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春季開學,總聽得老師們抱怨:孩子們還沉浸在過年的氛圍中,根本沒法投入到學習中來!可是課不能不上,總不能坐在教室里等孩子們的心收回來再上課吧。于是乎老師們上得筋疲力盡,孩子們學得索然無味,這可謂事倍功半。我自然也是”受害者之一,于是我就琢磨著如何走出這個困境。泰寧春季開學大都是農歷正月十六,此時天空中煙花的硝煙味還沒散去,家家戶戶的對聯還是鮮紅耀眼,街上走親訪友的車水馬龍,孩子們還在計算自己的壓歲錢,到處都還彌漫著濃濃的“年味”,此時正是“年味十足”綜合性學習活動開展的好時機。我設計了《年味十足》這一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
關鍵詞: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設計
活動目標:
通過活動,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感受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大膽創(chuàng)新的能力。讓各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更有效地把大語文觀落到實處。
活動重點:
在活動中感悟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深刻含義,鼓勵學生充分表達,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活動準備:
學生準備:
1. 向家長了解或上網查找有關過年習俗的有關資料。
2. 積極參與家長過年的活動中。
3. 把自己感興趣的活動選擇喜歡的方式保存下來。比如畫下來或音像資料等。
4. 推選出兩名主持人。
教師準備:
1. 放暑假前,宣布活動內容,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依據孩子的情況布置孩子參與相應的活動。
2. 了解學生完成的準備活動,幫助學生分類整理材料,搜集學生作品,制作成課件上課交流。
活動過程:
活動一感受家鄉(xiāng)的年味
1. 課件播放過年時貼對聯和放鞭炮的情景,你們看到的和聽到的是什么時候的情景?有什么感受?人們?yōu)槭裁催@么高興?
2. 你們還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年味?引導學生調動各種感官,充分感受過年的味道。
3. 學生按作品分類分組交流,可分為繪畫組、語言組、影像組、表演組。
(1)請語言組說眼中看到的“年味”。
臘月里,你看到大人們都在忙什么呢,與平時忙的有不同之處嗎?
指導學生按一定的時間順序講述家里的變化、周邊環(huán)境的變化。一些老的傳統可能農村的孩子看得多,城里的孩子看得少,就要相機補充。
孩子們對不理解的一些現象提出疑問,教師解釋蘊含的意義。
(2)請繪畫組展示筆下畫的“年味”或者寫的“年味”。
展示學生的《年味十足》小報,孩子們寫的對聯,還有年畫等,學生邊貼邊解說自己的作品。
(3)請影像組播放學生制作的幻燈片、錄像等音像資料,并要求制作的學生配上解說詞講解。
(4)愛好攝影的同學把自己的攝影作品展示出來。
(5)請表演組演一演你看到的年味,學生表演過年活動的小品和情景劇。
小結活動,評出”火眼金睛”小達人。
活動二尋找消失的年味
導語:孩子們,從剛才的活動中,我發(fā)現你們眼中的年是如此的熱鬧非凡,喜慶祥和,那么還有哪些過年活動是已經淡出了我們的視線,或者已經離我們遠去了呢?
1. 學生匯報自己通過的調查訪問等形式了解到的已經消失的一些過年活動,并了解消失的原因。
2. 學生若搜集的資料有限,教師補充介紹。比如,“送灶神”“燒歲蔸”“裝火籠”“撒食鹽”等活動,解釋這些活動所代表的寓意。
3. 教師引導對比,新的過年方式與傳統的過年方式有哪些利弊。
4. 開展小辯論會,辯論消失的傳統過年方式有利還是有弊。消失的原因是繁瑣,有安全隱患,或者是居住環(huán)境的改變等等。小結學生辯論的情況,引導學生學會一分為二看待問題。
5. 小結本次活動情況,評出“小小民間活動家”。
活動三捕捉作家筆下的年味
導語:為了讓記憶成為永恒,有的名家大師就把他們心目中的年味述諸筆端,讓更多的讀者與他們分享過年的快樂。你們都知道有哪些名家大師寫的哪些著作?
1. 學生交流作家作品,并談感受。說說作家筆下的哪些“年味“給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為什么。
2. 朗誦寫過年的詩歌。
3. 寫有關年味文章的讀后感。
小結:當然,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將會出現各種新型的過年方式。你們期待嗎?想象一下未來過年的方式會有哪些呢?學生自由暢談。
活動四總結活動,展示作品
1. 學生談本次活動的收獲,并提出希望。
2. 展示學生的作品。
3. 總結活動,肯定學生取得的成績,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
教學反思:
由于我把握了最恰當的時機,結合地域特色,摸清了學生的實際情況,所以本設計的執(zhí)行沒有遇到任何阻力。學生在活動中氣氛活躍,取得了極佳的效果。寒假作業(yè)也變得靈活而富有時代性,不再是機械的抄寫讀記。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能取得“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教育效果。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學生在學習實踐中產生的問題為切入口,借助語文實踐活動構建符合自身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達到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但目前農村語文教師在綜合性學習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fā)中,仍把課程資源理解為教材或教師教的材料。于是,“教教材”成為很多農村教師指導學生綜合性學習的常態(tài),即使是現有課程資源,也有教師未能“吃透”,未能創(chuàng)造性地“調整”教材、“補充”教材、“更新”教材,更談不上獨立開發(fā)具有校本特色、班本特色、師本特色、生本特色、鄉(xiāng)土特色的課程資源。要真正落實貫徹 “大語文觀”這一理念,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不可忽略的學習內容。
作者簡介:
陳紅妹,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泰寧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