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智明,甘金鳳
(1.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廣西桂林541004;2.廣西貴港市江南實驗中學,廣西貴港537100)
以血緣和地緣為紐帶構建生活空間與社會網絡是我國廣大鄉(xiāng)土社會的基本形貌。集體儀式對作為社會基本單元的傳統(tǒng)村落以及更廣闊區(qū)域中的社會、文化整合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有效的社區(qū)參與和村落整合程度是成正比的。村落社區(qū)成員通過組織、參與集體性儀式事件,踐行和操演村落的文化傳統(tǒng),不斷傳續(xù)、再造村落社區(qū)的集體記憶,從而增強村落共同體的凝聚力與文化認同。節(jié)慶型儀式是非常重要的一類村落集體儀式,往往融節(jié)日、祭祀、慶賀于一體。本文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為恭城縣)水濱村平地瑤盤王節(jié)為例,探討村落社區(qū)參與、集體儀式與村落整合如何建立結構性關聯(lián),作為社會和文化共同體的“三排六姓”在盤王節(jié)中如何通過有效的社區(qū)動員、組織和參與,鞏固集體情感與歷史記憶,帶動整個村落文化生態(tài)的恢復。
恭城縣位于湘桂交界的廣西桂林市東南部,屬南嶺民族走廊都龐嶺段,與桂林市灌陽縣、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接壤。全縣地形為東、西、北三面環(huán)山,都龐嶺綿延于東北向,成為湘桂邊界的天然屏障。南面和中間地段平地、丘陵、河谷交錯,茶江貫穿其中。水濱村隸屬于最北面的觀音鄉(xiāng),是一個兩省交界的邊地村落,距縣城61公里。明朝洪武初年,恭城發(fā)生梁朝天、雷虎子叛亂,官府派員至湖南永明一帶招募瑤兵,參與鎮(zhèn)剿。事平之后,其中一支瑤兵及其家小被安置于平川源“開基立業(yè)”,由高山遷至平地定居,并納入中央王朝管理版圖。據(jù)水濱村白荊鋪自然村蔣禮發(fā)所保存的《蔣氏族譜》記載:蒙上司行善,仰本縣責令歐用誠,周福謙招撫祖公周慶陸、俸富三下山向化圣朝。平川江貫穿整個觀音鄉(xiāng),兩山相夾,中間為河谷,猶如葫蘆狀。險峻的澗里源山勢又將其分為上下垌(源),形如葫蘆之脛。上游稱為上源,下游稱為下源。明嘉靖九年(1350),官府為了管理方便將觀音平川源劃分為10個排,設立瑤目制。上源分別為大畔源、黃茅嶺、水邊(濱)、獅塘、蕉山五排,下源分別為觀音山、楊梅山、洋石、大坑底、井頭五排[1]198。上源的五排,以蕉山為俸姓,獅塘為盤、李二姓,水濱以周、蔣、楊、何、盤、俸六姓為主,俗稱三排六姓(或兩排六姓);下源的五排,觀音山為盤、陳姓,洋石為唐姓,楊梅山為李姓,井頭為俸、鄧二姓,大坑底為盤、朱姓。因為地理空間有上源、上垌,下源、下垌之分,村落組織有上五排和下五排的劃分,對外稱為“五排瑤”。雖然大畔源一排在清乾隆四十八年(1709)劃歸湖南永明縣管轄,但上五排的稱謂一直延續(xù)下來,至今不變。因聚居的平川江流域水流平緩、兩邊地勢平坦,又有平源瑤之稱。清光緒年間《恭城縣志》記載:“平源猺小河從永明縣發(fā)源,由黃茅嶺過平源上五排下五排,經巖口磧頭下合栗木河,出常家司會大河,淺深寬狹亦與勢江小河同?!盵2]41從栗木鎮(zhèn)和觀音鄉(xiāng)平川源一帶瑤民的歷史、語言以及習俗來看,五排瑤隸屬于瑤族四大分支中的“平地瑤”?,幾迨堑湫偷纳降孛褡澹^“吃盡一山又一山”“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而水濱五排瑤聚居于山之麓、水之濱,可謂“無水不有瑤”。
