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映勤
魯迅在他的自傳中說過這樣一段話:“到我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么也沒有了;我寄住在一個親戚家,有時還被稱為乞食者。我于是決心回家,而我底父親又生了重病,約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漸至于連極少的學費也無法可想;我底母親便給我籌辦了一點旅費,教我去尋無需學費的學校去,因為我總不肯學做幕友或商人,——這是我鄉(xiāng)衰落了的讀書人家子弟所常走的兩條路?!?/p>
這篇文章收入中學的語文課本,許多讀者都耳熟能詳,幾乎所有的魯迅傳記都引用過,以此說明少年的魯迅受“乞食者”一詞的刺激,感到被侮辱,看透了世態(tài)人心的真面目,開始清醒地認識社會與人生。魯迅真的做過“乞食者”嗎?當時真實的情景如何呢?我們試做分析。
先從家庭變故說起。1893年9月初,魯迅的爺爺周介孚(福清)因犯有科場行賄罪潛逃上海。案發(fā)不久,魯迅的父親在科舉考場被扣壓考卷,解押到省城審問。紹興知縣接到上級命令,派差衙役到新臺門周家捉拿犯官。當天,十三歲的周樹人(魯迅)正在三味書屋讀書,九歲的周作人正在廳房和十二歲的小叔叔伯升一起念書,老師是另一位同族的伯文叔。這時,門外傳來一陣喧鬧聲。周作人和伯文叔趕出去,見兩個差役一邊喊著“捉拿犯官周福清”,一邊闖進臺門。聽到這個消息,周家人頓時陷入一片驚慌混亂之中。當天夜里,周樹人與周作人兄弟倆被送到親戚家寄?。挥H戚是他的兩個舅舅。周樹人住皇甫莊村的大舅魯怡堂家,周作人住小舅魯寄湘家。當時周家在新臺門的主要成員有:魯迅的繼祖母蔣夫人、庶祖母(周介孚的姨太太)潘大鳳、母親魯瑞、魯迅的小叔叔周伯升,以及六歲的三弟周建人和只有四個月大的四弟椿壽。
主持家政的魯瑞之所以把兩個稍大的兒子送到哥哥家,主要原因是為了避避這場風波。家里出了亂子或說變故,上有老下有小,丈夫不在身邊,孩子一時照顧不上,這才決定將他們送走。至于風險、危難,應該說不至于禍及到孩子身上。慣常的說法是,祖父周介孚畏罪潛逃,官府抓不到人,會讓家里的男性頂罪。但實際情況是,魯迅的父親當時在外趕考,事發(fā)時已經(jīng)被押解詢查,祖父周介孚如果不歸案,他是兒頂父罪的第一人選;第二個應該是周介孚姨太太生的小兒子周伯升,雖然他比魯迅還小一歲,但論血緣他是犯官的次子,而且他當時也的確提出要頂替父親坐牢的。十歲上下的魯迅兄弟,作為孫輩,應該沒有這種危險。所以送他們到鄉(xiāng)下避一避,是生活出現(xiàn)了困難,不想讓他們受到連累和影響,但不會存在性命的危難。不像有些人講的,是為了避難,怕被官府連坐抓進牢里;如果真存在這種危險,躲到幾十里外的舅舅家也脫不了干系。其后,魯迅不知情的父親被抓進監(jiān)獄關了一段時間,祖父周介孚約一個月后,怕牽連家屬過重,主動投案自首。
周介孚后來被判為“斬監(jiān)候”,在杭州監(jiān)獄關了8年多。魯迅的父親周伯宜意志消沉,沉溺煙酒,吸食鴉片,身患重病,于四年后去世。周家為救祖父出獄、診治父病,家道中落,“從小康墜入困頓”,但這種敗落是有一個過程的。在魯迅兄弟寄住鄉(xiāng)下半年多的時間里,家境還應該是小康水平,生活質量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我們再看看魯迅的母親魯瑞娘家的情況。她的老家是在距離紹興城三十五里路遠的水鄉(xiāng)安橋頭村,離海邊不遠。魯瑞的爺爺魯世卿早年刻苦讀書,考取了功名,從偏僻的鄉(xiāng)村,到京城為皇家的木料倉庫管帳,據(jù)說官拜四品,在家鄉(xiāng)是出人頭地的成功人士。發(fā)跡后,他在老家買了七百畝良田,并在紹興城里、老家安橋頭都置了宅子。魯瑞的父親魯希曾(晴軒)是咸豐辛亥科的舉人,娶了翰林院編修的女兒何氏為妻,后任戶部主事,正六品,與知縣的級別相等。晚年因病隱退鄉(xiāng)里,魯希曾感到安橋頭村的臺門狹小,連掛“文魁”匾額的地方都沒有,于是便搬到了離家十五里遠更大的村子皇甫莊,典了紹興著名文人、書法家范嘯風的旗桿臺門西半部的宅院居住。旗桿臺門共六進屋宇,高大寬敞,環(huán)境優(yōu)美。魯迅的母親兄妹五人,兩個哥哥、兩個姐姐,姐夫、哥哥、自己的丈夫都是秀才。他的姥姥家和自己家一樣,門當戶對,都是典型的書香門第、官宦人家。魯迅三歲時,其外祖父去世,兩個舅舅坐食家中,不事生產(chǎn),家道開始敗落,但無論如何,吃穿不愁,生活當在小康水平。
