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明初吳中派陶詩接受初探
——以“吳中四杰”為中心

2018-04-03 15:57:49
蘇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8年1期
關鍵詞:張羽高啟陶詩

王 征

(天津師范大學 津沽學院,天津 300387)

明初吳中詩派以高啟、楊基、張羽和徐賁為代表,此四人被稱為“吳中四杰”。該詩派形成于元至正年間,開始于“北郭結社”,延續(xù)至明初永樂年間。吳中派文人因處于元明鼎革之際,面對其時混亂的社會局面,自然而然地萌生了濃重的隱逸思想。他們在詩文創(chuàng)作中自然也就經常表現(xiàn)出對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的企慕與對陶淵明詩文的摹寫,對陶公人品與詩品做了較為全面的接受。

一、吳中的政治生態(tài)與文人的隱逸心態(tài)

吳中歷來山川清淑,人杰地靈,詩文創(chuàng)作亦淵源有自。朱彝尊曾說:“漢之《五噫》,晉之《吳聲十曲》,迨宋而益以《新歌三十六》,當時至為之語曰:‘江南音,一唱直千金?!w非列國之所能擬矣。汴宋南,蓮社之集,《江湖》之編,傳誦于士林。其后顧瑛、偶桓、徐庸所采,大半?yún)侨酥鳌1惫?、中吳四杰,以能詩雄視一世。降而徐迪功,頡頏于何、李,四皇甫藉甚七子之前,海內之言詩者,于吳獨盛焉?!雹僦煲妥穑骸镀貢ぜ肪砣恕稄埦娦颉?,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此為清人觀點。明代士人談及吳中詩歌源頭,則多推重晚唐皮日休、陸龜蒙以及宋代范成大等人。弘治間吳人張習在《靜居集后志》中曾說:“吾吳之詩,自唐皮、陸倡和為一盛,再盛于元季。自王元俞、鄭元佑、張伯雨、龔子敬、陳子平、宋子虛、錢翼之、陳敬初、顧仲瑛輩,各出所長,以追匹乎古者;繼而張仲簡、杜彥正、王正仲、楊孟載、高季迪、宋仲溫、徐幼文、陳維寅、丁遜學、王汝器、釋道衍輩附和而起,故極天下之盛,數(shù)詩之能,必指先屈于吳也?!雹趶堄穑骸鹅o居集》附錄,《四部叢刊》三編,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張羽對吳中詩歌的淵源做了較為全面的論述。其中,元末明初的楊基、高啟、徐賁、釋道衍等人對吳中詩歌貢獻較大,尤其高啟,后人許之為“明三百年詩人之首”①陳田:《明詩紀事》甲簽卷九,《續(xù)修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明初吳中派詩人大多經歷元明鼎革的過程。元末至正間,他們結社于吳城北郭,飲酒賦詩,互相唱和,于亂世中自放于江湖,追求逍遙自適。高啟《婁江吟稿序》云:“今天下崩離,征伐四出,可謂有事之時也……余生是時,實無其才,雖欲自奮,譬如人無堅車良馬而欲適千里之涂,不亦難歟……若夫衡門茅屋之下,酒熟豕肥,從田夫野老相飲而醉,拊缶而歌之,亦足以適其適矣。”[1]892-893王行《跋東皋唱和卷》對結社具體情況描述較細:“初,吳城文物,北郭為最盛。諸君子相與無虛日,凡論議笑談,登覽游適,以至于琴尊之晨,薌茗之夕,無不見諸筆墨間,蓋卷帙既富矣?!雹谕跣校骸栋胲幖肪戆耍臏Y閣《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北郭結社的興衰與吳城的實際統(tǒng)治者張士誠有較大關系。至正十六年(1356)二月,張士誠占領平江,后又占有湖州、常州、松江等路。第二年,張氏降元,封太尉。吳中文士多集于此,饒介、高啟、徐賁、張羽、余堯臣、唐肅等皆一時名士。吳中富庶和平的環(huán)境和張士誠集團雅好文士的趣尚,再加上其時文士中興元朝的心愿,促使了北郭詩社形成。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當張士誠自立為吳王時,文士們方看透其野心,他們中興元朝的心愿隨之破滅。于是,大多文士逐漸散去。四年之后,朱元璋攻陷吳城,眾文士中,楊基、徐賁等被謫臨濠,高啟、張羽遁隱山林。其后徐賁被放歸,亦隱于蜀山。北郭詩社由此式微。

