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志安,王東生
(西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重慶 400715)
在以往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問題的研究中,通常是講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成果——例如毛澤東哲學思想是“怎樣”的問題,而很少去探討“為何產生這樣的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問題。“為何產生這樣的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問題,實際上是要求把“毛澤東哲學思想”作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種理論成果去進行一種方法論的追問。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須追問“毛澤東哲學思想”在方法論上,是如何思考解決(即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去闡釋和說明,亦即去“化”)中國實際中的那些重大問題的。因為,正是毛澤東哲學思想在方法論上對那些中國實際中的重大問題的思考解決(作為它內在規(guī)定的方法論),決定著毛澤東哲學思想(作為它外在表現(xiàn)的世界觀)的整體面貌和特質。以下我們將通過毛澤東哲學思想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如何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問題”“如何把握、解決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問題”“如何把握、處理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如何處理領袖、領導和群眾的關系問題”“中國如何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等重大問題的思考解決的追問,力圖對“為何產生這樣的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問題做一種較深入的方法論探析。
毛澤東哲學思想在方法論上,為何要思考解決“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如何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問題”呢?這是由“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問題的性質、中國革命建設具體實踐的特殊性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活動的規(guī)律性所決定的。
在毛澤東哲學思想看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注]從《毛澤東選集》中所涉及有關“中國化問題”的論述看,毛澤東都是在一般意義上談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缺乏直接性地談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依據(jù)。但是,不僅毛澤東談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術語中內在包含著“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不僅毛澤東所推出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中事實上包含著許多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而且毛澤東還非常重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促進活動。例如,在革命斗爭形勢異常復雜、物質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的情形下,毛澤東于1938年底倡議成立了“延安新哲學學會”(它是一個專門負責研究、翻譯和介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術團體),并積極指導和參加學會的活動。(參見石仲泉、劉武生:《毛澤東思想方法論導論》,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頁))在方法論上所思考解決的、首要的重大問題,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如何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問題。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問題的產生具有客觀性,而不是人們主觀主義的推斷。馬克思列寧主義(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中國化問題的產生,是因為解決現(xiàn)實中國革命建設實際中的重大問題,需要馬克思主義為其提供理論指導和思想指南,而其他歷史中的奴隸主階級、封建地主階級的各種政治主義和哲學主義,以及現(xiàn)實中資產階級的各種政治主義和哲學主義,則都不能為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爾后進行的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提供理論指導和思想指南。
其次,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之所以需要“中國化”,也是由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的。馬克思(包括列寧)主義哲學,它們所揭示的一般原理包括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無疑具有客觀性、真理性,但它們不具有適合于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實踐的具體性。比如,馬克思主義哲學講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主要講的是基于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的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列寧主義哲學講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主要講的是適合俄國國情的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它們均沒有講出能夠適合于具體指導中國國情的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的道理。所以,在毛澤東哲學思想看來:(1)不要以為抱住馬克思主義的“本本”,就可以萬事大吉、就可以保障勝利;(2)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我們必須要反對脫離中國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1]。
