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宏甫 楊宇生
【摘 要】本次實踐通過對西安穆斯林傳統(tǒng)小吃羊肉泡饃、水盆羊肉等了解,通過對伊斯蘭飲食文化的探索,從而發(fā)現(xiàn):西安清真美食在絲綢之路以來,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不僅保留了本民族的傳統(tǒng)還吸取了其他民族的優(yōu)點并不斷的加以完善,從而使更廣大的人民群眾了解并喜愛清真美食。而無論時代如何改變,伊斯蘭文化如何發(fā)展,飲食文化永遠都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的特點。
【關鍵詞】西安伊斯蘭飲食文化;絲綢之路;民族融合
隨著絲綢之路的興起,伊斯蘭文化在中國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發(fā)展,尤其在飲食方面更是發(fā)展得如火如荼。
清真飲食是指穆斯林食用的、符合伊斯蘭教法律例食物的統(tǒng)稱。
在西安飲食回民街,兩旁的小店閃爍著各種招牌,人群占據(jù)了整個街道,熙熙攘攘地挪動。然而這一切都已經(jīng)不再重要,空氣中彌漫的各種香味,這才是這里的主題。
筆者很快就找到了今天的目標,清真小吃,并品嘗到了紛繁各樣的清真美食。
在流連在美味中時,筆者同時也沒有忘記此行的目的,在品嘗美食的同時,同時采訪了在回民街制作清真食品的回族小哥。在采訪中,回族小哥耐心的為我們解答了我們對于清真飲食的疑惑以及它的多樣性,小哥用淳樸的語言到處千百年來不變的真諦:“回民和漢民不一樣,吃的也不一樣沒有辦法說,反正互相尊重。”
是的,只有互相尊重,才能求同存異,才能互相融合。回漢兩族在飲食上出現(xiàn)差異的根本原因是民族信仰與民族文化的不同,才導致了飲食上的差異,但正是這種差異性,才使得中華民族的文化多樣性得以存在。
清真美食融匯各族,積極發(fā)展。同時西安城也具有包容的特性、西安人的寬容以及西安文化的多元性,也是引發(fā)西安飲食文化豐富多樣的原因,而且它還加速了回漢文化的相互融合,使各族人民因對美食的熱愛而產(chǎn)生心靈上的碰撞,最終促使民族融合互通、各民族共同發(fā)展。
在回民街我們感受到了濃郁的清真文化,以及清真美食的魅力,同時我們對于清真文化也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通過走訪,和對歷史資料的整理,我們發(fā)現(xiàn)清真飲食在絲綢之路鼎盛期間的一些變化和發(fā)展,同時它在促使回漢兩族相互融合階段中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絲綢之路是一條溝通古長安和西域的經(jīng)濟貿易路線,無論過去和現(xiàn)在,振興絲綢之路經(jīng)濟,對沿途城鎮(zhèn)居民,乃至國家的富強,都有重要的意義。而絲綢之路起點西安的清真美食,更是有其不一樣的文化特色。西安穆斯林有一種特色美食叫羊肉湯,從唐代便跟隨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當時居住在長安的穆斯林就已開始食用,一直吃到今天。年年清真寺過圣紀,或家里過乜貼也都要吃,這種羊肉湯叫“麥熱麥”,有其音,無其字。明清年間,有穆斯林餐飲商人由于經(jīng)營的需要,便起了一個通俗的名字“水盆羊肉”。
阿拉伯的羊肉湯就叫“麥熱蓋”,順著這條線索,筆者又了解到了一些史實,當年,阿拉伯人把放干的阿拉伯大餅“胡卜滋”,掰成小塊,用羊肉湯泡著吃,久而久之,阿拉伯人還給這種美食起了一個名字叫“賽勒德”。先知穆罕默德就非常喜歡這種美食,當時,先知為了肯定阿依莎的歷史地位,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阿依莎超越所有的婦女,猶如賽勒德超越所有的食品?!?/p>
后來,阿拉伯穆斯林來到了中國長安,帶了阿拉伯美食“麥熱蓋”和“賽勒德”。經(jīng)過一千多的歷史延續(xù),麥熱蓋變成了水盆羊肉(麥熱麥),賽勒德變成了羊肉泡饃。無論名稱如何變化,穆斯林對這兩種美食的喜愛都沒有變,細想起來,這也是穆斯林在追尋穆圣的一種生活方式,也就是一種遜乃。
其實清真食品有著一種敬畏的慎獨信仰。當我國的食品安全出現(xiàn)危機的時候,當各種有害原料在污染中國老百姓餐桌的時候,人們把眼光投向了清真食品。當人們真正地了解了清真食品的時候,這才發(fā)現(xiàn),清真食品是真正的綠色、健康、安全的食品。
為什么這樣說呢?以牛羊和家禽為例來說,宰殺前必須要求這些生命是鮮活和健康的,而且必須以仁慈方式宰殺,即不能在被宰殺的牛羊家禽面前磨刀,宰殺時一刀下去,食管、血管、氣管三管齊斷,盡量減少它們的痛苦。所以說,清真飲食品質的背后是信仰,信仰的基礎是虔誠。沒有虔誠,何以談信仰?沒有信仰,清真飲食的品質就難以得到保證。
“清真”二字是一塊金字招牌,是一千多年來,穆斯林先輩餐飲人用虔誠的信仰和辛勤的汗水所贏得的,是一代一代穆斯林用清貧和勤勞維護來的。近幾年來,隨著清真飲食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理解,清真食品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同時,各地關于假冒清真的消息也時有所聞。假冒清真者,只能模仿其外表與包裝,根本模仿不了其內容。
其實,縱觀中國清真飲食發(fā)展史,擅長經(jīng)商的中國穆斯林一直在不斷吸收、引進各民族飲食精華,并以此來豐富清真飲食寶庫,由此才呈現(xiàn)出現(xiàn)在豐富多彩、琳瑯滿目的清真美食。
人們并不是在刻意的接受清真文化、清真美食,只是因為不論是哪族人民,只要是好吃的東西,大家就都會接受。所以清真文化在以美食為載體的前提下已悄悄融入了人們的生活,潛移默化的將回漢兩族緊緊的聯(lián)系在了一起。
筆者通過走訪調查和資料查詢最后得出,遍歷清真飲食的前世今生,它在絲綢之路期間以及后世的變化和發(fā)展歷程,都為回漢兩族相互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無論時代如何改變、伊斯蘭文化如何發(fā)展,飲食文化永遠都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的特點。
【參考文獻】
[1]崔林.西安市回民街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研究[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2(09):178-179.
[2]讀一齋.一個漢族非信教群眾對清真、穆斯林、伊斯蘭教的一點看法[DB/OL].2017-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