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4年,奈達從語言學角度出發(fā),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對等”理論。這一理論重視意義對等,其次為形式對等,強調(diào)譯文充分體現(xiàn)原文的內(nèi)涵與精神;同時讓讀者能夠在不了解源語言文化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感知到作者試圖傳達的內(nèi)容。本研究以功能對等理論為前提研究屈暢、胡紹晏、譚光磊譯本《列王的紛爭》,分析了譯作的成功之處,并對不當之處提出建議。
【關(guān)鍵詞】功能對等;奇幻文學;翻譯;《列王的紛爭》
【作者簡介】王瑞杰(1996- ),女,漢族,遼寧大連人,東北財經(jīng)大學,研究生在讀,英語口譯專業(yè)。
一、功能對等理論
奈達理論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對等”。所謂“功能對等”,就是說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yīng),而要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功能對等理論中,有四條核心原則:準確的語法規(guī)則和信息傳遞,原文神韻的精確表達,流暢的語言和相似的讀者反應(yīng)。只有當譯文從語言形式到文化內(nèi)涵都再現(xiàn)了源語的風格和精神時,譯作才能被稱作是優(yōu)秀的作品。
二、《列王的紛爭》翻譯評析
1.意義對等。例1:藍禮聳聳肩?!案嬖V我,我老哥勞勃有什么權(quán)利要求鐵王座?”他沒有等她回答?!藢W士誰在乎這個?……只要他高興,他可以永遠統(tǒng)治臨冬城。如果他愿意,他甚至可以保留北境之王的稱號。
Renly shrugged. “Tell me, what right did my brother Robert ever have to the Iron Throne?” He did not wait for an answer. ….No one but the maesters care about any of it…….He can rule in Winterfell as he pleases. He can even go on calling himself King in the North if he likes, so long as he bends the knee and does me homage as his overlord. King is only a word, but fealty, loyalty, service… those I must have.”
Maester在書中多次出現(xiàn),是一個典型的新造詞(與master相似)。在小說中,“maester”指的是在學城(Citadel)學習、訓練過的學者和科學家,是貴族們的顧問,忠于領(lǐng)地主人。“學士”一詞首先出現(xiàn)于《周禮》之中,意為學生。自唐朝以來,出現(xiàn)了“大學士”這一稱呼,意為高級官僚,之后權(quán)力更盛。選擇“學士”來翻譯“maester”是非常恰當?shù)摹?/p>
2.風格對等。例2:他笑了,“不不不,我殺敵殺夠了,還是敬謝不敏的好?!皇嵌颊f戰(zhàn)場上鼓聲雷動,金甲奪目,馬鳴蕭蕭嗎?
He laughed. “No, Im done with fields of battle, thank you…..All that about the thunder of the drums, sunlight flashing on armor, magnificent destriers snorting and prancing?
“敬謝不敏”出于《左傳》,意為某人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夠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辭做某事的婉辭。原文中只有一個“thank you”,譯者的處理可以說是十分巧妙了。除此之外,“鼓聲雷動,金甲奪目,馬鳴蕭蕭”這一連串四字詞生動地描繪了戰(zhàn)場的景象,使得譯文通俗易懂,又極具畫面感。
3.文化對等。例3:陛下,御前會議認為,以吾王萬金之軀,迎娶已被明正典刑的叛徒之女,既為不智,亦為不妥,況其兄時至今日尚冥頑不化,不肯降下叛旗,歸順于朝?!巳说枚D之,自無需念昔日之友盟,守過往之重諾。
Your Grace, in the judgment of your small council, it would be neither proper nor wise for you to wed the daughter of a man beheaded for treason, a girl whose brother is in open rebellion against the throne even now. …… Their crimes against the realm have freed you from any promise you might have made.
不難看出,為了讓譯文更貼合漢語的表達習慣,譯者對原文作出了一些補充。與直接翻出羅柏作亂相比,“冥頑不化”更能表達當時的情形;“人人得而誅之”也非常生動地描繪了君臨朝廷對叛軍的仇恨?!澳钗羧罩衙?,守過往之重諾”在形式上和韻律上都很和諧,充滿了漢語的古典之美。
但是,在筆者看來,這里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果是面對面表達的話,這些話未免太文縐縐了,并不像口頭的語言。其次,如果按照忠實原則處理,應(yīng)該翻成“既為不妥,亦為不智”,程度上出現(xiàn)了偏差。
三、結(jié)論
翻譯存在許多目的,而最重要的就是溝通。在文學翻譯中,譯者既要盡可能地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讓讀者最大可能地理解作品;同時,他們也要保留英語的語言特點和風格。通過意義對等、風格對等和文化對等,譯者成功地讓中國讀者接受了《列王的紛爭》,達到了溝通的目的;但細究起來,仍然存在一些值得討論的地方。希望更多的文學作品可以被引進,更多精彩的譯本能夠出現(xiàn),讓各國讀者同享文化盛宴。
參考文獻:
[1]陳飛鵬.淺析POV手法在《冰與火之歌》中的應(yīng)用[J].英語廣場:學術(shù)研究,2014(11):17-18.
[2]E·M·福斯特.小說面面觀(朱乃長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3]朱明霓.奇幻性在翻譯中的體現(xiàn)——從譯者主體性比較《魔戒》的兩個譯本[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4]熊德米.奈達翻譯理論評述[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 (4):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