最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問題的關鍵,是思考解決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如何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問題。在毛澤東哲學思想看來,我們不能停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一般號召上,必須認真去思考解決“馬克思主義哲學如何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問題”:(1)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內容的結合”方面,要思考解決馬克思主義哲學如何同中國革命建設具體實踐中的重大問題、中國現(xiàn)實的時代特征等相結合,以使我們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成果,在思想內容方面具有中國特性和中國氣派。(2)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形式的結合”方面,要思考解決馬克思主義哲學如何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如何采用“舊甁裝新酒”的形式,以使我們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成果,在思想形式方面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3)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這種內容和形式的結合中,還要進一步思考解決如何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成果中,“在各個方面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的創(chuàng)造”[2],且能夠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需要“中國化”,也是由中國革命建設具體實踐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從中國革命實踐的特殊性來說:(1)由于舊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半封建的國家,現(xiàn)代工業(yè)基礎很薄弱,整個社會生產遠未實現(xiàn)社會化和商品化。從階級結構看,我國的封建勢力很強大,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不僅很弱小、且它同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工人階級的力量雖然也很弱小,但其革命性、組織性、戰(zhàn)斗性較強;農民階級占勞動群眾的絕大多數(shù),但其革命性、組織性、戰(zhàn)斗性較工人階級差。這些因素決定了中國的民主革命,不是像西方國家那樣僅是反對封建主義的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而是反對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這“三位一體”的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它是世界民主革命問題發(fā)展中一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tǒng)一體,是一個非常具有特殊性的民主革命問題。(2)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也不像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盡管迄今尚無先例),由于社會生產力高度發(fā)達、資本主義私有制生產關系發(fā)展充分,按馬克思、恩格斯科學社會主義的構想,主要是運用無產階級國家政權的力量,通過剝奪資本家的私有財產,消滅資本主義的私有制生產關系,從而在全社會建立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生產關系。我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對象是封建地主階級、官僚資產階級和在華剝削工人的外國資本家。所以,在我國是運用無產階級國家政權的力量,在城市主要是通過剝奪官僚資本家和外國資本家的私有財產——消滅這種形式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以建立全民性質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在農村主要是通過剝奪地主的私有財產和富農的部分私有財產,分配給缺乏土地的雇農和貧農,首先實現(xiàn)耕者有其田、建立農民的小私有制,從而為以后的農民“以土地農具等入社、建立農村集體所有制”做好前期準備??梢?,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也是世界社會主義革命問題發(fā)展中一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tǒng)一體,是一個非常具有特殊性的社會主義革命問題。(3)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無論是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主義建設、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它們都是世界社會主義建設問題發(fā)展中一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tǒng)一體,也是一個非常具有特殊性的社會主義建設問題。如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主義建設所提出的“如何重構經濟基礎的問題”“如何構建國民經濟體系的問題”“如何改造和發(fā)展實踐主體的問題”等,不僅在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取得革命成功后,他們在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中不會碰到如同中國這樣的問題,而且在俄國的傳統(tǒng)社會主義建設中,雖然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但卻與中國的情況大不相同。我們認為,正是這些中國革命建設具體實踐的特殊性,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中國化”,即使之轉化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真正承擔起中國革命建設具體實踐的理論指導和思想指南的神圣使命。
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需要“中國化”,也是由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活動的規(guī)律性所決定的。在我黨的創(chuàng)立時期及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大革命”時期,我黨的主要工作不是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而是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翻譯、出版、宣傳和應用。所以,當中國民主革命實踐遇到世界民主革命問題發(fā)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時,如封建階級的反動勢力和國民黨頑固派勢力在中國中心城市異常強大、無產階級在中國民主革命中領導權的問題等,當時中國共產黨的一些主要領導人在將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應用于實際的過程中,幾乎都受到了錯誤思想的誤導。他們或是盲目地在中國中心城市發(fā)動武裝起義,或是主動放棄對中國民主革命的領導權、自行解除上海工人糾察隊的武裝,從而使我黨聚集的無產階級革命力量蒙受了巨大的損失。而當時這些中國共產黨的主要領導人所執(zhí)著的,就是作為列寧主義的俄國革命成功經驗和歷史唯物論關于無產階級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原理——這樣的一種未經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本本”(即教條),實際上就是教條主義地對待和應用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
