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
解決有余數(shù)除法問題時,一些學生在確定單位名稱時總會出錯,如將“盤”和“個”混淆等,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我想無非就是兩方面原因: 一是由于低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比較弱,不能厘清題目中的數(shù)量和計算結果的對應關系;二是學生對有余數(shù)除法的算理理解不到位,對商和余數(shù)代表的意義理解模糊。 基于這兩方面原因,我們可以采用“產(chǎn)婆術”式的追問,“逼迫”學生一步步加深對題意的理解,同時明晰算理、糾正錯誤。
第一次追問:你理解題意了嗎?
當學生出錯時,不必立即指出列式、計算及單位名稱的錯誤,而應該從題目開始,通過追問讓學生重新審題,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
如針對本題目(7 個草莓,每2 個放一盤,可以放幾盤?還剩幾個)中的重點、難點,老師可以進行下列追問:(1)“每2 個放一盤”是什么意思?(2)“可以放幾盤”中的“幾”是什么意思?單位是什么?“還剩幾個”中的“幾”是什么意思?單位是什么?
第二次追問: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說明題目的意思嗎?
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說明題目的意思,其實就是對題目的另一種表征。只有學生能用自己理解的熟悉的方式表征數(shù)學知識和問題,才說明學生真正理解了題意。通過對題目不同方式的表征,學生不僅能透徹地理解題意,還有助于明晰有余數(shù)除法的算理。整個追問過程中這一步是關鍵,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參與表征。
學生一般會用擺一擺和畫一畫表征,這符合二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擺一擺時,讓學生用7個石子或小棒等實物,每2 個放一起作為一盤,看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圖形表征時,學生會畫出簡單的示意圖。(如圖1)
圖1
第三次追問:你的做法正確嗎?
在學生理解了題意,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征題目后,讓學生重新審視和反思自己的做法,學生就會對自己的做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這一步需要學生對自己的算式和結果做出解釋,當出現(xiàn)錯誤時要知道錯哪兒了。如有的學生的做法是7÷2=3(盤)……1(盤)。
師:你剛才用畫圖的方式表示了題目,你能把算式中的數(shù)與圖形對應起來嗎?7 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3 表示什么?1 表示什么?
師:3 盤余1 盤是幾盤?
……
其實,糾錯重要的不是對錯誤的立即糾正,而是引導學生回到起點,從審題開始,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錯誤原因,從而深化認知、發(fā)展思維,這樣學生才能獲得真正的發(fā)展,以后才不會繼續(xù)犯同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