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蕊
逄錦龍2
張德蒙2
李 昉1,2
(1.青島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0;2.青島明月海藻集團有限公司海藻活性物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山東 青島 266400)
龍須菜(Gracilarialemaneiformis)隸屬于紅藻門杉藻目江蘺屬,多生長于潮間帶至潮下帶的半埋于覆蓋有沙的巖石上[1]。目前已從龍須菜中分離出多種化合物[2-3],具有調節(jié)免疫、抗腫瘤[4-5]、抗病毒、抗突變[6]、抗凝血、抗氧化[5]、抗菌等多種生理活性及藥用功能[7]。但對龍須菜揮發(fā)油的成分以及抗菌活性研究還相對較少,對龍須菜揮發(fā)油的抗鹵蟲活性也未見報道。
值得關注的是潮間帶海藻的揮發(fā)和半揮發(fā)性成分具有很好的抗菌和抗氧化等活性,可用于開發(fā)藥品或者保健品[8]。同時,同種植物的揮發(fā)油用不同的方法提取在成分以及活性方面有較大差異[9]。因此本研究以龍須菜為對象,利用氣相色譜-質譜分析方法對比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揮發(fā)油成分,分析揮發(fā)油主體成分,并研究比較2種揮發(fā)油對幾種常見致病菌抗菌作用以及對鹵蟲殺蟲活性的差異,旨在探索龍須菜揮發(fā)油的最佳提取方法,并為擴展大型紅藻龍須菜的應用范圍提供一定理論依據。
1.1.1 材料與試劑
龍須菜:于2016年5月采于山東威海養(yǎng)殖場;
大腸桿菌O157(EscherichiacoliO157)、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沙門氏菌(Salmonellaenterica)、單增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emolyticus):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
LB培養(yǎng)基:蛋白胨10 g,酵母浸膏5 g,氯化鈉10 g,瓊脂20 g,去離子水1 000 mL,pH 7.2~7.4;
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1.1.2 主要儀器設備
氣相質譜聯用儀:GCMS-QP2010型,日本島津公司;
旋轉蒸發(fā)器:RE-52AA型,上海亞榮生化儀器廠;
循環(huán)水式多用真空泵:SHZ-95B型,鞏義市予華儀器有限責任公司;
冷凍干燥機:FD-1A-80型,上海比朗儀器制造有限公司;
立式壓力蒸汽滅菌器:BXM-30R型,上海博迅實業(yè)有限公司醫(yī)療設備廠。
1.2.1 直接水蒸氣蒸餾法 將1 kg新鮮龍須菜冷凍干燥,粉碎,對龍須菜粉末直接進行水蒸氣蒸餾得龍須菜揮發(fā)油(D-GLS),用重蒸二氯甲烷萃取,密封待測。
1.2.2 溶劑提取-水蒸氣蒸餾法 將1 kg新鮮龍須菜晾干至恒重,粉碎,浸泡于等體積重蒸甲醇中,提取3次,超聲輔助、浸提均為24 h,將浸提液于減壓旋轉蒸發(fā)器中蒸干,得龍須菜粗提物浸膏。最后對粗提物浸膏進行水蒸氣蒸餾得到龍須菜揮發(fā)油(S-GLS),用重蒸二氯甲烷萃取,密封待測。
1.2.3 GC-MS分析條件
(1) 氣相色譜條件:柱箱溫度50 ℃,進樣口溫度250 ℃,進樣量1 μL,不分流,進樣時間1 min;載氣He,壓力100 kPa,總流量50 mL/min,柱流量1.69 mL/min;柱溫從50 ℃開始,維持0 min,以5 ℃/min升溫到220 ℃,維持5 min,再以5 ℃/min升溫到300 ℃,維持0 min。
(2) 質譜條件:EI離子源,電離源(70 eV),離子源溫度200 ℃,接口溫度300 ℃,溶劑延遲時間3 min,質量數掃描范圍為35~500m/z。
1.2.4 化合物結構與含量分析 利用儀器自帶譜庫進行檢索,確定化合物結構,只報道相似度>80%的物質,采用色譜峰面積歸一化法確定各組分相對含量,用百分比表示。
1.2.5 抗菌試驗 將D-GLS揮發(fā)油和S-GLS揮發(fā)油分別用色譜甲醇溶解,濃度均為10 mg/mL,陽性對照為4 mg/mL阿莫西林的二甲基亞砜(DMSO)溶液。各取樣品5 μL到濾紙片(直徑6 mm),晾干,貼到涂菌的LB固體平板上,置于37 ℃培養(yǎng)24 h,觀察抑菌圈大小。按式(1)計算抑菌率。
(1)
式中:
c——抑菌率,%;
d0——濾紙片直徑,mm;
d1——供試樣品抑菌圈直徑,mm;