水濱村是一個行政村,包括崗子上、旱地、水濱、茶園、上源壘、白荊鋪、獅尾、矮山腳、矮寨、蓮花、石坪、牛眼塘、壘里13個自然村(屯),共821戶3 111人,其中瑤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3%以上。水濱村南通恭城縣城,北達湖南江永縣的鄉(xiāng)道沿平川江而建,蜿蜒貫穿上、下五排地區(qū)。作為上、下五排的空間界限和區(qū)隔的澗里源山勢陡峭狹窄,幾乎90度的轉彎繞過一段矮懸崖后,上五排寬敞的山間圍合盆地突然出現(xiàn)于眼前?,幟駨氖潞档剞r耕、水田稻作和水果種植等。林地種植的杉木、毛竹一直是重要的經濟作物。山腰的旱地用于種植玉米、紅薯、木薯、花生、檳榔芋等,現(xiàn)也兼種臍橙、柿子、柚子等。平地水田和旱地多種植水稻、蔬菜等,近幾年開始發(fā)展辣椒、菊花、羅漢果等經濟作物。在自成一體的封閉式盆地空間中,水濱村五排瑤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盤王節(jié)和梅山圖以及梅山文化遠近聞名?!八疄I瑤族盤王節(jié)”于20世紀80年代末恢復舉辦,后來在村里發(fā)現(xiàn)梅山圖后,又融入梅山文化節(jié)的元素,如今已成為弘揚恭城縣瑤族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大品牌。
水濱瑤族盤王節(jié)經歷了一個包括名稱、內容、展演方式等的長期演變過程。這一演變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十月廟會”階段,二是“十月廟會”階段至20世紀80年代末的中斷階段,三是1985年開始恢復為“盤王節(jié)”繼而成為“盤王節(jié)暨梅山文化節(jié)”的階段。
觀音鄉(xiāng)素有“三十六庵,七十二廟”之說,宗教信仰觀念濃厚,儒釋道雜糅。過去,上五排各排都建有各自的廟宇,其中以周姓為首的水濱“三排六姓”建有五廟八庵。五廟為朝巖廟(敬伏羲)、太平廟(敬廣福王)、天祠廟(敬黃飛虎)、平石廟(敬盤王)、雙江廟(敬雷王),八庵是座山庵、朝彎庵、月亮庵、水源庵、真武庵、巖榜庵、轉水庵、泰山庵[1]198。因此,水濱宗教信仰氛圍濃郁,三排六姓的廟會和祭祀活動非常豐富。水濱師公周民統(tǒng)保存的祭祀經書《十月大祭徙鼓投詞》中歷數(shù)正月至十月的祭祀儀式:
正月以退,二月以來,二月社,拜許社王良愿,各家黎百畝糧田。三月初三良日,拜許三皇五帝愿將六成生。推長盛生,谷雨日期,拜許禾苗良愿,秧苗長丈……六月初六良日,申起三皇五帝愿將二則思想酹還。六月大祭山川,公王良愿、清濁二筵……七月初七良日,申起十月大祭山川,公王良愿,八月社還社王良愿。八月十五良日,援起十月大祭山川,公王良愿。九月重陽,倒壇還愿。祖公之日,十月十五良日犬祭清筵,十六日犬祭濁筵。[3]
從師公經書中可以看出,五排瑤人按照農歷歷法來安排年度的文化時間與文化空間活動,有規(guī)律地以“排”為單位舉行祭祀儀式,每個月均有廟會或還愿活動。上面提到的“祖公之日,十月十五良日犬祭清筵,十六日犬祭濁筵”即是祭祀瑤族先祖盤王的儀式活動,按照主持儀式的師公的說法,又叫還“祖公良愿”、還盤王愿。至今,還盤王愿儀式仍然是盤王節(jié)的核心。在普通村民的記憶中,過去十月十五、十六的活動是“十月廟會”或“還愿”:
