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進娟
【摘要】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性的反映,是借助言語來實現(xiàn)的,是在感覺和知覺的基礎上產生的高級階段.而數(shù)學學科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確定了在數(shù)學教學中可以結合數(shù)學知識的邏輯結構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也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任務.本文著重探討了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數(shù)學教學;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方法
一、強化觀察能力,給思維架設橋梁
觀察是通向思維的橋梁,它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積極思維參與的比較持久的感知活動,是一種思維的知覺,故有:“觀察是思維的門戶”之說.它是認識事物最基本的途徑,是了解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前提,是思維的基礎.在教學中,筆者就注意引導學生依據(jù)題目的具體特征對題目進行深入的、細致的、透徹的觀察.然后認真思考,透過表面現(xiàn)象看其本質,找到解題的方法.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時,筆者主要是通過引導學生對物體的觀察來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從而達到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面的特征.如要達到了解長方體面的特征時,先讓學生觀察上、下兩個面,看能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學生能從觀察中歸結出:上下兩個面是一樣的形狀(長方形或正方形)并且是一樣大.同理再讓學生觀察左右兩個面,前后兩個面,得出了同上下兩個面相同特征的結論.最后通過引導歸納,讓學生知道長方體有六個面,并且上下兩個面,左右兩個面,前后兩個面分別是一樣的形狀(長方形或是正方形)并且一樣大.這樣,通過觀察引發(fā)思維,從而掌握了長方體有關面的特征.
二、深入學習實踐,使思維形成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就是培養(yǎng)他們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方法和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逐步學會有條不紊地思考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教學生將觀察結果進行比較,掌握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還要幫助學生學會抽象與概括,使學生掌握判斷與推理這兩種思維形式.只有通過深入學習實踐,才能使學生的邏輯思維形成一定的能力.
例如,抽象與概括的思維方法.抽象就是抽出事物的本質屬性,使它與其他屬性分開.概括則是將一些事物的相同屬性歸納在一起.抽象與概括是密不可分的.數(shù)學的概念、性質、法則、公式的獲得,都是讓學生通過直觀教學或實際操作獲得感性材料,再將這些感性材料進行整理,找出共同的特征,逐步抽象概括出數(shù)學概念和規(guī)律.
又如,判斷的思維方式.判斷是肯定或否定事物具有某種屬性的一種思維形式.數(shù)學中的性質、法則、定義、結論都是判斷,如,“2是偶數(shù)”“2不是合數(shù)”,“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思維的過程要借助于判斷來進行,思維的結果也是以判斷的形式表示出來的.對一道應用題,應分幾步,先求什么,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等,都是判斷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
再如,推理的思維方式.推理是從一個或幾個已知的量判斷的思維形式.常見的推理有演繹、歸納和類比三種.演繹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一般用三段論式.如,能被2整除的數(shù)叫作偶數(shù),18能被2整除,所以18是偶數(shù).
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叫歸納推理.通過一些個別的事實,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從中抽象概括,歸納出一般結論,例如,由式子:0×2=0,0×6=0,8×0=0,9×0=0……最后歸納得到“任何數(shù)與零相乘,積都為零”的結論.小學數(shù)學中不少概念、法則、公式都是這樣形成的.
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叫類比推理.類比推理是由兩個事物的某些屬性相同,推想它們的另一屬性也可能相同的一種推理方法.如根據(jù)比和分數(shù)意義相同,類比到它們的基本性質也相同.
三、合理“動化”,讓思維逐層發(fā)展
在數(shù)學概念教學中圍繞教學目標“動化”教材,可以讓學生深入理解概念的來龍去脈,促進知識的內化.在動手的過程中不斷地開拓思維,促進知識的外化,從而充分發(fā)揮操作實例的作用.怎樣“動化”?筆者主要做好兩個方面的轉化:
1.把教材的圖像轉化成學生動手的指南.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的具體思維為主,逐漸過渡到抽象思維.為此,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筆者注意借助教材的圖像來指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要求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注意物體的變化,尋求事物的規(guī)律,達到發(fā)展思維,掌握知識內涵的目的.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筆者課前要求學生準備好學具,課中要求學生按教材圖像的提示,自己動手割補.教師設計兩個觀察點給學生指路:① 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轉化成長方形的什么?② 割補前后圖形面積大小發(fā)生了變化沒有?學生通過割補圖形和觀察很快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乘高.對一部分課例,有時筆者還根據(jù)教材內容設計一些指導學生操作觀察的內容,讓學生理解并掌握概念.如教學長方體體積計算時,筆者要求學生把12個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各種不同的長方體,讓學生邊操作邊觀察思考: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并把長、寬、高連乘起來.再用數(shù)木塊的方法說說這些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從而知道長方體的體積等于長乘寬乘高.通過這一系列的操作,觀察、思考,學生感到公式是自己發(fā)現(xiàn)的,成功的喜悅油然而生.
2.把教師的“主導”轉化為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師作為“主導”,學生的思維方向往往依賴“主導”的思維目標,而小組合作學習,則能突破這種“計劃性”的思維定式,使學生全員參與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有利于學生思維的全面開拓.筆者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時,原則上以前后同桌四人為一組,每組定一個負責人,負責組織與調控學習過程,一周一輪換.負責人對于組內同學的發(fā)言予以安排,做好記錄,并整理歸納作為小組中心發(fā)言人向全班匯報學習討論情況及結果.教師則重在設計討論點,傳達小組信息,組織交流,形成共識,使學生真正處在自主學習和交往的狀態(tài)中.小組活動時,鼓勵中等以下的學生大膽發(fā)言,利用他們知識上的不完整而引發(fā)討論,促使全員處在動態(tài)思維之中.在突破重難點及概括新知識時又充分發(fā)揮學優(yōu)生的輻射作用,啟迪組內同學的智慧.而一些一般性的問題就有機會給中等生.這樣做,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相同的學習時間和空間,不但使學生學到了新知識,而且口頭表達能力、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合作精神、評價能力都有所提高.這種“動化”對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無疑是一種推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