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 尹何韻杰, 聶冠華, 秦小平
(1. 三峽大學 體育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2. 武漢體育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3.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學,湖北 宜都 443300)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一直處于快速發(fā)展階段,但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社會經濟轉型等一系列的內因外因作用,快速、盲目發(fā)展經濟遺留下來的問題成為了現在中國急需處理的難題。2015年11月習總書記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供給側改革作為中國轉型時期的重要舉措,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的重大創(chuàng)新,將對中國結構性,體制性問題產生決定性影響。
由政府為主體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在我國公共事業(yè)建設初期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經濟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這種“政府包辦”的模式已然不適用于當今社會。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升,生活方式的改善和質量的提高是人們現在追求的目標,這時人們對體育的需求愈加旺盛,這說明人民群眾的體育從“欣賞型”到“生活方式型”的轉變,這已然是打破了原有的體育觀念,人們的生活離不開體育,體育需求的不斷上升在情理之中。“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體育健身將成為必然需求;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時,體育健身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yè)?!苯刂?015年我國人均GDP已達到4.9萬人民幣,按當前匯率換算約為7258美元,體育應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yè)。
面對現在人民群眾對體育越來越旺盛的需求,目前公共體育服務最大的困難就是體系不完善,結構失衡導致供給乏力。由于單一的供給主體,政府很難考慮到體育的各方面要素。在政府的壟斷下,民間力量難以介入。在公共體育服務領域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社會提供數量多、水平高的體育產品及服務,實現人民群眾的不同需求。人們不但能享有公共服務的成果,融入到各種體育活動中去,并且在得到精神放松的同時,實現自身體育技能增長。對公共體育服務實施供給側改革正是解決這一困境的途徑。
當前我國所提供的公共體育服務存在三點缺陷,主要表現在供給總量不足、主體單一以及手段簡單僵化。由于政府是利用公共財政的資金來實現公共產品的提供,雖然我國當今社會每年會持續(xù)實現較高的經濟增長量,但是在社會經濟日益現代化的過程中,國家職能在內涵和外延上都在不斷擴展,隨著國家職能的擴增,導致維持經常性的政府開支用去了很大部分的財政支出[1],使得原本有限的公共支出尤為緊張,導致公共體育服務方面的發(fā)展始終處于資金短缺狀態(tài)。
首先,壟斷的投資渠道導致政府的行政能力效率低下,并且造成了公共服務項目的前期投入和管理成本大大增加。其次,目前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質量與現實社會的期望值差距明顯。由于人們對公共體育服務的需求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生變化,這就決定不同社會時期面對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種類的供給產品。提供公共體育服務時,政府在對公共體育服務時往往只會從自身角度來決定提供何種類型的服務、如何實現該服務的推進等問題,很少考慮此類服務實施之后的社會反應以及民眾反應出來的接受程度,導致所供給的體育服務并非屬于社會大眾所迫切追求的。比如,近年來常常出現體育場建成后管理費用高、最終無人看管,被常年閑置。重慶的大田灣體育場于1951年建成,其十二萬平方米的規(guī)模是當時中國社會上標準最高、配置最高的體育場,曾經舉辦過各種大型的體育賽事活動,但是現在卻破舊不堪,常年無人看管,大量閑置的土地被老百姓改變成菜地。