上五排以前好熱鬧的,差不多每個月都有廟會,都有吹笙撻鼓。蓮花一排負責六月還暖愿,矮寨一排不記得了。蕉山一排辦“七月香”祭祀婆王廟會,獅塘一排是八月許新愿,我們水濱一排就是十月還祖公愿,也喊十月廟會。80年代的時候,縣里面派人來調查,我們才曉得是盤王節(jié),也就是二十幾年的歷史。①
簡而言之,如今水濱盤王節(jié)的前身是十月廟會及還盤王愿,甚至由于年代久遠、盤瓠神話失傳、儀式繁復、廟會世俗功能增強等原因,很多村民并不知道是盤王。雖然水濱村民基于“盤王節(jié)”的記憶是零散而模糊的,但三排六姓共同還祖公愿的信仰根深蒂固,并在其他眾多傳統(tǒng)文化遺失的情況下得以傳承和恢復,說明盤王祖公信仰在瑤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歷史記憶是聯(lián)結個人與社會的紐帶,也是保存和傳承社會文化的載體。
盤王節(jié)在水濱被重構與各地瑤族盤王節(jié)恢復的大環(huán)境有關。由傳統(tǒng)的還盤王愿儀式發(fā)展為融合祭祀、慶賀、娛樂的盤王節(jié)慶典是較為晚近之事。20世紀80年代以前并無統(tǒng)一的十月十六盤王節(jié),由于瑤族支系繁多,各地祭盤王的時間并不一致。1984年8月,廣西民族事務委員會召開瑤族干部座談會,來自桂、湘、粵三省的瑤族代表匯集南寧,大家一致贊成以“勉”支系的跳盤王、還盤王愿為基礎發(fā)展為瑤族統(tǒng)一節(jié)日——盤王節(jié),時間定為農歷十月十六日。1990年,由廣西瑤學會主辦、廣西賀縣承辦了南嶺地區(qū)瑤族代表聯(lián)席會,會議提出由各個瑤族自治縣輪流承辦盤王節(jié)的倡議,每兩年一次。1992年,賀縣舉辦了第一屆南嶺地區(qū)瑤族盤王節(jié)。2006年,南嶺地區(qū)瑤族盤王節(jié)更名為中國瑤族盤王節(jié);同年,瑤族盤王節(jié)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如今的瑤族盤王節(jié)有兩種類型:一是公祭型,由政府組織;二是鄉(xiāng)村型,在各地瑤族村落舉辦。兩種類型的舉辦形式相去甚遠,但祭、唱、跳盤王均為不可缺少的核心內容。
在這一背景下,水濱村的十月廟會及其他鄉(xiāng)鎮(zhèn)的還盤王愿經過恭城縣政府和恭城瑤學會的挖掘被定名為盤王節(jié)。由政府主導、村民組織,在恭城瑤學研究會的考察和推動下,首屆恭城瑤族盤王節(jié)于1986年在三江鄉(xiāng)舉辦,第二年在蓮花鄉(xiāng)舉辦了第二屆,第三屆于1988年轉至觀音鄉(xiāng)水濱村,并開始以五年為屆期,至2003年已連續(xù)舉辦了三屆。之后中斷了幾年,2010年又重新恢復,三年一大祭,并逐漸與梅山文化節(jié)聯(lián)辦,如2017年為“水濱村第八屆瑤族盤王節(jié)暨第五屆梅山文化節(jié)”。恭城縣把盤王節(jié)舉辦地點確定在水濱村,與水濱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信仰觀念濃郁、社區(qū)參與度高有直接關系:
我們以前在蓮花、三江鄉(xiāng)都搞過一屆的,還是水濱村的效果好些。水濱這個地方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比較豐富,也保存得好,有吹笙撻鼓、還盤王愿、梅山圖,等等。師公多,寺廟也多,恢復得也比較快。關鍵是村民的積極性很高。我們一直倡議各村輪流舉辦,把權力下放,調動老百姓的熱情。關鍵老百姓才是文化的主要傳承人嘛?、?/p>
