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學生視角,即站在學生的認知角度觀察事物、看待問題?;趯W生視角的科學活動設計,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情感需求、認知規(guī)律設計相應的活動,以促進智慧的生長和情感的發(fā)展,真正體現學生為本的課堂。
關鍵詞:學生視角;科學活動設計;認知規(guī)律
課堂教學作為學生學習生活的主陣地,既是學生習得知識與掌握技能的發(fā)生場,更是學生生長智慧與發(fā)展情智的生態(tài)場。基于學生視角,遵循學生學習規(guī)律基礎上所組織的課堂教學,是能夠比較好地幫助學生實現這些目標的理想課堂。
所謂學生視角,即站在學生的認知角度觀察事物、看待問題。因此,基于學生視角的課堂應表現為遵循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從學生學習心理、認知特點出發(fā),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以及推進教學活動。下面,以《衣服的靜電現象》一課為例,結合自身課堂體驗,具體闡述。
一、 探知學習需求 擇取學習內容
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中的核心元素,教學內容是否科學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率。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主要來源,但是并不是獲取教學內容的唯一途徑。
當我們更多地從學生的需求角度去思考,就能發(fā)現內容的獲取途徑是多元的。
1. 更廣、更遠,教材中的概念向周邊延展
教材內容有時也會受制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差異、知識結構及地域資源差異等因素,并不能很好地被學生接受,導致教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或者教材的內容滿足不了學生。這個時候需要我們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努力鉆研教材,需要進行教材重組,甚至創(chuàng)設新的內容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我們吃什么》一課,學生對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已有所了解,按照教材上給食物分類已經不能滿足學生,而對于蛋白質的檢測書上卻沒有提到,這時候在設計活動時就要根據學生的情況適當地添加如瘦肉、豆?jié){中蛋白質的檢測。
2. 探深、探趣,課堂的觸角伸向大千世界
現代社會信息傳播快,各種各樣的信息都有可能通過各種方式,比如電腦、手機傳播到學生,有的學生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網上流傳這樣的說法:橙子等柑橘類水果是氣球的克星,會引起氣球爆炸。根據這一說法,老師就設計了《橙子與氣球》一課探討真假。
3. 為明、為用,生活疑惑變?yōu)樘骄吭掝}
很多學生知道常見的現象或者一些科學知識,但無法解釋或者深入地了解。例如,冬天我們會把大衣等衣服送到干洗店,那么干洗到底是怎么洗的?在做“關于衣服你有哪些問題?”的調查問卷時,很多學生都提到了同一個問題:為什么冬天有靜電?《衣服的靜電現象》一課就來源于此。研究的問題來源于生活,從身邊具體的現象入手,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也更容易接受。導入部分我就創(chuàng)設了生活中的情境:
1. 談話:你們看,為了和大家一起上課,老師特意穿了一件特別仙的裙子,可是,這裙子怎么一直吸在身上,飄不起來了,用手理一理吧,你們聽,還有噼里啪啦的聲音。這是怎么回事?。?/p>
2. 生:是靜電。
3.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靜電現象?
布魯納說過:“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的最好途徑就是使學習者主動卷入學習,并從中體會到自己有能力來應付外部世界?!备鶕W生學習的需求設計課堂導入教學,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引發(fā)興趣,將整個課堂帶入一種急切想了解的情境中。
二、 探明認知規(guī)律 設計有效活動
現在,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雖然講授式的教學方法少了,但是,在組織學生進行操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往往還是會“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學習科學的主動性并沒有得到有效發(fā)揮。設計活動的時候根據我們想要的答案設計活動或提問,沒有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了解學生的前概念,把握適切的學習起點,設計有效的活動。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設計活動時應關注:
1. 問題要有效度,而不追求難度
有研究表明,低難度的問題對低年級學生有效程度高;高認知水平的問題對高年級學生有效程度高。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生活經驗和背景,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不同,設計不同的活動。例如學生提問:衣服有哪些面料?這一問題對四年級學生來說較簡單,可以上網查閱資料了解。而對三年級學生,他們缺乏生活經驗和相關的知識,于是我們設計了《認識衣服面料》一課了解常見的面料及其特點。
2. 材料來自身邊,而不來自遠方