沈陽綠島體育中心于2003年建成,曾經是沈陽市的地標建筑,占地四十五萬平方米。但是由于選址問題,建立在遠離城區(qū)的邊郊,交通不便,使得利用率低下,最終在建成的9年后被拆毀,此類案例在我國不算少數。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公共體育設施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一方面是老百姓們無處尋找合適的健身場所。大量市民每天早晚在街頭和公園進行健身,看似是群眾體育無處不在,實質是老百姓沒有公共體育場的尷尬現狀。在我國,公共體育場館建設運營、大型體育賽事等公共體育服務領域市場準入苛刻,例如,在企業(yè)性質、資金、規(guī)模等方面門檻較高,民營資本難以進入。雖然全民健身活動賽事的承辦與組織等公共體育服務,形式上是向市場開放了,可以由社會組織或企業(yè)來生產、提供,但實際上,由于政府仍然“主導”,企業(yè)仍不能放開手腳全力投入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如果不積極推進公共體育服務社會化,不僅政府難以適應民眾對政府提供的公共體育日益增長的需要,而且還會帶來一系列的嚴重后果[2]。
同時,人們對公共體育服務總體狀況的滿意程度并不高,僅有14.1%的居民持“滿意”態(tài)度,超過三分之一的居民認為自己所享受的公共體育服務“一般”,有18.5%和13.7%的居民對當前公共體育服務“不太滿意”和“不滿意”。供給與需求從量的需求方面來看,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數量和質量遠遠小于需求。由于我國政府現行的供給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決定公共體育服務的種類和數量,只有那些被納入政府供給程序的社會公共需要,才能轉化為政府輸出的公共體育服務?,F實社會的公共需求不再滿足基本生存方面的公共產品,而是逐步地向發(fā)展型、享受型公共體育服務邁進。
單一主體的政府供給模式存在一系列弊端,使得國家權力日益向行政部門集中,權力機構將大量的社會事務劃分到自己的負責范圍。同時,行政組織的全面官僚化和處于信息壟斷地位,將公眾隔絕在公共決策的過程之外,無法獲取公民不斷更新的現實需求,也無法及時積極地應對日益復雜的公共問題。因此,完全由政府負責提供公共領域中所有服務的模式是絕對不行的,必須打破這種單一壟斷供給體育服務的局面,眾多主體之間的相互博弈,彼此配合,建立多元主體的管理模式與制度才是將來政府對公共體育服務實施供給側改革的發(fā)展方向。
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市場化,是指充分發(fā)揮市場作用提供服務,并做到決策與執(zhí)行分開。由政府制定政策,各類主體在規(guī)范的政策指導下共同發(fā)展,相互競爭。以美國的職業(yè)體育為例,其俱樂部的服務提供內容受市場化影響,以群眾的需求為導向。一邊從市場上賺錢,一邊又將錢投資到各種運動項目并進行青少年培訓。從小培養(yǎng)青少年運動技能水平,獲取青少年的忠誠度??此坪唵蔚姆椒ㄔ趯嵤┥喜⒉缓萌胧郑渲邪ㄐ畔⒌氖占?,制度的規(guī)范,還有創(chuàng)新的運營機制。由于市場高效率的資源配置能力,使得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效率大大提高[3]。公共體育的市場化強調了社會交流及公眾參與,大大提高了社會責任感和民主意識。政府將自身權利向社會下放和外移,精簡機構、提高管理能力,擴大了與社會的溝通渠道溝,使行政更加公開,有利于公民便捷有效地獲取信息,參與社會活動,加快民主化進程。
公共服務的社會化提供,主要在于非政府部門以志愿的形式提供服務,這里的服務既包括公共服務也包括私人服務。許多組織在特定的領域對公共體育供給提供了重大幫助。如非盈利組織的委托代理。權利下放:國家體育總局把許多體育資格認證權利下放給各體育組織。體育志愿服務、體育捐贈、伙伴關系。公共體育服務的社會化帶有公益色彩,有著自愿、專業(yè)的特點,所以活動中所需資金的籌集需要通過社會上各方渠道來獲得。主要有:政府撥款、會費和社會捐贈收入,政府在對公共體育社會化模式運轉中提供資金上的支持。
公共體育服務供給自治化,指的是供給主體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能力水平。首先,政府為了克服單一模式下不能滿足群眾多樣化的體育需求弊端,明確公共服務的類型,完善相關法律、制度,采取政府購買的形式,提高供給的質量及效率。其次,社會組織的自治化主要有三種形式,第一種以社區(qū)為單位,成立社區(qū)體育協會,開辦社區(qū)基金會、創(chuàng)設志愿者團隊等。第二種是單位自治化。在單位內部以福利形式開展健身活動、運動團隊、體育健康知識與技能宣傳、教育和資金支持等。第三種是自我服務,在公眾間自我養(yǎng)成健身習慣和良好的體制等。體育社會組織在日常管理方面,專門制定了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并對體育服務進行組織、指導以及評估,體育組織還應增加經費投入、聘請資深體育專家為顧問成立體育專家顧問團隊,建立社區(qū)體育輔導站、點,增加與其他體育組織的互動,充分利用手頭資源以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水平[4]。
