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要】 新課改的提出讓很多課程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對課程的認識和理解,讓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得以增加。對于高中生物新課程來說,同樣面對這樣的問題。新一輪理科課程改革中倡導探究性學習,其核心是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地獲取知識,獲得成就感,培養(yǎng)能力。高中生物教學作為高中的一門實驗教學課程,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成為了當前該學科教師關注的重點。本文從創(chuàng)設情境,抓住教育時機,探究生活案例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 高中生物 能力培養(yǎng)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8)02-074-01
0
一、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新課程理念提倡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教學指導思想。因此,將學生看作是教學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的角色,把生物知識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通過知識融入生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針對高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發(fā)展較快的特點,以日常生活知識為切入點,創(chuàng)設情境,知識融入生活,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更準確的掌握知識,做到活學活用。比如在學習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態(tài)系統(tǒng)》這一節(jié)的時候,針對學習的重難點:什么是食物鏈?食物鏈的能量傳遞效率計算過程。教師可以通過身邊學生熟悉的事例作為案例,采用羊吃草、人吃羊的例子吸引學生興趣。由于是生活中的有趣現(xiàn)象,學生喜聞樂見,會通過這一案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一知識點。教師帶領學生在生物課堂探討,在草——羊——人這條食物鏈中,草、羊、人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各自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進而在這條食物鏈中引入狼,兔、以及一些分解者,進一步學習食物網(wǎng),并引導學生自己寫出其中的各條食物鏈。同時,在充分理解食物鏈的基礎上,能量流動的過程、能量流動的特點、能量流動相關計算成為學習的難點。利用草——羊——人這個例子,帶入以下典型例題中,甲、乙、丙三種生物構成的食物關系。其中,甲能量中比例為X的部分直接提供給丙,則要使丙能量增加A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為 kJ(用所給字母表示)
【解析】:假設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為a,則丙從甲→丙途徑獲得的能量為a×X×20%,丙從甲→乙→丙途徑獲得的能量為a×(1-X)×20%×20%,根據(jù)題干中的條件可知:a×X×20%+a×(1-X)×20%×20%=A,因此a=25A/(1+4X)。答案為:25A/(1+4X)
教師在課堂上通過把生物知識融合到實際生活中,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學知識。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指導思想下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進而以生活常見案例啟發(fā)引導學生突破難點。
二、抓住時機,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
課堂教學中,教師拋出問題后,有時候?qū)W生回答錯誤,這可能是理解性的錯誤或者是知識混淆性的錯誤。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能善于抓住這種時機,變錯為寶,引導學生思考、探究,讓學生主動得出正確結論。在《細胞器——系統(tǒng)的分工合作》一節(jié)時,我問:“葉綠體存在于什么細胞中?”學生回答:“綠色植物的細胞中?!蔽覜]有立即指出該答案的對錯,而是投影了一系列的細胞圖,通過列舉根細胞、葉肉細胞、衣藻細胞、藍藻細胞等具有個性特征的細胞,讓學生在對比辨析中認識到錯誤,并掌握葉綠體的分布情況。
三、探究生活案例,培養(yǎng)探索能力
生物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不只是在禁錮在書本知識以內(nèi),還可以通過探究生活案例,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的學習習慣。比如在布置課外作業(yè)的時候,應該多選擇與實際生活相關的練習題。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yǎng)自己的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知識的獲得,必須通過學生積極思考和實踐活動,必須激發(f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獨立性。因此,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設自學的“氣氛”,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這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主渠道。基因表達是高中生物的難點之一,在基因的表達教學過程中,用一些宏觀的事例提供給學生,讓他們自己通過討論得出基因?qū)Φ鞍踪|(zhì)的合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和轉(zhuǎn)錄翻譯的科學猜想發(fā)生的背景,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如果這節(jié)課只是簡單地做解釋,那結果會導致學生的參與程度不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不到激發(fā),自主學習的熱情受影響,這不僅僅影響這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甚至影響學生的學習習慣,而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終生的。對于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有很多可以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自學完成的。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達到和諧統(tǒng)一。
結論
高中生物教學作為高中教育最突出的一部分,為了達到新課標的要求,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并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立足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并且提升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的學生綜合能力,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教師要善于利用生活案例引入課堂,加強生物知識生活化,不斷開發(fā)課程教學資源,并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對生物知識的深刻理解,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索的精神。
[ 參 考 文 獻 ]
[1]徐穗茸.提高高中生物新授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策略[J].中學生物學,2009,(8):25-26.
[2]高慎英.“有效教學”的理想[J].課程·教材·教法,2005,VOL46,(8):32-34.
[3]陳志彬.鎖定“錯誤”高效教學——淺談高中生物教學中“錯題”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中學生物教學,2011,(10):13-15.
[4]丘建欽.新課程下高中生物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的幾種做法[J].科技風,2011(11).
[5]陳金芬.淺談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