按照霍布斯鮑姆的觀點,從十月廟會到盤王節(jié)的演變無疑是一種“被發(fā)明的傳統(tǒng)”?;舨妓辊U姆認為,“被發(fā)明的傳統(tǒng)”意味著一整套通常由已被公開或私下接受的規(guī)則所控制的實踐活動,具有一種儀式或象征特性,試圖通過重復來灌輸一定的價值和行為規(guī)范,而且必然暗含與過去的連續(xù)性。在傳統(tǒng)被發(fā)明的地方,常常并不是由于舊方式已不再有效或存在,而是因為它們有意不再被使用或是加以調整[5]2-10。受瑤族盤王節(jié)的影響,恭城官方與水濱村民對“十月廟會”做出了回應,也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盤王節(jié)”,但這一變化是建立在由隱而顯的歷史“連續(xù)性”上的。盤瓠神話和還盤王愿儀式的斷裂并不意味著五排瑤三排六姓關于盤王記憶的消逝,因此這一傳統(tǒng)在合適的時機得以接續(xù)。不可否認的是,如今的盤王節(jié)與傳統(tǒng)的還盤王愿、十月廟會在組織方式、儀式過程、展演方式、社會文化功能等方面都產生了一定變化,這是傳統(tǒng)文化轉型必經的過程。但作為重要的集體儀式,盤王節(jié)仍然鮮明地體現(xiàn)了村落整合的社會功能。
遷至平川源后,五排瑤以“排”為單位組成聚落,水濱村三排六姓也通過通婚等方式構建了錯綜復雜的血緣與地緣關系網絡,成為休戚相關的社會共同體。基于血緣的家族和基于地緣的瑤老制、老人協(xié)會、廟頭組織、文藝隊等村落社會組織在集體儀式中很好地發(fā)揮了帶動全體村民參與的作用。盤王節(jié)是增強三排六姓文化主人翁意識和集體凝聚力的重要儀式空間。每年盤王節(jié)上,六姓共同的盤王祠堂大門的對聯(lián)固定為“三排六姓酬良愿,百家一心祭盤王”,突出強調了盤王節(jié)的集體性和公共意義。三排六姓的社區(qū)參與主要體現(xiàn)在集體組織、輪流承辦、出資出力、編排節(jié)目等方面。
水濱盤王節(jié)一般歷時三天,將還盤王愿、吹笙撻鼓等祭盤王活動與梅山圖及梅山文化展示、婚俗、歌舞、武術、游藝競技等結合起來,綜合展現(xiàn)了平地瑤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前兩天一般為三排六姓于眾姓祠堂和盤王廟還盤王愿,夾雜一些民俗表演,第三天是正式迎賓、舞臺化公祭“盤王慶典”,以及各種大型參與性民俗活動。2017年增加為四天,但基本安排變化不大。2017年第八屆盤王節(jié)的活動日程安排如下:
12月1日
8:00—12:00 打石鼓、三人板鞋、背新娘
14:00—17:00 扭扁擔、拋繡球、推鐵環(huán)
19:00—22:00 碼王爭霸賽、瑤家油茶、瑤族舞蹈、舞龍舞獅表演
12月2日
9:00—12:00 還盤王愿(瑤族瑰寶《梅山圖》掛箓、眾姓酬還鴻門良愿)
14:00—22:00 舞龍舞獅、打油茶體驗、篝火晚會、竹竿舞、打陀螺
12月3日
8:00—10:30 油茶迎賓(傳統(tǒng)民俗迎賓、瑤族油茶、馬屎粑、五色粑品嘗)
10:30—12:30 眾瑤民祭祀盤王(吹笙撻鼓舞、儺面舞、上刀山下火海、千人長鼓舞)
14:00—17:00 狂野搶河魚、儺面搶野豬、搶愿
19:00—22:00 文藝演出、婚俗表演、瑤家新娘坐歌堂
12月4日
9:00—12:00 瑤族婚嫁、獵狗狩獵、爬竹竿比賽、搶雞鴨比賽
13:00—17:00 抓魚比賽、斗雞比賽
19:00—22:00 篝火晚會、瑤族舞表演、油茶、跳繩
