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嵐
我們?yōu)槭裁匆痴b詩詞歌賦?
因為,詩詞歌賦的背后,是人類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積淀下來的厚重精深。
我們讀文章,是隔著那層薄薄的紙張,與作者進行精神交流。而當我們抱著不同的目的去閱讀,接收到的信息也是不同的。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景色,想到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同樣去過四川,同樣是蜀道難,李白能寫出“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而我們大概只寫得出“今天天氣多云,我和我的爸爸媽媽去四川旅游,去四川的路好難走呀!”
我們從“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背到“今宵酒醉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幾乎每個朝代的詩詞歌賦我們都背過,從《詩經(jīng)》背到《己亥雜詩》,幾乎貫穿中國上下五千年。那么,我們能讀出什么?
先人為我們留下來一座精神寶庫,他們面對過的國破家亡、天災(zāi)人禍、滄海桑田,感受過的狂喜愉悅、瀟灑豪放、溫婉優(yōu)雅,都可以在其中尋到影蹤。
古詩離我們并不遙遠,它們的存在是古人活過的證明,是生命燃燒后留下的痕跡。有人說,小時候詩詞背多了,長大后的每一次旅游,都像是故地重游。而找到共鳴的那一刻,我們才真的與那些詩詞歌賦的作者,隔著歷史的長河,在同頻振動。靈魂相通的時刻,詩歌就是我們的使者。
詩詞歌賦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如果把關(guān)于詩詞歌賦的研究全部印出來,恐怕也可以繞地球數(shù)十圈。但面對這么一座資料浩如煙海、在里面研究一輩子也不需繳費的寶庫,有人卻不想進去,不想背,不想研究,不想鑒賞,真是一聲嘆息。
詩詞的語言簡潔,并且富有美感。用詩的語言可以高度概括且完美詮釋人們的思想感情。
例如:我們說離愁,說的是“逢人漸覺鄉(xiāng)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我們談愛國,談的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我們講豁達,講的是“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我們言思鄉(xiāng),言的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我們話瀟灑,話的是“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我們詠史,詠的是“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我們吟不舍,吟的是“此去經(jīng)年,應(yīng)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更與何人說”;我們邀好友,問的是“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為什么要背誦詩詞歌賦?是為了當我們看到瀑布時,脫口而出的不是“哎呀真厲害”,而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為了當我們看到夕陽晚景時,想到的不是“哇好美,來張自拍吧”,而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為了當我們看到祖國這大好河山時,內(nèi)心響起的不僅是《愛我中華》的旋律,更有強勁有力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龍應(yīng)臺有一篇文章,叫作《我們?yōu)槭裁匆獙W(xué)習(xí)文史政》。里面對于文史政的詮釋是這樣的:文學(xué)讓你看見水里白楊樹的倒影;哲學(xué)使你在思想的迷宮里認識星星,從而有了走出迷宮的可能;那么歷史就是讓你知道,每一個事物都有它的特定起點,沒有一個現(xiàn)象是孤立存在的。
文學(xué)與藝術(shù)使我們看見更貼近生存本質(zhì)的一種現(xiàn)實,在這種現(xiàn)實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還有直覺的對于“美”的頓悟。美,也是更貼近生存本質(zhì)的一種現(xiàn)實。這應(yīng)該也是為什么詩詞歌賦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的原因之一。而這種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定會一直流傳下去。
對詩詞歌賦的這份熱愛,應(yīng)該是一種扎根在我們中華民族血脈中的東西。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社會不斷發(fā)展的今天,這更應(yīng)該是國民素質(zhì)的體現(xiàn)。
為什么要背誦詩詞歌賦?背誦它們,能詩意你的生活,厚重你的人生,豐富你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