吳中派文人頗具用世熱情,前文敘及他們有中興元朝之愿望。但是,張士誠降元不久,旋即復叛。文士們的愿望落空,再加上張士誠所據(jù)吳城被朱元璋攻陷,他們賴以生存的政治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都已失去,于是,遁隱山林成為他們的主要選擇。高啟《送二賈君序》云:“夫麒麟、鳳凰,天下之瑞物也。出必當國家之治,不治而出,非瑞矣。”[1]875并勸二君先隱居大野之外,不要急于出仕。高啟曾名其室曰“槎軒”,作《槎軒記》以記之,文中有云:“槎雖寄于水,而無求于水。水雖能使槎,而無意于槎。其漂然而行,泊然而滯,隨所遭水之勢爾?!盵1]861把自己比作一浮木而已,“若予,天地間一槎也。其行其止,往者既知之矣,來者吾何所計哉。亦安乎天而已矣”[1]861。表現(xiàn)了自己任性自然的品性。楊基也不甘塵俗,認為于國家混亂之際,隱居以善其身為正確之選擇,表現(xiàn)了遺世獨立之精神。楊基《耕漁軒說》假設與耕漁子的對話,指出:“羲農之耕漁,所以教天下;虞舜之耕漁,所以化天下;伊尹呂望之耕漁,所以待天下。教天下者立其極,化天下者變其俗,待天下者避其亂。是數(shù)圣人者,或以教民,或以善身,雖窮達不同,而皆有事于耕漁者也?!盵2]367此種表達與儒家“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善天下”[3]之意相同。楊基認為于國家混亂之際,為了躲避戰(zhàn)亂而隱居是無可厚非的。他說:“逃兵革,避亂禍,或耘于高,或釣于深,以待天下之清者,皆伊尹呂望之遺風也。”[2]367楊基自號眉庵,取意深刻。友人王行《眉喻》云:“今楊君號眉庵,是以無用自處也。”③王行:《半軒集》卷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高啟《跋眉庵記后》亦云:“眾體皆有役,眉安于其上,雖無有為之事,而實瞻望之所趨焉,其有類乎君子者矣?!盵1]926王、高二氏作為楊基好友,是深知其眉庵之命意的。所以,楊基《庚戌元日立春試筆二首》高唱:“富貴非我愿,文章非我能”“貧賤何足恤,功名非可夸”。[2]121-122始終保持著獨立的人格精神。于朝代鼎革、世事紛亂之際,張羽依然能夠鬧中取靜,自號菁山靜者,名室曰“靜者居”。友人高啟《靜者居記》說其:“抱廉退之節(jié),慎出處之誼,雖逐逐焉群于眾人,而進不躁忽?!盵1]875稱其:“人能靜,則無適而不靜?!盵1]875王行亦以隱逸為尚,曾作《隱居賦》①王行:《半軒集》卷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曰:“大道邈乎其寥閴兮,何斯世之多邅。始局蹐而錯遻兮,卒紛綸而糾纏。肆澆風之彌競兮,樸茲離而不完。懿夫人之孤矯兮,抗靈風而高騫?!薄罢缬觑L之可待兮,乃形軀之是休?!薄暗揽伸o悟而不可躁得兮,時可安而不可為?!蓖跻秃槲涑跄暌圆家抡傩拊?,史成當入翰林,以母老乞歸養(yǎng),筑歸養(yǎng)堂,自號“媯蜼子”。高啟為作《媯蜼子歌》有“不詰曲以媚俗,不偃蹇而凌尊”[1]449之評價。王彝思欲歸隱,追求適然,作《跋陶淵明臨流賦詩圖》云:“陶淵明臨流必賦詩,見山則忘言。殆不可謂見山不賦詩,臨流不忘言。又不可謂見山必忘言,臨流必賦詩。蓋其胸中似與天地同流,其見山臨流,皆其偶然;賦詩忘言,亦其適然?!雹谕跻停骸锻醭W诩肪砣臏Y閣《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由此可見,吳中派文人大多不甘為塵世所羈,追求自適,愛好山林之清凈。

二、高啟的陶詩接受

高啟(1336—1374),字季迪,號青丘子,又號槎軒,吳縣人。元末,天下大亂,張士誠據(jù)吳稱王,淮南行省參知政事饒介守吳中,禮賢下士,聞啟才名,邀為上賓,招為幕僚。不久,高啟隱居于吳淞江畔的青丘,故自號青丘子,曾作有《青丘子歌》。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不久即辭官歸隱?;丶亦l(xiāng),與蘇州知府魏觀交好。后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獲罪連坐腰斬,年僅39歲。

高啟一直都極為向往自由,不愿受官場束縛。早年于饒介處即因此離開。張士誠據(jù)吳為王,高啟也與之保持一定的距離?!陡咔嗲鸺犯戒浻泻病扼绝Q集序》云:“方吳郡未入版籍,不幸為僭竊者據(jù)之,擅其利者十年矣。士于是時,孰不茍升斗之祿以自活鬵釡間,季迪日與之處,曾不凂焉,顧乃率其儔類,倡和乎山之厓水之涘,取世俗之所不好者而好之,含毫伸牘,吟聲吚吚,及其得意,又自以為天下之樂舉不足以易其樂焉?!盵1]979高啟《青丘子歌》蘊含了他對精神自由的追求與熱愛,詩云:

青丘子,臞而清,本是五云閣下之仙卿。何年降謫在世間,向人不道姓與名。躡屩厭遠游,荷鋤懶躬耕。有劍任繡澀,有書任縱橫。不肯折腰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覓詩句,自吟自酬賡?!璠1]433-434

詩人把自己的形象從嗜好、理想以及奇異的才能等各個方面做了較為全面的介紹。作者超然脫俗之人格理想與對精神自由的迷狂追求,使作者視己為五云閣下之仙卿,絕然于世俗社會?!安豢险垩鼮槲宥访?,不肯掉舌下七十城”,表明了自己與外在世俗社會特別是官場的隔絕,旨在向陶淵明看齊,不為貧窮而損志。這就是高啟最真實的心態(tài),不論是元末的張氏政權還是明初的洪武政權,他始終保持著與統(tǒng)治者的疏離狀態(tài)。所以,高啟短暫的一生大多處于隱居狀態(tài),其詩歌也多言隱逸生活,特別是其五言古詩,頗得陶公之致。清人汪端《明三十家詩選?凡例》說高啟“五言古得柴桑之真樸,輞川之雅淡”[1]1034,當為知言。

高啟五言古詩能得陶詩真樸特質,緣于他“兼師眾長,隨事摹擬”的自覺學習態(tài)度。其《獨庵集序》云:“詩之要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格以辨其體,意以達其情,趣以臻其妙也?!蜃詽h魏晉唐而降,杜甫氏之外,諸作者各以所長名家,而不能相兼也。學者譽此詆彼,各師所嗜,譬猶行者埋輪一鄉(xiāng)而欲觀九州之大,必無至矣。蓋嘗論之,淵眀之善曠而不可以頌朝廷之光,長吉之工奇而不足以詠丘園之致,皆未得為全也。故必兼師眾長,隨事摹擬。待其時至心融,渾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執(zhí)之弊矣?!盵1]885高啟的這種深入全面的學習是成功的。其友人謝徽《缶鳴集序》云:“始季迪之為詩,不務同流俗,直欲趨漢魏以還及唐諸家作者之林,每一篇出,見者傳誦名,隱隱起諸公間?!盵1]982王彝《高季迪詩集序》亦云:“吾固觀夫季迪之詩,而不敢以為季迪之詩,且以為漢、魏、晉、唐作者之詩也?!雹偻跻停骸锻醭W诩罚臏Y閣《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四庫館臣因襲王氏之說,《大全集》提要言:“啟天才高逸,實據(jù)明一代詩人之上。其于詩,擬漢魏似漢魏,擬六朝似六朝,擬唐似唐,擬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長,無不兼之?!盵4]2272-2273

因其強烈的隱逸情懷與長期的隱居生活,高啟于所學前代詩人中,對陶淵明情有獨鐘,引為知己?!案鼣M長夏眠,風期結陶叟”[1]241,以淵明為同道,流露出對淵明的仰慕之情。高啟既已引淵明為知己,那么,對陶詩也便會一往情深,以賦詩繼陶公為己任?!兑虿〔伙嫛芬辉姳惴Q“從此便可止,賦詩繼陶公”[1]171,此二句化用陶淵明《止酒詩》“始覺止為善,今朝真止矣”詩意。

淵明愛菊,高啟隨之。其《菊鄰》云:

菊本君子花,幽姿可相親。清秋發(fā)孤艷,似避東風塵。采采霜露余,繁英正鮮新。車馬不過賞,相看但幽人。幽人苦愛菊,自是柴桑倫。閑園誰與語,叢栽四為鄰。入徑朝摘遠,循籬暮觀頻。一壺每對酌,折花插盈巾。殊勝處俗里,歌呼醉遭嗔。[1]277-278

菊花在陶詩中已然成為具有高潔堅貞品性的君子象征,所以高啟開篇就說“菊本君子花”,表現(xiàn)出作者對高潔品性的向往與堅守,也表現(xiàn)出對陶淵明的仰慕之情?!坝娜丝鄲劬眨允遣裆悺?,“幽人”是作者自指并把自己歸為陶潛一類人。作者以菊為鄰,對菊酌飲,折花插巾,此種生活超然出塵,也殊勝俗里。

高啟《池上雁》詩云:“野性不受畜,逍遙戀江渚?!盵1]151高啟明初入洪武朝參與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今讀其此時期詩歌,能感覺到他與整個洪武政權的疏離。他的《詠隱逸十六首》就是借對古代隱士的向往而表達自己隱逸之情的,同時也有對圣主拘束隱者的反感與質問。古之隱者,“雅志在隱居”,他們能夠克服貧窮與寂寞,堅守清節(jié)與隱志。這在作者看來是極為正確而合意的選擇,也是作者一生所追求的?!对侂[逸十六首》開篇詠漢代隱士向長:

子平謝累辟,雅志在隱居。家貧或有饋,取足反其余。讀易深自悟,謂賤貴不如。敕言嫁娶畢,家事無關余。同好有禽生,肆意相與娛。茫茫五岳去,孰得回其車。[1]114

作者借詠古之隱士而抒發(fā)自己不能歸隱之苦悶,以及身在官場“鸞鳳不隱羽,安能免罝罦”(《詠隱逸十六首?陳留父老》)[1]118的驚懼之感,詠嘆道:“海鳥那知享鐘鼓,野馬終懼遭籠鞿?!保ā断布胰酥辆罚1]390他是海鳥、野馬,野性難馴,怎能于此翱翔奔跑呢?“嗟我胡為在塵網,遠望高峰若天壤”(《贈金華隱者》)[1]445,一如陶公,他同樣把官場看做是扼殺人天性的罝罦、塵網?!对侂[逸十六首》最終指向自己渴望隱逸的內心,是其內心的省察與寫照,與淵明《詠貧士》《詠二疏》《扇上畫贊》諸詩有異曲同工之妙。淵明《詠貧士》組詩所詠亦全為古人,嘆世無知己,追古之貧士為同道?!对伓琛费远璩龆?,與己之不出,其志一也?!渡壬袭嬞潯匪伜缮壵扇?、長沮、桀溺,也都是古之隱者。該詩結尾“翳翳衡門,洋洋泌流,曰琴曰書,顧眄有儔。飲河既足,自外皆休,緬懷千載,讬契孤游”[5]508八句,可以看做淵明自己的寫照。清人方宗誠《陶詩真詮》言:“《扇上畫贊》,蓋淵明心所向往之人。”[6]高啟《詠隱逸十六首》組詩,無論從寫法、意義,還是詩風方面,都有陶詩痕跡。

洪武三年(1370)秋,當朱元璋擢高啟為戶部右侍郎,其力辭不就,獲準歸隱。高啟不愿為官場所羈,一方面是因其野性難馴的獨立個性,他曾高唱“我身本是江湖客,偶墮黃塵曉行役”(《曉出城東門聞櫓聲》)[1]396-397;另一方面,當是看透了朱氏政權的嚴苛。高啟《我昔》一詩有“發(fā)言恐有忤,蹈足慮近危”[1]265二句,表達出身在官場如履薄冰之感。高啟獲賜白金放還,重獲自由,作有《江上看花》一詩:

兩年京師不見花,青衫白馬驅塵沙。今年江邊偶無事,狂醉爛漫尋春華。游蜂飛蝶日妍暖,紅紫正發(fā)紛交加。穿蹊每入鄰媼圃,叩門或到山僧家。漸老都無少年樂,底用簫鼓隨行車。攀條繞樹對吟詠,不忍歸去至日斜?;☉梦蚁辔抠p,似笑欲舞爭矜夸。我如無花亦寂寞,閉戶有酒誰能賒。夜來茅屋臥聞雨,曉起走看成咨嗟。飄英墮萼不可綴,余艷只似銷殘霞。明知春色不久住,豈料便去難留遮。野鶯啼罷一回首,恨與芳草盈天涯。[1]315

作者重獲自由身,結束“兩年京師不見花”的拘束生活,于春日游蜂飛蝶、紅紫正發(fā)的美好景色中,入鄰媼圃,叩山僧家,攀條繞樹,不忍歸去。這種從內心深處生發(fā)出的快樂,也只有真正親身經歷者方能體會,與淵明辭官“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歸去來兮辭》)之喜悅有異曲同工之妙。

淵明歸隱,作有《歸園田居五首》,高啟仿之,作《始歸田園二首》,其一云:

辭秩還故里,永言遂遐心。豈欲事高鶱,居崇自難任。清晨問田廬,荒蹊尚能尋。秋蟲語左右,翳翳桑麻深。別來幾何時,舊竹巳成林。父老喜我歸,攜榼來共斟。聞知天子圣,歡然散顏襟。相期畢租稅,歲暮同謳吟。[1]292

該詩與淵明《歸園田居五首》一樣都寫歸隱田園,皆表達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以及與父老鄰居的和睦。但是,從高、陶所處的政治環(huán)境的不同可以看出,高詩雖然表達了歸隱的快樂,但也表達了因隱居而對圣上皇恩的憂懼之情,以致告誡朋友“相逢勿稱隱,不是東陵侯”(《始歸田園二首》其二)[1]292,洪武政治之嚴苛于此可見一斑。淵明歸隱,卻是徹底的歸隱,他在詩中能夠暢快地表達老死牖下、得安正命之真實心情。“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歸園田居》其四)[5]86;“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歸園田居》其五)[5]89等,確與“相逢勿稱隱,不是東陵侯”詩意迥異。雖然如此,高啟還是在詩中描繪了他所向往的隱居生活,且對鄉(xiāng)間生活的描寫與陶詩并無二致,皆采用白描的手法,以質樸的語言,流露出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表現(xiàn)出作者的恬然淡泊心境與隱逸生活圖景。