從活動安排中可以看出,還盤王愿仍然是盤王節(jié)的信仰內核,而“眾姓酬還”是重點,盤王使三排六姓瑤人共同祖公的歷史記憶和認同不斷被激起和強調?!叭帕铡弊鳛橐粋€共同體,其集體記憶與平地瑤獨特的遷徙定居史有關。前面述及大畔源一排被劃歸湖南,但“三排六姓”之稱謂一直保留,后來水濱村內部又按照地理空間格局將兩排分為三排,即蓮花及周邊的壘里、石坪、牛眼塘為一排,矮寨及附近的矮山腳、白荊鋪、獅尾為一排,水濱(自然村)及周邊的崗子上、旱地、上源壘和茶園為一排。蓮花一排為盤、周、俸姓,矮寨一排為蔣、楊、何姓,水濱一排為周姓。從碑文、族譜、《過山榜》等當?shù)孛耖g文獻可見,三排六姓有著共同的于明朝洪武年間遷入平川源的歷史記憶。據(jù)水濱村周民統(tǒng)所保存的《過山榜》記載:
大德二年(1298),鬼王爭天下,茍王朗得公春六平王。大德王三年賊馬起,眾人羅平廟里去濟心,圣會廟中眾打合同,家家心中煩惱,流淚無奈何……記得大德王九年(1305)三月十一日,個個起腳出門行,走桑木源、楓木園,去得道州,浮橋斷了,一半轉九逆山,一半轉出永明界。轉面看見云蓋嶺,指手分離不奈何,長鼓作別,瑤人歌不斷,子子孫孫要回源。
據(jù)《蔣氏族譜》記載:
具記始祖歷來水源,河處出官何處來。蔣德元祖籍元出湖廣青州……洪武元年戊申歳(歲)次至廣西恭城平川源問五向居住古骨圩六年。
族譜中記載了蔣姓于洪武元年從湖廣遷入恭城平川源古骨圩。傳說蔣姓遷到該地時挖出古骨,又因人丁興旺成圩而得名。后來由于風水原因,古骨圩逐漸沒落,被戲稱“狗骨圩”,蔣姓遷居隔河相望的白荊鋪。俸姓的《太祖公俸義彪之墳墓》碑文中有“源在蕉山村”字樣。立于蕉山村的《皇清故考俸公榮遷老大人墓志墳》記載:
土名垓里塘皇倘江平源徭□塘。祖歷來千家洞,倒下道州,浮橋杫斷了,一半轉回九泥山,一半出去永明,略妻子男女徭人。兵不斷,伸家徭,源口村廣西省上轉下土名,茍扒界,祖妻土名路口村洪殊凹。祖公俸讀之姜公道光二十庚子年九月二十七日酉時生,妻唐,一女一男,歿于土名諱□,壘戍山辰向。洪武十三年打開龍宅進坪源。俸富三孝男:俸宗明媳俸氏孫俸承富孝侄:才大孝女:二妹婿唐相德、孟華德天運。③
該碑文與《過山榜》有相似之處,都提及先祖源于千家洞,經湖南道州、永明、灌陽縣,于明洪武十三年輾轉來到恭城觀音鄉(xiāng)平川源一帶。另外,水濱村盤、周、楊、何姓均于明洪武年間來到平川源,但盤姓后來人丁稀少,逐漸沒落,如今在水濱已絕,只在相鄰的獅塘村還有。雖然少了曾經的大姓盤姓,但水濱村民還是沿襲“六姓”之說?!傲铡弊鳛橐粋€被不斷強調的文化共同體,享有共同的盤王崇拜、千家洞傳說、漂洋過海傳說等族源和遷徙記憶,又在共同開發(fā)水濱的過程中加強了這種認同。
每年的盤王節(jié)由各屯輪流承辦,村民通過民主推選、競爭的方式決定。承辦的條件主要有三個:屯內主要姓氏為六姓之一;屯內有可供活動的寬闊場地、祭祀所用的祠堂;村民團結,組織能力強。比如,牛眼塘屯多是近代由湖南、灌陽等地遷來的胡、李、曹、鄧等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由半山腰搬遷到平地,被調侃為“湊湊居”,是沒有承辦節(jié)日的權利的;獅尾屯的主要姓氏雖然是六姓中的何、俸姓,但無寬敞與合適的場地作為主會場。2010年第四屆盤王節(jié)主會場設在水濱小學(水濱屯),2011年第五屆盤王節(jié)主會場設在崗子上,2013年第六屆、2014年第七屆盤王節(jié)都設在石坪,2017年第八屆盤王節(jié)設在水濱屯新修的盤王殿。承辦的村屯要負責主會場舞臺的搭建,負責各項活動的時間、人員安排,負責嘉賓住宿安排及主要節(jié)目演出安排。