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蜜團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首次提出“語文要素”這個概念。所謂的語文要素是課程標準的學段目標(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等)的分解細化,教材將其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落實到每冊教材每個單元的練習系統(tǒng)之中。在低年級教材中,語文要素主要反映在課后練習中(包括“語文園地”和課文中的“泡泡”提醒等),課后習題圍繞識字寫字、讀好課文、語言積累、閱讀指導、學會表達等幾個方面系統(tǒng)設計?,F(xiàn)以二年級上冊教材課后練習為例,談談如何根據教材特點,在教學中凸顯語文要素,落實語言訓練。
一、夯實基礎知識,構建語言寶庫
積累語言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閱讀目標中提出“在閱讀中積累詞語”,部編版教材二年級上冊課后練習從識字、寫字、朗讀、背誦、抄讀句子等方面,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積累語言。字、詞、句、段、篇、標點等均是構成語文知識的基本要素,而短語作為連接字詞、句、篇的中間層次,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與舊教材相比,部編版教材課后練習精心設置不同結構的短語類型,意在引導學生認識各種短語類型,拓展遷移,豐富語言倉庫。從結構看,《課程標準》附錄3“語法修辭知識要點”闡述的并列式、偏正式、主謂式、動賓式、補充式這五種短語結構在本冊教材中均有體現(xiàn),主要采用“讀一讀,記一記”“說一說,看誰說得多”“選一選,連一連”等方式,借助精美的文章,真實的語境,形象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如在課后練習中,認識“灌溉田地”等動賓短語,認識“明亮的眼睛”等偏正短語,認識“群山環(huán)繞”“名勝古跡”“點點燈光”等主謂、并列、AABC式短語,以及認識“凍得直打哆嗦”等動補短語,認識“挑著糧食”等動賓短語……教師需明晰編者意圖,明確知識結構,引導學生認識短語類型,豐富詞匯。但是,教學時不可生硬地向學生講述概念、機械練習,而應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在閱讀中大量積累,誦讀涵泳,從而形成一定的語感,為培養(yǎng)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重視閱讀指導,搭建能力階梯
《課程標準》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部編版教材二年級上冊每個單元的語文要素更加凸顯閱讀方法的指導,以實現(xiàn)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教材編排上努力做到難度適宜、梯度合理、銜接自然,多維度、多層次地將語文要素落實在課后練習中。除“雙線結構”外,還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單元內的數篇課文圍繞同一個語文要素進行多角度、多層次訓練。如本冊教材第七單元課文,圍繞“想象”,側重體現(xiàn)“想象之美”。本單元三篇課文課后練習分別是:
《古詩兩首》——讀詩句,想畫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霧在哪里》——讀句子,照樣子說一說:霧都把什么藏了起來?藏起來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樣子的?
《雪孩子》——借助學習小伙伴:看著雪孩子變成了白云,小白兔心里會想些什么呢?
同一單元,不同選材,將本單元語文要素“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細化為三個維度:圖文對照,想象畫面;仿照范例,想象說話;借助提示,想象續(xù)編。三個維度以想象能力為線索,搭建了“感悟—模仿—創(chuàng)造”的遞進式語言素養(yǎng)發(fā)展階梯。教學時,就要緊扣“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這個語文要素,逐篇落實,有效訓練。
2. 單元內語文要素訓練有梯度,不同單元間同樣注重梯度訓練。如本冊教材第一、三、六單元,聚焦“把握文意”,培養(yǎng)學生整體感知的閱讀能力。請看三個單元課后練習舉隅。
第一單元《小蝌蚪找媽媽》:小蝌蚪是怎樣長成青蛙的?按順序把下面的圖片連起來,再講一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圖略)
第三單元《曹沖稱象》:讀第4自然段,給下面的內容排序,再說說曹沖稱象的過程。(內容略)
第六單元《難忘的潑水節(jié)》:用下面的詞語,說說周總理怎樣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jié)的。(內容略)
這三個單元分別位于二年級上冊前、中、后三個階段,將“了解課文內容”這一單元語文要素分解成三個梯度:根據圖片,了解大意;借助詞句,提取信息;依照線索,講述故事。各個單元語文要素環(huán)環(huán)相扣,形成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若其中一環(huán)缺失,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將出現(xiàn)偏頗。因此,教學中,有效落實單元之間的梯度訓練就顯得十分重要。
三、積累“語用”經驗,培植語言圖式
學習典范的語言并得體運用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部編版教材課后練習言語范例類型豐富,語言實踐活動靈活多樣,重視在真實的生活情境習得規(guī)范、生動的表達。例如:一年級教材聚焦單句,引導學生說完整話,培養(yǎng)表達的多樣性。二年級上冊課后練習語言實踐活動的廣度和梯度較之一年級全面“升級”。如:在《我是什么》課后,要求學生讀“小水滴落在一起,人們叫我‘雨”等句子,體會加點詞的意思,再用它們各說一句話。在《曹沖稱象》課后,要求學生讀一讀,體會每組句子意思的不同,再用加點的詞語各說一句話。到了學習《黃山奇石》,要求學生讀句子,用加點的詞語說說圖片里的石頭,再選一張圖片寫下來。這樣的練習設計緊扣“語用”,凸顯語言增值點,在促使學生習得語言方面亦呈現(xiàn)梯度——理解詞義,學習表達;對比辨析,準確運用;遷移借鑒,模仿創(chuàng)新??梢哉f,這樣的練習設計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循序漸進的語言發(fā)展平臺。教學時,教師需設計基于文本語境的讀、悟、說、寫訓練,讓學生在由低到高的思維坡度上前行,積累表達經驗,培植鮮活語言,形成言語圖式,提高語言品質。
綜上所述,教學部編小學語文教材,教師須認真研讀教材,尤其要重視研讀課后練習,對其中的“語文要素”了然于胸,并將其作為教學抓手,認真落實于教學之中,促使學生在螺旋上升中夯實語言基礎,形成語言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qū)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 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