高啟《出郊抵東屯五首》[1]141-142是一組從詩意到詩風都十分接近陶詩的作品:

我本東皋氓,偶往往州城。茲來臥農舍,頓愜田野情。如魚反故淵,悠然樂其生。臨去謝主媼,重來自藜羮。我非催租吏,叩門勿相驚。(其三)

坐久體不適,卷書出柴關。臨流偶西望,正見秦余山。野凈寒木疏,川長暝禽還。此中忽有得,怡然散襟顏。遂同樵牧歸,歌笑落日間。(其五)

作者朝服久解,躬耕田園,重獲自由,“如魚反故淵,悠然樂其生”。作者自言萬鐘難稱,只有歸隱田園,甘與野人相狎。第五首中的“此中忽有得,怡然散襟顏”二句確與淵明“此還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飲酒》其五)[5]247神似?!八焱阅翚w,歌笑落日間”的曠達心態(tài)與田園之樂也直追淵明。

高啟對個體生命意識的重視也一如淵明。《寓感》其八云:

志士徇功業(yè),貪夫詫輕肥。亦有逃群子,矯矯與時違。彼此更共笑,不知誰是非。達人體自然,出處兩忘機。浮云游天表,舒卷有余輝。[1]109

作者對志士、貪夫及逃群子都予以否定,唯獨肯定“達人”,因為也只有“達人”能體自然、兩忘機。他們表現(xiàn)出對生命的重視,有強烈的生命意識。該組詩第十七首具體描寫達人:“達人貴全生,外物等秋草。顧此七尺軀,即為萬金寶。”[1]112由此可見,高啟心態(tài)之超然?!叭松幱顑?,行止無定依”[1]107,人生宇宙中,行止沒有一定的規(guī)定性,應當怎么做才是正確的呢?作者接著做出回答:“唯當乘大化,逍遙隨所歸?!盵1]107這是淵明的答案:“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歸去來兮辭》)[5]461高啟這種超然心態(tài)不只是對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消解,亦是對其時嚴苛的政治環(huán)境的否定與疏離,同時也表現(xiàn)出對個體生命的珍視與尊重。作者心態(tài)如此,其自視亦如此。其《槎軒記》有言:“若予,天地間一槎也。其行其止,往者既知之矣,來者吾何所計哉?亦安乎天而已矣。”[1]861作者自視為一浮木,安于天命而已。

高啟學習陶詩是多方面的。陶淵明有《詠三良》《詠荊軻》等展現(xiàn)其豪放一面的詩歌,高啟亦有同題之作:

殉葬古所禁,秦國固戎風。穆公臨棄朝,要此三臣從。三臣百夫良,不與親昵同。一旦使俱斃,無人國將空。捐生豈不難,忠義感素衷。長恐先朝露,無由奉君終。遺命凜在耳,焉能惜微躬。但懼嗣主孤,誰當共成功。高墳荊棘間,玄云閉幽宮。壯魄同此歸,冥冥路安通。國人痛莫贖,灑淚呼彼穹。傷哉黃鳥詩,流哀竟無窮。(《詠三良》)[1]165

劫盟非義舉,曹沫已可羞。燕丹一何愚,區(qū)區(qū)祖遺謀。千金養(yǎng)荊卿,誓將報強讎。奉圖使入關,心知絕回辀。賓客盡白衣,相送易水頭。酒酣涕難落,筑聲和悲謳。猛氣激蒼旻,長虹為西流。行行造秦庭,陛 衛(wèi)甚周。臨機失始圖,利鋒竟虛投。豪主一按劍,社稷倐已丘。先王禮樂生,破齊震諸侯。茍能得此賢,伯業(yè)猶可修。胡為任輕易,自趣亡滅憂。徒令后世人,嘆惋余千秋。(《詠荊軻》)[1]165-166

陶淵明《詠三良》為三良之死而悲憤傷感,同時也為他們的忠義遺憾不已。高啟該詩與陶詩意同,“流哀竟無窮”一語非常真切地表達了其內心真實情感。淵明《詠荊軻》一詩,歷來被認為是劉裕篡晉后淵明思欲報仇之作。袁行霈先生認為只是淵明讀《史記?刺客列傳》以及王粲詠荊軻詩有感而作,并非有前人報仇說之意。但也可看出淵明的豪放來。[5]392-393高啟《詠荊軻》也一如淵明之豪放,同時,也對荊軻“任輕易”“自趣亡”之魯莽行為嘆惋不已。

