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鋒輝 符茂勝 劉仁金
摘 要: 本文針對高校大課教學課堂管理難度大、管理效果不顯著等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課堂差異化管理模型。首先,分析課堂中學生的座位順序,并將該順序和學生的班級排名及平均學分績建立聯(lián)系,根據教室特點構造坐標系建立基于座位位置的課堂教學差異化管理模型;其次,從內外兩個角度分析該模型形成的原因,提出差異化管理的限制措施和激勵機制;最后,將這些措施應用于課堂實踐,從學生課堂表現(xiàn)上看能夠有效提高課堂管理質量。
關鍵詞: 課堂管理 差異化模型 座位順序 排名 平均學分績
高校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地,也是學生接受專業(yè)知識的重要來源[1]。加強課堂管理是強化教學效果的關鍵,同時課堂管理對于約束學生、培養(yǎng)塑造學生具有重大意義[2]。有效、科學、合理的高校課堂管理,不僅有助于維持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而且有利于挖掘學生的潛能,引導學生從事積極的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率、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但高校課堂中學生挑選座位具有較高的自由度,且由于大學課程內容緊、班級大,教師不可能時刻進行課堂管理,因此找到一套成熟的課堂管理方法是高校教師面臨的一大難題。
針對高校課堂管理眾多學者從不同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李蕾蕾從課堂管理理念方面進行了研究,提出創(chuàng)建以人為本的課堂管理模式,并從改善課堂環(huán)境、注重情感因素注入等方面進行了論證[3]。章曉在課堂秩序管理方面進行了研究,分析高校課堂秩序存在問題基礎上,提出了建立考勤制度,開展互動化教學的措施[4]。白利霞從課堂管理的意義出發(fā),在明確學習目標加強學生動機、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嚴格課堂管理監(jiān)督機制等方面提出了有效措施[5]。但這些研究僅停留在理論分析層面,缺乏具體的實施和實踐方法論證。
在課堂管理實踐方面張亞峰、王潤清等人分別將翻轉課堂理論應用在形勢與政策的教學和成人教學中并取得了較好效果[6][7]。曹景萍針對在移動互聯(lián)網對課堂教學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從五個方面利用移動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提高授課效率[8]。顏兵兵等人從師生共進角度研究了移動信息化課堂教學管理并進行了應用[9]。在以上研究中,課堂管理往往針對的是課上所有學生,但高校課堂上學生人數眾多,如果采取不當的管理措施則會降低課堂授課效率,難以實現(xiàn)有效管理課堂的目標。
基于此,本文將課堂學生座位和學生班級排名及平均學分績建立了聯(lián)系,構建差異化課堂管理模型。分析該模型形成的原因,提出相應的限制措施和激勵機制,并將其應用在教學實踐中。結果表明根據差異化管理模型下,采取的措施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聽課積極性,提高課堂授課效率。
1.基于座位的數據統(tǒng)計分析
在高校課堂教學中,學生聽課時會自由選擇座位,座位的選擇與學生學習動機、態(tài)度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其表現(xiàn)形式為學生成績排名和平均學分績。針對這一聯(lián)系,本文對學生的課堂座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實驗對象為皖西學院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大三學生,總數為98人,授課場地為容納132人的教室,教室的示意圖如圖一所示:
如圖一所示班級教室共11排座位,每排有3大列,每小列能坐4人,每排可坐12名學生。在所上課程中隨機對學生座次進行3次取樣。根據學生的座位順序,分別對班級每列學生的排名和平均學分績進行統(tǒng)計求取均值,得到統(tǒng)計圖如圖二、圖三所示。
在圖二、圖三中靠墻列的為第1列,靠窗的為第12列。由于該課堂共兩個班,因此在圖三中班級的平均排名的均值為24,在圖3可看出班級共有4列學生平均排名均值低于20,分別是4、5、6、8列。圖中第1列和第12列的排名均值約為35,為所有列中排名最后的兩列。在圖三中平均學分績均值低于76的分別是1、2、3和10、11、12列。從圖二和圖三中可以看出,每列學生的排名均值和平均成績均值關于班級中心約為對稱狀態(tài)。根據每列學生的學分績均值和班級排名均值可將列分為三個部分,將從第4列到第9列作為第一部分,這部分學生學分績均值在76以上。將2、3、10、11列作為第二部分,該部分學生排名均值在30名左右,學分績均值在74分左右。將第1列和第12列作為第三部分,這部分排名均值為35名左右。
從班級名次及平均學分績分布可以看出班級兩靠邊的兩列成績和排名最差,同時從課堂表現(xiàn)能夠看出在這些座位上的學生上課不專心,有玩手機、低頭現(xiàn)象,這是因為距離班級中間的走廊遠,老師視線不容易觀察到等原因,導致學習動機較弱的學生往往選擇這些位置。同樣坐在2、3和10、11排的學生不專心或低頭不語的學生較多。
根據學生的座位順序將每排學生的班級名次均值和平均學分績均值進行統(tǒng)計,結果如圖四和圖五所示。
從以上兩圖可看出隨著學生座次逐漸向后,其成績排名均值逐漸增加,從第6排開始平均排名高于25名,但最后一排排名約等于平均值24。這是因為教師共兩個門,有些晚到的學生會坐在最后一排,這些學生中不乏成績較好的學生。在每排學分績均值上看坐在前3排的學生學分績均值高于80分且每排相差不大,從第4排開始隨著座次的逐漸向后學分績均值逐漸降低,第10排最低,約為73左右。最后一排的學生學分績均值約為77。從課堂表現(xiàn)能夠看出隨著座位的逐漸向后,學生課堂的積極性越來越低,課堂低頭現(xiàn)象逐漸嚴重。