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法制化是指完善該領域的法律及規(guī)范,明確各主體在項目運作中的角色定位,必須在國家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行事。首先,成立相關的法規(guī)體系,將公共服務供給進一步納入法制化和制度化軌道,是解決供給問題、改善服務環(huán)境的基本保障[5]。并且,結合不同地區(qū)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地方性指導意見,按照不同的購買內容,規(guī)定購買標準。其次,為了實現購買公共服務的過程透明化,就必須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打破評估主體評價單一化的格局,在領域中引入多元主體評估。另外,落實執(zhí)法責任追究,強化監(jiān)察體制,探索法律監(jiān)督新機制和新途徑。
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為重要的是科技的進步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理念。通過創(chuàng)新引導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方發(fā)展,切實完善從“投資驅動”、“要素驅動”轉向“創(chuàng)新驅動”,使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方獲得新的動力。要注重于經濟社會的協調發(fā)展,貫徹“協調發(fā)展”理念,促進公共體育服務與人民群眾的全面發(fā)展,補齊短板,優(yōu)化公共體育服務結構。
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堅持“綠色”發(fā)展,公共體育服務作為綠色產業(yè),對建設資源節(jié)約、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有深遠影響,讓廣大人民群眾養(yǎng)成健康的體育生活方式。因此,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堅持“開放”發(fā)展,強化各產業(yè)間的融合發(fā)展,開拓公共體育服務的發(fā)展空間。充分發(fā)揮我國市場、制度、資源等各方優(yōu)勢,向全社會開放,吸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到公共體育服務發(fā)展中去,不斷發(fā)展“互聯網+體育”的模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加快公共體育服務結構完善。
同時,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堅持“共享”發(fā)展,積極發(fā)展人民福利,切實保障人民利益,強化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公共體育服務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就是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讓社會公眾銷售公共體育服務發(fā)展的成果。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調動各方主體積極性,建立多層次的人民群眾表達平臺,維護社會公眾享受公共體育服務權益。
首先公共體育服務質量提高的根本問題不在于供求雙方本身,而在于供給的主體上。供給側改革正是指向這一問題,我國當前供給的主體分工混亂,政府、企業(yè)、第三部門相互推卸責任。各項關系交織形成了現在公共體育服務數量上升但是質量卻不能保證的局面,再有政府部門往往追求政績忽視質量,制造出大量的低質公共體育服務[6]。我國當前供需不匹配的原因就是在于政府作為供給主體,價格機制、競爭機制對它不起作用。供給側改革是讓政府以外的供給主體參與到供給中去。利用這種多元化的供給主體提供多樣化的公共體育服務,以此形成多元主體相互競爭的局面。
從供給側視角來看,多元化的共同發(fā)展是要以政府的權威性來制定有效的公共體育政策與法規(guī),市場的靈活性來實施資源的有效配置,第三部門的相對獨立性來監(jiān)督政府和市場。各部門在制定政策和服務活動時要考慮到不同層次公民的多樣化需求,做到全民參與。政府、市場、第三部門、個人都可以是公共體育的供給主體。
