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中職院校的教學模式也在不斷變革,課程設置也更加貼合社會需求。“電工基礎”作為中職院校電子專業(yè)的基礎課程,涉及面廣,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但是課程中有比較復雜和抽象的內(nèi)容,這對于基礎薄弱的中職學生來說學習起來比較困難。本文就中職“電工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就問題提出了解決辦法。
關鍵詞:中職;電工基礎;教學模式;課程改革
作者簡介:何晶,江蘇省徐州市張集中等專業(yè)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中職電工教育教學。(江蘇 徐州 221114)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32-0094-02
一、中職“電工基礎”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學生自身基礎知識薄弱。中職院校的學生普遍綜合素質(zhì)低下,自制力不強。數(shù)學、物理等科目的成績十分不理想。而“電工基礎”恰恰是建立在數(shù)學與物理的基礎之上的一門課程,同時要求學生有很高的理解能力。而這些要求對于本就基礎薄弱且缺乏學習積極性的中職學生來說難以在短時間內(nèi)接受,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降低。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學習,還對學生們自信心的樹立造成負面影響。
2.教師的教學方式存在弊端。中職院校的教師大多畢業(yè)于師范院校,具有一定的教學技能,但缺乏對中職學生的了解和教學經(jīng)驗,以傳統(tǒng)的教導高中學生的方式教授中職學生,不能貼合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導致學生無法理解課程內(nèi)容,使其對學習的自信心下降,最終沒有了學習的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追求進度,一味地進行填鴨式教學,沒有考慮學生的學習效果,沒有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力,非常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電工基礎”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它不僅包含專業(yè)的理論知識,還對實踐訓練有著很高的要求。而畢業(yè)于師范類院校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偏向于理論教學,僅靠聽和講完成教學任務。這樣的教學方式難以挑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易于學生理解“電工基礎”課程中的抽象知識。
3.缺乏實踐性教學,課程更新滯后。中職院校因自身的制約大多缺乏辦學經(jīng)費,出現(xiàn)教學設備和教學用具老化、不足等問題,學生也因此缺乏動手實踐的機會,教師也依舊沿用并不適合中職學生的應試教育教學法,忽視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使課堂缺乏活力、沉悶無趣,學生無法理解?,F(xiàn)如今科技的發(fā)展越來越快,而教材的更新速度卻沒有順應科技的發(fā)展。學生學習到的知識比較落后,就無法和市場需求接軌。同時,學生之間的個體成績差異,理解能力好的學生與理解能力不好的學生之間差異明顯,造成成績的兩極分化。
二、中職“電工基礎”課程教學問題的應對策略
1.貼合現(xiàn)實生活,激發(fā)學生興趣。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應貼合生活實際,多舉例,用實際案例來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如在直流電路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白熾燈和電風扇為例,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直流電路。或者進行實驗教學,通過實際演示,讓學生能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實驗過程,對理論知識也能有更加真切的理解。再如教師可以在保障學生安全的情況之下,請學生親手做實驗,并予以指導。這樣的方式更加有助于學生理解并記憶課程的相關知識,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原本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復雜、抽象的內(nèi)容變得生動、靈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凝聚注意力。這樣的方法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如果教師的能力允許,可以將教材中的知識進行拓展性提問,以問答的形式促進學生自主思考。例如教材中的旋轉磁場等實驗,教師可以在實驗過程中對課本知識進行拓展、延伸,邊演示邊提問,讓學生在靈活的課堂氛圍中加深記憶,將復雜的“電工基礎”變得生動具體。
2.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更加貼合學生的需求。這要求教師對中職學生自身情況有充分的了解,并根據(jù)中職學生自身情況的不同,對于教學方式和教學難度做出靈活的調(diào)整。運用“啟示式”教學法等一系列有別于應試教育教學法的方式、方法,促進學生的感性認識,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梢宰プW生在這一年齡段的心理特征,采取相適應的引導方式,并不斷的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上的問題,并予以解決。開放學校的電工實驗室,并配備值班老師,讓學生能夠自由的實踐,并通過實踐增強自己的能力和對理論知識的了解。同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與專業(yè)的技術人員或技術老師不斷溝通、相互交流合作,了解科技進步發(fā)展的方向,交流教學經(jīng)驗、取長補短,使理論教學聯(lián)系實際。學校也應組織教師們集體備課、評課、聽課,進行教師間的知識共享,發(fā)揮集體的智慧,提高學校的總體教學水平。
3.更新教學設備與具,與時俱進。學校應配備適應現(xiàn)在科技發(fā)展的、與技術應用發(fā)展情況相適應的電工電子元件,如數(shù)碼電子產(chǎn)品、太陽能汽車、LED節(jié)能燈、智能手機以及數(shù)控車床電子技術應用等,讓學生在學習的工程中能逐步適應科技的發(fā)展,認識到本學科發(fā)展的規(guī)律,同時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同時,應不斷對學校的電子教學設備和教學用具進行更新,順應科技的進步和市場的需求,讓學生更加適應社會需求,從而提升社會競爭力。
4.運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jù)不同課程的不同需要,準備相應的課件,利用投影儀、電腦等多媒體設備對無法完成的實驗過程進行視頻或者課件展示,以求讓學生對課程的內(nèi)容有更加深刻和直觀的理解。這樣不僅能節(jié)約教師在傳統(tǒng)板書上的教學時間,提高效率,使課堂的氣氛更加活躍,也能讓學生與知識之間能有更加直觀的交流,增加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5.建立網(wǎng)絡教學平臺。利用教學平臺的開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等優(yōu)勢,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同時還可搭建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平臺,讓學生在互相學習交流的過程中提升對于學習的興趣。這樣方便學生安排自己的學習日程,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并通過教學平臺中的共享課程加強對于重點、難點的理解。
6.轉變教學觀念,強化應用意識。教師要能夠?qū)ψ约旱慕虒W觀念進行轉化,同時還要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把長時間以來的基礎知識為主的教學活動轉變成應用能力培養(yǎng)為主的教學活動,應結合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和信息化手段,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能在學中做、做中學。同時,利用網(wǎng)絡教學平臺,加強省與省、市與市、校與校之間的交流,通過這樣的交流相互學習,并就教學中遇到的困難開展討論與培訓,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教學反思,讓中職院校在教育上有更加健康、長久的發(fā)展,同時增加中職院校的在招生時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綜上所述,“電工基礎”作為電工電子專業(yè)中職學生的必修課程,對于學生的基礎知識有著較高的要求,同時對教師的教學模式、教材的內(nèi)容更新都有很高的要求。教師應更加重視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多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挖掘?qū)W生的潛力,從而取得符合社會需求的教學結果。同時,順應新課改的潮流和運用不斷進步的科技成果,根據(jù)實際的教學情況,不斷的改進教學方式,構建真正適合學生的高效授課模式,實現(xiàn)為祖國培養(yǎng)更多適應社會需求的實用性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韋巍.中職電工技能大賽對電工課程改革的影響[J].職業(yè),2015,(20):47.
[2] 邱唐靈.簡析如何更加有效地開展中職電工教學[J].南北橋,2016,(9):107.
[3] 宣冠.撥動學生心弦揚起自信風帆——理實一體教學在中職電工技能實訓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1):57-61.
責任編輯 陳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