魯瑞在娘家是幺女,嫁給紹興城的名門周家、翰林之子,也算是魯家的驕傲。公公未出事之前,魯瑞常帶孩子回娘家省親,至少春節(jié)、清明是必回的。魯迅從小對舅舅家并不陌生,和幾個表兄弟表姐妹關系十分親近,即使是村里熟識的玩伴也是不少的,如六一、七斤、阿發(fā)、雙喜等等,最著名的是頸上套著一個銀項圈的閏土,他們一起玩游戲、摸魚捉蝦、捕麻雀、扮鬼卒、看社戲……鄉(xiāng)下生活不僅讓他開闊了視野,也體嘗到農(nóng)民生活的艱辛苦痛。魯迅快樂的童年記憶有相當一部分是與外婆家有關。魯瑞在家庭出現(xiàn)重大變故的困難時刻,首先想到的是送孩子到兩個哥哥家,說明哥哥家有這個能力和條件,孩子情感上也愿意接受。
當時,魯迅的外祖母隨小兒子魯寄湘生活,家里有四女一子,周作人住在小舅舅家,魯迅則住在大舅魯怡堂家,上面有一個表哥一個表姐。兩家?guī)讉€十歲上下的孩子天天一起玩,其樂融融,關系親密而融洽。大舅常年吸食鴉片,躺在床上噴云吐霧,起的很遲,連床也很少下;雖然不管家務,但對外甥很關愛,經(jīng)常囑咐自己的兒子要照看好表弟。舅舅家有各種藏書,魯迅常常用讀書來打發(fā)時間。其中一本道光年間木刻原版的《蕩寇志》是他最喜歡的讀物,開本大,圖像清晰生動,引發(fā)了魯迅繪畫的興趣。他買了一種半透明的薄紙“荊川紙”“明公紙”,將書里的繡像影寫,幾個月時間,竟繪了一百幅,訂成了一大冊,后來賣給了一位有錢的同窗章翔耀。
到年底,因皇甫莊典屋到期,兄弟倆隨大舅遷居小皋埠秦家臺門(因一度開過當鋪,也稱“當臺門”),外婆則隨小舅回到了安橋頭的老家。秦家臺門是大舅前妻的弟弟秦少漁與一胡姓人家共有,臺門的一間小套房里有很多書,任由魯迅取閱。他這時雖然不再進私塾念書,但借機看了不少像《紅樓夢》及俠義傳之類的小說,并經(jīng)常和這位有學問、擅作詩的少漁舅舅聊天。周作人說:“總之他在那里讀了許多小說,這于增加知識之外,也打下了后日講‘中國小說史’的基礎,那是無可疑的吧?!保ā吨没貞涗洝罚┳≌暮竺媸钱?shù)貧v史上非常著名的娛園,雖已殘敗不堪,當年卻是周氏兄弟與幾個表兄妹游玩娛樂的天堂。魯迅在這半年多的時間里,除了祖父犯案留下的陰影,兄弟倆的生活總體上是快樂的、愜意的。自然優(yōu)美的鄉(xiāng)村風光,淳厚樸實的民風民俗,友善親近的少年伙伴,以及儒雅謙和、知識淵博的前輩范嘯風、秦少漁等,都給他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從他們兩人后來的回憶文章中看,沒有一處寫到過在舅舅家受到任何委屈和歧視,更不要說生活或精神上的虐待了。
那么,魯迅又何來“乞食者”一說呢?
我們知道,所謂“乞食者”,就是乞丐、要飯的。周家臺門里的大少爺、二少爺在自己舅舅家住一段時間,別說給不給生活費,以周家的財力,會吃白食嗎?絕對不可能!林黛玉也在舅舅家住過多年,賈府像她這樣寄居的還有幾位,什么時候有人說過她們是“乞食者”?當然,這話出自魯迅筆下,許多人便堅定不移地信以為真。其實,我以為是魯迅過于敏感了。一個富家子弟遭遇重大變故,往往要比窮人家的孩子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別人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一個眼神都可能讓他產(chǎn)生聯(lián)想。一種可能是,魯迅1925年寫的這句話,是文學語言,述說自己的心理感受,以強化家庭變故對他造成的影響,讀者大可不必認真;另一種可能,鄉(xiāng)鄰,或者玩伴也許真的說過這樣的話,平時周家的大少爺不會往心里去,這時卻偏偏記住了這刺耳的字眼兒,傷了自尊。
周作人在《魯迅的青年時代》一文中也提及此事:“我因為年紀不夠,不曾感覺著什么,魯迅則不免很受到些刺激,據(jù)他后來說,曾在那里被人稱作‘討飯’,即是說乞丐。但是他沒有說明,大家也不曾追問這件不愉快的事情,查明這說話的究竟是誰。這個刺激很不輕,后來又加上本家的輕蔑與欺辱,造成他的反抗的感情,與日后離家外出求學的事情也是很有關聯(lián)的?!?/p>
周作人記錄的話也是聽魯迅說的,但沒有任何細節(jié)。何時何地誰說過這話?早已無考。有的作者說,“乞食者”這句話是舅舅家的人說的,這是毫無根據(jù)的猜測。是誰說的不重要,說沒說也不重要,關鍵問題是周氏兄弟當年是不是“乞食者”的身份與處境。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避難”初期的周家還沒有敗落,受祖父科場行賄一案的影響,名聲是有些不大好,但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并沒有因此受到重創(chuàng),舅舅一家及鄉(xiāng)人對他們都是關愛照顧的,魯迅和周作人沒當過一天“乞食者”。