三、楊基、徐賁、張羽對陶詩的接受

吳中派除高啟外,楊基、徐賁、張羽等人隱逸思想也較為濃重,其詩宗陶傾向雖沒有高啟明顯,但也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化用陶事、陶典,有些詩歌也能表現(xiàn)出陶詩的樸實特質。

楊基,字孟載,號眉庵。先世居蜀之嘉州(今四川樂山),生于吳中(今江蘇蘇州)。元末,曾入張士誠幕。明初為滎陽知縣,累官至山西按察副使,后被讒奪職,供役卒于工所。

史載,楊基少時曾著《論鑒》十萬余言。又于楊維楨席上賦《鐵笛》詩,為維楨所激賞,遂揚名吳中,與高啟、張羽、徐賁為詩友,時人稱為“吳中四杰”。由此可見,楊基不僅才華橫溢,而且亦胸懷大志。但生不逢時,處于元明鼎革之際,身為漢人,不為元廷所重,入明又遇兇殘暴君,遭徙臨濠,仕途蹭蹬。世事如此,遂自號“眉庵”,作無用之用,勘透功名貴賤,視富貴如浮云,思欲歸去,與云松相娛,直至終老。其《漁樵問話圖》言:“世上功名賤如土,何須了了文兼武?!盵2]115《寄諸葛同知彥飛》對隱居生活做了較為詳細的描繪:“白發(fā)慵梳步屧遲,老于田野最相宜。每當酒熟花開日,正值身閑客到時。”[2]226-227洪武龍興,楊基始謫臨濠,開啟其十余年極為坎坷的仕宦生涯,飽經憂患而欲思遠離之,其“他年得遂歸田計,多種墻陰十畝?!保ā都念}水西草堂》)[2]94、“得遂歸田計,殊恩感圣朝”(《沙河舟中》)[2]161、“他時解綬歸故里,相期結居吳江皋”(《憶昔行贈楊仲亨》)[2]111等詩句無不表現(xiàn)其強烈的歸隱之心。

楊基詩歌創(chuàng)作雖沒有表現(xiàn)出如高啟那樣宗陶的痕跡,但因其坎坷的一生以及多年的隱居生活,使得其詩歌創(chuàng)作多有隱逸之趣。楊基隱居,痛飲淵明酒,采采東籬菊,在紫桃紅杏中,白發(fā)慵梳,步屧遲遲,頗顯隱士之風。觀其《并州對雪》《鵝翎菊》等詩,可以看出他對淵明隱逸生活的向往:

春風雪花大如手,匼匝 撲窗牖。入水消融鴨綠醅,隨鶯點綴鵝黃柳。人誰能來剡溪棹,我獨痛飲淵明酒。白發(fā)沙頭罷釣翁,睡覺蓑衣頻抖擻。(《并州對雪》)[2]96

曾隨漚鷺浴滄浪,又對芙蓉試淺妝。露冷有香棲晚圃,月明無夢到寒塘。綠波春草當時雨,黃葉秋風此夜霜。莫道淵明最憐惜,右軍應為寫千行。(《鵝翎菊》)[2]203

淵明飲酒、愛菊等隱逸行為一再出現(xiàn)在其詩中,頗能看出他平日對陶詩的喜愛?!蹲灶}宜秋軒》為其去官后于秦淮附近結小軒自適所詠之作,詩云:

我軒南山下,綠水圍繞之。四時非不佳,獨與秋最宜。秋風入我軒,便覺景物奇。紅樹照西崦,黃花滿東籬。夜深明月來,蕩漾軒東池。池光與月色,上下相逶迤。我時坐軒中,濁酒聊自持。微飲不及醉,陶然詠陶詩。人言秋可傷,我覺秋可怡。至潔如屈平,至清如伯夷。愛彼潔與清,竟忘揺落悲。斯意獨領會,但恐秋風知。[2]25

作者于宜秋軒中,看西照紅樹,東籬黃花;于池光月色逶迤之中,自持濁酒,欣詠陶詩,頓覺秋怡?!端蛥蔷右住芬辉娨嘣疲骸爸颐┐囊欢g,悠然醉把東籬菊?!盵2]69作者不耐宦途,心往巖壑,病居江寧,直把笠澤作彭澤,定擬金川是輞川,表現(xiàn)了對陶淵明、王維等隱居生活的神往。《寓江寧村居病起寫懷十首》(其七)[2]213:

醉舞狂歌四十年,老來參得一乘禪。東風未濕墻腰雪,細雨微添石眼泉。

無數(shù)白鷗閑似我,一江春水碧于天。莫言笠澤非彭澤,定擬金川是輞川。

不言自己閑似白鷗,反言白鷗閑似己。作者醉舞狂歌四十年,追求的仍然是淵明之于彭澤、王維之于輞川的隱逸生活。其言“富貴非吾愿,文章非我能”,蓋非虛言!