村里逐漸將盤王節(jié)的子活動輻射到各村屯,調動了全村的積極性,如2017年盤王節(jié)第一天(12月1日)的打石鼓、三人板鞋、推鐵環(huán)等游藝活動分散在石坪、白荊鋪、矮寨、獅尾、蓮花屯,第二、第三天的還盤王愿,搶愿、搶河魚等活動在水濱盤王殿和主會場,第三天的瑤族婚嫁展示、爬竹竿比賽等游藝活動設在石坪,每天晚上的篝火晚會、坐歌堂、舞龍舞獅表演等均設在石坪。各村屯積極參與,分工明確,基本上每項活動責任到人。每年的組織人員安排表在醒目處張貼,包括:廚房總管、殺豬、蒸飯、上酒、桌椅、打雜、衛(wèi)生、捕魚、搶愿、搶野豬、花傘隊、文藝隊、婚嫁隊、吹笙撻鼓隊、坐歌堂等,負責人有上百名。三排六姓通過輪流承辦、集體參與的形式形成一種良性的村落競爭模式和整合方式,將水濱村的物質空間、三排六姓的社會空間和盤王節(jié)的儀式空間整合為一體,推動了盤王節(jié)文化生態(tài)的傳承與發(fā)展。
傳統(tǒng)社會組織在瑤族村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排、瑤老制是歷史上五排瑤地區(qū)影響最大的社會組織和民間力量?,幚现圃谖墨I中常以“猺目地老”等稱謂出現(xiàn),以瑤老、瑤長、頭目等構成的民間權威制度,由村落民主推選產生?,幚蟼冃惺箤冉M織農業(yè)生產、制定和執(zhí)行習慣法、維持社會秩序,對外調解糾紛、維護邊界、保護家園的社會職能。據(jù)《恭城縣志》載:猺人散居各鄉(xiāng),東則勢江北洞上下焦,西則水源高界甕塘,北則石盆平川四村,馬眼皆立有頭目[2]51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水濱村瑤老制逐漸喪失生存土壤,代之以老年協(xié)會、廟頭組織的新形式,另有文藝隊等新的社會組織在盤王節(jié)活動期間發(fā)揮帶頭作用。
1.老年協(xié)會
水濱素有“不聽老人言,丟了祖宗田”的古訓,尊老敬老風尚濃厚,在傳統(tǒng)社會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便是村中的社會權威。老年協(xié)會成立于2012年9月,村里的老人在60歲以上便可加入,會長是吹笙撻鼓傳承人蔣禮發(fā)。村中辟有老年活動場地,平日開展下棋、打牌、唱歌、吹笙撻鼓學習等活動。老年協(xié)會中德高望重、能說會道的成員調解一些村落內部家庭分家、夫妻矛盾,解決耕地、山場界限及鄰里糾紛等問題,主持婚喪嫁娶、建房等活動,組織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節(jié)、九月九、十月十六盤王節(jié)幾大節(jié)日集體活動。老年協(xié)會成員身上保存著五排瑤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智慧,在水濱盤王節(jié)的復興與組織過程中出謀劃策,貢獻了重要力量。每年盤王節(jié)中的婚俗表演、民俗大游行、坐歌堂等民俗文化活動均由老年協(xié)會組織操辦,同時老年協(xié)會還協(xié)助廟頭組織廟宇祭祀事務,如準備祭品等祭祀所需物品以及商榷儀式程序等。筆者參與的2013年、2014年、2017年瑤族婚俗(送親、迎親)大游行都是老年協(xié)會一手操辦的。
2.廟頭組織
