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剛,胡 月,潘建翔,范宏元
(1.貴陽中醫(yī)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貴州 貴陽550001;2.貴陽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貴州 貴陽550002)
病例:王某,男,48歲,2016年6月17日初診。長期從事體力勞動,2015年8月開始間斷出現(xiàn)肛周疼痛伴大便下血,尤以勞累及嗜食辛辣肥甘厚味后尤甚,下血量每次約10mL,時有黑便,當?shù)蒯t(yī)院就診行肛門指檢、電子結腸鏡及大便常規(guī)及潛血等檢查,排除上中消化道出血,診斷為混合痔,考慮長期大便下血并伴有肛周不適感,當?shù)蒯t(yī)生建議手術治療而拒絕,予痔炎消顆粒20g,日3次,口服,馬應龍痔瘡膏1日3次、外用,2周后癥狀較前減輕,但停藥后癥狀反復發(fā)作。癥見形體消瘦,呈痛苦面容,肛周疼痛,常坐臥不安,行走時疼痛加重,反復大便下血、量較多、色鮮紅,舌淡暗苔黃膩,脈弦澀。西醫(yī)診斷為混合痔。中醫(yī)診斷為痔(氣滯血瘀證)。治以清熱利濕,行氣活血。取俯臥位,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以0.3mm×50mm毫針針刺二白、承扶、承山、承筋穴,針刺得氣后行捻轉瀉法,留針60min,每隔30min行針1次。治療結束后肛周疼痛減輕,囑清淡飲食,適當增加纖維性食物。2016年6月20日二診,肛周疼痛及大便下血改善,然痔核仍脫出、約黃豆粒大小,較前縮小,可自行回納。前法治療3次,每次治療結束后囑加強提肛訓練,與此同時將白蘿卜切成片狀,每次取100~200g白蘿卜置于鍋內,加足量水,文火煮沸后適量飲用,另以白蘿卜水熏洗肛門(瘙癢明顯可加適量花椒于其中同煮沸)。前后共治療4次,肛周疼痛消失,便血自止,痔核未脫出。隨訪1年未再出現(xiàn)肛周疼痛及大便下血,痔核未再脫出。
體會:本病屬中醫(yī)“痔”范疇。臟腑本虛、勞累、飲食不當?shù)葘е屡K腑功能失調,引起的血行不暢、濕熱內停、瘀血下注,筋脈懈縱而成痔[1]。臨床上痔瘡危害較大,是造成結直腸癌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給患者造成諸多負面影響,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需積極治療[2]。
二白穴屬經外奇穴,其首載于《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痔漏之疾亦可憎,表里急重最難禁,或痛或痔或下血,二白穴在掌中尋”,是治療痔瘡的經驗穴,不僅具有調整下焦氣血而止痛之效,還有消炎、活血、止血等多方面的作用[3],其穴有二,其位于前臂前區(qū),腕掌側遠端橫紋上4寸,橈側腕屈肌的兩側,一肢兩穴,一穴在大筋之中,一穴在大筋之外,傳統(tǒng)中醫(yī)文獻中記載該穴有提肛消痔之效,對痔瘡后由于氣血瘀滯不通而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止痛功效[4]。
三承穴分別為承扶、承山、承筋穴,三穴同屬足太陽膀胱經,其經別別入肛中,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腘中,三承穴皆可治療痔疾,且承扶穴靠近肛周,對于痔疾有近治作用,所謂九般痔疾最傷人,必刺承山效如神,肘后歌言“五痔原因熱血作,承山須下病無蹤”,且針刺承山、承筋穴既能調理膀胱氣化以清濕熱,又能疏導肛門局部氣血而消瘀滯。諸穴合用,疏通經絡、化瘀止痛、調理臟腑[5]。白蘿卜具有下氣消食、除疾潤肺、解毒生津、利尿通便功效,而痔疾為病多圍繞腸道而發(fā),肺與大腸相表里,白蘿卜通調肺腸之氣,所謂六腑以通為用,使腸道內濁氣得消,從而更好地保持腸道通暢。與此同時,蘿卜可消腫并有止痛作用[6]。
針刺二白三承穴配合白蘿卜湯熏洗治療痔瘡下血操作簡單、效果較好,且不易復發(fā),并避免了手術造成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