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摘要: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學生的語文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重視中文的使用以及理解能力是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趨勢。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小學生的心智發(fā)育還不夠成熟,很多時候難以理解課文中蘊含的含義、體會作者感情。因此,注重小學語文的品讀感悟十分有必要。本文探討了如何進行小學語文的品讀感悟教學研究以及教學案例。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品讀感悟;方法
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提高及新課程的推進,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也有了較高的要求。對于學生而言,學會對文章進行品讀感悟可以增強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于語文的閱讀與寫作等方面有更加深刻和豐富的理解,提升語文課的教學氛圍,提高語文教師的教學效率,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及素質(zhì)。然而,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學方式還有較多的缺陷,對學生在課程中的品讀感悟缺乏重視。
一、通過品讀感悟,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學生會接觸到許多的文章,這些都是優(yōu)美而又感情真摯的優(yōu)秀文章。對于小學生而言,使他們感受到這些文章中所蘊含的美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對于語文閱讀的興趣。要求學生進行品讀可使學生更容易體會到文章的美,從而對文章產(chǎn)生興趣。從而保證學生有較高的學習效率、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對于語文這一學科的興趣和學習動力。同時,學生也會有很好的學習態(tài)度,在課堂上也會有更加活躍的表現(xiàn)。因此,教師需要設置文章情景,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使學生領會到閱讀的樂趣以及語文的美好。當前語文教師在文本解讀方面存在的問題,應該結(jié)合平時的備課經(jīng)驗,提出切實可行的文本解讀策略,讓晦澀難懂的理論變得形象具體。
舉例來說:在進行《有的人》的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在上課時進行聲情并茂的朗讀,讓學生對這首詩有較高的學習興趣,并猜測這首詩是為了紀念什么人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使學生在課堂中的聽課效率得到提高。在學生經(jīng)過自己的閱讀練習后,讓學生進行朗讀,要求抑揚頓挫、情感豐富。并且之后可以讓學生通過舉例的方式,體會每一種人在作者心目中的情感,并理解為什么會出現(xiàn)有的人死了卻還活著這種“矛盾的情況”,最后對這篇文章進行擴展,使情感得到升華。
二、通過品讀感悟,體會文章情感
朗讀是體會角色情感、領悟作者寫作時的內(nèi)心活動的有利方式。在朗讀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品味到文章的思想感情,領會文章中蘊含的精神。對文章進行品讀的過程也是一個對文章進行分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會更能接觸到文章字里行間所蘊含的強烈情感,體會到作者的內(nèi)心活動。這是屬于語文科目的特有屬性,這一學科中所含有這豐富的情感,能夠?qū)W生的人文精神、情感表達能力、思維方式等方面進行培養(yǎng)。通過品讀,學生可體會到豐富的情感與精神。
舉例來說:在進行《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學時,可以學生講述他們聽過的這篇童話故事的主要劇情,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學生對這篇文章有了解后,就可以要求學生進行品讀。在品讀過程中,讓學生著重體會小女孩的情感,猜測小女孩在三次點燃火柴中所看見的場景代表著小女孩渴望著什么,使學生能更容易地理解這篇童話的意義,體會童話中蘊涵的關懷。在文章講過后也可以建議學生進行表演,讓學生帶入到角色之中,進一步感受角色的情感。
三、運用品味感悟,提升語文素質(zhì)
通過闡述書中的理論,發(fā)表自身獨到見解,深入淺出地告訴學生們:學習應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從“人物情感的多元錯位”和“尋找情感的著迷點”兩方面對課文的審美規(guī)范性進行闡述,并通過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娓娓道來。教師應以語文教學為落腳點,提出“語文教什么”和“語文該怎么教”的疑問,以自身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告訴學生們語文教學要關注作者的情感,解讀文本的時候要從矛盾入手,提出核心問題,這樣才能事半功倍。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只是教授讀書識字,而是培養(yǎng)學生包括文字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語言感知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素養(yǎng)。即使是在教學內(nèi)容較為基礎的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進行培養(yǎng)也是極為重要的教學目標。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需要較多的積累,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學生所接觸到的語文知識較為基礎和簡單,對于語文素養(yǎng)的培育,品讀是其中最為基礎和有效的方法。通過品讀文章,學生對文章中的詞句使用、文章格式、文學知識等方面都能得到了解,進行基礎的積累,逐漸提升語文素養(yǎng)。
舉例來說:在進行《山中訪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進行畫出自己認為使用優(yōu)美的詞語和句子,并說出認為其優(yōu)美的理由。對于文章中使用修辭方法的句子和段落,讓學生體會這種修辭方法的作用以及作者想表達的含義。在學生朗讀過文章后,讓學生找出文章的主題及主旨。使學生能夠?qū)ξ恼碌谋磉_方式、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閱讀中體會作者所描述的情景,感受作者對山里的朋友的情感。進一步積累文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四、總結(jié)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中感悟品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十分深遠。在品味感悟過程中,學生不僅是掌握了熟讀了文章中的優(yōu)美段落,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加深了學生對于文章內(nèi)涵、作者情感的體會,從多方面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因此,品味感悟是實現(xiàn)語文教育,提升學生對于漢語使用能力及理解能力目標的重要因素,加強語文教學中的品讀感悟需要各位語文教學者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李光輝.淺談從“文本對話”到“以讀為本,品讀感悟”[J].速讀(下旬),2015,(2):16-16.
[2]王榮新.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的感悟能力[J].讀與寫(上,下旬),2015,(14):93-93.
[3]游麗清.“讀”出來的語感——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語感的探究[J].科教導刊
(作者單位:吉林省長春市農(nóng)安縣前崗鄉(xiāng)鮑家中心小學 1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