五排瑤地區(qū)歷史上寺廟眾多,每個自然村都至少有一個或多個廟宇,每個廟宇每年都有固定的祭祀儀式或還愿活動(廟會)。廟會有以自然村或一排為單位的,也有以區(qū)域性的以上五排或下五排為單位舉行的。水濱村廟宇有高明寺(十月廟)、白馬將軍廟、月亮庵(供奉觀音)、蓮花庵(供奉葡萄樹精)、鵝公廟(供奉鵝公將軍)、鎮(zhèn)水廟、龍王廟等,后三個廟宇暫時沒有恢復。廟會活動催生了廟頭組織。管理廟宇、組織宗教祭祀活動的人被稱為廟頭,擔任廟頭的一般是村子內年紀較長、積極做善事的老人,有些大的廟宇有幾個廟頭。廟頭的職責是平日打掃廟宇內殿堂,負責神像的清潔衛(wèi)生、開關門和財物安全;初一、十五及節(jié)日祭祀日,負責到廟中燒香、點蠟,接待香客。廟頭一般每月初一、十五這兩天吃素齋戒。逢祭祀活動,廟頭要負責組織和安排寺廟內與祭祀活動相關的事宜。固定的廟會日期即將來臨時,廟頭要找老年協(xié)會商量是否舉辦。如果舉辦,即分頭找?guī)煿?,籌買廟會所用物資,幫助師公準備東西,通知各家各戶參加,到每家每戶去收錢或米等;節(jié)日過程中要負責廟里的香火和附近的衛(wèi)生。雖然盤王節(jié)由政府主導,恭城縣政府資助活動經費,村委負責節(jié)日統(tǒng)籌安排,但廟頭的傳統(tǒng)祭祀管理功能仍然在同時運行中。
3.水濱文藝隊
水濱五排瑤有豐富的民間文藝形式。水濱五排瑤人能歌善舞,組建有水濱文藝隊。水濱文藝隊集吹笙、撻鼓、瑤歌、舞蹈、武術等文藝表演與傳習于一體,有較為完善的管理、排練、入會甄選制度,由村委會管理。水濱文藝隊成立于21世紀初,截至2014年底共有男隊員24名、女隊員22名,最年長者是1927年出生的周盛武,最年幼者是2000年出生的蔣仁斌。隊長是擅長吹笙、撻鼓與舞蹈的老藝人蔣禮發(fā),隊員是從各自然村自愿報名參加的村民中甄選而來。隊員們一般在晚上、農閑時集中學習和排練,不計報酬。文藝隊中的吹笙撻鼓舞隊是中流砥柱,最能體現(xiàn)水濱村平地瑤的傳統(tǒng)文化和文藝特色,經常在恭城縣文化局、文化館的組織下到各地表演,并時常受邀參加周邊湖南永州市江永縣、江華縣、桂林市灌陽縣等瑤族、漢族村落的節(jié)日和民俗活動,進行文化交流,是水濱的“文化名片”。吹笙撻鼓舞既具有舞臺表演的娛樂性,又具有祠堂祭祀的娛神性。在很多寺廟的祭祀儀式中,師公請神送神的過程中都會穿插吹笙撻鼓舞。在盤王節(jié)中,大部分文藝和民俗表演都由文藝隊承擔,有著重要的對內文化傳承和對外文化宣傳作用。
2008年,水濱村瑤族吹笙撻鼓舞入選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蔣禮發(fā)、楊才明是區(qū)級非遺傳承人。2012年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化廳授予水濱文藝隊“全區(qū)優(yōu)秀村屯文藝隊”榮譽稱號。自2009年吹笙撻鼓舞進校園后,隊員中增添了不少青少年愛好者,隊伍不斷壯大。文藝隊容納了三排六姓各姓氏,男女數(shù)量比例相當:男性擅長吹笙、撻鼓和武術項目,女性擅長撻鼓、瑤歌和舞蹈項目。從年齡結構上看,最長者90歲,最幼者17歲,體現(xiàn)出水濱村良好的民族文化縱向傳承體系。水濱文藝隊是活躍村落文化氛圍、增強村落活力的重要力量。
(自然)村落是我國鄉(xiāng)土社會的基本單元,但即使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村落,無論其坐落空間多么偏僻,無論其村落集體性儀式呈現(xiàn)出怎樣的精神自足特征,也必定會以周邊村落為參照,其儀式細節(jié)的設計或調整也會經常與鄰村的當下活動形成互動。張士閃指出,從跨村落的視野和村際關系的角度觀察集體儀式是理解鄉(xiāng)村的內在結構與內發(fā)邏輯的基本視角[6]。民間信仰和集體儀式型塑村民對于村莊的情感認同,增強村落社區(qū)群體的凝聚與整合力[7]。