d2——陽性對照,mm。
1.2.6 抗鹵蟲活性試驗 參照李昉等[10]的方法,取190 μL鹵蟲幼蟲懸浮液,加入到96孔板中,每孔鹵蟲控制在16條左右。用DMSO將兩種揮發(fā)油配制成梯度溶液,每孔加入樣品10 μL,使其最終濃度分別為0.06,0.08,0.10,0.12,0.14,0.16,0.18,0.20 mg/mL,并設置海水和DMSO對照,每個樣品做6個平行。在25 ℃下培養(yǎng)24 h,記錄鹵蟲死亡個數,計算死亡率和半致死濃度LD50。
根據水蒸氣蒸餾法得到的D-GLS揮發(fā)油,經GC-MS分析后得龍須菜揮發(fā)油總離子流色譜圖(圖1),該方法得到的揮發(fā)油組分在3.085 min開始出峰并且在25~35 min集中出峰,由表1可知,共得到68種成分,包括烷烴20種、烯烴6種、醛類9種、醇類12種、酮類3種、羧酸及酯15種和其它化合物3種。其中相對含量>5%的化合物依次有:2-辛烯醛(22.29%)、二十烷(18.84%)、4-亞乙烯基環(huán)己烯(7.81%)和1-辛烯-3-醇(6.91%)。而采用溶劑提取-水蒸氣蒸餾法得到的S-GLS揮發(fā)油,經GC-MS分析后得龍須菜揮發(fā)油總離子流色譜圖(圖2),該方法得到的揮發(fā)油組分出峰時間集中在20~35 min,由表2可知,共得到56種成分,包括烷烴20種、醛類1種、醇類6種、酮類2種、羧酸及酯17種和其它化合物10種。其中相對含量>5%的化合物有:二十烷(37.41%)和棕櫚酸甲酯(6.89%)。由圖3可知,S-GLS揮發(fā)油相對于D-GLS揮發(fā)油,其醛類成分由24.69%下降至0.2%,羧酸及酯類成分由9.02%提高至21.54%,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直接水蒸氣蒸餾揮發(fā)油成分可能會導致羧酸氧化,醛類成分增加。總體來看,烴類和羰基類化合物是龍須菜揮發(fā)油的主體成分。
圖1 直接水蒸氣蒸餾法所得龍須菜揮發(fā)油成分GC-MS譜圖Figure 1 TIC chromatograms of volatile oil compounds in G.Lemaneiformis with direct steam distillation
圖2 溶劑提取-水蒸氣蒸餾法所得龍須菜揮發(fā)油成分GC-MS譜圖Figure 2 TIC chromatograms of volatile oil compounds in G.Lemaneiformis with solvent extraction-steam distillation
2.2.1 烴類化合物 由圖3可知,烴類化合物是龍須菜揮發(fā)油的最主要成分,嗅覺閾值多數較高,對揮發(fā)油的氣味貢獻不大。直接水蒸氣蒸餾法和溶劑提取-水蒸氣蒸餾法提取的揮發(fā)油中烷烴含量分別為38.98%和60.01%,另外直接水蒸氣蒸餾法提取的揮發(fā)油中還有10.41%的烯烴,其中角鯊烯是一種直鏈三萜化合物,具有類似紅細胞攝氧功能,可生成活化的氧化角鯊烯,促進新陳代謝,提高機體免疫力,因而常作為功效成分添加于保健食品中[11]。2種方法提取的揮發(fā)油中飽和烷烴均是其主要物質,而徐年軍等[12]所得龍須菜揮發(fā)油的結果是以烯烴(61.67%)為主要成分,可能與龍須菜的生長季節(jié)、龍須菜揮發(fā)性物質的提取方法和檢測條件有關。
表1 直接水蒸氣蒸餾法所得龍須菜揮發(fā)油成分Table 1 Volatile oil compounds in G.Lemaneiformis with direct steam distillation
表2 溶劑提取-水蒸氣蒸餾法所得龍須菜揮發(fā)油成分Table 2 Volatile oil compounds in G.Lemaneiformis with solvent extraction-steam distillation
圖3 2種提取方法所得龍須菜揮發(fā)油組成與含量Figure 3 The volatile oil composition and content from two extraction methods in G.Lemaneiformis
2.2.2 醛類化合物 醛類化合物主要是脂肪氧化的產物[13],具有較低的嗅覺閾值,是揮發(fā)油氣味的主要來源。由表1和圖3可知,直接水蒸氣蒸餾法醛類含量為24.69%。其中2-辛烯醛含量最高(為22.29%),其嗅覺閾值非常低(3 μg/kg),具有脂肪和黃瓜味[14],是氣味的主要貢獻者。還檢測出2,6-壬二烯醛、2,4-庚二烯醛、正己醛、庚醛和十四醛,通常會呈現出辛辣和令人不愉快的腥味、脂肪味、草味等刺激性味道[15]。而溶劑提取-水蒸氣蒸餾法只檢測到0.2%的2-甲基-5-異丙烯基環(huán)戊-1-烯甲醛,大大降低了揮發(fā)油的不良氣味。
