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壽霞
我們所說的生活化教學,是指我們要在教學過程中堅持的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我們的教學要立足于風土人情,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我們需要把教材知識于時政熱點問題于當?shù)仫L土人情聯(lián)系起來,來構架一個把生活作為基礎,而用生活做支撐的教學,這將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亮點,這也要求我們要將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
當我們剛開始教學時,要注重生活氣息,要聯(lián)系我們的生活實際,要學生們主動去學習,并且,我們需要從現(xiàn)實世界入手,把同學們身邊的例子引入課堂,導入到教學中。比如:再講“珍愛生命”時,此時上課鈴聲一落,教室里變得非常安靜,多媒體放映著纜車墜落事故的過程,那哭聲震天的畫面,撼動著學生們單純幼小的心靈。突然,一切都停止了,然后,教師開始新課導入。這個案例,讓我膽戰(zhàn)心驚,痛定思痛。這是我們今天的教學內容。這樣,學生們的注意力被我們緊緊抓住,讓同學們開始了對生活中自己和他人生命這個問題的深刻思考。為我們上號這節(jié)課打好基礎。
生活化的教學過程會更加突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這一地位,還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提出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活化教學方式是具有能動性的,是充滿生活氣息的,讓學生完全置于社會的背景下,讓學生們的學習源于生活并且實踐于生活,所以我們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仔細篩選一些生活實例,并且注重挖掘生活實例的價值。比如:在講解自我保護時,播放了一段視頻,關于地震應急疏散演練,演練共分兩大步驟,一是緊急避震,二是緊急疏散。當?shù)谝宦曗忢懫饡r,當節(jié)任課教師迅速組織學生躲避,并按照躲避姿勢保護好自己。第二次鈴聲響起,老師帶領學生迅速撤離,并按照躲避姿勢保護好自己。這不僅增加了老師與同學的防震避震知識增強了協(xié)作精神,還能增強廣大師生的團隊協(xié)作。這樣做讓教學富有生活趣味化,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升華。
不僅如此,我們還能根據(jù)教材的設計,把學生的學習延伸到生活中,讓學生們在生活中時間,從而達到以知導行的效果。生活是一切知識的源泉,并且包含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我們老師在上課過程中,應該多關注學生們的生活,讓他們把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總結出來,我們還需要找到學生真正關心的話題,讓學生在生活課堂中發(fā)展自我,鍛煉自我。比如,在講到《家的意味》時,我們可以多角度重現(xiàn)生活,在導入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基于同學的日常生活,做一個簡單的調查。內容包括:在班上,有多少同學平時是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的?到了周末,你們最盼望什么呢?然后根據(jù)調查結果進行導入。當講解到家庭的內涵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身的家庭情況,談一下家庭的構建方式,由此總結出構建家庭的幾種不同情況,那么教學重點目標便順理成章地達成了。深入學生的生活,將生活實際和教材內容結合起來,共同融入到課堂中,這樣有助于學生對這類問題的深切思考深入思考和探索。
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不能就僅僅局限于教材,還要讓學生擁有一個廣闊的思維,時事是這門課程的重要資源,新課本里的時事材料讓他們進行學習與探究。但是教材也有一些不足,教材有滯后性,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的許多新鮮的事都未能在課本上及時體現(xiàn),所以,我們老師要本著實用的原則,讓同學們多關注新聞時事,從而更加了解我們這個社會。就像敬畏生命這個內容,教材中提供了2014年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370客機失蹤的材料,雖然這也算是時事,但畢竟都已經(jīng)過去了兩年多,所以教師可以利用這段材料的同時,再補充今年發(fā)生的幾起恐怖襲擊的事件,讓學生了解到個體生命的珍貴以及不尊重生命將會受到輿論譴責。
生活化的教學過程會更加突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這一地位,還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提出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活化教學方式是具有能動性的,是充滿生活氣息的,讓學生完全置于社會的背景下,讓學生們的學習源于生活并且實踐于生活,所以我們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仔細篩選一些生活實例,并且注重挖掘生活實例的價值。學習空間的拓展,還可以向縱深發(fā)展。對于一名教師來講,若想讓課堂真正具有實用性,應本著對教材、對課程內容的了解和對生活的感悟,激發(fā)學生的熱情與積極性,引導學生多讀書、多思考,在閱讀和思考中不斷提升自身素養(yǎng)。比如學習生命價值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將李開復創(chuàng)作的《向死而生》一書推薦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此書,一方面了解李開復先生對于自己生命的重視和對于生命價值的深刻認知,另一方面了解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意義。
生活是一本百科全書,許多生活現(xiàn)象的背后都隱藏著豐富的歷史知識。我們教師將社會的場景展現(xiàn)在課堂上,使抽象的知識具象化,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掃清理解障礙,還能使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發(fā)現(xiàn)“自我”,豐富學生們的情感,提高學生的認識。因此,在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從知、情、意、行等方面入手,營造一種多方交織融合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生活化氛圍、場景中扮演角色、進行想象、得到鍛煉、受到啟發(fā),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在道德和法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不斷認識和探索知識的實用性,關注學生的知識吸收、能力培養(yǎng)、情感體驗等核心目標,而不能將目標僅指向知識的獲得。
[1]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互動教學[J].陳開洲.西部素質教育.2017(03)
[2]《道德與法治》要適時滲透勤儉節(jié)約教育[J].安生旺.學周刊.2018(07)
[3]培養(yǎng)責任意識 提升核心素養(yǎng)[J].單君.基礎教育研究.2018(01)
[4]淺析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學生“自我生長”的真與假[J].邢艷聰.現(xiàn)代交際.2018(05)
[5]道德與法治問題導向式研究性學習——以“愛在家人間”為例[J].彭玉斌.中小學德育.2017(11)
[6]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實踐感悟[J].杜曉華.學周刊.2018(07)
[7]道德與法治課程性質界定與誤區(qū)分析——基于課程內容的思考[J].顧潤生.中小學德育.2018(02)
[8]芻議運用游戲思維激活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J].呂毅峰.中國校外教育.2017(25)
[9]課堂因“我”而精彩——淺談師生互換角色[J].閆秋.華夏教師.2016(11)
[10]試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J].劉德東.中國校外教育.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