村落集體儀式是重申村落的認同感,實現(xiàn)村落社會、文化整合的重要途徑,而這一目標的達成有三種方式:一是自上(官方)而下(民間);二是自下而上;三是官方與民間的良性互動,即所謂國家在場與地方自覺。歷史經驗已經表明,在民族傳統(tǒng)文化復興與傳承的道路上,很多采取第一、第二種方式的實踐失敗了。官方引導、民間自主,內外視野和力量的交互,是近年來研究和實踐的熱點。水濱村盤王節(jié)的成功舉辦及其持續(xù)、廣泛的影響得益于當?shù)夭扇×说谌N模式,即政府引導、瑤學會指導、村民主導的模式,其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三排六姓村落成員自覺、有效、充分的社區(qū)參與。在盤王節(jié)舉辦過程中,三排六姓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發(fā)揮,不僅穩(wěn)固了各自然村的社會關系網絡,實現(xiàn)上五排區(qū)域村落社會整合與文化認同,而且使盤王節(jié)變成一項自覺的文化傳承活動,激發(fā)了眾多民俗文化的復興。村民的文化自覺逐漸轉變?yōu)槲幕孕?,這一過程無疑是有意義的。誠如張繼焦指出的,從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不僅是人們認識和行動不斷深化的過程,而且是中國文化思想的歷史性轉折。在世界社會經濟文化格局發(fā)生巨大轉變的時代,“文化自信”是文化自強和文化創(chuàng)新的基礎[8]。
注釋:
①被訪談人:蔣禮發(fā),1941年生,小學文化,文藝隊員;訪談地點:水濱村村委籃球場處。訪談時間:2014年1月29日。
②被訪談人:莫紀德,男,1949年生,恭城瑤學會會長;訪談地點:莫紀德家中。訪談時間:2014年8月2日。
③碑文亦載于李剛、俸斌、俸艷、俸貴華所編的廣西恭城瑤族歷史資料,由漓江出版社1990出版,第28頁。
[1]莫紀德.還愿掛箓祀奉千神——恭城瑤族《梅山圖》簡析之二[G]//張有雋,玉石階.瑤學研究:第6輯.香港:香港展望出版社,2008.
[2]陶墫修,陸履中.廣西省恭城縣志(清光緒十五年(1889)刊本)[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3]甘金鳳.集體儀式與村落整合——恭城水濱村瑤族盤王節(jié)調查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5.
[4]奉恒高.瑤族盤王節(jié)[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5]霍布斯鮑姆.傳統(tǒng)的發(fā)明[M].顧杭,龐冠群,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6]張士閃.村廟:村落敘事凝結與村際關系建構——冀南廣宗縣白劉莊、夏家莊考察[J].思想戰(zhàn)線,2013(3):59-65.
[7]袁松.民間信仰的情感維度與村落公共生活的整合——以桂北村落為考察對象[J].廣西民族研究,2009(3):63-69.
[8]張繼焦.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中國文化思想的歷史性轉向[J].思想戰(zhàn)線,2017(6):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