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是一門學科嗎?這個“赫爾巴特難題”是所有教育學人最希望得到正面回答的問題,也是教育從業(yè)人員尤其是中小學教師關心的問題,因為它關乎圈內(nèi)人的社會地位、入業(yè)門檻和待遇高低。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葉瀾在20年的“新基礎教育”研究和30余年教育學基本理論和方法論研究的基礎上,出版專著《回歸突破:“生命·實踐”教育學論綱》,系統(tǒng)探討和正面回答了上述問題。本書不僅是葉瀾教授的學術集大成之作,且可稱是面向世界、發(fā)出當代中國教育學聲音的代表之作。
全書共五章,由導論(1章)、上編(2—3章)和下編(4-5章)構成。“導論”從理論反思、實踐探究、方法論更新和學科元研究四個方面,整體呈現(xiàn)了“生命·實踐”教育學派“回歸突破”的生成過程。上下兩編分別集中回答了教育學作為獨立學科的兩大基本問題:元研究層面的“教育學是什么”和基本理論層面的“教育是什么”。
上編圍繞著“教育學的學科獨立性”問題展開論述。首先,從亞里士多德、培根和狄爾泰等對“學科觀”認識的演變出發(fā),推理出教育學科獨立性存在的必要、可能、依據(jù)與價值;其次,深究了教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特性,因為“教育學的獨立性不僅僅應該在學科內(nèi)研究中的體現(xiàn),還需要從不同學科中,作出與研究主題相關認識的重組與整合,教育學需要與各種學科建立起真正有助于學科獨立性形成的、有意義的、內(nèi)在的、多層次的關系”;再次,總結了教育學在當代中國發(fā)展演變現(xiàn)狀,歸納出50年的教育學研究中從“關注實踐活動”到“關注人”的特點,由此,為“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產(chǎn)生梳理了學理基礎。
下編進入對教育學基本概念“教育”是什么的回答,對“生命·實踐”學派的基因式概念“生命”與“實踐”作了多層次、多維度的深度解讀。不僅從結構、過程、功能等多維度表達了“教育”豐富復雜的內(nèi)在規(guī)定性,體現(xiàn)了教育實踐、學科發(fā)展史、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當代科學哲學在教育學中的匯聚,而且通過對寓于文字中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之內(nèi)核、智慧與境界的教育學解讀,形成了“教育是點化生命的人間大事”“教天地人事 育生命自覺”的中國式表達,體現(xiàn)了“生命·實踐”教育學的中國原創(chuàng)性。
情懷,讓我們觸摸到溫度。葉瀾教授始終本著提升學科自信和加強學科基本理論研究的自覺,認真回答教育學獨立性建設必須直面的基本問題,試圖為教育學在21世紀的發(fā)展奠定基礎,做一名不折不扣的“現(xiàn)實的理想主義者”,也很好地回應了費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覺”這個重要命題。
歷史,讓我們感受到厚度。葉瀾教授的這本書,總是令人感受到強烈的歷史感。它對從哲學中脫胎出來的教育學的梳理、反思和重建,時刻建立在對洛克、盧梭、赫爾巴特、杜威等各名家教育理論經(jīng)典的解讀、比較和分析中,步步逼近主題。本書不僅有外溯,也有內(nèi)尋,通過對劉佛年、魯潔、瞿葆奎等在不同階段研究和建設教育學的前輩的回顧,讓讀者感受到豐富的本土精神家園。
方法,讓我們探究到科學。葉瀾教授主張,對教育學的元研究,要從教育的對象、目的、內(nèi)容、概念、主題、方法中去考究和推斷,對任何難題的回答,都不可能有斬釘截鐵的結論,只有通過辨析、構建和對復雜性問題的再認識,才能全面認識理論和實踐交互生成的方法論價值,認識教育世界的基本框架,并著力于揭示其內(nèi)在的規(guī)定性和邏輯。
生命,讓我們回歸到原點。葉瀾教授指出,生命價值是教育的基礎性價值,教育的過程是把人類生命的精神能量,通過教與學的活動,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實現(xiàn)轉(zhuǎn)換和新的精神能量的生成過程。師生主動、積極投入學校各種實踐,是學校教育成效和人的發(fā)展的前提性基礎,也是人的生命特征的本真體現(xiàn)。教育學的原點是“對生命的體悟”,要把培育有“生命自覺”之人作為今日學校的時代任務,而教師是從事點化人之生命的教育活動的責任人,要使每個課堂露出生命的陽光和詩意的微笑。
實踐,讓我們交互到內(nèi)核。葉瀾教授提出,生命是教育的“魂”,實踐是教育的“行”,教育是直接點化人之生命的社會實踐活動,唯有在活動中,才能建立起活動主體與活動對象的直接溝通。教育直接性中包含著內(nèi)在性,即它本質(zhì)上是人與人之間的內(nèi)在溝通,教育內(nèi)含在生命的溝通之中,教育需觸及內(nèi)核、注重智慧、抵達境界,此可“教學相長”“內(nèi)仁外禮”,故“學不可以已”。[□][◢]
本期薦書:浙江省紹興市陽明中學 俞 英
作者簡介:
葉瀾,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終身教授,首創(chuàng)并主持“新基礎教育”研究與“生命·實踐”教育學派建設。出版專著《教育概論》《教育研究方法論初探》《“新基礎教育”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