與之相反,當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通過對中國社會各階級以及對中國革命態(tài)度的正確分析和把握,解決了“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領導力量?”這個事關中國革命的首要問題,從而制訂出我黨民主革命正確的指導方針和斗爭策略,并通過總結井岡山革命斗爭經驗,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中國革命的新道路,從而使中國民主革命實踐的面貌煥然一新,并取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中國革命實踐的歷史事實表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直接性的理論指導和思想指南,正是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第一次歷史飛躍的毛澤東思想(包括毛澤東哲學思想)。這里揭示的“采用未經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去指導中國革命實踐——則中國革命實踐就失敗,而采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去指導中國革命實踐——則中國革命實踐就成功”的必然性表明: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需要“中國化”,也是由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活動的規(guī)律性所決定的。
毛澤東哲學思想在方法論上,為何要思考解決“如何把握、解決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問題”呢?這是由“如何把握、解決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問題中的關鍵性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
毛澤東哲學思想在方法論上,為何要思考解決“如何把握、解決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問題”呢?這是因為毛澤東哲學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而“如何把握、理解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具有關鍵性地位和作用:(1)“如何把握、理解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問題”是馬克思創(chuàng)立的新的(即實踐的)唯物主義與一切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qū)別所在。在馬克思看來,一切舊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就是不懂得從實踐去把握、理解一切相關哲學問題(諸如對象的問題、感性的問題、現(xiàn)實的問題、真理的問題等)。馬克思認為,如真理的問題、環(huán)境的改變與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性問題,都應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3]54,或把它們“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3]55,并進而認為凡是以往的舊哲學(包括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的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3]55。馬克思的這些論斷表明,從實踐去把握、理解一切相關哲學問題(包括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qū)別于一切舊哲學的根本性標志所在,而其中的“如何把握、理解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問題”,則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區(qū)別于一切舊哲學認識論之關鍵性所在。(2)以實踐的觀點“把握、看待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問題”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由于馬克思、恩格斯只是在社會歷史領域把他們創(chuàng)立的新唯物主義理論化了,而在認識論領域則只是提出了一些新唯物主義相關的命題和論斷。那么,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領域,應該怎樣“把握、看待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問題”呢?列寧在總結概括馬克思、恩格斯相關思想的基礎上,認為不能像唯心主義認識論那樣,從“思維決定存在、主觀決定客觀、認識決定實踐”去把握、看待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問題,而應從“存在決定思維、客觀決定主觀、實踐決定認識”去把握、看待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問題。這是因為,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看來,應該從“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推動認識的發(fā)展、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以及實踐標準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tǒng)一”去把握、看待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問題。由之,列寧提出了“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首先的和基本的觀點”[4]這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關于認識和實踐關系問題的著名論斷。
毛澤東哲學思想在方法論上,為何要思考解決“如何把握、解決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問題”呢?這是因為“如何把握、解決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中也具有關鍵性的地位和作用:(1)“如何把握、對待認識(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和實踐(中國革命建設具體實踐)的關系問題”,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方法論上具有關鍵性的地位和作用。在毛澤東哲學思想方法論看來,要解決“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問題,就必須要正確地“把握、對待認識(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和實踐(中國革命建設具體實踐)”的關系問題。既不能像我國具體實踐中的教條主義者那樣,把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認識)當成不可移易的僵化教條,照抄照搬地用它去裁剪中國的實際和指導中國的具體實踐,以為抱住了這樣的“本本”就可以保障革命的勝利;也不能像我國具體實踐中的經驗主義者那樣,他們脫離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指導,只是滿足于自己的一得之功、一孔之見,自以為憑經驗蠻干就可以保障革命的勝利。