政府在對其他多元主體成長進行扶持,給予企業(yè)政策優(yōu)惠降低公共體育供給門檻,為企業(yè)參與到其中創(chuàng)造條件。政府可以將部分公共權力下方給第三部門,第三部門利用政府資源和權力提高自身在活動的效率和合法性以及民眾心中的權威性。社區(qū)體育是公共體育的基本單位,政府可以通過選舉制度加強社區(qū)體育的自主性,明確社區(qū)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多元化的共同發(fā)展也是多元主體的相互競爭。主要表現在以下五點。第一,政府各單位之間的競爭,各個機構之間為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在內部引入市場機制開展競爭。將傳統(tǒng)的體制氛圍破壞,使部門“公司化”,追求服務效益。第二,政府與企業(yè)之間的競爭,隨著市場化的推進,政府與企業(yè)之間就是要形成一種競爭效果。通過“特許經營”“政府購買”等方式吸引企業(yè)參與公共體育服務建設。第三,企業(yè)之間的競爭,具有產品優(yōu)勢的企業(yè)才能活得下來,這就迫使企業(yè)不斷進行技術研發(fā)與服務創(chuàng)新,在越來越多樣化的公眾需求中提供更加多樣的公共體育服務。第四,第三部門與政府機構、企業(yè)之間的競爭,通常第三部門是作為自律性組織,提供政府與企業(yè)在提供服務時沒有考慮或者難以處理的情況。第五,社區(qū)組織與政府部門、企業(yè)間的競爭,社區(qū)組織是最基本的組織,貼近人民群眾,可以及時了解人民的體育需求,在微觀層面上局部調節(jié)體育服務的不足之處。
“十三五”期間,由于“政企分開、管辦分離”的實踐,政府正在嘗試轉變職能。將社會能夠承擔的服務內容轉移到有能力的社會體育組織和公共事業(yè)單位,讓專業(yè)的機構負責其領域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簡化了政府工作,改變工作作風,從而更好地為社會提供體育服務。也就是說,政府不再是提供公共體育服務的唯一主體,大量的社會組織也可以參與進來。因此,政府可以將投入的重心放在體育服務供給政策、法規(guī)的制定和執(zhí)行上。為了實現長遠規(guī)劃,努力發(fā)揮體育在教育、國民健康等方面的重要影響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廣大的社會組織一同進行體育服務的政策的試點和供給行為的創(chuàng)新,致力于解決有限的體育資源和群眾體育需求之間的矛盾。
隨著群眾開始逐漸對身體健康和體育鍛煉的追求與重視,意識到自己對政府給予社會投入的公共體育服務質量與類型有著更深層次的訴求。政府內部各項關系交織形成了現在公共體育服務數量上升但是質量卻不能保證的局面,再有政府部門往往追求政績忽視質量,制造出大量的低質公共體育服務。單一由政府供給的模式早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體育需求,多元化的供給主體針對體育服務的項目進而選擇適合的組織來完成。政府和市場對體育需求方面反應存在的缺陷,可以通過體育社會組織來彌補。政府、社會、體育組織共同合作,向民眾提供不同類型、專業(yè)化的體育產品與服務,完善政府提供有限的基礎保障和普通體育服務。
總之,在公共體育服務中,政府必然要發(fā)揮主導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府是唯一提供者,也不意味這都要政府來直接提供,而在于確保公共體育服務得到提供,并扮演好多重角色。供給方和需求方都不是被動的,他們的行為是互相影響的,要解決當前公共體育服務的供需矛盾并不是一味地增加供給,而是要明確當前我國公共體育的供求現狀,找準兩者之間的矛盾點,從根本出發(fā)改變當前管理與運作模式,制定適合我國的公共體育體系。
參考文獻:
[1] 陽 斌.當代中國公共產品供給機制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45.
[2] 樊炳有,高 軍.公共體育服務[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149.
[3] 郇昌店,肖林鵬,楊曉晨.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研究框架探討[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2):4-9.
[4] 王 芹.高校公共體育服務有效供給研究服務[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5:90.
[5] 吳 江,申麗娟.現代化進程中重慶政府公共服務能力供給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2:104.
[6] 郭修金,戴 ?。徺I體育社會組織公共體育服務的實踐、問題與措施——以上海市、廣東省為例[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