科學材料既是孩子們科學探究的內容,也是科學探究的重要載體,科學材料結構性是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基礎和關鍵,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保障。運用生活化的材料學生更容易親近,更易接受。雖然目前有專門配套的科學工具箱,但還是捉襟見肘,重視生活化材料的選擇和使用,提供有結構性的材料,對提升科學課的價值,將會產生積極作用。例如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質時,制取二氧化碳的材料是廚房里的醋和小蘇打,學生驚訝的同時感受到科學無處不在。
《衣服的靜電現象》一課中在討論“哪些衣服容易產生靜電?哪些衣服不容易產生靜電呢?”這一問題時,如果直接問,學生不知如何回答,在學生的經驗里,衣服似乎都容易產生靜電,學生的學習起點比較低,而問題比較高,問題難住了學生,導致最后還是老師自己解釋,成了“灌輸式”教學。設計此活動時可以這樣:
活動:準備各種不同材料布料(化纖類、皮毛、純棉),兩兩相互摩擦,用靜電檢測器測其靜電電壓值
利用身邊的材料,設計活動,通過具體的靜電電壓數值學生更容易理解容易產生靜電的布料和不容易產生靜電的布料這一知識點。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找到學生的學習起點,設計的活動才是有效的。
課堂上尊重學生的認知起點,是體現學生視角的課堂教學設計最基本的特征。唯有準確把握學生學習起點的教學預設,才有可能做到在教學目標的定位上準確,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恰當,教學方法的設計上合理,教學活動的推進上有序,教師才能對“什么時候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什么時候需要給學生以幫助”等問題做到了然于胸。
三、 探尋學習情感 搭建交往平臺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其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以及學習素養(yǎng)的提升,除了個體的努力之外,當然也離不開群體的互動與交流。因此,學生視角的課堂在保障學生個體的學習狀態(tài)的同時,也需要在群體學習環(huán)境與學習活動的設計上下功夫。科學課堂中健康有效的生生交流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技巧之一,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也是對教師課堂組織能力、課堂調控能力的考驗。因此在課堂教學時創(chuàng)造小組合作學習時應考慮:
1. 瞅準時機,一擊必中
要讓小組合作學習真正發(fā)揮作用,我們要思考為什么這節(jié)課(這個環(huán)節(jié))要用小組合作學習?不用可以嗎?如果要用,要解決哪些問題?什么時候進行?哪些內容適合班級集體教學,哪些內容適合小組合作學習,哪些內容適合個人自學?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和教學內容有所選擇,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2. 傾聽開路,一觸即發(fā)
教學中,我們常看到:當一個同學發(fā)言時,還有許多同學舉手,嘴里不住地喊著“老師,我、我”,有的甚至就直接打斷別人,大聲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我是需要的,但引導學生學會傾聽也是非常必要的。在集體交流中,在互動評價中,有同學匯報,有同學點評,就應該有聽眾,有同學傾聽。學會傾聽可以使學生博采眾長,彌補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學會傾聽可以使學生萌發(fā)靈感,觸類旁通,閃爍智慧的火花。
縱觀《衣服的靜電現象》一課,呈現出最多的是老師問學生答單一的師生互動,缺少生生間的互動交流。老師問學生答,還不一定都能答出。因此這個過程設計為:
1. 視頻:flash動畫:靜電的產生。
2. 小組交流
3. 提問:物體帶的靜電都相同嗎?帶電的物體碰到一起會怎樣呢?
4. 學生討論
活動:1. 將氣球在頭發(fā)上摩擦后靠近頭發(fā),觀察現象
2. 將兩個氣球在頭發(fā)上摩擦,然后將兩個氣球相互靠近,觀察現象
5. 生1:有可能像磁鐵一樣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生2:氣球帶的是負電,頭發(fā)是正電。不同的電碰到一起相互吸引,相同的電相互排斥。
通過視頻了解了靜電產生,組內交流有話說。學生1回答提問之后,學生2馬上想到是電荷不是磁極,及時予以糾正,老師及時表揚兩位同學的想法,激勵其他同學。
課堂是動態(tài)生成的,它處于一種流變的狀態(tài),正如布盧姆所說:沒有預料到的結果,教學就不能成為一門藝術。再好的預設,也無法預知課堂教學中的全部細節(jié)。因為教學的主體——學生是開放性的、創(chuàng)造性存在的,他們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是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因此,教師在預案設計時要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為教學過程的動態(tài)生成創(chuàng)設必要的條件。
總之,在突出學生視角的課堂上,因為學生有了更多主動去“動”的機會、獨立“想”的機會,其對“學”的體會就越深,感覺也越好,也更有利于他們在習得知識和掌握技能的同時,促進智慧的生長與情智的發(fā)展。這也是我們不斷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簡介:
呂卉,江蘇省常州市,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湟里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