這些都是“把握、對待認識(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和實踐(中國革命建設具體實踐)”關系問題的一種主觀主義態(tài)度。毛澤東哲學思想方法論認為,正確地“把握、對待認識(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和實踐(中國革命建設具體實踐)”關系問題的態(tài)度,是應把認識和實踐相結合,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道路,就是把認識(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和實踐(中國革命建設具體實踐)結合起來,這種態(tài)度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應該采取的、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和方法。(2)“如何把握、解決認識(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和實踐(中國革命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關系問題”,是規(guī)定能否做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成果——毛澤東哲學思想的關鍵。毛澤東哲學思想方法論看來,要正確地“把握、解決認識(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和實踐(中國革命建設具體實踐)”的關系問題,就必須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道路,即把認識(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和實踐(中國革命建設具體實踐)結合起來,這是我們的目的——實現(xiàn)“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向“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哲學思想)”的轉化(或結合、過河)。而要實現(xiàn)這種轉化(或結合、過河),就必須要探尋到能夠實現(xiàn)這種轉化(或結合、過河)的橋或船,即恰當?shù)姆绞?、方法。這就是毛澤東哲學思想方法論所揭示的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在結合的內容方面——如何同中國革命建設具體實踐”和“在結合的形式方面——如何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怎樣相結合的問題。顯然,正是這個“如何把握、解決認識(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和實踐(中國革命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關系問題”,是規(guī)定能否做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成果——毛澤東哲學思想的關鍵。
毛澤東哲學思想在方法論上,為何要思考解決“如何把握、處理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呢?這是由“如何把握、處理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問題中的關鍵性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
在毛澤東哲學思想方法論看來:(1)“如何把握矛盾、尤其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中關于矛盾問題的關鍵。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所講的“矛盾”,是天地萬物(包括人類社會)中的一般性的矛盾,這是矛盾的普遍性方面。在這個意義上,矛盾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講的“矛盾”,主要是探討研究中國革命建設中的具體性的矛盾,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問題中的具體性的矛盾,這是矛盾的特殊性方面。例如,前述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如何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問題”和“如何把握、解決認識(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和實踐(中國革命建設具體實踐)的關系問題”,從矛盾的觀點來看,實質上就是一個“如何分析、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問題”。從方法論(也從歷史事實)看,毛澤東不是對一般性的矛盾問題,而是對這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問題的高度關注,才在他所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成果——《矛盾論》中,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矛盾學說。所以,“如何把握矛盾、尤其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中關于矛盾問題的關鍵。(2)“如何處理、解決矛盾問題,尤其是處理、解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中關于矛盾問題的精髓。從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方法論維度看,毛澤東哲學思想之所以關注矛盾問題、尤其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問題,是為了依據(jù)對該矛盾問題的分析,探尋出處理、解決該矛盾問題的方法。例如,毛澤東哲學思想方法論揭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就應把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這個矛盾的普遍性方面,同“中國革命建設具體實踐”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個矛盾的特殊性方面很好地結合起來。所以,不是如何處理、解決那些一般性的矛盾問題,而是如何處理、解決“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如何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與“認識(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和實踐(中國革命建設具體實踐)”這個具體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問題,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毛澤東哲學思想中關于矛盾問題的精髓。