2.2.3 醇類化合物 醇類化合物相比于醛類一般嗅覺閾值較高。由表1和圖3可知,直接水蒸氣蒸餾法揮發(fā)油中醇類含量為14.78%,其中1-辛烯-3-醇為6.91%,且嗅覺閾值較低(10 μg/kg)[16],具有類似蘑菇香氣和泥土味[17]。葉綠醇是雙萜類化合物,具有花香和脂香氣,是合成維生素K及維生素E的原料,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18]。由表2和圖3可知,溶劑提取-水蒸氣蒸餾法揮發(fā)油中只有8.37%,多為嗅覺閾值更高的飽和醇,而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葉綠醇含量從1.15% 提高到3.17%。
2.2.4 酮類化合物 酮類化合物是由于不飽和脂肪熱氧化和氨基酸降解,嗅覺閾值比醛類高[19-20]。由表1、2可知,2種方法均檢測出少量β-紫羅蘭酮和植酮。β-紫羅蘭酮為萜類物質,在一些海洋真菌和藻類中都有存在[21-22],具有紫羅蘭香和木香,有抗真菌作用,此外還具有較強的抑癌作用[23-24]。
2.2.5 羧酸及酯類化合物 由圖3可知,羧酸及酯類化合物相比于直接水蒸氣蒸餾法,溶劑提取-水蒸氣蒸餾法使羧酸及酯類含量從9.02%提高到21.54%。由表1、2可知,2種揮發(fā)油中都檢測出包括花生四烯酸(AR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等多種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s),PUFAs對人體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可以調節(jié)人體脂質代謝、增加血管彈性、降血壓、降血脂、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促進生長發(fā)育,此外對抗癌、抗糖尿病、抗氧化、抗炎、調節(jié)免疫、延緩衰老、減肥、美容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25-26]。
由表3可知,溶劑提取-水蒸氣蒸餾法龍須菜揮發(fā)油在濃度為10 mg/mL條件下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單增李斯特菌、大腸桿菌O157、沙門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均有一定抗菌作用,且抑菌作用均優(yōu)于直接水蒸氣蒸餾法的,抑菌效果為副溶血性弧菌>單增李斯特菌>沙門氏菌>大腸桿菌O157>金黃色葡萄球菌,其中對副溶血性弧菌抑菌率最高,可達17.69%。
表3 龍須菜揮發(fā)油的抑菌作用Table 3 The bacteriostatic action of volatile oil in G.Lemaneiformis
由圖4可知,隨著濃度的升高,揮發(fā)油對鹵蟲的殺蟲活性明顯增強。在相同濃度條件下,溶劑提取-水蒸氣蒸餾法龍須菜揮發(fā)油的殺蟲活性均高于直接水蒸氣蒸餾法的。2種揮發(fā)油在0.16 mg/mL的濃度條件下,對鹵蟲的致死率均超過50%。
由圖4數據可模擬計算,溶劑提取-水蒸氣蒸餾法龍須菜揮發(fā)油和直接水蒸氣蒸餾法龍須菜揮發(fā)油對鹵蟲LD50分別為0.126,0.162 mg/mL,且2種揮發(fā)油殺蟲活性要明顯高于敵敵畏、氯氰菊酯和氧樂果3種常見化學農藥的[12]。
圖4 龍須菜揮發(fā)油的殺蟲活性結果Figure 4 The insecticidal activities of volatile oil in G.Lemaneiformis
(1) 相比于直接水蒸氣蒸餾法,溶劑提取-水蒸氣蒸餾法得龍須菜揮發(fā)油營養(yǎng)價值較高,含有較高的羧酸及酯類。提取方法對揮發(fā)油成分產生明顯影響。
(2) 龍須菜揮發(fā)油具有一定的廣譜抗菌能力和較好的殺蟲活性。溶劑提取-水蒸氣蒸餾法是獲得高活性龍須菜揮發(fā)油的有效方法。
(3) 本研究所得龍須菜揮發(fā)油對鹵蟲有較強的殺蟲活性,證明該揮發(fā)油具有作為生物農藥的可能,為擴展大型紅藻龍須菜的應用范圍提供了一定理論依據。由于尚未明確揮發(fā)油中抗蟲抗菌的活性物質是哪些單體化合物及可能的機理,今后需要在這些方面繼續(xù)深入開展研究工作。
[1] 曾呈奎.中國黃渤海海藻[M].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9: 180.