高啟五言古宗陶傾向明顯。朱彝尊摘楊基詩語類詞者至數(shù)十聯(lián),評之為“絕妙好辭”后,轉而謂其“五言古詩,足與季迪方駕”[7],獨推重其五言古體,足以與高啟并駕齊驅。沈德潛《明詩別裁集》錄楊基《岳陽樓》,推之為“五言射雕手”[8],也推重其五言古詩。今綜觀楊基五言古,雖難說都有高啟五言古之質樸風格,然《自題宜秋軒》等詩亦不減高詩風味。楊基對陶詩的宗尚與摩習當是其詩質樸風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張羽,字來儀,后以字行,更字附鳳。本潯陽人,僑居吳興,隱居戴山。元末領鄉(xiāng)薦為安定書院山長,再徙于吳。洪武初,征授太常寺丞,尋坐事竄嶺南,未半道,召還。羽自知不免,洪武十八年(1385)投龍江死。

張羽喜靜,自號“菁山靜者”,名其室曰“靜者居”。友人高啟與王行都作《靜者居記》,前者言其“抱廉退之節(jié),慎出處之誼,雖逐逐群于眾人,而進不燥忽”[1]857;后者說其“沉厚沖默”“無欲故靜”①王行:《半軒集》卷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高啟另有《春日懷十友詩》描繪張羽:“端居養(yǎng)恬素,獨詠圣人篇。夕景臨池酌,春寒掩閣眠。芳藥初翻雨,新筱稍披煙。累日虧幽訪,慚余塵務牽。”[1]135在高啟眼中,張羽是一個在混亂的社會中保持著獨立氣節(jié)和人格的隱者,詠圣賢書,酌隱者酒,遠離紛亂的塵世。張羽《雜詩》(其十一)①張羽:《靜居集》卷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有云:“抱拙衡門下,久已忘鳴琴……吾亦忘吾耳,何事有聲音?!毖约骸氨ё尽薄巴ㄐ危?,一派隱士風范。

自視為隱士的張羽對隱逸之宗的陶淵明亦極為仰慕,曾作《陶靖節(jié)贊》曰:

彭澤秋風,弦歌徒勞。去歸乎來,田園蓬蒿。寄傲南窗,展嘯東皋。掛酒寒柯,濁酒自陶。我非遺世,世不我遭。荊卿之詠,微見其豪。誰疵閑情,鄙哉兒曹。我懷若人,云漢之高。[9]

此贊高度概括了陶淵明的隱逸生活及詩文,指出淵明《詠荊軻》的豪放,諷刺了嘲笑淵明《閑情賦》之人,認為淵明無論詩品還是人品都高若云漢。由此可見,張羽對陶淵明其人品其詩文的喜愛。張羽又曾作《題淵明白衣送酒圖》云:“幾回笑把菊花枝,遙望南山自詠詩。不值白衣人送酒,豈堪懷抱獨醒時。”②張羽:《靜居集》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此詩用《宋書》《南史》“隱逸傳”所載“白衣送酒”的故事將陶淵明對菊、酒的喜愛與適然心境全然揭出,也暗涵著詩人自己對淡泊生活的追求。

徐賁(1335—1379),字幼文,其先為蜀人,后徙常州,再徙平江。元末張士誠辟為屬官,不久辭去,與張羽俱避居湖州之蜀山。朱元璋平吳,被謫臨濠。放歸后再隱蜀山。洪武七年(1374)被薦至京,授給事中,歷官至河南左布政使,會征洮岷兵過其境,坐犒勞不時,下獄死。

徐賁不喜元末動亂,隱士情懷頗重。賦《蜀山》曰:“喧囂厭已久,閑居喜茲遂”,“溪山故可娛,風雨亦足庇”。③徐賁:《北郭集》卷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詩人能夠勘透富貴名祿,祈念康樂,其《答張來儀嘉予見過之作》云:“榮貴豈衷慕,所蘄樂時康?!雹芡?。向往淵明歸隱田園,作有《歸去來辭》畫卷,顧起元評曰:“幼文獨兼工點染,為無聲之詩,其風格尤可慕向也。此圖十六幀,煙巒水石,玄澹高逸,多王晉卿、米元章、倪元鎮(zhèn)之風。”⑤《御定佩文齋書畫譜》卷八十六《歷代名人畫跋六》,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徐賁工畫,亦以詩題畫,《題畫》三首⑥徐賁:《北郭集》卷八,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嶼鳥鳴孤影,汀蘋淡素香。曉來江上樹,葉葉是新霜。(其一)

隔浦秋鴻小,當江夕照空。扁舟不覺重,卻載荻花風。(其二)

路入桃源近,門藏竹戶深。孤云同隱跡,老鶴識閑心。(其三)

