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宗忠
進入臘月,我院子里的臘梅花開了。
那一朵朵小花,一片片花瓣,在寒冬臘月里,愈顯得芬芳美麗。從來沒有對任何一種花這樣情有獨鐘,細細觀察,仿佛靈羽仙子,給了嚴寒的大地以希望,也讓我想起了多年前在南方兩次見到臘梅的情景。
第一次見到臘梅,是十來年前的臘月,從北京到成都開會。那天傍晚到了成都,住在了武侯祠附近。第二天天剛蒙蒙亮,我一個人走在武侯祠的街上,就傳來了“賣梅花”的叫聲。循聲望去,是一個四十來歲的漢子,挑著兩捆木柴一樣的樹枝,還以為是賣柴的樵夫。等走近了觀看,才發(fā)現(xiàn)那些枝條上是一朵朵含苞欲放的梅花。一會兒的工夫,一挑子梅花就賣盡了。
這是第一次見到真正的梅花。之前,在我寫的一些“作品”中,還常常引用“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勵志詩句,意思也許是理解的,但對于梅花如何開,開什么樣的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
那次見到的梅花是黃色的,梅花的骨朵兒像黃豆粒一樣,在每一個枝條上,那樣小,但是卻感到了成都人對梅花的喜愛。
之后,閑暇的時候去了武侯祠,看了孔明先生的生平,懷想起這個七出祁山的山東瑯琊老鄉(xiāng)。他是在我的家鄉(xiāng)新泰長大的,小時候他跟隨在梁父縣(即現(xiàn)在的山東新泰市天寶鎮(zhèn)古城村)當縣令的父親諸葛珪來到這個耕讀繼世的城邑,往北十來里的地方就是古時七十二帝禪梁父的梁父山,那是人死后靈魂都歸在那兒的一座歷代帝王都來祭祀的靈山。所以當?shù)厝怂篮?,親人會吟唱著哀歌《梁父吟》送葬,因而也就出現(xiàn)了《三國志》里“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的記載。
走進武侯祠的梅花林,一陣冰清玉潔的梅花氣息彌漫而來。那種艷麗的黃色,帶著一份孔明先生對蜀國的忠貞和熱愛,映照著他的那份堅持和決絕,才讓這富庶的蜀地有了靈魂。
第二次見到梅花,是在南京的梅花山。那是一片紅碩的梅花之苑囿。梅花映紅了少女們的臉頰,梅花像云霞,有了一種燦爛的光芒。
而在這梅花叢里,是孫權(quán)佩劍而立的雕像。孫權(quán)在三國時穩(wěn)住了江東基業(yè),深得江東父老的愛戴,這六朝的古都南京,梅花和孫權(quán)的梅花山,不正傳承著人們對心中英雄的景仰嗎!
英雄們賦予了梅花一種艱難困苦里的拼搏和毅力,一種越是艱難越要樂觀的氣度和風采。
兩次遇見梅花,對梅花的認識有了一種人文的深刻。人們喜歡梅花,是對一種品質(zhì)和品格的贊美,那小小的花朵里,含著一份骨氣和傲氣,讓人的心里也有了一種鈣質(zhì)。
又是臘月,沒有機會去看南方的臘梅開花,有了些許的遺憾。但在北京我還是發(fā)現(xiàn)了幾棵臘梅,可作為失望里的一絲慰藉。
雖然這幾棵臘梅生長在不起眼的地方,很多年來也許人們沒有注意到它們那小小的淡淡的花朵,也許遺忘了它們,但每一個冬天到來時,它們獨自開放,獨自浮動著幽香,獨自迎接寒風和狂雪而依然奔放熱烈得如同一束火焰一樣的花朵,照亮了從冬天到春天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