國[J].襄樊學(xué)院學(xué)報,2009(1).

[4]酈道元.水經(jīng)注[M]//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水經(jīng)注疏[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5]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6]王叔岷.史記斠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7.

[7]劉琳.華陽國志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84.

[8]田靜,史黨社.略談先秦時期關(guān)中與漢中之交往及其道路問題[J].文博,1995(2).

[9]辛德勇.論劉邦進出漢中的地理意義及其行軍路線[J].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1997(4).

[10]王鳴盛.十七史商榷[M].黃曙輝,點校.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11]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M].傅根清,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6.

[12]何景明.雍大記:卷10[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84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

[13]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卷56[M].賀次君,施和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

[14]張大可,徐日輝.張良蕭何韓信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2.

[15]郭清華.淺談褒斜棧道在歷代戰(zhàn)爭中的運用[J].成都大學(xué)學(xué)報,1989(1).

[16]黃盛璋.褒斜道與石門石刻[J].文物,1963(2).

[17]晏波.劉邦赴漢中所過棧道新解[J].史林,2010(2).

[18]籍大陽.劉邦赴漢中所行的道路[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4).

[19]林礽乾.漢王就封南鄭所過棧道考辨[M]//呂培成,徐衛(wèi)民.司馬遷與史記論集:第8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

[20]楊樹達.漢書窺管:卷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1]馬強.劉邦入駐漢中三題[M]//漢水上游與蜀道歷史地理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22]李子勤.鳳縣陳倉溝和韓信北定三秦的路線問題[J].西北大學(xué)學(xué)報,1985(3).

[23]杜牧.阿房宮賦[M]//李昉,等.文苑英華:卷47.北京:中華書局,1966.

猜你喜歡
南鄭漢王張良
張良書法作品選登
稻鰍共作 畝均收入萬余元——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qū)梁山鎮(zhèn)榮國村推廣實施“稻+”產(chǎn)業(yè)助農(nóng)增收
張良受書
張良拾鞋
手指間的藤編 手心里的村民——漢中市南鄭區(qū)黃官鎮(zhèn)水井村黨支部書記徐厚明
張良拾鞋
南鄭工會 “四個強化”助職工互助保險金破百萬
最美田園 花海南鄭
移動互聯(lián)新探索
準(zhǔn)確 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