三詩皆疏宕高曠且又淡而有味,路入桃源,門藏竹戶,幽境自出。

四、結語

在元末明初的動亂中,吳中派文人雖有高漲的用世熱情,但面對張氏集團的“羌中道而改路”,他們大多選擇歸隱山林。洪武龍興之際,本是吳中文人大顯身手之時,但朱元璋這樣一位強主所設定的嚴苛政治環(huán)境,又與他們獨立拔俗的精神相左,因此,吳中文人在明初也大多顯示出較重的隱逸心態(tài)。他們希望遠離混亂的社會、政治生活,遠離朱氏政權的殘忍暴戾,尋找一方安靜的田園,與朋友詩酒唱和,追求一種適意的生活。他們在元末形成的屏伏山林的做法以及隱居避亂的心態(tài)并沒有因為新王朝的建立而有所改變。無論是在元末還是明初,他們皆自視頗高,幻想著能如陶淵明一樣,采采東籬菊,痛飲淵明酒,表現(xiàn)出濃厚的隱逸意識。因此,以高啟為首的吳中四杰對陶淵明的隱士精神都表現(xiàn)出濃烈的興趣,“幽人苦愛菊,自是柴桑倫”(高啟《菊鄰》)、“我懷若人,云漢之高”(張羽《陶靖節(jié)贊》)。“吳中四杰”的詩歌創(chuàng)作也多用陶詩意象、頗具陶詩風味,前引清人汪端謂高啟“五言古得柴桑之真樸”亦可移評其他三人。清初費經虞《雅倫》卷二《體調》論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中出現(xiàn)的各種體調,有“四大家體”,費氏注云:“明初楊基、高啟、張羽、徐賁之詩。”[10]4489同時,費氏引王子克評高啟詩云“雋逸而清麗……不假雕飾,倏然塵外”[10]4489,引謝徽評高啟詩云“體制雅醇”“思致清遠”[10]4489,引程嘉燧評張羽詩云“張來儀五言古詩,學杜學韋,各有神理”[10]4490。張羽學韋,由韋應物上溯便是學陶。李圣華先生認為:“‘四大家體’不只指四杰詩,故可稱‘吳中體’。”[11]90進而指出,吳中體“與元明諸體相比,其尚才、尚意、尚趣,獨特處在于講求各、意、趣渾成,呈現(xiàn)出深情自然、風神雋逸的風貌”[11]90。這種詩歌風貌的形成與吳中文人提倡兼采漢、魏、晉、唐的詩學路徑有較大關系。陶淵明作為魏晉詩壇上的代表詩人,對吳中體的形成當有較大的影響,深入探討明初吳中派對陶詩的接受,能夠從此角度了解明初吳中派士人的心態(tài)、詩歌創(chuàng)作傾向。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明代陶淵明接受研究這一課題的一次推進。

[1]高啟.鳧藻集:卷三[M]//高青丘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楊基.眉庵集[M].楊世明,楊雋,校點.成都:巴蜀書社,2005.

[3]焦循.孟子正義[M]. 北京:中華書局,1987:891.

[4]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九[M].北京:中華書局,1997:2272-2273.

[5]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

[6]北京大學中文系.陶淵明詩文匯評[M].北京:中華書局,1961:371.

[7]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三[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66.

[8]沈德潛,周準.明詩別裁集: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4.

[9]張羽.張來儀文集[M]//吳文治.明詩話全編:第1冊.南京:鳳凰出版社,1997:250.

[10]費經虞.雅倫:卷二[M]//周維德.全明詩話:第六冊.濟南:齊魯書社,2005.

[11]李圣華.初明詩歌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12.

猜你喜歡
張羽高啟陶詩
Dual-channel fiber-optic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ensor with cascaded coaxial dual-waveguide D-type structure and microsphere structure
我相信
晚明陶詩評點研究
天中學刊(2020年3期)2020-01-09 00:35:14
我想考試
高啟與北郭詩社成員交游考
蘇軾和陶詩研究綜述
我的同桌
陶淵明詩歌意象的張力
速讀·中旬(2017年3期)2017-05-06 21:22:17
試論儒家“樂”文化對陶詩的影響
文學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28
高啟對李白詩歌藝術特點的繼承
唐山文學(2016年11期)2016-03-20 15:26:01
商洛市| 三江| 惠东县| 潞城市| 璧山县| 昌宁县| 嘉祥县| 宝坻区| 江门市| 班戈县| 珲春市| 九江市| 保德县| 丹阳市| 桃江县| 丰台区| 壶关县| 故城县| 阿城市| 黄大仙区| 大田县| 宝山区| 合水县| 惠来县| 伊金霍洛旗| 敖汉旗| 全州县| 鹿泉市| 沈丘县| 神池县| 聂拉木县| 徐汇区| 沾化县| 西藏| 宜黄县| 南木林县| 乌兰察布市| 恩平市| 通许县| 鹤岗市| 鸡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