在毛澤東哲學思想方法論看來:(1)“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的問題,是中國民主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中的首要問題。因為,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同敵人(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是敵我矛盾,在我國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中,把握、處理敵我矛盾的方式是爆發(fā)式的和對抗性的,往往是矛盾的一方戰(zhàn)勝另一方、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人民群眾(包括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內部各階級、階層、團體、組織、同志之間的矛盾則是人民內部矛盾,在我國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中,把握、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采用非爆發(fā)式的、非對抗性的方式,往往采取矛盾雙方的政治協(xié)商、利益協(xié)調和“團結——批評——團結”、說理教育的方式。所以,我們在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中,首先必須搞清敵我問題、分清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以團結自己的朋友和打擊真正的敵人。(2)能否正確地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問題,是能否調動國內一切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等的積極性,使其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我國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后,雖同樣存在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但表現(xiàn)的具體情形有所不同。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人民群眾同國際帝國主義、人民群眾同國內反對社會主義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敵對分子之間的矛盾是敵我矛盾。這樣的矛盾不僅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階段中存在,有時還會激化并表現(xiàn)得很激烈,但在我國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條件下,大量存在的矛盾不是這樣的敵我矛盾,而是人民內部矛盾?!叭嗣駜炔康拿?,包括工人階級內部的矛盾,農民階級內部的矛盾,知識分子內部的矛盾,工農兩個階級之間的矛盾,工人、農民同知識分子之間的矛盾,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民族資產階級內部的矛盾,等等?!盵5]只有正確地處理這些人民內部的矛盾問題,才能調動國內“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的積極性,讓他們積極地參加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所以,能否正確地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問題,是能否調動國內一切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等的積極性、讓其積極地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
毛澤東哲學思想在方法論上,為何要思考解決“如何處理政黨、領導(領袖)和群眾的關系問題”呢?這是由“如何處理政黨、領導(領袖)和群眾的關系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等相關問題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
在毛澤東哲學思想方法論看來:(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必然內在地包括對唯物史觀的人民群眾、無產階級政黨和領袖原理的中國化,相應地,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思考解決“如何處理政黨、領導(領袖)和群眾的關系問題”,實際上是對唯物史觀相關原理的一種具體的貫徹。毛澤東認為:“勞動人民是社會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和革命斗爭的基本力量。我們要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只有依靠工人階級及其先鋒隊領導下的億萬勞動人民無窮無盡的創(chuàng)造力量。”[6]而我們要在實際工作中踐行群眾路線以正確地處理政黨、領導(領袖)和群眾的關系,就必須在指導思想上提出一些相關的“如何處理政黨、領導(領袖)和群眾關系的”較具體化的原理。(2)對于中國革命建設具體實踐的成功來說,政黨、領導(領袖)能否正確處理和群眾的關系問題是一種決定性的因素。在政黨、領導(領袖)和群眾的關系問題上,一方面,從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說,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yè),生機勃勃的創(chuàng)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chuàng)立的,我們“共產黨的路線,就是人民的路線”;另一方面,從政黨、領導(領袖)的歷史作用說,人民群眾巨大歷史作用的發(fā)揮及其在社會進程中的具體狀況如何,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無產階級政黨、領導(領袖)對群眾宣傳、組織和領導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工作路線的正確與否。所以,從問題的這一方面看,對于中國革命建設具體實踐的成功來說,政黨、領導(領袖)能否正確處理和群眾的關系問題是一種決定性的因素。
在毛澤東哲學思想方法論看來:(1)只有采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正確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無產階級政黨、領導(領袖)才能處理好同群眾的關系問題,使政黨、領導(領袖)同人民群眾保持最密切的聯(lián)系。毛澤東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盵7]因為,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黨和領導者的指導思想“從群眾中來”,就是從實踐中來,把群眾的經驗、智慧、愿望和需要集中起來;“到群眾中去”,就是到實踐中去、到群眾中去實施,到群眾的經驗、智慧、愿望和要求中去檢驗黨和領導者的指導思想是否正確,是否真正反映了群眾的愿望和要求,真正代表了群眾的利益。這體現(xiàn)著無產階級政黨、領導(領袖)致力于使其路線、方針、政策、計劃和辦法,達到同群眾利益相一致、同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相統(tǒng)一。(2)相反,無產階級政黨、領導(領袖)如果不采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就會在一切實際工作中不能處處想到群眾、為群眾打算、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就不能真正同廣大人民群眾打成一片、保持同群眾密切的聯(lián)系。在中國革命建設中所出現(xiàn)的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命令主義、尾巴主義、宗派主義、官僚主義、驕傲自大的工作態(tài)度和方法,之所以一定不好、一定要不得,從方法論來說,就在于它們沒有正確處理無產階級政黨、領導(領袖)同群眾的關系問題,從而脫離了群眾、無法保持同群眾的密切聯(lián)系。