2.差異化管理模型的構建
根據學生的座位情況,將課堂區(qū)域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積極區(qū)域a、中間區(qū)域b和滯后區(qū)域c。將座位建立在坐標系上,以講臺為x軸,墻為y軸,x軸的坐標為1,2,…,n,y軸坐標為1,2,…,m。首先將按列分的第一部分化為a區(qū)域,這些學生學習動機較強,學習目標明確。根據統(tǒng)計將x軸上[n/4,n-n/4]上的座位在a區(qū)間,在y軸上[1,m/2]分布在a區(qū)間。處在a區(qū)間內的學生普遍學習動機較強、學習目標明確,課堂反應和的學習積極性較好。
將x軸上[2,n/4]和[n-n/4,n-1]劃分在b區(qū)間,y軸上[m/2+1,0.7m]劃分在b區(qū)間(教室有后門)。在該區(qū)間內的學生平均排名在30名以內,平均學分績在74以上,分布在該區(qū)間的學生學習動機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且受外界影響較大。將x軸上x=1和x=n,在y軸學生分布在0.7m-0.9m之間劃分為c區(qū)間。這些學生學習動機和自制力較弱,課堂表現(xiàn)不好。當教室有后門時模型區(qū)域劃分如式1所示,當教室沒有后門時模型需適當修正其表示如式2所示,結構如圖六所示。
3.差異化課堂管理模型分析及應用
在班級座位的三個區(qū)域中,座位處在積極區(qū)域a的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學習成績排名和平均學分績靠前,從課堂表現(xiàn)可以看出處于該區(qū)域的學生課堂反應熱烈、互動性高。處在中等區(qū)域b的學生,成績處于中等,有一定的學習積極性,但學習動機不強,且受環(huán)境影響較大。從課堂反應看剛上課時,這部分學生反映積極,但講解到較難理解的部分時處于該區(qū)域的學生反應不強烈,且隨著上課時間的推移學生開始出現(xiàn)倦怠、低頭等現(xiàn)象。處在滯后區(qū)域c內的學生成績處于中下等,此類學生學習動機弱、學習目標不明確且受環(huán)境影響較大。在課堂的觀察中可以看出處在該區(qū)域的學生長時間低頭,課堂積極性和參與度低。
針對分布在不同區(qū)域內的學生課堂差異化表現(xiàn),采取差異化的管理措施將會極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上課效率。首先根據區(qū)域內的學生學習行為及心理特點,采用限制加激勵的方法減少環(huán)境影響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限制措施主要為課前由班長臨時保管c區(qū)域內學生的手機,限制手機對學生注意力的影響。在激勵機制上采用提問的方式進行,教師在課前準備一些簡單問題,提問處于該區(qū)域的學生,在回答過后鼓勵學生并給予回答較好的學生平時分獎勵。激發(fā)該區(qū)域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興趣,并影響區(qū)域b的學生。
對處于區(qū)域b的學生,采用激勵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課堂準備一些問題,給予回答正確的學生一定平時分獎勵,同時課堂教學時可多走入該區(qū)域,限制學生課堂不良習慣的同時活躍該區(qū)域學生的聽課氛圍。由于處于a區(qū)域的學生學習動機較強,且受環(huán)境干擾少,因此在課堂管理中可給予較低關注。
4.結語
實施課堂差異化管理模型及方法,從課堂反應看處于滯后區(qū)c內的學生上課狀態(tài)明顯好轉,處于中等區(qū)b內的學生課堂反應轉為積極,整體的課堂氛圍良好,有效提高了課堂授課效率。采用該模型進行管理課堂同時提高了教師課堂管理效率,增加了有效的授課內容。
參考文獻:
[1]韓銳,曹丹.淺析知識管理在高校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4(30):115-116.
[2]李冬環(huán),吳水田,陳平平.高校公共選修課課堂管理芻議[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3(02):317-319.
[3]李蕾蕾.高校課堂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紡織教育,2009,24(01):17-18.
[4]章曉.高校課堂管理的措施——針對課堂秩序問題[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03):29-31.
[5]白利霞.高校課堂教學管理提升策略[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2):83-84,87.
[6]張亞峰,盧毛毛.“翻轉課堂”在“形勢與政策”課中的應用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21):58-59.
[7]王潤清.成人高校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基于上海開放大學黃浦分校的案例分析[J].成人教育,2018(02):19-25.
[8]曹景萍.“互聯(lián)網+”時代高校課堂教學管理的策略[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7(11):127-128.
[9]顏兵兵,史立秋,劉啟生.以師生共進為視角探究移動信息化課堂教學新模式[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0(11):90-93.
項目基金: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廳質量工程項目“通信工程特色專業(yè)”(2016tszy086),皖西學院教學研究項目“專業(yè)素質拓展在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研究”(2016wxxy66)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