[2] LU Hui-ming, XIE Hai-hui, GONG Ying-xue, et al.Secondary metabolites from the seaweedGracilarialemaneiformisand their allelopathic effects onSkeletonemacostatum[J].Biocheml Syst Ecol, 2011, 39(4/5/6): 397-400.
[3] 陸崇玉, 鄧赟, 梅玲, 等.龍須菜化學成分研究[J].中草藥, 2011, 42(6): 1 069-1 071.
[4] 梅文莉, 戴好富, 徐軍田.龍須菜的有機酸組成及其細胞毒活性[J].中國海洋藥物, 2006, 25(2): 45-47.
[5] 陳美珍, 余杰, 廖灶輝, 等.龍須菜多糖抑瘤活性及對荷瘤小鼠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中國海洋藥物, 2008, 27(2): 46-49.
[6] 陳美珍, 余杰, 龍梓潔, 等.龍須菜多糖抗突變和清除自由基作用的研究[J].食品科學, 2005, 26(7): 219-222.
[7] 陸崇玉, 鄧赟, 宋欣, 等.龍須菜活性成分的研究開發(fā)進展[J].時珍國醫(yī)國藥, 2011, 23(3): 711-712.
[8] KARABAY-YAVASOGLU N U, SUKATAR A, OZDEMIR G, et al.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volatile components and various extracts of the red algaJaniarubens[J].Phytother Res, 2007, 21(2): 153-156.
[9] 衛(wèi)強, 魯輪, 龍先順, 等.提取方法對木槿葉揮發(fā)油成分及其對肺癌A549細胞抑制作用的影響[J].食品與機械, 2016, 32(4): 160-166.
[10] 李昉, 杜方鵬.一株牛蒡共生真菌殺蟲活性的研究[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fā), 2014, 26(9): 1 357-1 360.
[11] 邱春媚, 殷光玲.角鯊烯軟膠囊提高缺氧耐受力的研究[J].中國糧油學報, 2013, 28(2): 52-54.
[12] 徐年軍, 何艷麗, 唐軍, 等.龍須菜(Gracilarialemaneiformis) 高溫逆境代謝產物的GC-MS分析[J].海洋與湖沼, 2009, 40(2): 221-227.
[13] TIES P, BARRINGER S.Influence of lipid content and lipoxygenase on flavor volatiles in the tomato peel and flesh[J].J Food Sci, 2012, 77(7): C830-C837.
[14] 張紅燕, 李曄, 袁貝, 等.金槍魚油冬化前后脂肪酸含量和主體風味的解析[J].核農學報, 2017, 31(2): 314-324.
[15] 施文正, 王錫昌, 陶寧萍, 等.致死方式對養(yǎng)殖草魚肉揮發(fā)性成分的影響[J].水產學報, 2011, 35(3): 456-465.
[16] 王雪鋒, 涂行浩, 吳佳佳, 等.草魚的營養(yǎng)評價及關鍵風味成分分析[J].中國食品學報, 2014(12): 182-189.
[17] CHEN De-wei, ZHANG Min.Analysis of volatile compounds in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sinensis)[J].J Food Drug Anal, 2006, 14(3): 297-303.
[18] 周書娟.褐藻羊棲菜等化學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溫州: 溫州大學, 2015: 21-24.
[19] SUN S M, CHUNG G H, SHIN T S.Volatile compounds of the green alga,Capsosiphonfulvescens[J].J Appl Phycol, 2012, 24(5): 1 003-1 013.
[20] FRATINII G, LOIS S, PAZOS M, et al.Volatile profile of Atlantic shellfish species by HS-SPME GC/MS[J].Food Res Int, 2012, 48(2): 856-865.
[21] KAMENARSKA Z, IVANOVA A, STANCHEVA R, et al.Volatile compounds from some Black Sea red algae and their chemotaxonomic application[J].Bot Mar, 2006, 49(1): 47-56.
[22] ABDELBAKY H H, SHALLAN M A, BAROTY G E, et al.Volatile compounds of the microalgaChlorellavulgarisand their phytotoxic effect[J].Pak J Biol Sci, 2002, 5(1): 61-65.
[23] 劉家仁, 陳炳卿, 楊艷梅, 等.β-紫羅蘭酮抑制SGC-7901細胞潛在的轉移作用[J].衛(wèi)生研究, 2005, 34(4): 435-438.
[24] DONG Hong-wei, ZHANG Shuang, SUN Wen-guang, et al.β-Ionone arrests cell cycle of gastric carcinoma cancer cells by a MAPK pathway[J].Arch Toxicol, 2013, 87(10): 1 797-1 808.
[25] 王萍, 張銀波, 江木蘭.多不飽和脂肪酸的研究進展[J].中國油脂, 2008, 33(12): 42-46.
[26] 孫翔宇, 高貴田, 段愛莉, 等.多不飽和脂肪酸的研究進展[J].食品工業(yè)科技, 2012, 33(7): 418-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