在毛澤東哲學思想方法論看來:“如何處理政黨、領導(領袖)和群眾的關系問題”是無產階級政黨、領導(領袖)反對官僚主義、搞好黨風建設的關鍵。毛澤東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qū)別于其他任何一個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lián)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fā)點?!盵8]1094-1095無產階級政黨、領導(領袖)只有在實際工作中實施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才能產生和形成區(qū)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優(yōu)良工作作風。因為離開了實際工作中群眾路線方法的貫徹和實施,所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就會因局限于原則要求而無具體的實踐方法而成為空談。毛澤東強調:“教育每一個同志熱愛人民群眾,細心地傾聽群眾的呼聲;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眾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眾之上,而是深入群眾之中;根據(jù)群眾的覺悟程度,去啟發(fā)和提高群眾的覺悟,在群眾出于內心自愿的原則下,幫助群眾逐步地組織起來,逐步地展開為當時當?shù)貎韧猸h(huán)境所許可的一切必要的斗爭?!盵8]1095相應地,要克服無產階級政黨、領導(領袖)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驕傲自大等不良作風,糾正這些錯誤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以切實搞好黨風建設,亦必須教育全黨的每一個同志,真正確立堅固的群眾觀點,履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才能端正無產階級政黨、領導(領袖)的黨風和作風。
毛澤東哲學思想在方法論上,為何要思考解決“中國如何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呢?這也是由“中國如何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
毛澤東哲學思想在方法論上,為何要思考解決“中國如何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呢?這是因為“中國如何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毛澤東哲學思想方法論看來:(1)馬克思、恩格斯所創(chuàng)立的歷史唯物論,它關于社會主義的一般原理是基于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所提供的歷史前提和歷史條件的,這在同屬東方的俄國和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成功時并不具有這樣的歷史前提與歷史條件;并且,俄國和中國雖然同屬東方,但兩國的具體國情也是不盡相同的。因此,蘇俄走的社會主義道路如同它所走過的革命道路一樣,對中國共產黨人來說,我們雖是可以進行借鑒的,但又不可以完全地照搬照抄。所以,“中國如何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完全是一個關于前無古人的創(chuàng)新事業(yè)的歷史難題,它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中是沒有直接性的現(xiàn)成答案的,只能由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在自己所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活動去思考、探索和解決。(2)而要思考解決“中國如何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就必須根據(jù)中國自己的情況、走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由于以往舊中國傳承給中國人民的“生產力極不發(fā)達、個體經濟占主導地位、缺乏國民經濟體系、勞動群眾中文盲和半文盲占絕大多數(shù)”的歷史前提與歷史條件,所以,要思考解決“中國如何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就必須思考解決與之密切相關的諸如“如何改造舊的生產關系、以解放生產力的問題,簡稱‘如何重構經濟基礎的問題’”“如何構建國民經濟體系、逐步實現(xiàn)國家的工業(yè)化和發(fā)展生產力的問題,簡稱‘如何構建國民經濟體系的問題’”“如何使勞動人民知識化、知識分子勞動化,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以發(fā)展實踐主體的問題,簡稱‘如何改造和發(fā)展實踐主體的問題’”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才能對“中國如何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具有比較清晰的思路。
毛澤東哲學思想在方法論上,為何要思考解決“中國如何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呢?這是因為“中國如何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毛澤東哲學思想方法論看來:(1)要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首先就要思考解決“按什么樣的道路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因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走“什么樣道路的問題”,不僅關系到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旗幟的問題”“方向的問題”,而且它規(guī)定著在中國所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應“如何行進”和“怎樣行進”的問題。所以,要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就必須解決“中國如何走社會主義道路”這個重大的問題。(2)關于中國如何走社會主義道路,我們應注重借鑒蘇聯(lián)的經驗,但也應做出適合中國自己情況的、具體的道路選擇。例如,在中國如何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上,在經濟體制方面我們是借鑒蘇聯(lián)經驗構建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并且把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當成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而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運行方式)來進行建設、鞏固和完善。但在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具體形式方面,由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主要是通過對個體經濟占主導地位的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的“三大改造”來實現(xiàn)的,如它在農林牧漁業(yè)中所構建的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形式,就是對“中國如何走適合自己情況的社會主義道路”的一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